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狼牙山五壮士 教案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 会写本课14个生字,认识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日寇、晋察冀、指挥、尸体、悬崖、磨盘、斩钉截铁、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3.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能够划分段落、归纳段落大意并学会提炼四字小标题。4. 初步领悟记叙文的写人记事方法。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能够划分段落、归纳段落大意并学会提炼四字小标题。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能够划分段落、归纳段落大意并学会提炼四字小标题。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生字词课件、狼牙山图片。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时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一、 谈话揭题,导入新课师:
2、同学们,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7周年纪念日。在抗日战争期间,英雄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敌,英勇奋战,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中华民族的领土和尊严,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出示图片:河北易县“狼牙山”和“狼牙山纪念塔”)师:同学们看这座山,就是河北易县的狼牙山,山顶上有个纪念塔,同学们知道是为谁而建的吗?(板书:画一幅简易山峰图,为四字标题做准备)生(齐声):五位壮士师:那同学们知道这五位壮士的事迹吗?生:五位壮士为了掩护大部队和老百姓转移,引敌人上绝路到山顶,弹绝跳崖身亡。生:不知道。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了解一下五位英雄的英雄事迹。二、 检查预习,初读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3、: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会的字词画出来,并在读完之后告诉老师,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读课件上的词语:日寇、晋察冀、指挥、尸体、悬崖、磨盘、斩钉截铁、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初步理解词语:斩钉截铁悬崖绝壁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居高临下2师:回答老师刚刚提的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师生交流归纳:课文记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大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壮烈牺牲的故事。(要求概括要简练)3. 师:请同学们划分一下段落。生: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1)讲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的主力转移的任务。第二部分(2)将五个战士诱敌上山,痛
4、歼敌人。第三部分(3)将五个战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第四部分(4、5)讲了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顶峰,奋勇歼敌。第五部分(6-9)讲五位壮士跳下深谷,壮烈牺牲。师:段落划分完了,那么同学们看看能不能用四个字来概括提炼一下每段的意思呢?师:老师先给同学们概括一下第一自然段:“接受任务”(板书:接受任务,在山脚位置)师:同学们能学着老师的样子用四字词语来概括一下其他几段吗?同学们试试看,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时间三分钟。(小组讨论)(巡视指正)师:同学们概括好了吗,来说说看,第二段同学们怎么概括的?生:诱敌上山师:第三段呢?生:引上绝路师:好,那么同学们看一下,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生:事情的发展
5、顺序(预习解决)师:那么全文的顺序课概括为接受任务痛歼敌人(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4. 练习朗诵课文。(分组读)三、 再读课文,引发疑问1课题可不可以改成“狼牙山五战士”?理解“壮士”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为什么把他们叫做“五壮士”。2看看还有什么问题。(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题,是学生感受课文,为深度解读课文做准备。四、 学习课文第一、第二部分,初步解读重点段落。1(开火车)学习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师:同学读完告诉老师,在接受任务的时候,敌我数量是怎样的?从哪里可以看出。生:敌众我寡生:“大举进犯”,“集中兵力”引导学生抓住“集中兵力,
6、大举进犯”,土灰敌我力量悬殊,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接受重任。读出五壮士即使牺牲自己也要坚决完成任务的豪壮之气。(板书:画出敌我数量,让学生体会。)2学习朗诵文章第二部分。师:那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呢?请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把描写五位壮士动作和神态的句子画出来,并在边上写上你的感受。引导学生抓住五壮士在完成掩护任务时的动作、神态,体会五位战士的勇敢机智、奋勇杀敌。读出五壮士的豪迈。五、 课堂练习,布置作业。“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
7、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1. 师:今天我们就上到这里,其他部分下节课继续,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朗读课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
8、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文。2. 完成词语手册和课堂作业本以及课后习题2,3题。3. 校对答案。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4. 家庭作业:抄写书本和词语手册上的生字词,每个两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