1、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8分)1. 战国时期,秦国“对新取得地方之人民,恐其反复,故令徙之他处,而以赦免之罪人迁实新地”。秦昭襄王晚期将“迁”纳入律令体系,使其稳定化与制度化,成为刑罚的一种。秦国这些举措主要是为了A. 扩大王朝统治疆域B. 瓦解地方反抗势力C. 巩固宗法血缘体系D. 适应集权政治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秦国“对新取得地方之人民,恐其反复,故令徙之他处,而以赦免之罪人迁实新地”主要是为了瓦解这些新占领地区的宗法血缘关系,瓦解这些地区的反抗势力,从而达到加强对地方统治的目的,而将“迁”入刑的根
2、本原因是集权社会的基本成型,只有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君主才可以通过律令体系直接支配每一个人,才可以通过包括刑罚在内的各种方式使他们成为迁移的对象,故选D项;这些迁移的地区都属于秦国统治区域,与扩大王朝统治疆域无关,排除A;B项不是最主要目的,排除;秦国这些举揹利于削弱地方宗法血缘体系,而不是“巩固”,排除C。【点睛】本题考查秦汉“以迁入刑”的目的,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2. 宋太宗时规定,科举及第者的吏部考试要试判三道,合格者方能释褐授官。宋神宗后又规定进上、诸科等试律令大义或断案,才能授官。哲宗元祐时苏辙曾说:“天下官吏皆争诵律令”。上述信息反映出当时A.
3、 行政能力是重要的选官标准B. 儒家正统思想受到佛道重大挑战C. 官制改革兼顾了效率和公平D. 时务策成为科举考试规定内容【答案】A【解析】【详解】宋代科举选官加试有关律令的内容,说明当时注重考生的行政能力,故选A;B项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没有体现题意主旨,排除;当时考试加试律令,没有体现时务策是科举考试规定内容,排除D。故选A。3. 史载,唐太宗时期给一些资历较浅的官员加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也给一些资格较老的功臣加以“平章事”的名号,使其继续参与宰相事务。此举旨在A. 弥补政务多、宰相才干差的缺陷B. 防范宰相擅权,加强君主集权C. 配合科举制度选贤用人的需要D. 建立较严密
4、完整的官僚机构【答案】B【解析】【详解】太宗的做法增加了宰相数量,削弱了相权,意在加强皇权,B正确;原来承担宰相事务的功臣继续参与宰相事务,说明这一举措不是弥补宰相才干差的弊端,而且太宗时期能相居多,排除A;这一举措与科举制选拔人才无关,排除C;太宗的举措只是针对中枢机构,说明其目的不是建立完整的官僚机构,排除D。4. 按清制,内阁大学士正一品,位列文官之首,有“宰相”名分;军机大臣属于差使,每日直接面对君主,辅助政务处理,是最重要的实权官员;内阁大学士若兼任军机大臣,因权力名实相符,更被称为“真宰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军机大臣比内阁大学士品级更高B. 清代依旧存在宰相制度C. 军机处有
5、实权利于提高办事效率D. 内阁权压众臣参与决策【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军机大臣属于差使,每日直接面对君主,辅助政务处理,是最重要的实权官员”可知,军机处掌握实权,是帮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其每日直面君主,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故选C;内阁大学士正一品,而军机大臣属于差使,因此内阁大学士的品级更高,排除A;宰相制度自明朝废除后就没有了,排除B;材料并未就内阁与众臣的关系进行评述,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5. 苏格拉底认为,统治者并不是那些拥有大权和王位的人,不是那些由群众选举出来的人,也不是那些中签的人,而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统治的人。由此推知,苏格拉底A. 认为民众没有资格参与政治B
6、. 强调统治者要具备政治素养C. 否定雅典民主具有积极作用D. 主张雅典完善法律实行法制【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不是那些由群众选举出来的人,也不是那些中签的人”“ 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统治的人”可知,苏格拉底反对雅典政治中的选举和抽签制度,强调统治者要具备政治素养,故B选项正确;苏格拉底强调统治者应具备政治素养,没有强调民众没有资格参与政治,故A选项错误;苏格拉底没有否定雅典民主的积极作用,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到法制,故D选项错误。6. 按照自然法理念,人人生而平等。但当这一理念向实践提出挑战时,罗马统治集团最终择取的态度还是强调万民法,回避自然法。这说明了A. 万民法高于自
7、然法和人为权力B. 自然法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C. 自然法未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D. 自然法受现实因素限制难以完全实现【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罗马法在实践中没有采用人人生而平等的自然法理念,罗马是奴隶社会,如果采用,就要承认奴隶的地位平等问题,这是不现实的,故选D;自然法是法律理念,自然法高于万民法和人文权力,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自然法高于人为权力,B错误;从材料看自然法适应了时代的发展,排除。7. 下表中内容最适合用来论证的主题是时间1215年大宪章1628年权利请愿书1689年权利法案制定者封建大贵族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占多数的议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占多数的议会内容以法律限制
8、王权,特别是征税权,没有贵族同意,国王不得随意征税。以法律限制王权,特别是征税权,没有议会同意,国王不得随意征税。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实际统治权,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A.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不彻底性B. 君主立宪制不是完美的政治制度C. 民主政治的建立过程具有渐进性D. 法律是保证中央权力的重要武器【答案】C【解析】 【详解】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从1215年的大宪章到1689年的权利法案可以看出国王的权力是逐渐得到限制的,说明民主政治的建立过程具有渐进性,故选C;表格内容主要反映了英国颁布的法律文件,没有体现资产阶级革命和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排除AB;这些法律文件主
9、要体现了对国王权力的限制,不能说明对中央权力的维护,排除D。故选C。 8. 美国宪法之父汉密尔顿在美国制宪会议上说:“所有的社会都分成了少数派和多数派。少数派包括富人和出身名门的人士,多数派包括人民大众应该使少数阶级在政治上享受特殊永久的地位。他们可以阻止多数阶级的骚动人民!人民是一个大野兽!”对他的主张解读不正确的是A. 实行精英政治B. 限制民众权力C. 限制政府权力D. 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没有提到限制政府权力,C符合题意,故选C;根据材料“应该使少数阶级在政治上享受特殊永久地位。他们可以阻止多数阶级的骚动人民!人民是一个大野兽”可知ABD与材料表述相吻合,不符
10、合题意,排除。9. 有学者指出,早在君主政体下,君主政权决定了德国政党对国家行政有限影响;到德意志帝国时期,虽然流行多党政治,但德国政党数目不多,对其制约与管控也比较容易。这说明,德意志帝国时期A. 政党之间矛盾激烈B. 代议制度有待发展C. 经济发展不合时宜D. 宪政意识尚未出现【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内容可知,德意志帝国的政党数量不多,且容易控制,权力不大,这是代议制发展不完善的表现,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党政矛盾,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德意志的经济发展,故C选项错误;德意志建立君主立宪制时宪政意识出现,故D选项错误。10. 马克思在某论著中指出:十九世纪空想社会主
11、义者提出的社会主义原理和消除资本主义弊病的手段,都是从头脑中发明出来的,而不是西欧那个生产的现存事物中和现实的阶级的斗争中发现出来的,不是根据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却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该论著的发表表明A. 空想社会主义被抛弃了B. 社会主义开始由理论变为现实C. 社会主义理论走向科学D.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唯一动力【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批评空想社会主义的想象和局限,明确阶级斗争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等,表明当时的社会主义理论正走向科学,C项正确;材料分析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也肯定了其对启发工人觉悟的意义,并未完全抛弃空想社会主义,A项错误;191
12、7年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而马克思逝世于1883年,B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D项错误。11. “3月10日,游行人数增至25万人。几乎所有工厂都停工,连商店也关了门。成千上万各色衣着的人涌上彼得格勒街头。最令人注目的是,众多的大学生、知识分子、小官员甚至军官们,也加入了游行队伍第二天,首都市区开始爆发战斗,革命队伍越来越壮大了。”材料所述事件A.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B. 通过和平方式摧毁专制政权C. 开创了俄国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D. 成功推动俄国的民主化进程【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二月革命中各阶层联合暴力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场景,说明
13、二月革命推动了俄国民主化历程,故D项正确,B项排除;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开创了俄国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均与十月革命有关,排除AC两项。故选 D。12. 1864年,恰值万国公法汉译本面世,总理衙门曾为此专门拨付500两银子,命令将印成的300部万国公法分发给各通商口岸,以便对外交涉中“参酌援引”。这是19世纪70年代前期中国人所能接触到的国际法汉译专著。这反映当时A. 万国公法成为国际准则B. 清政府盲目自大心态的消失C. 西学东渐的内容发生了变化D. 清政府有运用国际法的意识【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廷在对外交涉中“参酌援引万国公法,体现了清政府有运用国际法律解决外交事
14、务的意识,故D项正确;题干反映总理衙门“参酌援引”而并非完全执行万国公法,不能说明万国公法成为国际准则,排除A项;题干并未强调清政府盲目自大的心态,排除B项;当时处于洋务运动期间,西学东渐仍在器物阶段,排除C项。故选D。13. 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申报不久刊发要闻综述说:“出兵长江之声,愈唱愈高,此间国民党要人以为北方军阀各据地盘,颇为民治之梗欲求永久和平,非扫除军阀不为功。”该综述的标题最可能是A. 粤军北伐之准备B. 记本埠惊闻武昌失守情形C. 川乱之根本解决D. 防范俄国过激党之蔓延【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1921年”“出兵长江之声国民党要人以为北方军阀各据地
15、盘”可知,申报报道的是孙中山在广州发起的北伐事业,故标题最有可能定为粤军北伐之准备,A项符合题意;B项反映的是1911年的武昌起义,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国民党针对的显然是北方军阀,而非西南军阀或者俄国,故CD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4. 有学者认为:“到1927年4月,北伐军在10个月内攻占了近半个中国,取得了巨大胜利。北伐战争基本上实现了国民革命运动所要完成的直接目标,由此国家统一进程的步伐大大加快。”这个“直接目标”是A. 动摇北洋军阀统治B. 打击帝国主义C 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D. 实现国共合作【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北伐战争的直接目标是“打倒列强,除军阀”,而北伐战
16、争的意义是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故选A;北洋军阀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言人,是统治中国的根基,所以北伐战争首先动摇了北洋军阀统治,其次才是打击了帝国主义,故B不是直接目标,排除;C是北伐战争的成果,不是“直接目标”,排除;D在北伐之前就实现,排除。15. 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30年代的农村革命,与20年代的农民运动有所不同。前者主要是在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进行群众运动”;后者则是成立农民协会并配合北伐。这一变化折射出A. 共产党在革命中的地位改变B. 中国革命性质逐渐转变C. 农民问题是革命的中心问题D. 中国革命形势不断高涨【答案】A【解析】【详解】20世纪30年代的农村革命是中共领导下的
17、根据地建设内容之一,而20年代的农运更多的是配合北伐军事行动,说明中共在不断成长,其在革命中的地位发生了改变,A正确;中国革命性质在五四运动后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排除B;革命的中心问题是无产阶级通过武装斗争夺取国家政权,排除C;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陷入低潮,排除D。16. 有学者在整理抗日战争资料时发现:1943年泰晤士报指出“华北是中国前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这里没有较大战争,中国军队也严重缺乏弹药,但这里却吸引了相当部分的日军人力。”这主要说明A. 持久战是中国抗战的主要策略B. 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始变成主战场C. 中国军队战略军需物资的匮乏D. 游击战争得到部分西方媒体肯定【答案】D【解
18、析】【详解】根据材料“华北是中国前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吸引了相当部分的日军人力”可知泰晤士报的报道旨在肯定敌后战场的重要性,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持久战是抗战主要策略,排除A项;抗战时期国民党的正面抵抗为抗战主战场,排除B项;材料中体现了华北的中国军队缺乏弹药,并不能说明中国军队战略军需物资匮乏,排除C项。故选D。17. 张治中将军在一次欢送毛泽东的晚宴上致辞:“大部分的意见我们已经一致了,就是和平、民主、团结、统一,在蒋主席领导下彻底实行三民主义。”该晚宴的背景最有可能是A. 国共两党达成第一次合作B. 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 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D. 国民党全面进攻取得成效【答案】
19、C【解析】【详解】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国共双方达成了和平建国的方针,这主要和双十协定的签订有关,故C选项正确;国共两党达成第一次合作时期蒋介石尚未出任国民政府主席,故A选项错误;此时抗日战争以结束,处于解放战争前夕,故B、D选项错误。18. 下图为“马歇尔计划资金使用示意图”。据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A. 马歇尔计划根本目的是推动欧洲的复兴B. 马歇尔计划实际上有利于欧洲经济重建C. 美国通过经济援助促进了欧洲商品输出D. 美元中心地位的确立起步于马歇尔计划【答案】B【解析】【详解】由图所示可知,马歇尔计划将资金主要用作欧洲复兴,它是有利于欧洲经济重建的,故选B;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在
20、于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以遏制苏联,故排除A;由图可知,美国通过经济援助促进了美国对欧洲的商品输出,故排除C;美元的中心地位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时就已确立,它不是起步于马歇尔计划的,排除D。19. 1955年,丘吉尔指出,新式武器威胁着象英国这样的小国的生存,也威胁着美国和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的生存,并断言:“通过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过程,我们完全有可能达到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这里,他主要强调的是A. 世界局势将会更加动荡不安B. 核威胁有可能会抑制世界大战C. 小国必须抱团应对大国威胁D. 意识形态分歧将加剧美苏冷战【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20世纪5
21、0年代,由于冷战的存在,使得世界处于核武器威胁之下,再依据材料中的“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可知,核武器威胁也产生了抑制世界大战的积极影响,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世界局势更加动荡不安,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小国必须抱团的信息,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意识形态分歧,排除D。20. 20世纪80年代,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日本经济力量比苏联的军事力量对美国的安全有威胁”,部分日本人把二战后美国在日本的存在形容为“看家狗简直变成了疯狗”。美日民众的观点反映了A. 美国战略重心发生转移B. 日本挑战美国国际地位C. 日美同盟失去存在基础D. 经济竞争影响国民感情【答案】D【解析】【详解】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经
22、济发展速度超过了美国,由此引起美国国民的对日本经济的发展的敌视,说明经济竞争影响国民感情,D正确;这一时期依然处于冷战时期,美国的战略重心未发生转移,排除A;题干未体现日本对美国的挑战,排除B;在冷战背景下,日美同盟依然有存在基础,排除C。21. 美国学者石斐然指出:“如果把一个国家比作一台计算机,那么,政党体系就相当于这台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中国这台机器上运行的操作系统是相对稳定的,而且它能不断进行自我升级。”下列属于该“操作系统”自我升级表现的是A. 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B. 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C. 20世纪8
23、0年代初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D. 改革开放后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82年提出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继续和发展,是正确处理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的关系以及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的基本方针,符合材料“政党体系”这一操作系统升级的限定,故选B;ACD均不是政党体系的内容,不符合材料限定,排除。22. 20世纪50年代,某外交方针的提出是为了解决新中国与邻近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问题。随着时间的发展,它逐渐成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国家之间开展交流与合作所遵循的原
24、则。这一外交方针政策是A. “另起炉灶”方针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 “求同存异”方针D. “全方位”外交【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某外交方针的提出是为了解决新中国与邻近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问题。国家之间开展交流与合作所遵循的原则。”等信息可知,所述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故B正确;A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基本方针之一,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是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与材料无关,排除;D是七十年代外交方针,与材料无关,排除。23. 1970年1月,中国驻波兰临时代办雷阳会见美国驻波兰大使斯托塞尔,表示奉命原则上同意恢复中美华沙大使级会谈。同日,美国国务院在宣布该消息时,首次使用
25、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称。1月和2月,雷阳与斯托塞尔先后进行了两次中美大使级会谈。上述材料主要表明A. 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缓和B. 中美共同谋求两国关系改善C. 中国对美采取灵活外交原则D. 美国承认了新中国合法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中美两国同日宣布“恢复中美华沙大使级会谈”,这说明中美共同谋求两国关系改善,故B项正确;中美两国关系走向缓和是在1972年,故A项错误;材料还体现不出中国对美采取灵活外交原则,故C项错误;美国承认了新中国合法地位是在尼克松访华时,故D项错误。24. 耶鲁大学教授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认为,所有的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所以它们总是为世界秩序出谋
26、划策历史教训是:一意逞雄的国家,等于是放弃了从容崛起的主动,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下列情况,与沃勒斯坦的话相近的是A. 警告各国不要挑战美国的地位B. 民族主义膨胀加剧了世界动荡C. 和平崛起是实现强国的最佳途径D.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必然失败【答案】C【解析】【详解】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认为在国家崛起的过程中,不要为了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而挑战现存的世界秩序,也不要一味逞雄,而应该努力发展,和平崛起,故选C;A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一意逞雄的国家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不是说强权主义必然失败,D说法绝对化,排除。二、材料问答(25题18分;26题14分,27题20分,共52分)25. 阅读下
27、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军机处起草的谕旨,公开的先下达内阁,以次及于部院,层层下达,叫做“明发”;机密的不经内阁,由军机处封缄严密,由驿传递,直达督抚,叫做“廷寄”。地方督抚重要的奏折,也不经内阁,径送军机处,直达皇帝。自雍正以后,“咸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从而使公文转运、行文关系发生了变化。摘编自李晋清朝中央高度集权制的形成与“廷寄”文书制度的建立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翦伯赞、郑天
28、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修订本)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20日在首都北京,庄严地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并且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和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1954年)(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军机处在公文转运中的实际地位,说明“廷寄”制度的作用。(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体现的进步意义。(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29、,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先进之处。【答案】(1)地位:军机处成为畅通政情和传达政令的中枢机构。作用;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皇权意志直达地方,君主专制得以强化;增强政务保密性。(2)规定主权在民,促进了人民的觉醒;确立民主共和政体,否定君主专制;确立分权体制,避免专制独裁;明确内阁总理负责制和弹劾方式,限制总统权力。(3)时代背景: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提出;三大改造和工业化建设的开展;中苏结盟、抗美援朝运动的胜利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先进之处: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主义的基本原则;实行民主集中制;规定实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
30、制度等制度;是对共同纲领的继承与发展。【解析】【详解】(1)地位:根据“咸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得出军机处成为畅通政情和传达政令的中枢机构。作用;根据“地方督抚重要的奏折,也不经内阁,径送军机处,直达皇帝”得出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根据“机密的不经内阁,由军机处封缄严密,由驿传递,直达督抚”得出皇权意志直达地方,君主专制得以强化,增强政务保密性。(2)根据“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得出规定主权在民,确立民主共和政体,否定君主专制;根据“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得出确立分权体制,避免专制独裁;根据“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
31、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得出明确内阁总理负责制和弹劾方式,限制总统权力。(3)时代背景:根据“1954年”,结合所学,可从我国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提出,三大改造和工业化建设的开展,中苏结盟、抗美援朝运动的胜利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等分析总结。先进之处: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得出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主义的基本原则;根据所学,还可从实行民主集中制、实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制度、是对共同纲领的继承与发展等方面分析总结。26. 美国代议制民主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在美国早期的政治话语中,“人民
32、”是一个核心词汇,但关于“人民”的界定却复杂多样,颇不确定。在美国建国精英看来,“我们合众国人民”并不是雅典民主所依赖的那种同质性的公民共同体在18世纪的美国,“人民”已变得复杂、多样而碎化,根本不存在一个族裔一致、信仰一致、利益一致和行动一致的“人民”,虽然有半数以上的人口因种族、性别、财产、信仰和年龄等方面的缘故,被排除在政治社会之外,但公民的人数、分布和构成,仍然难以满足“人民”亲自行使权力的要求。李剑鸣“人民”的定义与美国早期的国家构建材料二 杰斐逊(1743年1826年)等美国思想家们指出,在美国可以实行“双重分权”机制的“复合的民主制”,概括性的说,就是把联邦的国家权力系统之间的横
33、向分权,与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纵向分权的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上中下、左中右的“分权网络”称之为“双重保障”。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合众国人民”与雅典公民的异同。(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实行“双重分权”机制的“复合民主制”的主要内容,并简述其积极作用。(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美国民主制度的认识。【答案】(1)异:群体构成成分不同,美国复杂多样,雅典具有同质性:行使权力方式不同,美国间接行使权力,雅典直接行使权力; 同:局限性相似,行使权力时均存在数量、性别、财产、年龄等限制。(2)内容:实行联邦制,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
34、,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联邦政府的权力构建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作用:确保联邦政府享有国家主权及最高国家权力,防止地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各州保留一定的自主权,有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有效防止专制、维护民主,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3)认识:资产阶级民主;建立代议制度,保障人民主权,防止专制;存在种族、性别歧视。【解析】【详解】(1)不同点:根据材料一“并不是雅典民主所依赖的那种同质性的公民共同体人民已变得复杂、多样而碎化公民的人数、分布和构成,仍然难以满足人民亲自行使权力的要求”从群体构成、行使权力方式进行回答;相同点:结合材料一“有半数以上的人口因种族、性别、财产、信仰
35、和年龄等方面的缘故,被排除在政治社会之外”阐述其局限即可。(2)一问内容根据材料二“联邦的国家权力系统之间的横向分权,与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纵向分权的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上中下、左中右的分权网络”从美国联邦制、三权分立体制的实行进行回答;二问作用结合联邦制实行的影响、三权分立体制的意义进行分析阐述。(3)综合材料中美国民主体制及民主群体范围结合所学从美国民主的阶级本质、权力制衡机制的作用及民主范围的局限进行分析阐述。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二战后,在西欧出现的一体化运动蓬勃发展。鉴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多在欧洲以及极端民族主义和战争复仇主义的危险依然存在,美国政府以“杜鲁门主义”的发
36、表为标志,主动插手欧洲的战后重建,支持欧洲一体化。美国希望西欧国家能按照美国模式联邦制进行欧洲一体化,建立“欧洲合众国”,实现自立、自助和共同发展,成为美国全球安全战略的支撑点,减轻其负担。摘编自张福财关于战后美国对欧洲一体化政策问题的几点思考材料二材料三 现如今,虽然人类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但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之前,人类仍然没有完全打破资本逻辑为全球化秩序所戴上的陈旧桎梏。与过去两百年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资本化有所不同,新时代全球化意味着彼此之间突破固有屏障、日益展开密切的全方位交流。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量子通信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人与人之
37、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人类的普遍交往呈现出“零距离”“零时空”的态势。摘编自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后美国支持欧洲一体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当今世界格局所呈现的特点及其影响。(3)根据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世界的贡献。【答案】(1)原因:防止德国重新崛起,打击极端民族主义;传播美国的价值观,推崇美国模式;促进西欧国家的恢复与发展,稳定资本主义秩序;减轻美国的负担;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企图建立世界霸权。(2)特点:当今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影响: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38、,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3)贡献: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潮流,尊重国家主权;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鉴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多在欧洲以及极端民族主义和战争复仇主义的危险依然存在”、“美国希望西欧国家能按照美国模式联邦制进行欧洲一体化实现自立、自助和共同发展,成为美国全球安全战略的支撑点,减轻其负担。”等信息结合所学从打击极端民族主义和战争复仇主义、传播美国的价值观和模式、稳定资本主义秩序
39、、减轻美国负担、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企图建立世界霸权等方面指出战后美国支持欧洲一体化的原因。(2)特点:依据材料二中“不平衡的跷跷板”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当今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影响:结合所学从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和经济新秩序等方面分析其影响。(3)依据材料三中“与过去两百年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资本化有所不同,新时代全球化意味着彼此之间突破固有屏障、日益展开密切的全方位交流。”、“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人类的普遍交往呈现出零距离零时空的态势。”等信息从顺应时代潮流,尊重国家主权、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等方面简评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世界的贡献。-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