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7 隔窗看雀 鄂教版.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08167 上传时间:2025-11-0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7 隔窗看雀 鄂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7 隔窗看雀 鄂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7 隔窗看雀 鄂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7 隔窗看雀 鄂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7 隔窗看雀学习目标:1、学会10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正确理解内容,理解麻雀“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的可贵品质以及麻雀对平凡生活的热爱。4、通过细腻的语言文字想像画面,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妙。教学重点:通过引导学生品读麻雀飞行时的不知疲倦和样子的可爱,感受它生活的平凡、忙碌与快乐。教学难点:理解麻雀“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的可贵品质以及麻雀对平凡生活的热爱。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扫清障碍,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略)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昨天,我们读了课文,知道在这篇课文中,“雀”具体指“麻雀”。它在你的印象

2、中是一种什么样的鸟?麻雀在作家周涛眼里,又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二、合作探究,读悟结合(一)体会麻雀的“忙碌”“普通”1.快速默读课文,请你用一个或两个词语概括作者笔下的麻雀。(生读课文思考)2.指名回答,板书:忙碌 平庸 不羞愧 不自卑师:是啊,麻雀很普通,很平凡,课文说它是“忙碌”而“平庸”的,从哪些地方你读出了麻雀的忙碌和平庸呢?请你读读课文,在相关的句子下面做上记号。师:在交流的时候,先把你画的句子读出来,然后谈感受,行吗?从哪些地方你读出了麻雀的忙碌和平庸呢?指名回答:“它总是拣那些最细的树枝落脚,而且不停地跳”(身体小,忙碌)师:是啊,它不停地跳,重复的有些单调,普通的

3、忙碌,从这一句中你还感受到了什么?(活泼、快乐)“ 它不知道累。”(忙碌)“它常常毫无缘由地”(忙碌)“看起来它们一模一样,像复制的。”(普通)师:说得真好,有些鸟有艳丽的羽毛,非常漂亮,而麻雀呢,灰不溜秋,长得并不好看,你从这一点感受到了麻雀的平庸,非常好。“它不会翱翔,也不会盘旋,它不能像那些”师:A、在这句话里,有几个表示飞翔的词语,你有什么感受?B、大禽类的鸟能直上高空,作大俯瞰或大航行,而麻雀,它不能像那些大禽类那样借助气流,直上高空,想着这些,怎样读这句话?“它从一棵树到另一棵树,从一个楼檐到”师:“市井”是指哪儿吗?它们不会引人注意。4.学习补白:它没有,不会,只会小结:它就是这

4、样忙碌而平庸地生活着,然而,就是这样一群忙碌和平庸的麻雀,作者却认为它“不羞愧、不自卑”。再读课文,你能发现作者是如何描写麻雀不羞愧,不自卑的吗?(二)理解麻雀的“不羞愧,不自卑” 师:刚才我们通过句子,抓住句子中的词感受麻雀的忙碌和普通,麻雀就是这样的普通,因此,在人们的眼里,麻雀容易被人忽略,被人看不起,但是在作者眼里,麻雀是“不羞愧、不自卑”的。课文哪些地方可以读出麻雀的“不羞愧、不自卑”呢?再读课文,找到有关的语句作上记号。1.“低飞、跳跃、啄食、梳理羽毛,发出永远幼稚的鸣叫,在不同季节的变化中坚忍或欢快,有责任感地孵蛋和育雏。”师:不管是春夏秋冬,我们一直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听到它

5、们的叫声,点缀着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增添了欢乐与热闹。2.“它是点缀在人类生活中的活标点:落在”作者把麻雀比喻成什么?标点有什么特点?用在句子里起什么作用?师:麻雀也是这样,它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闲趣。用最美的声音读好这一段。3.补白:它虽然但是(三)领悟麻雀人生师:作者周涛看麻雀,仅仅看到的是麻雀吗?(忙碌勤劳快乐生活的人)三、总结全文:同学们,作者隔着窗看到了一群忙碌而平庸的麻雀,感受到了它们身上不羞愧不自卑的特质,看到麻雀身上自由地活着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作者哪里是在用眼看,他分明是在用心看,用心思,此时的作者,眼中出现的哪里仅仅是麻雀,他看到的分明是一个又一个在平凡中忙碌着,在平凡中繁衍着

6、,同时也在平凡中快乐着的一个又一个平凡的人。四、作业:这篇文中肯定会有一些让你感触很深的句子,摘抄下来,并写一写自己的理解。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仔细观察你喜欢的小动物,将你看到的、感受到的写下来。板书设计:17 隔窗看雀忙碌 平庸 (人)不羞愧 不自卑“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