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射洪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数学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第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已知数列,,,则是这个数列的( )A. 第10项B. 第11项C. 第12项D. 第21项【答案】B【解析】令,解得n=11,故是这个数列的第11项故选B2.已知,且,则x的值为( )A. -2B. -3C. -4D. -5【答案】C【解析】【分析】利用向量的线性坐标运算先求出,再利用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即可得出结论.【详解】由,得:,又,则.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向量的线性坐标运算以及向
2、量共线的坐标表示.属于容易题.3.已知,则( )A. B. C. 3D. -3【答案】A【解析】分析】直接根据两角差的正切公式计算,即可得到答案;【详解】,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两角差的正切公式的运用,考查运算求解能力,属于基础题.4.在等差数列中,已知,则该数列前9项和( )A. 18B. 27C. 26D. 45【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等差数列的性质求得,再根据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求得.【详解】在等差数列中,所以.故选:D.【点睛】本小题主要考查等差数列的性质,考查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属于较易题.5.在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且,则( )A. B. C. D. 【
3、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正弦定理先求得,由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即可求得,根据边的大小关系可判断角的范围,舍去不符合要求的解即可.【详解】因为,由正弦定理,代入可得,解得,由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可得,因为,所以,所以.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的应用,正弦定理在解三角形中的简单应用.属于较易题.6.已知向量,.且,则与的夹角是( )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先求出的坐标,利用求出的值,再由向量的夹角公式求出答案.【详解】由向量,可得又,可得,解得则,所以,所以由与的夹角的范围是,所以 与的夹角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利用向量垂直求参数和求向量的夹角
4、,属于基础题.7.设M是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的交点,O为任意一点,则( )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由题意画出图形,得出点M为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的中点,再由向量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可求出和,即可得出答案.【详解】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得,点M为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的中点.所以, 所以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向量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属于基础题.8.等比数列的各项均为正数,且,则( )A. B. C. D. 【答案】B【解析】由等比数列的性质可得:,所以.则,故选B.9.在中,则的外接圆半径R的值为( )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先
5、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出的值,然后利用余弦定理求出的值,再利用正弦定理可求出的外接圆直径.【详解】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得,可得,由余弦定理得,则,由正弦定理可知,的外接圆直径为,所以半径为.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外接圆半径的计算,涉及到的知识点有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求解时要根据已知元素的类型选择合适的公式进行计算,考查运算求解能力,属于简单题目.10.已知中,三内角依次成等差数列,三边依次成等比数列,则是( )A. 直角三角形B. 等腰直角三角形C. 等边三角形D. 钝角三角形【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三角形中三个角依次成等差数列,可得;由三边成等比,可得,代入
6、余弦定理可求得关系,结合三角形判定方法即可得解.【详解】中,三内角依次成等差数列,则,因为,则,三边依次成等比数列,则,由余弦定理可得,代入可得化简可得,即,而,由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可知为等边三角形,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等差中项与等比中项的简单应用,余弦定理求边的关系,三角形形状的判断,属于基础题.11.设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满足,则( )A. B. 的最大值为C. D. 满足的最大自然数n的值为23【答案】C【解析】【分析】利用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可得,结合即可得出结果.【详解】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 由,可得,整理可得,由所,即,故A错误;根据,则数列为递减数列,即,则前项或前项的和
7、最大,故B错误;C正确;所以,即,解得,满足的最大自然数n的值为22,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数列的单调性,属于基础题.12.定义:在数列中,若满足(,d为常数),称为“等差比数列”.已知在“等差比数列”中,则( )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利用定义,可得是以1为首项,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从而,利用,可得结论【详解】,是以1为首项,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数列的应用,考查新定义,考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转化能力,属于中档题目第卷(非选择题,共90分)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
8、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13.已知等比数列中,则公比_.【答案】【解析】【分析】根据等比数列通项公式求解即可.【详解】, .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等比数列基本量的求解,关键是熟练掌握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属于容易题.14.在中,已知三边a、b、c满足,则_.【答案】【解析】【分析】由题意,结合余弦定理,可求,即求角.【详解】中,.由余弦定理,.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余弦定理,属于基础题.15.已知是公差不为零的等差数列,且是和的等比中项,则数列的前10项和_.【答案】【解析】【分析】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根据题中条件列出有关、的方程组,可求出、的值,计算出的值.【详解】在等差数列中
9、,由,是和的等比中项,得,解得,.,所以.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等比中项的运用与等差数列的基本量的求解以及求前项和,考查计算能力,属于中等题.16.已知数列满足:,.若,且数列是单调递增数列,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_.【答案】【解析】【分析】利用等比数列通项公式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再根据数列是单调递增数列,可得不等式,解不等式即可得到答案;【详解】是首项为2,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数列是单调递增数列,且对恒成立,.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数列的递推关系、等比数列通项公式、数列的单调性,考查转化与化归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考查逻辑推理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求解时注意考虑的情况.三、解答题(本大题共
10、6小题,70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7.已知等差数列中,.(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2)求数列的前n项和为.【答案】(1);(2).【解析】【分析】(1)由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列出方程组,求出,即可得到数列的通项公式(2)由,直接代入数列的前项和公式【详解】(1)等差数列中,解得,;(2)由,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点睛】本题考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前项和公式的求法,考查等差数列的性质等基础知识,考查运算求解能力属于较易题.18.已知单位向量,满足.(1)求;(2)求的值.【答案】(1); (2)【解析】【分析】(1)利用单位向量的定义数量积运算性质即可得出;(2)利用数量积
11、运算性质,即可求得答案.【详解】(1)由条件,即,(2),【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求向量的数量积和向量模,解题关键是掌握向量的基础知识,考查了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属于基础题.19.设数列的前n项和为.(1)求;(2)令,求的最小值.【答案】(1);(2).【解析】【分析】(1)利用即可得出结果;(2)先求,再利用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求,最后利用二次函数的单调性求最值.【详解】(1)当时,当时,把代入得,故;(2)由(1)知,则,设,则,所以在单调递减,在单调递增,又,则当时,最小,故的最小值为.【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求数列的通项公式以及求前项和的最值问题.属于中档题.20.已知函数的最小值为-3.(
12、1)求常数k的值,和的对称轴方程;(2)若,且,求值.【答案】(1),;(2).【解析】【分析】(1)化简求出k的值,再利用正弦函数的对称轴方程,求出的对称轴方程;(2)利用角的配凑得,再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计算,即可得到答案;【详解】时,;当时,即为函数的对称轴方程;(2),.【点睛】本题考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二倍角公式、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考查函数与方程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考查逻辑推理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求解时注意角度范围的限制.21.已知向量且A、B、C分别为ABC的三边a、b、c所对的角(1)求角C的大小;(2)若成等差数列,且,求c边的长【答案】(1);(2)【解析】【分析】试题
13、分析:(1)先利用数量积公式得:,化简得:,再有二倍角公式化简即可;(2)由(1)可得,由成等差数列得:,得:,利用余弦定理可得的值【详解】(1)对于,且,(2)由成等差数列,得,由正弦定理得,即由余弦弦定理,【点睛】本题考查了平面向量数量积坐标表示公式的应用,考查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考查了二倍角正弦公式的应用,考查了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考查了等差数列的性质,考查了数学运算能力.22.已知各项是正数的数列的前n项和为,若,且.(1)求;(2)求数列的通项公式;(3)若对任意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答案】(1);(2);(3)【解析】【分析】(1)取,代入数据计算得到答案.(2)利用公式得到数列是首项为,公差为的等差数列,得到通项公式.(3)计算,设,根据数列的单调性得到最大值,得到答案.【详解】(1),取,则,即,解得或(舍去).(2),两式相减得到:,故,满足,故数列是首项为,公差为的等差数列,故.(3),故,故,设,故,当时,故,故.【点睛】本题考查了数列的通项公式,根据数列的单调性求最值,意在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