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课改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的几个误区及对策.pdf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81135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9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改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的几个误区及对策.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课改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的几个误区及对策.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课改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的几个误区及对策.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课改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的几个误区及对策.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课改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的几个误区及对策.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改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的几个误区及对策年前,笔者有幸参加了“浙江特级教师大讲台”暨“西湖之春”名师名课展示活动,聆听了我国著名教育家吴斌先生的精彩讲座。在这次讲座中,吴先生举了一个教学案例,让我深有感触:几年前,吴先生参加了一次音乐教研会,分别有两位小学音乐教师教学生学唱一首约半分钟的少儿歌曲。第一位教师用了许多的方法,如课件、游戏、合作表演等,一节课上得热热闹闹,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课后吴先生问学生是否会唱这首歌曲?结果好多学生却连歌词都记不住。而另一位教师教学生学唱同样的歌曲,仅仅用了 7 分钟,学生就能熟练地演唱。吴先生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十年前的那节课,并饶有兴趣地给我们哼唱了起来。我们习惯

2、了接受“新课改优于传统教学”的理念,但结果恰恰相反,第二位教师使用了传统教学手段直接教学,却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这个小故事,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改革的音乐课堂教学面临着许多新的考验。一方面,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及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由于过于强调自主探究、情境教学、活动课程和合作交流,缺少了系统的指导,部分学生对音乐课里的“音乐”兴趣大减。笔者认为,我们今后应该做到:一是改变情境创设中存在“无音乐”现象,让音乐教学在一定的文化情景中进行;二是改变用概念化的语言“阐释”音乐内容,建立“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三是改变技能训练的“蜻蜓点水”状态,把学生音乐能

3、力训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四是改变“合作探究”的不适时状态,使“合作探究”教学运用适时、适地、适人。那么如何实现课改理念与音乐教育精华的完美结合,回归音乐教育的本源呢?一、改变情境创设中存在“无音乐”现象,让音乐教学在一定的文化情景中进行近年来,在音乐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重视创设情景,组织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合作、交流等途径来学习音乐,感受音乐,已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种过度倾向,不少教师为了创设情景,在寻找素材、构思情节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忽视了了解学生,忽视了音乐的本质。虽然创设的某些课堂情境形式丰富多彩、手

4、法引人入胜,但热热闹闹之后,却发现缺少了回味和有价值的音乐问题,情境“浅表化”、音乐课堂“无音乐”的现象比较普遍。如上音乐欣赏课,学生由始至终被大屏幕上那美轮美奂的画面所吸引,而最为重要的音乐只作为背景音乐存在这是一堂小学音乐欣赏课,曲目是雪绒花,这首承载着奥地利人民对祖国对家乡充满深情的爱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其音乐形象从乐曲诞生之日就感动全奥地利人民,被称为奥地利“国歌”而广为流传。但在多媒体教室中,宛如明眸和无限想象翅膀的音乐被限制于电脑课件里,音乐成为舞池里慢三的“伴奏”,世界名曲在一个个华丽的旋转画面中被“诠释”了。一节课下来,学生只记得舞会场景。如此,就跟欣赏彼得与狼只能让人记得

5、小主人智斗大灰狼的故事,欣赏神奇的魔法师就只剩下看动画片一样,完全背离了音乐性,更无从谈起“音乐欣赏除得到美的享受外,还会在精神上得到更高启示”。欣赏音乐不能只剩“看”而丢失“听”的基本属性,其实这种“看”音乐只会让音乐失去听觉艺术的价值,对于音乐教学本身来说意义并不大,其情境创设中音乐性不强,有游离音乐的环节,目标达成度非常低。对音乐教学难点在情境创设中解决的设计过于繁复,看似花样百出,实则没有必要,应该追求最简单的方法,让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具有高效性。繁杂冗长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聆听、体验游离于音乐以外,降低了音乐教学的效率。当一段优美的主旋律出现在教学里,不要偏移和消解其音乐性,而是要

6、更多关注在感受、鉴赏、表现、创造等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学习才是音乐学习。在不影响情境质量的前提下,应尽量压缩情境展开的时间,凸显教学内容。比如,教唱或欣赏一段优美的主旋律,就用传统教学中最为常用的教学手法范唱,教师声情并茂地、富有感染力地去演唱,同样会达到情境教学的“鲶鱼效应”,教学目标直接展现并贴近学生,让音乐教学回归朴实,在朴实中更显生命力。二、改变用概念化的语言“阐释”音乐内容,建立“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往往会用概念化的语言来解释音乐的内容,把学生的注意力过多地引导到音乐的表现意义上,而这种意义通常不是音乐作品本身所包含的感情内涵,更多的是教师体验音乐时所产生的主观臆想

7、。如欣赏作品彼得与狼时,老师讲述音乐时可能不经意间着重刻画人物形象,往往会引导学生过多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关注彼得的勇敢机智和狼的凶恶。如二泉映月,此曲本无名,是阿炳直抒胸臆,每次演奏手随心走,有感而发,所以曾命名为依心曲。老师让学生体验音乐内涵的同时,却对无锡美景过多展示,这容易让学生以为这是描写无锡景的曲子,降低了此曲的艺术品位。同样过多引导学生关注阿炳的生平、背景,更多去牢记旧社会的黑暗与艺人的苦难艰辛,把音乐看做作曲家个人的情感表现,大大降低了音乐在教育中的地位,贬低了音乐“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如第四册第十课新疆是个好地方的新授课,教师设计以旅游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地图上寻找新疆,新歌没

8、唱几遍,教师就罗列了哈萨克族的自然环境、地理知识和民族风情,著名音乐家的代表作,点击课件让学生观看新疆的风景,加上打击乐器给歌曲伴奏、让学生用手鼓掌拍击节奏“x x xx x”,接着教师又示范教学“摘葡萄”“拖帽式”“抱月式”的新疆舞蹈动作,最后还让学生用图像描绘、用色彩进行绘画等等,就是没有再出现新疆是个好地方的旋律。执教老师很努力地“阐释”新疆是个好地方,增大课堂容量,营造课堂氛围,开拓音乐的视野。但最后,学生对歌词不求甚解,对演唱如坠云雾,更别提音乐审美体验了。如果新疆是个好地方这节课能在“阐释”新疆是个好地方的同时把教学重点放在聆听民族民间音乐上,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的不同,引导学生感受其

9、独特的音乐风格,体会音乐作品在情感上带来的启示,那么就不会背离音乐的本质。在音乐欣赏课中对音乐教学的“阐释”出现了超出音乐课的范围,把主观想象凌驾于教学内容之上的情况,让音乐教育在离音乐自身的轨道上渐行渐远。三、改变技能训练“蜻蜓点水”的状态,把学生音乐能力训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新课程改变了过去以知识技能为主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人文主题,以致现在好多音乐课堂已鲜见发声练习,认为这是传统的东西,有违新课程理念、应彻底地“忘却”。新课标指出:“音乐教学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音乐活动与教学要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是要求我们音乐老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发声练习也应如此。如何让传统

10、教学中机械、重复的发声练习更具趣味性、新颖性,结合歌唱实践,做到自然、有趣、科学、高效。如何让这些枯燥、单调的音乐术语变得更自然,更生活化?例如,在发声练习中,我们强调让学生始终保持惊喜的状态,打开牙关、展开颧骨、保持微笑。老师在上第二册第一课小雨沙沙时,引导学生:“小朋友,当你远远地看到你的好朋友来了,你怎么打招呼呢?”于是,学生纷纷喊了起来“嘿,你好!”“让我们来练习一下,你在练习中,保持这种惊喜的状态。”教师抓住这句话,让学生分辨用什么方法才能够让远方的人真正听得到。在老师的指点下,学生很快体会到只有深吸气,高位发声,才能让远方的人听到。在老师设计的这种自然环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学生很快

11、掌握了这种高位发声的方法。然后老师继续引导,让学生听音乐探索雨声,在听到小雨下来的声音时,让学生用最大的力量唱出自己最轻的小雨声“沙沙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结合刚才的发声状态,轻声地模仿出小雨的“沙沙沙”声。授课老师继续引导学生如何把“小雨小雨,沙沙沙,沙沙沙”用活泼、跳跃、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出来:“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平时哭完鼻子时是怎么抽泣的吗?请你们把双手放在小腹上。”于是学生边抽泣边感受小腹的弹性,当老师要求用活泼、跳跃、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出来时,他们就自然又快乐地演唱出来了整节课,授课老师没有说一句“打开牙关、展开颧骨、保持微笑”,也没说用小肚子歌唱,但一直到最后,当一年级的学生学

12、会小雨沙沙这首歌时,还是一直在使用一开始练习的这种发声方法在演唱,演唱效果非常好,就如一个童声合唱队在演唱一样,音色非常优美、统一。四、让“合作探究”教学运用适时、适地、适人围绕音乐的合作才是有效的音乐课合作探究。纵观众多音乐课,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所讨论和体验的内容非音乐的居多,如表演创编歌词、绘画的内容等。利用音乐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群体的互动式音乐体验与创作合作非常少,如合奏、合唱、有变化的声势活动等。许多音乐教师习惯于在欣赏完乐曲后,就要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小组交流”。曾经听过一节粉刷匠的音乐课,教师简单教会这首歌曲后,让一年级的学生小组合作创编歌词,于是学生绞尽脑汁地想“职业”,从警察

13、、厨师、理发师,每个职业逐一配乐编词表演。一年级的学生在创编歌词中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学生注意力全集中在词语填空上了,教师的讲课,范唱音乐的播放,学生的回答,大家都没心去理会,在这样的环境下来谈“合作探究”“小组交流”就显得毫无意义了。那么如何围绕音乐进行“合作探究”呢?笔者认为教师根据学生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让学生自由选择表达方式,提高聆听的主动愿望,同时积累听得懂的音乐语汇,真正会用自己的内心去体会音乐,在优秀作品中捕捉音乐的灵感。例如,欣赏森林的歌声时,随着全体学生声情并茂地哼唱完森林的歌声的乐曲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边演唱主题边结合声势活动,如拍击手掌、跺脚、拍击身体各个部位,探索音响

14、与音乐合作的美妙,进行自主伴奏、即兴创造。也可以女生哼唱主题,男生用“蓬蓬蓬”的衬词作伴奏,进行合作实践等。这才是围绕音乐的合作探究。那么“小组交流”又安排何处才适时呢?如上完森林的歌声后,老师对大家说:如何演绎森林的歌声?(各组讨论)生1:我觉得由大自然的真实音响与美妙的乐音交织而成的乐曲很好听,可以请全体女生哼唱主旋律,我用小提琴给她们伴奏。生 2:我想把森林的歌声主旋律编上朗朗上口的歌词,把森林之歌唱出来。生 3:我想把森林的歌声主旋律用笛子吹出来。师 4:我建议大家综合一下,同学们课后编排森林的歌声:会吹笛子的同学演奏自己喜欢的一段主旋律;喜欢编歌词把词编上;喜欢舞蹈的同学用舞蹈表示这

15、样,把“合作探究”延伸到课后,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课后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再度去欣赏优秀音乐作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练习,它既可以使学习者保持独立的持续学习音乐的兴趣,丰富学生的体验,还能积极有效地培养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在通过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在体验、研究音乐作品的同时,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欣赏音乐的方法和途径。文章到此,对于“还音乐教育以本源”的感怀还停留在“蜻蜓点水”的浅表上。但我仍企盼在课堂上追求较为朴素的手段,使形式为内容服务,让美术、语文、思品、多媒体课件等非音乐手段,不再是音乐课堂的主流。在教学过程中能更多地关注教法和学法,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引导下,保证学生体验音乐的时间和质量。让学生在感受、表现、创造中有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在支持,让音乐特有的美不被削弱,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音乐的快乐,让音乐课堂在“还音乐教育以本源”的风骨中彰显艺术的至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