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谈礼貌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初步了解礼貌待人的好处。学生活动单 教师导学案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习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难点: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人在社会上生活,总要和别人交往。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一个人是否讲礼貌,往往能反映出这个人的文明素质和文化修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专门谈礼貌的课文。板书:19、谈礼貌指名说说常用的礼貌用语有哪些?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活动一:教师巡视,注意倾听、
2、观察学生自学的情况,提醒自我纠正。小组活动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思考题进行汇报交流。字词质疑。三、初步理解课文,理清脉络。1导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2活动二:班级汇报时交流分段情况,针对不同意见,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在倾听他人发言中思考。第一段(1)作者由古训引出:礼貌待人,使用礼貌用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第二段(3-4)文章列举了正反三个势力来说明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好处。第三段(5)说明学会礼貌待人,恰当使用礼貌语言的重要意义。四、学习第一段。1、读第一小节。出示句子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2、这是一条-古训,古训是什么意思?“训”,训导,古时
3、候传下来的给人教育意义的话语。3、读读这句话,你能明白他的意思吗?(生说)4、理解这句话(1)“色”-行为举止、动作神态、仪表仪态(行)“口”-语言、话语(言)(2)“失色”-不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不礼貌。“失口”-不注意自己的说话(3)“失色于人”-对人不文明“失口于人”-对人说话不文明。(理解出言不逊)(4)“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意思就是:对人应该彬彬有礼,不能出言不逊。这样的人就是-君子,反之,就是-非君子,是粗人(5)文章开头就对这句话进行理解,提出了观点,齐读第一小节。五、检测反馈当堂批改,及时发现问题,当堂评点。19 谈礼貌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懂
4、得礼貌待人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教育学生从小学会礼貌待人,养成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学生活动单 教师导学案【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懂得礼貌待人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从小学会礼貌待人,养成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活动方案】活动一:学习第二段1自读课文第二段,注意把故事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读好,读得有声有色。2小组选择其中一个故事练习表演。(练习表演之前,先讨论一下如何表演才能生动传神)3班级汇报表演,并谈谈表演体会。活动二:学习第三段1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这一自然段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2组内交流3班级交流。活动
5、三:合作探究1组内讨论:假如我们碰到不讲理的人该怎么办?假如我们以礼待人了,对方仍然恶语相向,又该怎么办?2班级交流。【检测反馈】1.摘抄你喜欢的有关礼貌的格言,名句,小故事等。.选一个能说明礼貌待人好处的事例写下 .创作一句有关礼貌的格言。 一、检查复习一、复习导入1、读生字词2、齐读第一段,说说提出了什么观点。3、这是一篇议论文。课文用几个事例来证明礼貌的重要性,说说举了哪几个事例。能用简洁的小标题概括吗?(牛皋问路、小朋友乘车(踩裙)、周总理理发)(1)牛皋无理地向老人问路,老人没理睬,岳飞有礼貌地问路,老人给他指路。(2)女青年下车时,拖在地上的长群被小姑娘踩了一脚,小姑娘道歉,避免了
6、一场纠纷。(3)周总理的脸被朱师傅刮破了,他没有责怪朱师傅。小结:作者为了说明礼貌的重要性,选取了问路、乘车、理发这样三个事例。二、学习第二段从第1段中,我们知道礼貌待人包括了态度有礼貌和说话有礼貌两个方面,下面三个例子中,哪些语句是写人的态度,哪些语句是写人的语言的。1.读课文,注意读好人物语言。2、可见要写礼貌待人,就要把具体的态度和语言结合起来写,这样才能写得生动感人。小结:课文2-4自然段分别举了古人和今人,普通人和伟人的三个事例来说明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重要,这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三、学习第三段1、这一自然段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2、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在倾听他人发言中思考
7、。3、读好第二句话。4、小结:课文通过三个生动的事例说明,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以礼相待,这样才能使人与人之间减少矛盾,和睦相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四、合作探究。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
8、“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1组内讨论:假如我们碰到不讲理的人该怎么办?假如我们以礼待人了,对方仍然恶语相向,又该怎么办?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2班级交流。五、检测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