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将相和教学随笔将相和这篇课文是一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
2、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而这三个小故事虽然各有中心,各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有紧密的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和铺垫,它即为将相不和埋下了伏笔,又交代了将相在保卫赵国中的各自的作用,从而强调了将相和好的必要性,紧紧扣住了文章的主题。将相和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而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需要在反复读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于是,我就采用抓住文章重点,灵活运用多种读书方法。课堂上组织学生有重点的读,抓住人物形象的关键部分要细读,让学生呢个去体味,去思考,去发现。这样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同学们的阅读分析能
3、力,又时他们受到感染教育,教学效果较佳。一、抓课题,理脉络因为课题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课题可以窥视文章的中心。将相和一文写的是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这一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因此,“和”是课题的题眼,它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教学时我紧紧地扣住了“和”字,质疑:“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围绕“和”文中会讲些什么内容?生反馈师归纳:第一,将相不和的原因;第二,将相和好的经过;第三将相和好的目的。前两点是文章的思想线,后一点则是文章的中心线。这样,通过对课题的分析,就理清了全文的脉络,使学生能够按一定的思路阅读全文,以便迅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二、抓重点,多质疑将相之间的矛盾集中体现在第三个故事中。通过描
4、写两人之间的冲突,进一步展示人物性格、特点,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这是全文的高潮,又是故事的结局,是全文的重点段。所以,在教学时,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后,立即转读第三个故事,让学生细读品味,把这段的教学放在整体位置上,运用逆向思维,联系全篇,抓住重点句段进行对比,以便使学生更好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优秀品质。1.抓人物语言对比“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质疑:谁能看出廉颇的什么弱点?蔺相如有什么特点?2.抓人物行动对比蔺相如听到廉颇的话,“就请假不上朝,避开廉颇,免得跟他见面。”廉颇听到蔺相如的话,“就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
5、罪。”质疑:蔺相如为什么要回避廉颇?廉颇为什么要负荆请罪?3.抓人物特点对比A: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质疑:蔺相如不怕秦王,你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找出读一读,体会一下自己的感受。B:“秦国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质疑:廉颇在赵国的作用,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找出来读一读,文章为什么这样写廉颇,谈谈自己的体会。4.抓首尾对比“战国时,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开头这一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历史时期和时代背景,同时也是三个小故事的总起因。“从此以后,他们两个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这一结尾紧扣了课题,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在此基础上,再让学
6、生读读并说明这样的开头和结尾各自的作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三、抓词句,揭中心将相和一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同时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可贵品质,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文章的这一主题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思想活动表现出来的,因此,教学时要紧紧抓住重点词句,边阅读,边思考,边感知。如:抓住“上前一步说、理直气壮、大大方方”等词语,深刻理解蔺相如在秦王面前那种成竹在胸,从容不迫,大智大勇的斗争精神,抓住“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一句,使学生明白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尊严,置生死于度外的高尚品质,抓住“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一句,体会到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识大体,顾大局的政治远见;抓住“负荆请罪”一词,深刻理解廉颇坦率、直爽的性格和勇于改错的好品质。四、作业设计,总结全文。课文内容学完之后,我精心设计一项课堂作业让学生练习:用学过的成语填空:1.蔺相如能()地对付秦国,()之后被封为上大夫,( )之后被封为上卿,因而引起廉颇不满。蔺相如能(),(),终于使廉颇(),( )。2.廉颇( )、( ),立下大功,是一个()的大将军,但他( )。在蔺相如的帮助下,他能()。将相和好,()保卫赵国。以上练习是文中三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通过学生讨论,既锻炼了他们的概括综合能力,又总结了全文,使中心得到了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