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考纲要求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考点一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发展1确立:隋唐思维发散三省六部制的设立并不是民主的体现,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相反,它是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是“皇权下的民主”。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政令,门下省仅有封驳权,没有裁决权,三省长官都必须绝对听命于皇帝。2发展:宋代设立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设枢密院管理军政;设三司使管理财政。3废除:元代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归入中书省。二、选官制度1“世卿世禄”制:西周实行贵族世袭的“世卿世禄”制。2军功爵制:战国至西汉
2、武帝时期实行。3察举制和征辟制: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察举制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征辟制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4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选官的标准是家世门第的高低。5科举制图解识记古代重要选官制度三、监察与谏议制度1监察2谏议四、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2这既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又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一、唐宋君主专制史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中书,中
3、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解读史料表明唐初三省工作的运转流程,体现了分工明确,相互制约的特点。史料二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枢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元脱脱等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解读史料表明宋代继承了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但有很多变化。三省长官不再专任宰相之职;决策权归属中书机构与主管军事的枢密院;财权集中于“三司”。枢密院与
4、中书省分掌军事、行政,进一步说明了北宋加强君主专制,分割宰相权力的特点。史论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1)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2)转移相权及其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室)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即由内向外。二、古代重要选官制度史料一(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
5、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解读史料表明汉代察举制以才学、道德、品行为选官标准。史料二(两晋)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晋书段灼传解读史料表明门第出身为九品中正选官制的标准,下层出身的人才没有出头的机会,社会矛盾易激化。史料三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解读史料表明科举制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具有公平、公正的一面。史论古代中国重要选官制度及其
6、演变趋势(1)制度朝代制度选拔方式或原则特点先秦世官制官位世袭与当时的分封制、宗法制相结合汉代察举制以品行举荐为官,举孝廉为主以才能和品德为依据,察举与举荐相结合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注重门第和家世与当时的士族制度密切相关隋唐科举制考试选拔人才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局面(2)演变趋势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形式: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趋势:趋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1(2012广东高考)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A限制君权 B
7、削弱相权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废除三省六部制答案A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明朝废除宰相制度产生的影响。题干的大体意思是:保留宰相制度可以限制君主的权力,确保君主决策的正确性,减少君主专制的弊端。B、D两项显然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C项君主立宪制度出自近代西方,直接排除,答案为A项。2(2011广东高考)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可判断该选官制度是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其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是门第高低。“该现象逐步消失
8、”说明隋唐以后实行新的选官制度,即科举制,故选D项。3(2010广东高考)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答案D解析谏官是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本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但从唐朝到宋朝,谏官由评议皇帝得失到评议宰相是非,说明了谏官成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组成部分,成为皇权专制的工具。题干“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说明唐代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说明宋代谏官
9、向皇帝而不是向宰相负责,因此排除A、B、C三项,答案为D。4隋唐时期,形成了一整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各项政务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这说明唐朝中央职能部门()A既分工明确又相互牵制和监督B中国古代中央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和加强C唐朝中央制度中民主原则的体现D唐朝通过三省六部制废除了宰相的权力答案A解析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是执行部门,各部门分工明确又相互牵制,A项表述正确。B项错在“加强”,C项中的“民主原则”表述错误,D项明显错误。5有学者指出:“汉朝的察举制度经董仲舒等人努力,使全国的人才选用到中央但不能到原籍担任地方官。
10、”下列对“不能到原籍担任地方官”这一举措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削弱了宗族势力的影响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C避免了地方派系的形成D体现了政府是“天下人”的政府的观念答案D解析经过察举制选用到中央的人才不能回到原籍做官,能够有效地避免宗族势力对地方政权的影响,避免出现地方派系,从而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项的表述不符合当时“家天下”的实际。 史实支撑型选择题的解法史实支撑法就是利用所掌握的史实来说明历史现象或者论证历史结论的一种分析、判断、论证的思维方法。适宜运用此种方法解答的题目常见的设问呈现方式主要有“主要依据是”、“主要表现是”、“文中所说的是指”、“所说制度(政策、朝代等)是
11、”、“能论证(佐证、说明、表明、反映)的是”、“图中的信息(事件、现象)是指”、“历史时期(历史阶段)是”、“背景(原因、条件、因素)是”、“正确或错误的是”等。运用此种方法解题首先要审好题目的求答项,根据设问要求,迁移相关的历史知识,化不熟悉的知识为熟悉的知识,逐项分析,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考点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一、汉至宋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1)背景 (2)措施(3)影响思维发散中国古代加强专制集权的最主要措施是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最终集权于中央或者皇帝,但是“分化事权”也造成了官僚队伍的异常庞大,从而使财政负担过重,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二、明清专制
12、皇权的不断加强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废丞相(2)设内阁2清代军机处的设立图解识记明清专制皇权的强化一、汉宋中央集权的加强史料一贾谊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义,国小则亡邪心。”解读史料表明作者主张以“众建诸侯”的方式,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管。史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朱子语类解读史料表明北宋分割地方的军权、财政权和行政权,从而集权于中央。史论汉武帝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异同相同中央削弱、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地方削弱地方机构的权力不同中央汉武帝通过设立“中朝”来削弱相权宋太祖则通过分割宰相军
13、权、财权乃至行政权来削弱相权地方汉武帝主要是削弱王国势力,建立对地方官的监察机制宋太祖则将地方兵权、财权、行政权收归中央二、明清专制皇权的加强史料一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明神宗实录解读史料表明明代阁臣只是皇帝顾问,不具备宰相的职权。一旦阁权与君权、部权发生冲突,往往是阁臣落败,表明了明代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史料二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解读史料表明清代军
14、机大臣无决策权,只是奉承皇帝旨意,传达皇帝命令,说明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史论1中国古代的宰相制与内阁制宰相制内阁制相同(相似)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不同地位百官之首仅备顾问职权参与决策无决策权影响制约皇权无制约力史论2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特点(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行省制度、选官制度体现了继承,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发展。(2)专制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3)体现封建制度衰落: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1(2013江苏高考)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
15、,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由“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等信息可知,清代军机大臣的职责是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这时的军机处已经不再是单纯地办理军务,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军机处机构是否完备,排除C项;由材料“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可知,军机处不是专理刑狱的机构,排除D项。答案为B项。2(2012广东高考)“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A君主专
16、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材料的内容。题干材料的主旨意思是:“各诸侯只能获得食禄,但不参与国家政事。这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反映。故答案为C项。3(2012新课标全国卷)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进行联系
17、。材料中的“专制权愈积愈进”体现了专制程度不断加深,联系所学知识:中国古代从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开始,一直到明清时期,专制程度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尤其是清朝军机处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故选C项。4历史学家钱穆曾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据此,可以得出的合理推断是()A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B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C明以前实行皇帝与丞相分权制度D丞相制度经过六百多年才被废除答案B解析明朝废除宰相,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皇权进一步加强,出现了“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的现象,故选B。5秦汉的三公九卿、
18、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 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贯的理念,那就是()A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B弥合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C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D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答案C解析本题实质考查专制主义制度下,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的这一历史趋势。三省的长官都为丞相,互相独立但互相牵制,从而达到分割相权的目的;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使专制主义达到一个新的时期,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则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了顶峰。A项与史实不符,B、D两项与题干不符。1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就是西方的三权分立。错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相似,都体现了
19、分权,但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加强封建君主专制,而西方的三权分立是现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2元代的中书省与唐代中书省的职能没有区别。错误。元代的中书省相当于唐代的尚书省,属行政机构,唐代的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3汉代的察举制就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错误。察举制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是征辟制。4明太祖与宋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完全不同。错误。两者都通过改变和分散地方机构与权力加强中央集权。5明朝内阁首辅、清朝军机大臣等同于“宰相”。错误。明朝内阁首辅、清朝军机大臣,形式上和宰相制度下的“相”相似,但在实际权力上却不能同日而语,宰相拥有实际的行政权力,对皇权也有一定的制约;但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只能秉承君意,相当于皇帝的秘书班子,并不能对皇权构成制约。6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封建制度走向强盛。错误。强化君主专制正是封建统治者极力挽救封建统治危机,反映了封建制度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