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2014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试题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BYLI.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73723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2014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试题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BYL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解析》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2014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试题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BYL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解析》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2014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试题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BYL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解析》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2014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试题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BYLI.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解析》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2014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试题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BYLI.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解析》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2014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试题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BYLI.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益阳市箴言中学高三六模文科综合模拟试题高考资源网命题人:易国荣 蔡栋梁 刘朝阳审核人:吴建文 夏明亮 杨红卫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1至7页,第II卷8至14页,共300分。第I卷(选择题 共140分)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有一段关于秦朝的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下列对题目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是 ( ) 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功效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D指

2、出分封制与郡县制最主要的不同点【答案】B考点:分封制作用。1:起初起到加强统治,稳定秩序的作用2:后期:诸侯争霸,王权衰微,分封制逐渐瓦解。春秋战国时期更是诸侯征战。秦始皇是历史上第一个通过武力手段统一全中国,并采取中央集权的人。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一方面创设了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借鉴分封制的经验教训在地方推广郡县制;另一方面,又采取了一系列固中央集权的措施。郡县制的实施巩固了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25.在制度的规定层面上,君主被赋予无限的权力,并且随着中国历史的延续,这种“制度化”的权力似有不断加强之势;而在制度的运行层面上,则往往由于君主事实上的“无能”而使君主的专制权力流

3、于“象征化”的状态。材料反映了( )A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B中央集权制的危害C专制主义制度的影响 D九品中正制的残余【答案】A考点:宗法制。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古代中国君主专制政体呈现“制度化”和“象征化”相矛盾的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就在于嫡长子继承制,皇位继承立嫡、立长而“不以贤”,从而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其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历史上幼童、白痴、昏庸之徒不断登位的事实,在很大程度上就说明了这一点,故A项为最佳选项;B项中央集权制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与题干材料没有关联,故排除;C项过于笼统,故排除;D项属于选官制度,与题干材料没有关联,故排除。26.美国历史学家

4、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 )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C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D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获取信息的能力。英国发动战争是为了满足资本主义发展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侵略中国是必然的,费正清的观点只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抹杀了战争的实质。DA不对,材料中无从体现。B说法虽然体现了全球史观的角度,但鸦片战争对中国而言毕竟是侵略战争。27.对导致下表数据变化的重要原因分析最确

5、切的一组是( )1936-1947年中国进口贸易价值中各国所占比重表A两极对峙局面的形成;西欧的衰落 B德、日的投降;中美新的不平等条约签订C西欧的衰落;苏联的崛起 D德、日的投降;国共内战的爆发【答案】B考点:本题为图表型的选择题,注意提取表格反映的信息。1947年与1936年相比,中国进口贸易价值中日本所占比重大幅下降,而且日本对华贸易不包括台湾;美国所占比重大幅上升;德国降为零;苏联所占比重变化不大。据此可以判断最重要的原因是B。28.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

6、。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作者强调的是( )A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B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C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D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答案】B考点:近代西方的侵略。近代史就是一部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代表着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所以材料中说 “侵略者”往往是“进步者” , “反侵略者”常常是“落后者” 。材料的关键词句“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 步改造落后的过程” ,反映了西方侵略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客观进步作用和积极影响。因此,作者强调对 于西方的侵略要理性分析和辩证思考。材料反映的主题不是“西方侵略动机” ,排除 A;材料中的“

7、侵略” 也不止是“鸦片战争” ,排除 C;材料中虽然提到“侵略者”是“进步者” , “反侵略者”是“落后者” ,但 作者强调是西方侵略的客观影响,而不是分析和比较中西社会差距,排除 D。正确答案是 B。29.美国学者L.S.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西方由于自己的技术成就、经济活力以社会和政治的多元化,正在发生着变化。而所有这一切,形成一种最终导致西方主宰全球的推动力结果,极为稳定而又保守的中国社会,被西方势不可挡的扩张主义弄得四分五裂”。材料不能够体现的史观是( ) A文明史观 B全球史观 C近代化史 D社会史观【答案】D考点:史学理论:史学观念。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四种史观的内涵

8、。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近代化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联系材料信息“西方主宰全球”、“稳定而又保守的中国社会”、“被西方扩张主义弄得四分五裂”,由此可以判断材料体现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近代化史观,故排除ABC三项,选择D项符合题意。30.一位编剧编写了历史剧7世纪商人张生的传奇,经学者认定只有一项符合史实,它是A张生非常勤奋,所开店铺每天经营到深夜B由于经营成功,他在

9、长安城各处开了分店C为了缓解疲劳,他经常到瓦肆去休闲娱乐D在行首的管理下,他积极向政府缴纳税收【答案】D 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关键信息:7世纪。题干时间应是在唐朝。宋代商业经济的发展,突破了时空限制,因此,ABC项在7世纪是不可能出现的现象。 31.1978年11月24日晚,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一间破草屋里,18个衣衫破旧、面色饥黄的农民,借助一盏煤油灯,面对一张契约,神情紧张地按下血红的指印,并人人发誓: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小岗村,是中国改革的起点。这份包干契约,被认为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枪”。小岗村的做法实际上( )A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B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C否定了人

10、民公社体制D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答案】C考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抓住材料信息“分田到户搞包干”,18位农民分田到户搞包干的做法,实际上是否定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体制,故C项为正确答案;A项观点错误,小岗村的做法不违背社会主义原则,故排除;B项说法错误,分田到户搞包干,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并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故排除;拉开我国改革开放序幕的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故排除D项。32.2010年8月温家宝在考察深圳时强调:不但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否则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就不能实现。温总理在此强调的是( )A经济特区可以更大胆地探寻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11、B经济特区是实验田,中国的增长体制改革也要在此进行。C政治体制改革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D经济特区经济发展的任务已经完成,工作重心应该转移。【答案】C考点:经济体制改革。材料涉及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故排除AD两项,材料并未提到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哪里开始,排除B项。从材料“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否则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可判断选择C项。33.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曾就所提出的“欧洲复兴计划”提出我们的政策的目的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所谓“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是指( )A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体制 B国家强力推行的

12、社会福利制度C世界市场中的自由贸易制度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答案】A马歇尔计划。马歇尔的“欧洲复兴计划”目的就是稳定资本主义秩序,而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体制是资本主义重要特征。34.1930年,美国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这一行动引起连锁反应,各国纷纷调高关税。这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 )A.一致提高关税,共渡难关 B.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C.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 D.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答案】B考点: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爆发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通过提高进口关税等手段来转嫁危机,故排除A项,选择B项;C、D两项应为1932年后罗斯福新政的举

13、措,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30年”,故排除。3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重大事项必需获得85%以上的投票权才能通过。2009年11月该组织在华盛顿举行的会议上决定增加“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在“新借款安排”中的出资份额,即从原来的800亿美元提升至1000亿美元,这样四国在该组织中的投票权超过了15%,实际上拥有了对重大事项的集体否决权。这段材料表明( )A该组织的控制权已经发生了转移 B该组织通过主要国家共同协商一致来决定重大事件C金砖四国已经结成经济同盟 D该组织以认缴的资金多少决定投票权的份额【答案】D 本题实际考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划分投票的依据,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该

14、组织以认缴的资金多少决定投票权的份额。第II卷(非选择题 共160分)40(25分)阅读材料: 材料一 15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束缚和控制,推动了欧洲向近代化社会的转变;18世纪的启蒙思想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的束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8世纪中期起,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欧美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 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

15、命,结束了专制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材料二 作为一个后发外生型的近代化国家,中国是从19世纪开始进入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现代化过程的,西方世界的霸权威胁与文明示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启动要素,然而也应该看到,现代化的变迁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冲击反映”的过程,对于中国来说,它既是古老的历史在新世纪的骤然断裂,又是这一历史在以往的传统中静悄悄的绵延。只是到了19世纪、20世纪,当西方的示范展示另一种迥然不同的发展道路时,中国才对自身历史的内部挑战产生了一种多少是变化了的回应方式,太平天国的“平均主义”,洋务运

16、动的“中体西用”,戊戌变法的“大同书”等等中都可以找到根据,这种回应方式离不开中国的历史传统。这样,中国历史的内部要素与西方文明示范效应叠加在一起,共同制约着中国现代化的反映类型与历史走向。陈达凯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史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近代化过程中的两种不同模式。(6分)(2)概括中西方近代化在本质和手段上的相同之处。(9分)(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中国近代前期的历史演变,说明“中国历史的内部要素与西方文明示范效应叠加在一起,共同制约着中国现代化的反映类型与历史走向”。(10分)【答案】(1)西方模式:思想(精神)制度器物;(3分)中国模式:器物制度思想(精神)。(3分

17、)相同点:本质上:都是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2分)经济上的工业化;(2分)思想上的科学化(理性化)。(2分)手段上:都采用了改革和革命两种方法。(3分)(如果学生只答出“改革”或“革命”一种方法,给2分;如果学生答出“变法”、“暴力手段”或“武力”等,给1分)(2)太平天国运动: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与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相结合,创立拜上帝教,发动农民起义,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2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统治,但也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2分)戊戌变法: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维新派顺应时代要求,仿效日本君主立宪制,实行政治变革(或掀起了

18、维新变法运动),挽救民族危亡。(2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仿效美国确立了三权分立体制,并实行责任内阁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2分)五四运动时期:先进中国人接受并传播马克思主义,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2分)(如果学生答出的只是五次运动的历史意义,没有突出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每要点给1分)考点:近代西方文明与近代的中国的反抗斗争。(1)第一问围绕思想、制度、器物三方面来指出中西近代化的模式。第二问注意限定词“本质”和“手段”,结合材料信息“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工业化”、“民主与科学”,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来概括本质,注意运用现代化史观,手段根据

19、材料信息提示“资产阶级革命”和“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进行概括。(2)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材料时间限制“近代前期”,然后把握观点的核心要素“内部要素与西方文明示范效应叠加”,再结合书本知识,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事件中选取相关史实来进行说明,注意引用的史实一定要突出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41.(12)阅读材料: 山东、河北、浙江、广东、江苏、福建、江西、湖北等地,在这一年(1904年)间,都陆陆续续设置了阅报社。这些阅报社很多都设在寺庙等人来人往的公共场合另外茶馆也往往陈列各种报纸供人观阅,或者就根本改成阅报处。许多阅报处附设半日学堂,教人识字。1905年成立

20、的北京西城阅报社成立之初的报刊有:中国白话报十六册湖南俗话报新白话童子世界启蒙画报以及京津等处各报。天津邓善沽镇的士绅到附近大小各村遍贴白话报。北京市第五高等小学教员常静仁,开了一间朝阳阅报社河北新河县的高魁斗,家境小康,但有感于时局危艰,乃节衣缩食,在城内设立了一间阅报社直隶房山县县令毕承缃联合地方士绅组织了一所官绅合立阅报处北京一照相馆老板王子贞就地经营阅报社。 摘编自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依据材料,概括阅报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造成阅报社上述特点的原因。(12)【答案】特点:主要分布在沿海省份(2分);主要设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2分);报刊主要是白话报和

21、通俗读物(2分); (2)原因:沿海省份经济发达(2分);戊戌变法的社会启蒙作用(2分);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加深(2)考点:近代阅读报社。从材料“ 山东、河北、浙江、广东、江苏、福建、江西、湖北等地,在这一年(1904年)间,都陆陆续续设置了阅报社”可以看出近代阅读报社主要分布地区是沿海发达地区;从材料“这些阅报社很多都设在寺庙等人来人往的公共场合”可以看出阅读报社大都是在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第二段主要讲的是阅读报刊的内容。主要原因可以从近代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启蒙思想的传播以及中国的民族危机进行分析。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五,而相

22、牧司连坐。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孥。燔诗书而明法令,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为田开阡陌封疆。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王命。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请回答: 据材料一概述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并概括其措施对后世产生的消极影响?材料二中康有为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其理论依据是什么?(15)【答案】(1)意义: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3分)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3分

23、)影响:严刑峻法;文化高压政策;重农抑商。(3分)(2)主张:君主立宪;(3分)依据:三权分立学说。(3分)考点:商鞅变法;戊戌变法。第一问根据材料信息“民为什五”、“军功”、“本业末业”、“燔诗书而明法令”、“为田开阡陌封疆”反映的变法措施,从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概述变法的历史意义。第二问注意限定词“消极”,结合变法措施概括其消极影响。康有为的主张根据材料信息“皇上则为元首”概括主张,理论依据根据材料信息“皆言三权”回答其理论依据。46.(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39年8月2日,著名核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向罗斯福总统建议,应抢在德国之前研制出原子弹。1941年12月6日,美国

24、花费巨资,集中全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家,启动代号为“曼哈顿工程”的核武器研制计划,并在1945年7月15日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瞬间夺去了21万人的生命。核轰炸的消息传来,爱因斯坦痛心疾首地说:“当初致信罗斯福提议研制核武器,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和遗憾。” 材料二 对于二战后期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国际上一直是存在着两种看法:一种从战争本身角度出发,认同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另外一种则是从道义角度出发,否定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请回答:爱因斯坦向罗斯福提议研制原子弹的本意是什么?他又为什么感到是他一生“最大的错误和遗憾”?你认为应

25、该如何客观评价“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15)【答案】(1)本意:抢在纳粹德国之前研制出原子弹,威慑希特勒,使其不敢发动世界大战。(3分)原因:原子弹不但没有制止战争,而且应用于战争,造成巨大平民的伤亡和财产损失。(3分)(2)评价:原子弹不是战胜日本的决定性因素,(3分)但加速了日本的投降和二战的结束。(3分)日本人民是原子弹的受害者,但造成这一悲剧的元凶是日本法西斯集团,美国政府也负有一定的责任。(3分)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1)第一问注意材料时间提示“1939年8月2日”,再结合材料信息“抢在德国之前研制出原子弹”,从而分析爱因斯坦提议的本意。第二问结合材料“夺去了21万人的生命”,从原子弹造成的巨大伤亡来分析原因。(2)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评价“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既要看到原子弹对加速日本投降和二战结束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原子弹对日本人民造成的伤害,并指出其元凶应是日本法西斯集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