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 题 21、圆明园的毁灭 课 时 第2课时教学思路(纠错栏)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领略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了解圆明园毁灭的经过。2、激发自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情感,从而增强自己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运用搜集资料帮助理解学习课文。学习重点:1、结合课文和自己搜集的资料,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2、 根据课文中的语句展开合理的想象,理解圆明园当年的辉煌,从而激发孩子对圆明园的热爱和对英法联军的痛恨。学习难点: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运用搜集资料帮助理解学习课文。预习任务:1、自读课文,分别找出
2、写圆明园宏伟壮观和毁灭经过的段落。2、读文并思考: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的笔墨来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预习检测: A、工整地书写这些新词,再读读这段话,你会发现挺有意思的:为了(xio hu)罪证,月日和日,三千多名(qn l)者在园内放火。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gu bo)、 建筑艺术的精华,化成了一片(hu jn)。B、填写关联词语。 1、园中,( )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 )象征着山乡村野的田园风光。2、圆明园( )宏伟建筑,( )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3、圆明园的毁灭( )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自主、合作、探究
3、:1、读第二四自然段,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当时圆明园的宏伟壮观?从第二自然段中你读懂了什么?除了从布局上来写出圆明园的宏大规模,独特风格外,还写了它建筑风格。请仔细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如果是你身在其中,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读第四自然段,说说圆明园内容的收藏怎样?你觉得应该怀着什么样的心情来读一读呢?2、侵略者是如何毁灭圆明园的呢?请找出相关的句子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找出他们毁灭圆明园的动作,并说说你从他们的滔天罪行中体会到了什么?3、课文中又是如何评价圆明园的毁灭的呢?文中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说明了什么呢?交流展示: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的笔墨来写圆明园
4、昔日的辉煌?我来闯关:A、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从圆明园的布局、 、 ,再现了当年圆明园的 。表达了作者对我国古代文化 之情。B、读了课文圆明园的毁灭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读一读课文,再用你的笔来写一些读后的心情。 圆明园曾经辉煌: 。可现在它: 。它向你我诉说着: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
5、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C、假如你正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边,你会说: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读故事虎门销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