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2020年6月23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暨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据此完成1、2题。1下列图示能正确反映北斗导航卫星在升空过程中经历的大气环境状况的是()ABCD2下列有关、层可能出现的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飞机在层飞行有时会出现颠簸现象B飞机在层飞行时,飞行员常感觉万里无云C在层中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D在层中沐浴阳光时不会损伤皮肤1C2D解析:第1题,臭氧层分布在平流层;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下降,平流层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
2、第2题,层为对流层,飞行有时会出现颠簸现象;层为平流层,适合飞行;在层中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作逆温现象;层紫外线强烈,会对皮肤造成损伤。(2020九江模拟)下图示意华北某区域裸地和秸秆覆盖地土壤的冻结过程。据此完成3、4题。3与裸地相比,该地秸秆覆盖地土壤冻结厚度较薄的主要原因是秸秆()A增强了大气逆辐射B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加C使地面反射率变小D使土壤与大气的热交换减弱4与裸地相比,该区域秸秆覆盖地冻结土壤融化时间较迟的原因主要是土壤()A冻结时间较迟 B获得太阳辐射较少C水分蒸发较弱 D上空气温较低3D4B解析:第3题,本题考查对流层的热力作用。覆盖在地表的秸秆会阻挡
3、地面热量向大气的传递,大气获得的热量减少,会造成大气逆辐射减弱,A项错误;同理也会遮挡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从而使土壤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B项错误;秸秆对地面反射率影响较小,地面反射率的少量减小不会导致深层土壤温度明显升高而不冻结,C项错误;受秸秆覆盖的影响,土壤与大气的热量交换受阻,所以秸秆覆盖地散热降温慢于裸地,土壤中热量损失较少,冻结厚度较薄,D项正确。第4题,本题考查影响冻结土壤融化的因素。冻结土壤融化时间与土壤温度高低有关,与冻结时间关系较小,A项错误;根据题意,秸秆覆盖地冻结土壤融化时间较迟,说明土壤温度较裸地低,即得到的热量较裸地少,而土壤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由此可知覆盖在地表的
4、秸秆阻挡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导致土温回升较慢,融化时间较迟,B项正确;土壤水分蒸发情况受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影响,不是冻结土壤融化较迟的原因,C项错误;土壤上空热量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即土壤上空气温的高低受土壤温度的影响,而不是土壤上空气温影响土壤温度,故D项错误。(2020济南模拟)位于藏北高原的某观测站,属高原亚寒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5,年降水量为655.8mm,下垫面为草甸,夏季降水后地表坑洼处会有积水,长时间处于湿地状态。下图是该地测得的某种辐射在不同季节的平均日变化。据此完成5、6题。5该辐射类型为()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B臭氧吸收的辐射C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D大气逆辐
5、射6影响该辐射季节差异明显的主要因素是()A太阳高度B天气状况C大气透明度D植被覆盖率5D6A解析:第5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和臭氧吸收的辐射都主要在白天,且最大值出现于正午。但该种辐射全天都有,且日出前后最弱,15时左右最强,基本与大气温度的昼夜变化一致,因此应该是大气逆辐射。第6题,图中显示,该种辐射夏季最强,冬季最弱,春秋季居中。主要是夏季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穿过大气的路径短,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比较强,地面增温幅度高,大气吸收热量较多,因此大气逆辐射也比较强,冬季反之。该地为藏北高原,空气稀薄,空气质量较好,大气透明度全年差异不明显,气候高寒,植被覆盖率较低,天气状
6、况变化不大,因此B、C、D的影响较弱。读某区域年平均等温线示意图(单位:),完成7、8题。7该区域内相对高差的最大值为()A1 3002 000米 B1 0001 300米C5001 000米 D200500米8图中四地中,最易出现逆温现象的是()ABCD7B8D解析:第7题,根据温差与相对高度的关系,即高度相差1 000米,气温相差约6 ,可计算出该区域内相对高差的最大值为1 0001 300米。第8题,地所在区域年平均气温要高于周边,该处很可能为小盆地。在山区,夜晚山风沿山坡而下,易在山谷和盆地中出现逆温现象。(2021湖南模考)帆船运动是在自然风推动下进行的。青岛市濒临海洋,举办帆船竞赛
7、的条件优越,八月是较佳时段。该市八月盛行风频率较低,风速较小,其帆船运动主要依靠海风。下图示意青岛帆船竞赛区位置及周围区域。据此完成911题。9一般情况下,该帆船竞赛区最强海风多出现在()A晴天上午B晴天午后C阴天上午D阴天午后10晴天时,该地区出现弱东北风有利于帆船竞赛区海风的发展,主要是由于()A天空云量较少B地形阻挡加剧海陆温差C下垫面摩擦力小D东北风与海风正向叠加11当该地区盛行较强的偏南风时,不利于帆船竞赛区海风的发展,最可能是因为()A海岸线曲折B气流遇山地推进困难C天气复杂多变D气流遇山地分支绕流9B10B11D解析:第9题,本题考查海陆风的形成。由于水的比热容比沙土大,所以海洋
8、升温慢,降温慢,因此12:0014:00,陆上升温快,为热源,海上升温慢,为冷源,形成海风。此时,海陆两地水平气压梯度力达一日最高,风最大。因此,此时段为一天中海风最强时期。而晴朗的天气比阴天更有利于陆地的升温,故选B。第10题,由图可知,帆船竞赛区的东北部为半岛最高山崂山,所以,当地面为弱东北风时,位于竞赛海域上风向的崂山对地面风速有阻挡减弱的作用,使背风坡风速减小,易使海陆温差增大,从而有利于海风的发展。故选B。第11题,由图可知,地面为南风时,崂山和浮山等地形强迫气流在竞赛海域附近向左右分为两支,胶州湾和崂山湾侧向海风(东南风)急流发展又加大了这种分流作用,导致竞赛海域常减小为弱风,使比
9、赛无法进行。有时,从竞赛海域南侧分支的气流经过绕流分别进入胶州湾和崂山湾时,与该区域的侧向海风叠加,变成两支东南风急流,更加大了竞赛海域气流的分支减弱作用,使海风不能发展和维持,从而影响比赛的正常进行。故选D。二、非选择题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山体效应是指由隆起山体造成的垂直带界线,如林线(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雪线等在内陆的巨型山体或者山系中央比外围地区分布高的现象。形成原因是山体的热力效应所产生山体内部比外部(或外围低地)温度高的温度分布格局。研究表明,影响山体效应强度的因素主要是山体基面高度和降水。图a示意山体效应概念模型,图b、c示意某山脉不同纬度带山体内外最热月10 等
10、温线分布高度。(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山体效应产生的原因。(2)简述10 等温线在该山体的分布高度差异。解析:第(1)题,山体效应形成原因是山体的热力效应所产生山体内部比外部(或外围低地)温度高的温度分布格局。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山体内部海拔高,空气较稀薄,白天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山体外部多,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使大气温度较高;山体外部的地面热量传递到与山体相同海拔时,距地面热源距离远,热量已大为减弱,所以温度低。第(2)题,图b、c示意某山脉不同纬度带山体内外最热月10 等温线分布高度。根据图示曲线形态,10 等温线在山体内部分布高于山体外部。不
11、同纬度山体分布高度差不同,图示纵轴表示海拔,38N沿线分布高度差异较大,最大高度差达700 m;40N沿线差异较小,最大高度差约400 m。同一纬度,10 等温线在山体外部西侧较山体外部东侧分布的海拔较高。答案:(1)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山体内部海拔高,空气较稀薄,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山体外部多,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山体外部的地面热量传递到同山体相同海拔时热量已大为减弱。(2)10 等温线在山体内部分布高于山体外部;不同纬度山体内外的分布高度差不同,38N沿线差异较大(最大高度差达700 m),40N沿线差异较小(最大高度差约400 m);山体外部西侧较山体外部东侧分布较高
12、。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针对晴天和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情况进行了观测,并绘制了气温日变化曲线图。材料二乌鲁木齐三面环山,北部好似一个朝向准噶尔盆地的喇叭口,冬季多雾,被称为“雾鲁木齐”。下图为乌鲁木齐周围地形图。(1)指出材料一中A、B两条曲线,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哪一条,并分析理由。(2)乌鲁木齐冬季夜间多逆温现象,试分析原因。(3)分析乌鲁木齐被称为“雾鲁木齐”的原因。解析:第(1)题,联系大气白天的削弱作用和夜晚的保温作用,分析阴天昼夜温差小。第(2)题,逆温出现时大气下层气温低,上层气温高。其原因主要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夜间保温作用
13、差,地面散热快;二是冷空气来临导致暖空气被抬升。第(3)题,雾是水汽的凝结,其形成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即水汽充足、丰富的凝结核、风力小,联系图示气候和地形进行分析。答案:(1)曲线B。阴天时,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气温比晴天时较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气温比晴天时较高。(2)乌鲁木齐冬季多晴天,夜间地面降温快;乌鲁木齐三面环山,开口向北,北方来的冷空气容易在此积聚;夜间三面山脉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迫使谷底暖空气抬升。(3)冬季多(积)雪,空气中水汽充足;冬季燃煤取暖和汽车尾气排放,污染物多;靠近沙漠,沙尘多,凝结核多;冬季多逆温,三面环山的地形,风力小,不利于雾的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