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概览时间十月革命至20世纪30年代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20世纪70年代至今特点两种经济模式的形成两种经济模式的调整两种经济模式的新变化内容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奉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单纯利用市场调节经济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开始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罗斯福新政开启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20世纪70年代,面对经济“滞胀”的局面,西方国家普遍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迎来“新经济”的时代社会主义十月革命后,苏俄先后探索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废除新经济政策,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二战后,
2、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社会主义国家开始进行改革,但是都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最后以失败告终苏联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证明了斯大林体制的失败。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辟了现代化的新道路主旨20世纪形成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格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互相影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给世界各国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第20讲苏联社会主义的建立与改革考纲要求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考点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2内容3评价图解识记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2实行:1921
3、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3内容4作用归纳总结新经济政策两大突出特点(1)管理建设方法、手段: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经济体制方面: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三、斯大林体制1确立: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2表现3评价(1)积极: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工业化。(2)消极图解识记史料一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解读史料表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农民的掠夺十分严重,已激起了农民的极大怨气和愤怒。史料二列宁设法使
4、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步,“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全球通史解读史料表明新经济政策的前提是国家控制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后退一步”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发展社会主义。史料三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解读以上数据反映的是在苏联斯大林模式下,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来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的特点,为
5、苏维埃经济的可持续良性发展埋下了隐患。史论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1)相同点:都是无产阶级政权实施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性质;在当时都起过巩固苏维埃政权的积极作用。(2)不同点:目的方面:前者是集中力量应付战争,后来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则是恢复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内容方面:前者取消商品和货币,按照共产主义原则分配产品,后者则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以此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成效方面:前者有利于集中力量战胜敌人,但在战争结束后引起了社会动乱;后者则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进一步
6、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事实证明:前者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后者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史论2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点斯大林模式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体制,它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并片面发展重工业,过多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实行高积累,多投资。1(2013广东高考)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A允许农民进行
7、商品交换B推行农业集体化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D实行余粮征集制答案A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材料显示该领导人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行为,视之为“正当贸易”。农业集体化不允许农产品自由贸易,排除B项;C项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但美国不存在禁止农产品贸易的问题,排除;余粮征集制是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当时取消了自由贸易,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2(2013新课标全国卷)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
8、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答案B解析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在坚持无产阶级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恢复资本主义,利用资本主义商品、市场、货币等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涉及到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变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因素,逐步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也涉及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故正确答案为B 项。 A、C、D三项无法说明中国的改革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新版。3(2013新课标全国卷)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
9、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答案D解析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体制确立,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一个重要后果是农业生产长期发展缓慢,而1952年的苏共十九大却认为粮食产量增加并解决了谷物问题,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是对斯大林体制的曲意维护,故排除A项,D项为正确答案。B 项材料信息无从体现;苏联农业改革开始于赫鲁晓夫1956年上台后,C项说法错误。4(2013新课标全国卷)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
1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答案B解析提取材料关键信息,斯大林认为苏联应该在10年内完成工业化,并结合1931年苏联经济建设的相关史实予以判断:这一思想急于求成,超越了苏联的国情,但推动了1936年斯大林经济模式的形成,故B项符合题意。5 2012年7月9日苏联解体20年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是共产主义,是计划经济的最初形态”。以下史实不能证明此立场的是()A取消商品贸易 B实行工业国有化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D实行高度集中管理体制答案C解析“国家资本主义”是新经济政策的
11、内容,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无关,故选C。考点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2)内容(3)评价2勃列日涅夫改革(1)背景:勃列日涅夫上台,纠正苏联当时的混乱。(2)内容(3)评价思维发散勃列日涅夫改革,使苏联军事实力增强,而此时美国出现了经济“滞胀”现象并深陷越南战争泥潭,在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优势,而美国处于劣势,对中美关系的改善产生极大影响,这一阶段争霸形成了苏攻美守的态势。3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内容(3)评价史料一赫鲁晓夫何许人也?赫鲁晓夫19531964年任苏共中央第一总书记,立志做斯大林的掘墓人的他,对苏联的内政外交进行了调整。俄国民众觉得他是真心搞共产主
12、义,就是笨了点;他对玉米的痴狂程度为中国的人们所津津乐道;他曾满怀自信地向美国人保证:“我们将埋葬你们!”赫鲁晓夫是唯一死后没有葬在红场的苏联最高领导,黑白参半的墓碑暗喻他毁誉参半的一生,毁誉参半的改革。解读史料表明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最终还是做了斯大林模式的守墓人。史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
13、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解读史料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将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尤其是军事工业上,导致苏联人民生活水平落后等后果,实质反映了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范围内进行改革,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史料三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解读史料说明了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根本失误是不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史论如何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1)三次改革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异侧重点农业工业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域结果取得一定的成效,最后失败失败失败原因未改变
14、原有体制,只是对斯大林体制进行的小修小补没有根据国情进行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同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2)改革的启示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建设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会在不断的改革中逐步完善。1 (2010福建高考)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推断,该时期是()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D普京执政时期答案C解析根据三
15、个标题的特点,回顾选项中各位领导人的改革措施,可判断出这一时期是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改革全面,涉及经济、政治、思想、外交等方面;普京执政是在苏联解体之后,根据“使苏联实行改造”和“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等信息可知发生在苏联解体前。2 (2010北京高考)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D减少对
16、企业的行政干预答案D解析20世纪70年代苏联勃列日涅夫改革,开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与原题中材料所述吻合,可判断正确答案为D项。据材料中“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可排除A、B两项。C项鼓励私营企业发展与20世纪70年代苏联改革的史实不符。3 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的经济全面滑坡,其原因包括()斯大林体制的弊端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美苏军备竞赛的加剧没有找到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的失败,导致国家解体A BC D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体现了苏联经济滑坡的主要原因;是
17、其具体原因之一;与史实不符,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经济全面滑坡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原因,苏联解体是在1991年。4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联改革近乎偃旗息鼓,“改革”一词也在正式文件和报纸杂志中悄然无踪。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取得任何成效B苏联改革的任务已经完成C美苏争霸日趋激烈,使苏联无暇改革D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没有冲破旧体制的束缚答案D解析由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没有冲破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束缚,改革陷入困境。故选D。5 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年苏联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年份19761980
18、19811985198619891990社会总产值4.23.31.82国民收入4.33.21.04劳动生产率3.33.13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B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社会混乱C苏联解体导致社会混乱D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答案D解析注意时间提示:1990年。B项是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改革,可排除;苏联解体是在1991年,C项错误;1990年,苏联经济出现负增长说明当时苏联经济改革的失败,D项正确。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政策,是失败的。2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俄经济又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
19、错误。新经济政策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在国有经济占主体的前提下进行的,也是在苏维埃领导之下,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3 斯大林体制指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错误。斯大林体制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不能将它简单地理解为只是一种经济体制。4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都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对于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保障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3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4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两者的政治改革都强调集体领导的原则,经济改革前者侧重于农业,后者侧重于农业;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5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