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69583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解析》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解析》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解析》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解析》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解析》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解析》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解析》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解析》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解析》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解析》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解析》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解析》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解析》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解析》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解析》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解析》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解析》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解析》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解析》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解析》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0页
《解析》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0页
《解析》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0页
《解析》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0页
《解析》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0页
《解析》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0页
《解析》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0页
《解析》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0页
《解析》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0页
《解析》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渭滨区2019-2020-1高二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 正常人的血浆pH在7.357.45,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O3、HPO42等离子有关B. 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C.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释放到内环境中,然后作用于靶细胞D. 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成分【答案】B【解析】【分析】人体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若内环境失衡,会导致机体病变。【详解】A、由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H2CO3/NaHCO3,会使正常人血浆的pH

2、维持在7.357.45,A正确;B、心肌细胞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CO2,故其CO2浓度高于其生活的内环境,B错误;C、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释放到内环境中随体液运输后作用于靶细胞,C正确;D、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是体内细胞生存的主要液体环境,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其中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成分,D正确。故选B。【点睛】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但只能对靶细胞的生命活动起到调节作用。2.下列选项所述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A. 免疫物质类,如抗体、淋巴因子等B. 大分子蛋白质类,如呼吸酶、载体蛋白、血红蛋白等C. 营养物质类,如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离子等D. 代谢废物类,如尿素、尿酸、二氧化碳等【答案

3、】B【解析】【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物质都可以看作是内环境的物质,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是内环境中的物质。【详解】A、抗体、淋巴因子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属于内环境的物质,A正确;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物质,载体蛋白存在于细胞膜上,呼吸酶是细胞内的物质,均不是内环境中的物质,B错误;C、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营养物质都是内环境中的物质,C正确;D、尿素、尿酸、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由内环境运输,是内环境中的物质,D正确。故选B。【点睛】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细胞内的、细胞膜上的以及与外界相同的腺体或管道分泌的物质。3.如图表示人体在环

4、境条件改变时,内环境中某种激素的含量变化。下列各项条件变化和激素对应正确的是 A. 食物缺碘生长激素B. 切除性腺促性腺激素C. 饭后0.5h胰高血糖素D. 温度过高甲状腺激素【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某种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内环境中某种激素的含量增加,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甲状腺激素是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食物缺碘时,合成的甲状腺激素会减少,生长激素的化学本质为蛋白类(多肽类),A错误;B、切除性腺后性激素分泌不足,通过机体的负反馈调节,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加,B正确;C、饭后0.5h,食物中的糖类转化为血糖,血糖浓度升高,此时胰岛素分泌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减少,C错误;D、甲

5、状腺激素的功能是提高机体代谢水平,使体温升高,故温度过高时,为维持机体温度平衡,甲状腺激素分泌量不会增加,D错误。故选B。【点睛】明确各种激素的作用并能读懂题图信息是解题关键。4.假如正常人体处于0的环境中,产热为a1,散热为b1;处于30的环境中,产热为a2,散热为b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冷觉形成在大脑皮层B. 人体在30和0环境中产热与散热的关系是a1= b1=a2=b2C. 从30进入0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D. 从0进入的30环境中,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多【答案】B【解析】【分析】正常人体处于0、30的环境中均能维持体温恒定,体温恒定的原因是

6、产热等于散热,所以在0时,a1=b1,在30时,a2=b2。【详解】A、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冷觉(感觉)的形成部位形成在大脑皮层,A正确;B、与30环境相比,人处于0环境中,与外界温差大,散失的热量多,所以产热也多,由于人体温恒定,所以a1=b1a2=b2,B错误;C、从30进入0环境中,温度降低,此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提高机体代谢水平,产热量增多,C正确;D、从0进入的30环境中,温度升高,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多增加散热以维持体温恒定,D正确。故选B。【点睛】解题关键是把握体温恒定的原因是产热等于散热。5.下列关于如图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 图中合称为突触小体,是神经元树突

7、的末端B. 兴奋由a传至b的过程中,膜外电流方向是abC. 内的神经递质只能经释放再作用于D. 经释放的递质必然引起N的兴奋【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表示轴突,表示线粒体,表示突触小泡,表示突触前膜,表示突触间隙,表示突触后膜。【详解】A、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神经元的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分支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A错误;B、由于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与膜外侧的电流传导方向相反,所以兴奋由a传至b的过程中,处膜外电流方向是ba,B错误;C、(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只能经(突触前膜)释放再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

8、单向的,C正确;D、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型两种,故神经递质递质不一定引起N的兴奋,D错误。故选C。【点睛】明确突触定的结构及兴奋的传导特点是解题关键。6.如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图中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到轴突,方框甲、乙代表神经中枢。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到时,先缩手后产生痛觉。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A. 图中A为感受器, E为效应器,痛觉在图中的乙方框处形成B. 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的电位分布是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C. 图中共有5个突触,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到发生缩手反射时,反射弧为ABCDED. 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一定能引起乙的兴奋【答案】C【解析】【

9、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因B上有神经节,故可判断B为传入神经,进一步可确定A是感受器、C是中间神经、D是传出神经、E效应器,甲、乙是神经中枢,且甲是高级中枢。【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A为感受器, E为效应器,痛觉在图中的甲方框处形成,A错误;B、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的电位分布是膜内为负电位,膜外为正电位,B错误;C、分析题图可知,图中共有5个突触,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到发生缩手反射时,为受低级中枢控制的非条件反射,反射弧为ABCDE,C正确;D. 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型两种,故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可能引起乙的兴奋或抑制,D错误。故选C。【点睛】突触是指神经

10、元与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7. 用图甲装置测量神经元膜电位,测得的膜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图乙显示的是膜内电位B. 钠离子大量内流是发生在cd段C. a至b段为动作电位D. 将图甲中刺激点移到X处,显示的膜电位变化幅度相同【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兴奋的产生过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详解】A、C、从图甲看,没有刺激前测出的是膜内外的电位

11、差为70mv,即ab段为静息电位,显示的膜外电位,故A、C错误;B、给以刺激后细胞兴奋大量钠离子进入细胞内引起膜电位的变化发生在bc段,cd段是恢复到静息电位是钠离子外流,B错误;D、将刺激点移到X处,显示的膜电位变化不变,即未受到刺激时外正内负,受刺激时外负内正,D正确。故选D8.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 反射活动由一定的刺激引起,其发生需要反射弧结构完整B. 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C. 反射活动中需要神经递质参与兴奋的传递D. 大脑皮层语言H区受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答案】B【解析】【分析】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

12、节方式是反射。【详解】A、反射完成的基本条件:完整的反射弧,足够强度的刺激,A正确;B、酸梅的色泽直接刺激的是视网膜,而非直接刺激中枢神经,B错误;C、反射活动是靠反射弧完成的,其中兴奋神经元之间传递需要神经递质的参与,C正确;D、大脑皮层语言H区受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D正确。故选B。【点睛】解答此题需要明确反射的定义、分类及兴奋的传递特点。9.如图是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的传递机制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若e表示促性腺激素,则a产生的激素可直接作用于b和cB. 若b表示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则信号在ab之间只能单向传递C. 若该图表示内环境中成分的单方向联系,a

13、为组织液,则b为淋巴,c为血浆D. 若该图中a为下丘脑,b为垂体后叶,c为肾小管和集合管,则d和e为同一物质【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详解】A、若e是促性腺激素,则b为垂体,a为下丘脑,下丘脑产生的激素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不能直接作用于c,A错误;B、若b为神经中枢,则a为感受器、d为传入神经、e为传出神经、c效应器,信号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ab,B正确;C、淋巴来自组织液,回到血浆,故若该图表示内环境中成分的单方向联系,则a为组织液, b为淋巴,c为血浆,C正确;D、若该图中a为下丘脑,b

14、为垂体后叶,c为肾小管和集合管,则d和e为同一物质,即抗利尿激素,D正确。故选A。【点睛】正确解答本题需要透彻理解题图各字母的含义,并能结合选项分析作答。10.人紧张时,肾上腺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作用于心脏,使心跳加快;安静时,下丘脑通过神经控制心脏,使心跳减慢,调节过程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为传出神经、神经为传入神经B. 兴奋在神经与肾上腺细胞间的传递是双向的C. 心肌细胞膜既有肾上腺素的受体,也有神经递质的受体D. 心脏跳动的调节方式紧张时为体液调节,安静时为神经调节【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为传入神经,为传出神经,下丘脑为调节中枢。【详解】A、 据图分析

15、可知,神经与肾上腺相连,可引发肾上腺的相关效应,故神经为传出神经,神经为传入神经,A错误;B、兴奋在(传出神经)与肾上腺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B错误;CD、由题干信息“肾上腺素增作用于心脏,使心跳加快;安静时,下丘脑通过神经控制心脏,使心跳减慢”,由图示可知肾上腺素释放是神经调节的结果,故在心脏跳动的调节方式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且两种方式均可作用于心肌细胞膜,故心肌细胞上既有肾上腺素的受体,也有神经递质的受体,C正确、D错误。故选C。【点睛】透彻理解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与判断方法是解题关键。11.运动员进行长时间运动时,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的变化情况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6、)时间(h)01234胰岛素含量(UmL)14.212.08.97.56.2胰高血糖素含量(Pg/mL)65100153220420A. 胰岛B细胞增多,血液中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B. 长时间运动机体消耗大量能量,因而血糖浓度会不断降低C.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发生变化,说明人体内环境处于不稳定状态D.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和脂肪的转化,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要【答案】D【解析】【分析】从表格中数据可知,运动员长时间运动时,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随着时间的延长,胰岛素含量逐渐降低,胰高血糖含量逐渐增多,两者在调节血糖方面呈拮抗的关系。【详解】分析表格可知,胰岛B细胞增多,分泌的胰岛素增多,血液中

17、胰高血糖素的含量会降低,A错误;长时间运动机体消耗大量能量,血糖浓度会暂时降低,但是有胰高血糖素的调节,血糖浓度会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B错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可以共同调节血液中血糖的浓度,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C错误;胰高血糖素的生理功能是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脂肪的转化而升高血糖,从而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要,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表格中的数据,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12.下表是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项目 测定值 参考范围 单位 甲状腺激素 2.1 3.1-6.8 pmol/L 胰岛素 1.7 5.0-20.0

18、 mIU/L A. 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比较高B. 血糖浓度比正常水平的低C. 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D. 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减弱【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图表可知,该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含量均低于正常范围,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可推测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A错误;BD、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浓度,图表中胰岛素含量低于正常值,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能力减弱,故其血糖浓度比正常水平的高,B错误、D正确;C、甲状腺激素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可推测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会增加,C错误。故选

19、D。【点睛】甲状腺激素对动物或人的作用:促进动物个体的发育;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13.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 大面积烧伤易发生感染的原因是特异性免疫能力降低B.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可引起人体产生渴觉C. 激素和神经递质都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理活动D. 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加强了有关细胞的免疫效应【答案】B【解析】【分析】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详解】A、皮肤属于人体的第一

20、道防线,为非特异性免疫,大面积烧伤易发生感染的原因是人体的皮肤受损,非特异性免疫能力降低所致,A错误;B、细胞外液渗透液的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产生的兴奋通过有关神经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B正确;C、激素只起调节作用,神经递质传递兴奋,两者都不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C错误;D、淋巴因子是由T细胞分泌的,可以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D错误。故选B。【点睛】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14.某些生物概念之间有一定的包括关系。下列概念之间的关系,符合图所示的选项是A. a、b、c分别是体液调节、激素调节、体温调节B. a、b、c分别是体液、内环境

21、、淋巴C. a、b、c分别是免疫调节、过敏反应、系统性红斑狼疮D. a、b、c分别是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中a、b、c三者的大小关系分别是a包含b,b包含c。【详解】A、体温调节是通过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实现的,A错误;B、a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内环境),内环境中包含淋巴,B正确;C、系统性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病,与过敏反应都属于免疫失调,C错误;D、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吞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D错误。故选B。【点睛】正确理解题图含义,熟记教材相关概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5.下列四种反应依次属于 a.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b

22、.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接触少量病菌亦可感染导致严重发病c.人体在接触病原体后产生某种抗体,该抗体引起正常红细胞裂解d.当细菌的外毒素进入人体后,体内产生特异性的抗毒素与之结合,使它丧失毒性正常免疫 免疫缺陷病 自身免疫病 过敏反应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免疫是指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详解】a、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属于过敏反应;b、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少量病菌感染可导致严重发病,属于免疫缺陷;c、某人感染某种细菌后

23、,体内产生抗体向它进攻,并进攻心脏瓣膜,属于自身免疫病;d、细菌进入人体后,体内产生抗体与之结合,使细菌聚集而失去活性,属于正常免疫。故选D。【点睛】免疫具有以三个方面的重要功能:自身稳定(清除体内衰老的、死亡的或损伤的细胞)、防御感染(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发生、维护人体健康)、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16. 下列免疫反应中,属于体液免疫反应的是A. 眼泪中的溶菌酶可破坏侵入人体的细菌B. 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可吞噬病原体C. 抗体与病菌结合可抑制病菌繁殖D. 体液中的可溶性免疫活性物质干扰素可抵抗病毒感染【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体液免疫是通过抗体消灭抗原的特异

24、性免疫,而A、B为非特异性免疫,D选项中的干扰素为免疫调节物质,不能直接抵抗病毒感染。考点:本题考查体液免疫的基本过程和抗体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需要理解体液免疫的基本过程才能分析出正确答案。眼泪中的溶菌酶破坏侵入人体的细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第二道防线。17.某科学家在蚯蚓体腔液中发现一种能溶解细菌、酵母菌、原生动物及绵羊红血细胞等细胞的蛋白质CCF1。则下列关于CCF1的推论,最可能的是A. 是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物质B. 是效应B细胞分泌的抗体C. 是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D. 是效应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答案】

25、A【解析】【分析】试题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蛋白质CCF-1能溶解细菌、酵母菌、原生动物及绵羊红血细胞等细胞,说明蛋白质CCF-1没有特异性。【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CCF1是一类能识别溶解细菌、酵母菌、原生动物及绵羊红血细胞等多种细胞的蛋白质,不具有特异性,推断可能是溶菌酶,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熟记免疫系统的组成尤其是免疫活性物质的类型及特点是解题关键。18.用燕麦胚芽鞘做向光性实验发现植物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感受光刺激的部位、生长素作用的部位分别是()A. 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胚芽鞘尖端B. 胚芽鞘、胚芽鞘的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C. 胚芽鞘尖端、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D.

26、胚芽鞘尖端、胚芽鞘尖端、胚芽鞘尖端【答案】C【解析】【分析】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胚芽鞘实验中四个重要部位:生长素产生部位-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尖端下部的一段。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胚芽鞘的尖端。弯曲生长的部位-尖端下部的一段。【详解】用燕麦胚芽鞘做向光性实验,发现植物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也在胚芽鞘尖端,而生长素作用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故选C。19.下列生产活动中与植物激素有关一组是 移栽作物时去掉一部分叶片 生产无籽番茄 棉花摘心 合理灌溉与施肥 枝条扦插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生产无籽番茄:就是用生长素处理,但前提是

27、要去雄或者用某种手段将雄蕊杀死,生长素会促进其子房的发育,形成果实,但没有雄蕊就不会有种子了;细胞分裂素可以抑制叶绿素的分解,延缓叶片的衰老;脱落酸促进果实与叶的脱落;顶端优势:顶芽优先生长,抑制侧芽生长的现象叫做顶端优势,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源源不断的运输到侧芽,使得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了侧芽的生长。【详解】移栽作物时去掉一部分叶片是为了降低蒸腾作用,与植物激素无关,错误;生产无籽番茄是利用了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正确;棉花摘心是解除了顶端优势,降低了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正确;合理灌溉与施肥与植物激素无关,错误;枝条扦插是利用了生长素能促进枝条生根的原理,带芽的枝条扦插,幼芽

28、能产生生长素,可以促进枝条生根,正确。故选A。【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记各种植物激素的作用及应用。20.下表所示为五类植物激素的部分生理效应(:促进作用,:抑制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种子发芽顶端优势果实生长器官脱落插条生根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A. 同一激素在植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引起的生理效应不同B. 在果实生长调节中起协同作用的激素有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C. 表中结果说明植物正常生长发育过程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D. 解除植物顶端优势只能采取去除顶芽的方法【答案】D【解析】【分析】植物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1)具有协同作用的激素。促进生长的激素:生长素、赤霉素、细

29、胞分裂素。延缓叶片衰老的激素: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2)具有拮抗作用的激素。器官脱落:脱落酸促进器官脱落,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抑制器官脱落。种子萌发: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促进种子萌发。【详解】A 、同一激素在植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引起的生理效应不同,A正确;B、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都可以促进果实的生长,在果实生长调节中起协同作用,B正确;C、表中结果说明植物正常生长发育过程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C正确;D、解除植物顶端优势可以采取去除顶芽的方法,也可以在顶芽施用细胞分裂素,D错误。故选D。21.下列叙述与植物激素作用无直接关系的是()A. 适时打顶去心,促进棉株开花结实B. 新摘未成熟的

30、红柿,放入木瓜去除涩味C. 水稻感染赤霉菌后,出现植株疯长现象D. 禾谷类作物和豆科植物轮换种植,提高土壤肥力【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生长素的作用及其实例、乙烯和赤霉素的作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适时打顶去心,可降低侧芽部位生长素的浓度,促进侧芽发育,进而促进棉株开花结实,A错误;木瓜释放的乙烯能够促进红柿的成熟,因此将木瓜放入新摘未成熟的红柿中,可去除红柿的涩味,B错误;水稻感染赤霉菌后出现的植株疯长现象,与赤霉素具有的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密不可分,C错误;与豆科作物共生的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可丰富土壤中的氮素营养,而不同作物对土壤中的矿质

31、元素的需求和吸收能力不同,因此禾谷类作物和豆科植物轮换种植,能够提高土壤肥力,这与植物激素作用无直接关系,D正确。22.右下图是黄海某种鱼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a点时组成该种群的个体全为幼年个体B. b点时的种群大小能够提供最大持续产量C. c点时该种群年龄组成为衰退型D. d点时该种群增长率最大【答案】B【解析】【分析】1.种群数量达到稳定后,就在K值上下波动。2.S型曲线,在种群数量K /2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3、在生物生存空间充裕、没有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是J型曲线。【详解】A、a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在增长,但是不能确认a点时组成该种群的

32、个体全为幼年个体,A错误;B、b点时的种群数量为K /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大小能够提供最大持续产量,B正确;C、c点时该种群数量还在增长中,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错误;D、b点时的种群数量为K /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而d点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明确J型、S型曲线实现的条件是解题的关键。23.如果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如图表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为年龄组成,可以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B. 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会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 为种群数量,在自然界中一般呈“J”型增长D. 为性别比例,自然种群的性别比例均接

33、近11【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中为年龄组成,为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为种群数量,为性别比例。【详解】A、图中为年龄组成,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预测种群密度,A正确;B、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故图中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B错误;C、为种群数量,在自然界中一般呈“S”型增长,C错误;D、为性别比例,自然种群中大多数的的性别比例接近11,D错误。故选A。【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记种群密度的影响因素,并能根据题图分析作答。24.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中动

34、物类群的分布B. 在无人为破坏的情况下,群落能演替到森林阶段C. 弃耕后的稻田先发生初生演替,后发生次生演替D. 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答案】A【解析】【分析】1.动物的分层取决于植物为其提供的食物和栖息场所。2.在气候适宜、雨水充沛的环境中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若气候干旱缺水,则只能形成草本或灌木。【详解】A、动物的分层取决于植物为其提供的食物和栖息场所,所以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中动物类群的分布,A正确;B、在气候适宜、雨水充沛的环境中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若气候干旱缺水,则只能形成草本或灌木,B错误;C、弃耕后的稻田发生次生演替,不会发生初生演替

35、,C错误;D、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有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D错误。故选。2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研究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A. 豌豆、蚜虫、老鼠等生物的种群密度全都适合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 如果在重捕前有部分被标记个体的标记物脱落,会导致计算出的结果偏小C. 对于一些趋光性的昆虫,可以使用灯光诱捕的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D. 密闭的培养瓶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会最终长期稳定在K值附近【答案】C【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A、调查豌豆、蚜虫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但调查老鼠的种群密度应采用

36、标志重捕法,A错误;B、运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有标记的个体数,如果在重捕前有部分被标记个体的标记物脱落,会使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偏小,导致计算出的结果偏大,B错误;C、对于一些趋光性的昆虫,可以使用灯光诱捕的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C正确;D、密闭的培养瓶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达到K值后,因营养物质的匮乏、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等,会导致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逐渐减少,直至消亡,D错误。故选C。【点睛】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的适用范围的疑难辨析:样方法不仅适用于植物,还适用于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蚯蚓等,而且调查某种昆虫卵

37、、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跳蝻的种群密度等也可用样方法。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2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 植物都是生产者 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 动物都是消费者 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异养型生物,错误;只有绿色植物才是生产者,因为它们是自养生物,不含有叶绿素的植物如菟丝子属于消费者,错误;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故凡是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正确;有

38、些动物如蚯蚓为腐生生活,是分解者,错误;只有营腐生生活细菌、真菌才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属于分解者而自养型细菌如硫细菌属于生产者,错误。故D正确。【点睛】关键点点拨:生态系统的组成有的同学误认为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而忽略了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异养型生物可能是消费者,也可能为分解者,但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2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多样性的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A. 物种多样性较高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相对较高B. 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 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D. 生物多样性包括种群多样性、

39、群落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不同的生态系统会因为营养结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抵抗力或恢复力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详解】A、物种多样性较高的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较复杂,抵抗力稳定性相对较高,A正确; B、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营养结构更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正确; C、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C正确; D、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

40、态系统多样性,D错误。故选D。2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和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的示意图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 在因捕食关系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乙图中的B所处的营养级B. 甲图中C与A、B最主要的差别为C含较多的蛋白质C. 乙图中的D是生态系统中的基石D. 人体内氧气浓度最高的是甲图中的B【答案】B【解析】【分析】甲图中,A是组织液,D是细胞内液,C是血浆,B是淋巴;乙图中,A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C是消费者,D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详解】A、乙图中的食物链是AC,只涉及到生产者和消费者,B分解者不参与其中,A错误;B、甲图中C(血浆)与A(组织液)、B(淋巴)成分接近,最大的不同

41、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B正确;C、生态系统中的基石是生产者,对应乙图中的A,C错误;D、氧气是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运输的,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所以浓度最高的是血浆(C),最低的是细胞内液(D),D错误。故选B。【点睛】正确判断碳循环(乙)和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示意图(甲)中各字母代表的含义是解此题的关键。29. 下列可“双向”进行的是( )A. 金丝雀虉草的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B. 缩手反射时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C. 人体血浆和组织液间的物质转移D. 草原生态系统中狼和兔子间的能量流动【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相关化合物的转化理解及运用。解决此题的关键是,对各个模块的基础知

42、识要详细记忆、理解。要懂得物质之间的转化过程。【详解】A、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单向进行,A错误;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只能由突触前膜到突触后膜,B错误;C、血浆中的物质可以进入组织液中,组织液中的物质也可进入血浆中,C正确;D、草原生态系统中,狼捕食兔子,兔子的能量可以流向狼,D错误。故选C。30.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说法与事实不符的是A. 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B. 生态系统各个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进行的C. 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D. 生态农业利用了能量多级利

43、用的原理,提高了能量在各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答案】D【解析】【分析】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详解】A、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A正确;B、生态系统中各个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通常是双向的,B正确;C、信息传递对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以及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C正确;D、生态农业利用了能量多级利用的原理,提高了能量利用率而非提高能量传

44、递效率,D错误。故选D。【点睛】熟记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各自特点是解题关键。二、识图作答题31.下图表示反射弧及局部放大的示意图,据图回答:(在 中填序号,在_上填名称)(1)在A图中,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_。(2)B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在a、b、c中兴奋部位是_。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_。(3)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的原因是在A图的 _结构中,即信号在C图中的传递不能由乙传到甲,其原因是_。在此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_。C图中的乙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4)已知甲释放的某种物质可使乙兴奋,当完成一次传递后

45、,该种物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物质的分解,该药物的即时效应是_【答案】 (1). 感受器 (2). b (3). 局部电流 (4). 突触 (5). 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6).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7). 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8). 使结构乙所在的神经元持续兴奋【解析】【详解】(1)根据可以判断兴奋的传递方向为,故为感受器。(2)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动作电位是内正外负。电荷移动,形成电流。(3)兴奋在神经纤维之间单向传导的原因是含有神经递质的突触小泡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在突触上传递,经历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过程。(4)

46、神经递质不能被分解,将引起持续兴奋。考点:本题考查兴奋的传递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能力,对图片的分析能力。32.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在人体生理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请据图回答问题(甲、乙、丙、丁为人体内某种结构或细胞,A、B、C、D为调节物质):(1)当人处于寒冷中,图中除A增加外,另外_(填字母)物质在血液中的含量也会明显升高。(2)在血糖调节过程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物质B降低血糖的原理是_,图中物质C和D表现为_作用。(3)下丘脑分泌的_(填激素)作用于甲,甲又分泌相应的激素作用于乙,乙又分泌相应的激素作用于相关组织器官,这种特点称为激素分泌的_调节。血液中物

47、质A的含量过高时,对下丘脑和甲的分泌活动起抑制作用,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调节。(4)激素调节的特点之一是:_。(5)血糖降低时,下丘脑可接受刺激作用于肾上腺髓质,此时肾上腺相当于反射弧中的_。【答案】 (1). D (2). 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降低 (3). 协同 (4).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 (5). 分级 (6). 反馈 (7). 微量高效或通过体液运输或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8). 效应器【解析】【分析】据图分析,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作用于相关组织器官是神经调节,下丘脑通过激素作用于甲是激素调节,反馈作用能维持体中激素含量相对稳定;丙是胰岛B细胞

48、,B是胰岛素,丁是胰岛A细胞, C是胰高血糖素,D是肾上腺素。【详解】(1)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甲状腺激素A和肾上腺D的含量增多,二者具有协同作用,能够促进新陈代谢,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2)激素B为胰岛素,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降低;C是胰高血糖素,D是肾上腺素,两者均能升高血糖,是协同关系。(3)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中,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作用于垂体(甲),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乙(甲状腺),甲状腺又分泌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相关组织器官,这种特点称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血液中物质甲状腺激素(A)的含量过高时,对下丘脑和甲的

49、分泌活动起抑制作用,这种调节方式称为(负)反馈调节。(4)激素调节具有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等特点。(5)血糖降低时,下丘脑可接受刺激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该过程中肾上腺相当于反射弧中的效应器。【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熟记相关知识是解题关键。33.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某养鸡场为预防禽流感,给鸡注射疫苗制剂(疫苗制剂的成分:减毒禽流感病毒生理盐水)。下图是疫苗制剂引发机体免疫效应的部分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A是_,物质

50、B是_。(2)细胞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是_,细胞是_细胞。(3)禽流感病毒经减毒处理,主要是破坏遗传物质,阻止_,减少对细胞伤害。(4)已免疫的家鸡,只通过物质B也不能彻底清除入侵的病毒,原因是_,还需通过_免疫的协助。(5)为检测已注射该疫苗的鸡是否对禽流感病毒具有免疫能力,选取30日龄幼鸡若干,均分为两组,第1组每只注射3 mL疫苗制剂,第2组每只注射3 mL_;两周后,给两组幼鸡注射等量的禽流感病毒。如果出现_,说明注射疫苗是有效的。【答案】 (1). 淋巴因子 (2). 抗体 (3). 摄取、处理、呈递抗原 (4). T (5). 病毒在细胞内增殖 (6). 病毒可能寄生在细胞内 (7)

51、. 细胞 (8). 生理盐水 (9). 第1组死亡率明显小于第2组【解析】【分析】分析图示:物质A是淋巴因子,物质B是抗体,表示吞噬细胞,表示T细胞,表示B细胞,表示记忆细胞,表示效应B细胞。【详解】(1)物质A可以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故为淋巴因子;物质B是由浆细胞分泌的物质,为抗体。(2)由以上分析可知,细胞为吞噬细胞,在体液免疫中可以摄取、处理、呈递抗原;细胞可以分泌淋巴因子,为T细胞。(3)禽流感病毒制备疫苗时需经减毒处理,目的是破坏病毒的遗传物质,以阻止病毒在细胞内复制增殖减少对细胞的伤害,但要保留病毒的抗原特性以激发免疫反应。(4)物质B(抗体)只能消灭细胞外的病原,对于寄生在细胞

52、内的病毒,则需要借助细胞免疫使靶器官裂解死亡后释放出抗原,再通过物质B及吞噬细胞的作用彻底清除。(5)为检测已注射该疫苗的鸡是否对禽流感病毒具有免疫能力,选取30日龄幼鸡若干,均分为两组,第1组每只注射3mL疫苗制剂,第2组每只注射3mL生理盐水,作为对照;两周后,给两组幼鸡注射等量的禽流感病毒。预测:因第1组幼鸡体内特有的变化是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可产生抗体,故若第1组死亡率明显小于第2组,说明注射疫苗是有效的。【点睛】在特异性免疫中唯一不识别抗原的是浆细胞(效应B细胞),唯一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是吞噬细胞,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效应B细胞);T细胞受刺激活化后能够产生淋巴因子

53、,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34.请据图回答下列与植物激素有关的问题。(1)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中,_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研究表明,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的运输方向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其对应的运输方式是_。(2)从图甲中可以看出,对芽促进作用最合适的生长素浓度,对根表现为_,说明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不同。(3)乙图中a侧生长素浓度最终大于_molL1,对根生长的效应是_;b侧生长素对根生长的效应是_。(4)根据丙图信息,若植物幼苗出现向光性,且测得其向光一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其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_。若植物水平放置,

54、表现出茎的背地性,且测得其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_。【答案】 (1). 色氨酸 (2). 主动运输 (3). 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4). 10-8 (5). 抑制 (6). 促进 (7). 大于m小于M (8). 小于m【解析】【分析】分析图甲可知:促进根生长的最适浓度为10-10mol/L,促进芽生长的最适浓度为10-8mol/L;图乙表现为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图丙表示在i浓度之前,生长素均是促进作用,在H点时对应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详解】(1)合成生长素的前体物质是色氨酸;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的运输方向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

55、,其对应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2)从图甲中可以看出,对芽促进作用最合适的生长素浓度为10-8mol/L,该浓度对根表现为既不促进也不抑制。(3)乙图中a侧(根向地侧)与b侧相比生长慢,故b侧表现为促进,a侧表现为抑制,a侧生长素浓度大于10-8mol/L。(4)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且生长效应强于向光面,故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m时,背光面生长素浓度范围应大于m,小于M,以保证背光面的生长效应强于向光面;由于受重力影响,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且生长效应强于远地侧,故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为2m时,远地侧面生长素浓度范围应小于m,以保证远地侧的生长效应弱于近地侧。【点睛】解答本题需要

56、明确各曲线横坐标和横坐标所代表的含义,理解促进、抑制的含义与生长速度快慢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所在。35.图甲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系图,图乙为该生态系统中与鼠相关的能量流动过程,图中字母代表能量值。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至少存在_条食物链,蛇和鹰的种间关系为_。(2)假设蛇所获得的能量中,1/2来自蟾蜍,1/2来自鼠。若蛇的同化量增加a,至少需要消耗草的同化量为b,则a和b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_。(3)图乙中的A属于图甲中_的同化量,C为用于_的能量。若该生态系统中草的同化量为E,则该生态系统中第一与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B/E。(4)

57、在草原上,当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昆虫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这说明信息能够调节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答案】 (1). 3 (2). 竞争和捕食 (3). b=75a (4). 草 (5). 生长发育和繁殖 (6). 大于 (7). 生物种间关系【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甲中共有三条食物链,分别是草食草昆虫蟾蜍蛇鹰、草鼠蛇鹰、草鼠鹰;图乙中B是鼠同化量,C是鼠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D是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该食物网含3条食物链,分别是:草食草昆虫蟾蜍蛇鹰、草鼠蛇鹰、草鼠鹰;蛇和鹰都可以捕食鼠,表明二者存在竞争关系,鹰也能以蛇为食,说明二者又存在捕食关系

58、。(2)蛇的同化量增加a,至少需要消耗草的同化量为b,应按能量传递效率为20%计算。假设蛇所获得的能量中,l/2来自蟾蜍,1/2来自鼠,则a和b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b1/2a20%20%20%1/2a20%20%,解得b75a。(3)图乙中的A为鼠的粪便量,属于图甲中草的同化量,C为用于鼠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若该生态系统中草的同化量为E,则该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食草昆虫和鼠的同化量草的同化量)100% ,而B为鼠的同化量,所以该能量传递效率大于B/E。(4)在草原上,当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昆虫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这说明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点睛】解答问题的关键是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以确定图甲所示生物所指代的生态系统成分和图乙中各字母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据此结合题意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