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8课寒风吹彻一、字音辨读1悄无声息(qio)2.馍馍(m)3.凉飕飕(su)4柴垛(du) 5.蜷缩(qun) 6.吆喝(yo)7掖着(y) 8.凛冽(ln) 9.蜗居(w)二、字形辨识1.2.3.4.三、词语辨析1预感预料意料辨析例句2漠不关心漠然置之辨析例句四、熟语释义1纷纷扬扬:(雪、花、叶等)飘洒得多而杂乱。2杯水车薪:用一杯水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一、走近作者刘亮程,1963年生,新疆沙湾县人。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长篇小说虚土等。自2000年起,他的散文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大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等报刊对其作品都作了隆重介绍,作者本人
2、亦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2001年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文学新人奖。二、相关背景“寒风”在诗词中仅是一道风景。此时的寒风是用来看的,用来听的,是用来触摸的,是冬天的春花秋月,是雪中的春蚕夏蝉。刘亮程的寒风不是审美的,是太真实的。它摧枯拉朽,直入骨髓,无孔不入。当寒风不再是一种风景,当寒风需要你拿出生命的所有来抗衡的时候,寒风的唯一内涵就是寒风,大自然的风,最原始的一种力量。在文中,“寒风”不仅指自然界寒冷的风,也蕴涵了作者对人生、生命的一种个体领悟,生命是如此的渺小和脆弱,人是如此的孤独,面临时光的流逝,人往往感受到命运的无可奈何与悲怆难耐。三、主旨把
3、握本文以沉静、冷峻的笔调,回顾岁月,回顾过去的“我”,死去的姑妈,联想“我”的母亲及现在的“我”,作者借助自己独特的“寒风体验”,透视生命,同情自己,关怀他人,抒写着彻骨的生命寒意,平静地表达着悲悯情怀,富有人性的光辉。四、结构图示1面对无所不在的寒风,你认为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作品中的“我”是否得到了它们?明确:我们最需要的是温暖和关爱。作品中的“我”似乎不能得到它们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当我在冬天拉着半车柴禾回家时父亲那责备的语气。可怕的生存状态驱散了人们之间的温暖,甚至是父子之情。这样“我”不仅要面对透骨的严寒,还要面对冷漠和孤独的煎熬,正如文中讲到老人孤独的生存与孤独的死亡,“每个人都在自己
4、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2你觉得作者是在强调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悲观吗?明确:作者并不完全是在强调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悲观。生命的火炉总是燃着的,哪怕火再少,光再弱,“我才三十岁,肯定能走过冬天”。作者借助独特的“寒风体验”,透视生命,同情自己,关怀他人,抒写着彻骨的生命寒意,平静地表达着悲悯情怀,富有人性的光辉。3全文以“寒冷”贯串始终,你认为这种“寒冷”在文中有哪几层内涵?明确:寒冷的内涵:一方面源自生存环境的恶劣和物质的极度匮乏,生命裸露于寒风的淫威下,无法抵御寒冷的摧残;另一方面,低劣的生存状态也最大限度地驱散了人际的温情,使生命饱受冷漠和孤独的煎熬:巨大的生存压力使做父亲的
5、根本无暇顾及一个十四岁少年在寒风肆虐的荒漠独行中所体验到的凄楚和绝望,他给予儿子的只是一句略带责备口气的询问;十四岁的孩子居然已经学会了独自品味自己的伤痛;贫寒使亲人间的温情消遁于无形,所以年老多病的姑妈一直没有等到母亲在冬天带来的温暖。1体验生命,感悟独特文章写“我”和家人、路人等被寒风吹彻的生命痛感,是那么的具有原生态的质地。刘亮程放下了平庸的“意义架子”,坚信自己的生命体验,借助笔墨楔入感觉的本真,使人觉得特别鲜亮。“我”的感悟是独特的,没有可复制性,例如:“腿上的一块骨头却生疼起来,是我从未体验过的一种疼,像一根根针刺在骨头上又狠命往骨髓里钻这种疼感一直延续到以后所有的冬天以及夏季里阴
6、冷的日子。”“我第一次看到一个人被冻死。”“我不敢相信他已经死了,他的生命中肯定还深藏着一点温暖,只是我们看不见。一个最后的微弱挣扎我们看不见,呼唤和呻吟我们听不见。”这样的经历别人即使有,也绝不可能感悟完全相同。文中像这样充满个性的感悟,俯拾皆是。2时空交错,精心巧构将“寒风吹彻”的阅历集中于三十岁的“我”在一个冬天的时段,而将十四岁的“我”、三十岁的“我”之后的内容穿插其中。三十岁的“我”之后的岁月是“我”不曾经历过的,文章借助对姑妈、母亲的叙述暗示“我”的未来仍会是“寒风吹彻”。这样的文章结构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时间跨度大,空间转换广,可以回忆过去,可以叙述今天,也可以涉及未来,使文章内容
7、丰富,转换自然巧妙,前后对比串连,更有力地强化了作品中关于生命的体验。3语言隽永,富有哲理刘亮程的语言特别有味儿,往往平中见奇,富于哲理,极耐咀嚼。首句“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很是平朴,可韵味深浓。“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形拙实慧,“那些年”隐含着对历史的“不言”的回溯,而“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似乎淡淡地流露出一种沧桑感,它让读者不得不打出“为什么”的大问号,悬念就这样在轻轻一点中设下。本文善于由具体向抽象“偷渡”,在不露痕迹的偷渡中完成思想感情的概括化、哲理化。例如“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样用自己那只冰手,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这句话妙就妙在抚摸
8、的对象是抽象的“一生”,而作者又确实要向读者叙说“我”和其他有关的人被“寒风吹彻”的一生。阅读寒风吹彻选段,完成14题。我曾在一个寒冷的早晨,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子,给他倒了一杯热茶。那是个上了年纪的人,身上带着许多冬天的寒冷,当他坐在我的火炉旁时,炉火须臾间变得苍白。我没有问他的名字,在火炉的另一边,我感到迎面逼来的一个老人的透骨寒气。他一句话不说。我想他的话肯定全冻硬了,得过一阵才能化开。大约坐了半个时辰,他站起来,朝我点了一下头,开门走了。我以为他暖和过来了。第二天下午,听人说村西边冻死了一个人。我跑过去,看见这个上了年纪的人躺在路边,半边脸埋在雪中。我第一次看到一个人被冻死。
9、我不敢相信他已经死了。他的生命中肯定还深藏着一点温暖,只是我们看不见。一个最后的微弱挣扎我们看不见,呼唤和呻吟我们听不见。我们认为他死了,彻底地冻僵了。他的身上怎么能留住一点点温暖呢?靠什么去留住。他的烂了几个洞、棉花露在外面的旧棉衣?底磨得快透了一边帮已经脱落的那双鞋?还有他的比多少个冬天加起来还要寒冷的心境?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我的一小炉火,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杯水车薪。他的寒冷太巨大。我有一个姑妈,住在河那边的村庄里,许多年前的那些个冬天,我们兄弟几个常手牵手走过封冻的河去看望她。每次临别前,姑妈总要说一句:天
10、热了让你妈过来喧喧。姑妈年老多病,她总担心自己过不了冬天。天一冷她便足不出户,偎在一间矮土屋里,抱着火炉,等待着春天来临。一个人老的时候,是那么渴望春天来临。尽管春天来了,她没有一片要抽芽的叶子,没有半瓣要开放的花朵。春天只是来到大地上,来到别人的生命中。但她还是渴望春天,她害怕寒冷。我一直没有忘记姑妈这句话,也不止一次地把它转告给母亲。母亲只是望望我,又忙着做她的活。母亲不是一个人在过冬,她有五六个没长大的孩子,她要拉着他们度过冬天,不让一个孩子受冷。她和姑妈一样期盼着春天。天热了,母亲会带着我们,趟过河,到对岸的村子里看望姑妈。姑妈也会走出蜗居一冬的土屋,在院子里晒着暖暖的太阳和我们说说笑
11、笑多少年过去了,我们一直没有等到这个春天。好像姑妈那句话中的“天”一直没有热。姑妈死在几年后的一个冬天。我回家过年,记得是大年初四,我陪着母亲沿一条即将解冻的马路往回走。母亲在那段路上告诉我姑妈去世的事。她说:“你姑妈死掉了。”母亲说得那么平淡,像在说一件跟死亡无关的事情。“咋死的?”我似乎问得更平淡。母亲没有直接回答我,她只是说:“你大哥和你弟弟过去帮助料理了后事。”此后的好一阵,我们再没说这事,只顾静静地走路。快到家门口时,母亲说了句:天热了。我抬头看了看母亲,她的身上正冒着热气,或许是走路的缘故,不过天气真的转热了。对母亲来说,这个冬天已经过去了。“天热了过来喧喧。”我又想起姑妈的这句话
12、。这个春天再不属于姑妈了。她熬过了许多个冬天还是被这个冬天留住了。我想起爷爷奶奶也是分别死在几年前的冬天。母亲还活着。我们在世上的亲人会越来越少。我告诉自己,不管天冷天热,我们都要常过来和母亲坐坐。母亲拉扯大她的七个儿女。她老了。我们长高长大的七个儿女,或许能为母亲挡住一丝的寒冷。每当儿女们回到家里,母亲都会特别高兴,家里也顿时平添热闹的气氛。但母亲斑白的双鬓分明让我感到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那些雪开始不退、冰霜开始不融化无论春天来了,还是儿女们的孝心和温暖备至。隔着三十年这样的人生距离,我感觉着母亲独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我无能为力。雪越下越大。天彻底黑透了。我围抱着火炉,烤热着漫长一生的一
13、个时刻。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1如何理解第十二段中“尽管春天来了,她没有一片要抽芽的叶子,没有半瓣要开放的花朵”一句的含意?答:_参考答案:这句话用“没有一片要抽芽的叶子,没有半瓣要开放的花朵”,形象地表明她的生命已经不再有亮丽的色彩和充满生命力的希望。2“她和姑妈一样期盼着春天”一句中,母亲和姑妈期盼的“春天”的内涵有何异同?答:_参考答案:同:“春天”都指美好幸福的生活。异:两个人的“春天”又有区别,各自期盼的幸福并不一样。姑妈主要是希望周围有亲人陪伴,母亲则希望儿女能健康成长。3文章最后一句话说:“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
14、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深意?表明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态?答:_参考答案:意在表明世间所有的人,都是相同的命运,都会被“寒风吹彻”。这是作者对生命脆弱、无法挽留的慨叹。4结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谈谈文中的“冬天”有什么深层含义?答:_参考答案:文中的“冬天”有双关义,它既指季节上的冬天,也指生命中的“冬天”生命中无情的寒冷与凄凉。(时间:40分钟分值:40分)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5分)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画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腿上的一块骨头却生疼起来,是我从未_过的一种疼,像一根根针刺在骨头上又狠命往骨髓里钻这种疼一直_到以后所有的冬
15、天以及夏季里阴冷的日子。姑妈也会走出_一冬的土屋,在院子里晒着暖暖的太阳和我们说说笑笑多少年过去了,我们一直没有等到这个春天。企业纷纷改革人事制度,_不再是一切。原本重视“平等主义”的企业中,员工之间待遇的差距逐渐拉大。A体验持续蛰居资力B体味持续蜗居资历C体验延续蜗居资历D体味延续蛰居资力解析:体验:亲身经历、认识。体味:品味揣摩。持续:强调延续不断,中间没有间歇。延续:强调照原样继续。蛰居:像动物冬眠一样长期躲在一个地方,不出头露面。蜗居:比喻住在窄小的住所。资力:天资和能力。资历:指从事某种工作或活动所具有的经历。答案:C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在短短不到十年的
16、时间里,针对房价的措施多如牛毛,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但落到实处的却寥寥无几,所起的作用也如杯水车薪。几日前还闹得纷纷扬扬的巴神转会事件已经接近黄了,因为AC米兰的财政状况较差,他们愿意出2 100万镑,距离曼城3 100万镑可是差了1 000万镑。屋主急匆匆赶回来,第一句就问家里的宠物狗怎样了,而对家里的财物损失漠不关心。“国足大帅”归来,放在以往应该是值得全国媒体集体出动的大事件,但这次却搞得悄无声息,气氛比北京冬天的天气还冷。他作画时轻松若定,恣意挥洒,而且作画速度极快,倚马可待,令人叹为观止。看到果农家里汗牛充栋的黄灿灿的橙子,我深感欣慰,因为这说明我们研发的新品种产量高,品质好。A
17、BCD解析:杯水车薪:用一杯水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使用正确。纷纷扬扬:状态词,(雪、花、叶等)飘洒得多而杂乱。使用对象不当。应用“沸沸扬扬”,意为“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多形容议论纷纷。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态度冷淡,毫不在意,或一点儿也不关心。使用正确。悄无声息:形容没有声音或声音很轻;形容没有名声,默默无闻。使用正确。倚马可待:形容文思敏捷,写文章很快。用在本句中,属使用对象错误。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使用的对象应该是书籍。此处用于“橙子”,用错对象。答案:C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作为古希腊哲学家,他在本体论问题的论述中充满着辩证法,因此被誉为“古代世界的黑格
18、尔”。 B古代神话虽然玄幻瑰奇,但仍然来源于生活现实,曲折地反映了先民们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C本书首次将各民族文学广泛载入中国文学通史,但就其章节设置、阐释深度等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D由此可见,当时的设计者们不仅希望该过程中艺术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而且技术活动也是富有创造性的。解析:A项,搭配不当,“充满”与“辩证法”不搭配。C项,成分赘余,应去掉“就”字。D项,语序不当,应改为“希望该过程中不仅技术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而且艺术活动也是富有创造性的”。答案:B4下列诗句与“身心放下于当下”对仗最工整的一项是()A名利超然即泰然 B真入法门圣默然C迷津总在利当前 D看穿世事意清闲
19、解析:既然是对联,就要从对仗的角度看问题,“身心”是名词,据此可以排除B、D两项;“放下”“超然”都是一种人生态度,据此可以排除C项。答案:A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一个人从出生到老死,一生都经历着审美发展。也就是说,审美教育伴随着人的一生。相应于个体审美发展的阶段性,审美教育也具有阶段性。然而,由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在一生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个体的审美发展也就呈现出阶段性。个体的审美发展是一个完整的过程。ABCD解析:是总说,应放在首位。中的“一生”紧扣中的“从出生到老死”,故在后。有“由于”,有“所以”,故在后。中的“相应于个体审美发展的阶段性”,呼应
20、中的“个体的审美发展也就呈现出阶段性”,故在后。答案:A二、阅读鉴赏(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狗这一辈子刘亮程一条狗能活到老,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太厉害不行,太懦弱不行,不解人意、太解人意了均不行。总之,稍一马虎便会被人吃了肉剥了皮。狗本是看家守院的,更多时候却连自己都看守不住。活到一把子年纪,狗命便相对安全了,倒不是狗活出了什么经验。尽管一条老狗的见识,肯定会让一个走遍天下的人吃惊。狗却不会像人,年轻时咬出点名气,老了便可坐享其成。狗一老,再无人谋它脱毛的皮,更无人敢问津它多病的肉体,这时的狗很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世界已拿它没有办法,只好撒手,交给时间和命。一条熬出来的狗,熬到拴
21、它的铁链朽了,不挣而断。养它的主人也入暮年,明知这条狗再走不到哪里,就随它去吧。狗摇摇晃晃走出院门,四下里望望,是不是以前的村庄已看不清楚。狗在早年捡到过一根干骨头的沙沟梁转转;在早年恋过一条母狗的乱草滩转转;遇到早年咬过的人,远远避开,一副内疚的样子。其实被狗咬过的人,大都把仇恨记在主人身上,而主人又一股脑把责任全推到狗身上。一条狗随时都必须准备着承受一切。在乡下,家家门口拴一条狗,目的很明确:把门。人的门被狗把持,仿佛狗的家。来人并非找狗,却先要与狗较量一阵,等到终于见了主人,来时的心境已落了大半,想好的话语也吓得忘掉大半。狗的影子始终在眼前窜悠,答问间时闻狗吠,令来人惊魂不定。主人则可从
22、容不迫,坐察其来意。这叫未与人来先与狗往。有经验的主人听到狗叫,先不忙着出来,开个门缝往外瞧瞧。若是不想见的人,比如来借钱的,讨债的,寻仇的便装个没听见。狗自然咬得更起劲。来人朝院子里喊两声,自愧不如狗的嗓门大,也就缄默。狠狠踢一脚院门,骂声“狗养的”,走了。若是非见不可的贵人,主人一趟子跑出来,打开狗,骂一句“瞎了狗眼了”,狗自会没趣地躲开。稍慢一步又会挨棒子。狗挨打挨骂是常有的事,一条狗若因主人错怪便赌气不咬人,睁一眼闭一眼,那它的狗命也就不长了。一条称职的好狗,不得与其他任何一个外人混熟。在它的狗眼里,除主人之外的任何面孔都必须是陌生的、危险的,更不得与邻居家的狗相往来。人养了狗,狗就必
23、须把所有爱和忠诚奉献给人,而不应该给另一条狗。狗这一辈子像梦一样飘忽,没人知道狗是带着什么使命来到人世。人一睡着,村庄便成了狗的世界,喧嚣一天的人再无话可说,土地和人都乏了。此时狗语大作,狗的声音在夜空飘来荡去,将远远近近的村庄连在一起。那是人之外的另一种声音,飘忽、神秘。莽原之上,明月之下,人们熟睡的躯体是听者,土墙和土墙的影子是听者,路是听者。年代久远的狗吠融入空气中,已经成寂静的一部分。在这众狗狺狺的夜晚,肯定有一条老狗,默不作声。它是黑夜的一部分,它在一个村庄转悠到老,是村庄的一部分,它再无人可咬,因而也是人的一部分。这是条终于可以冥然入睡的狗,在人们久不再去的僻远路途,废弃多年的荒宅
24、旧院,这条狗来回地走动,眼中满是人们多年前的陈事旧影。(选自刘亮程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第一句话是对狗这一辈子的高度概括,也是全文的总起;“不容易”三字揭示出了狗的命运,是文章的文眼所在。B第段写到狗命的相对安全,竟然是因为皮已脱毛、肉体多病成了严重的废物而无人问津,其颇具嘲讽的理由令人心酸。C文章通过大量的叙事来写狗的一生,不假议论、冷静客观地将动物的命运与人的沧桑叠化在一起,展现出了一个人类透视自身命运的独特窗口。D作者主要以拟人手法来写“狗这一辈子”,并未简单地将“狗”作为驱遣情思的物象和工具,从而由衷地表达出了
25、对自然万物的理解与尊重。解析:C项,“不假议论、冷静客观”错,文中有大量的议论,可以说是夹叙夹议,让叙事散文带有了杂文的味道。答案:C7文章多次提到狗的“主人”,从文本看,“主人”对狗的态度体现在哪些方面?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狗又是怎样的态度?请简要说明。(5分)答:_参考答案:“主人”对狗的态度:打骂是常有的事,甚至随意就把狗剥皮炖肉;等到自己和狗都衰老时,才会给狗自由;一股脑把责任全推到狗身上,不管它能否承受;要求狗必须把所有爱和忠诚奉献给自己。作者对狗的态度:把狗当作人来对待,寄予深深的理解和同情。 8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说,一条老狗是“黑夜的一部分”,是“村庄的一部分”,也是“人的一部分”
26、。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些说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_参考答案:从最后一段看,在夜晚,众狗吠叫时,它保持沉默;从全文看,它忠心为主,失去了自己,晚景凄凉,故说是“黑夜的一部分”;第段写到它在村子的沙沟梁、乱草滩等地转悠过,为了看家把门与村中人较量过,在夜晚也曾经在村庄中吠叫过,故成了“村庄的一部分”;老狗不再咬人,动物性消退;作者全文将狗拟人化来写,实际上是以狗的一辈子暗喻人的一辈子,故说是“人的一部分”。三、语言运用(11分)9联系语境,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再写两个句子,将某两部名著的内容从一侧面点出来。(5分)长大后,我不再满足于童话带来的欢乐,于是瞄上了“大部头”。我时而在莺歌燕舞的花果山上嬉戏,时而在曲径通幽的大观园中流连;_,_:文学成了我的良师益友。参考答案:时而在烟波浩淼的梁山泊上徜徉时而在静寂无声的顿河岸边漫步10仔细阅读下面这幅漫画,按要求答题。(6分)(1)给漫画拟一个四字短语的标题。(2分)答:_(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况这幅漫画的寓意。(20字左右)(4分)答:_参考答案:(1)拒之门外(2)节日年关,把住廉政之门,将不正之风拒之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