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疫情带来的变化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截至 5 月 21 日,已累计导致 500 多万人感染,32 万多人死亡,并依然在持续上升。其将在何时、以何种方式落下帷幕尚不明朗,其对于各国政治、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以及人们思维认知方式、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的改变,正伴随着疫情事态进展逐一印证:疫情打乱了全球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人流、物流、资金流不能有序流动,产业链、供应链不能畅通运转,导致生产活动和经济社会循环停顿,给诸多行业带来巨大冲击。在与疫情抗争过程中,人们开始运用新的生产方式、交易方式,迎来了从“接触经济”向“无接触经济”为主的产业转变和经济转型。在线学习、居家办公、线上交易等十分普遍;智能制造、
2、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数据跨境流动爆炸式增长,数字全球化推动了全球化以一种新的形式发展。战“疫”期间,全国各地各级党政机关的大批干部直接下沉到基层社区,与社区干部携手把好基层防疫的重要关口,既有效缓解了基层防控所面临的任务繁重和人手不足等突出问题,又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基层的治理水平。机关干部下沉基层,为基层治理改革和基层治理水平提升探索了新路径。社会治理方面,大数据技术在防疫救灾、物资调配、兜底保障和基层治理等领域发挥出的积极作用被民众所熟知,现代信息技术不但提升了公共服务的便捷性、精准性和即时性,也广泛参与到民众的日常生活、工作与学习过程中,形成了线上线下相
3、结合的新型互动模式。疫情防控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勤洗手、不聚集、见面握手改拱手礼、围桌合餐变成公私筷分食,健康的生活方式被更多民众所推崇。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呈现出原有的以家庭为中心的核心亲密关系再凝聚,和基于在线网络的虚拟社会互动进一步替代面对面的社会互动形式的发展趋势。疫情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造成了一次重大冲击,引发人们对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集体反思、回归乃至重塑。一方面,由外攀向内省、由物质追求到精神追求,人们更加趋向反思和转变并重视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疫情发生前,人们的精神追求更多关注自我成功和自我实现,疫情期间人们在情感需求方面,如亲情、感恩之情和同理心则变得
4、更加强烈。另一方面,和平年代的集体观念、英雄观念、奉献精神和职业操守得到重塑。民众自觉自主自愿参与社区治理与志愿服务的意愿和行动明显增强。作为全球战“疫”、全民“战”疫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人们在亲历中对国家体制、国家制度、命运共同体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在共克时艰中深切体会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与中国效率,对于中华民族合力抵御重大灾害风险的凝聚力、共识性和自信心空前高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防范重大风险时的制度优势表现出强烈认可,对于政府推动复工复产也具有更强的信赖感。在疫情防控过程中,中国逐渐完成了从“受援国”到“援助国”的角色转变,其中既付出了巨大努力,也遭受了来自一些西方媒体的攻击和偏见。然而
5、,面对前所未知的病毒,中国不掩饰、不回避问题,以实际行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使国际舆论氛圍发生改变,令诸多对华的偏见和谣言不攻自破,为世界提供了一个进一步深刻认识中国的契机。所产生的影响堪比一场世界大战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深刻影响人们安全观、发展观、国际观以及政治观的同时,也将对国际秩序以及国际安全环境产生深远影响。世界地缘政治中心由大西洋地区向太平洋地区转移的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国际格局与国际秩序将出现有利于非西方国家和亚太国家的变化;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制度优势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疫情诱发乃至催生了经济、社会、公共卫生、大国关系、国民行为认知等诸多方面的变化,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在和具有高度挑战性的公共危机或生命境遇抗争之后,适时总结反思、吸取经验教训,并做出实实在在的改变,反而可能会发展出比原先更高的适应水平、更好的治理效果和更顽强的生命意识。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成新的历史交汇。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将成为其中的重要注脚与佐证。洞察蕴含其中的变化、规律与机遇,科学应变,有助于找准历史坐标,把握战略机遇,实现更大更好的发展。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