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模块第一单元第2练命题视角透析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主要有三个角度:(1)准确理解具体政治制度的内容和运行程序,如: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科举制等。(2)分析各个朝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要求考生既要看到其共同反映的趋势,又要看到每一朝代的不同特色。(3)比较不同朝代的官吏选拔机制,认识各个朝代官吏选拔标准的不同及其作用。(4)从综合的角度看,高考命题将明清政治制度的变化与明清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联系起来,综合政治、经济、文化等知识,要求考生认识明清时期中国衰落的原因。真题实战演练1(2013江苏卷)某学者评唐朝三省
2、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其言外之意是皇帝的诏令必须经过政事堂的议决副署才算是合法的,据此分析可知A项符合题意。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C项中书省执掌诏令的草拟,并不负责监察地方政务。题干强调的是诏令的合法性,还未到执行这一步骤,故D项与题干材料不符。答案:A2(2013福建卷)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
3、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解析:材料仅是陈述学子追求功名利禄的现象,并没有批判,排除A;材料并没有指出学子的愚昧无知,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出科举制丧失了人才选拔功能,排除D;材料反映的是学子的一种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故选C。答案:C3(2013大纲全国卷)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
4、体现出()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解析:古代中国的监察区是由中央派驻官员实行间接管理的区域,行政区则是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区域,监察区转为行政区是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体现,A项正确。B项中的“经济发展”、D项中的“疆域变化”等表述均与监察区关系不大;监察区转为行政区后,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更强,C项表述错误。本题选A项。答案:A4(2013北京卷)读图,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A汉武帝在颁布“推恩令”B北魏孝文帝从迁都到C和先后是两宋的都城D明太祖在废除了丞相制度解析:图中所代表的城市分别是西安、开封
5、、北京、杭州。开封和杭州先后是北宋和南宋的都城,故C正确。汉武帝应在处颁布“推恩令”,故A错误。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故B错误。明太祖在南京废除了丞相制度,故D错误。答案:C5(2013江苏卷)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解析:材料中“议大政,谳(审)大狱”说明军机处参与政务,“得旨则与”说明军机处必须奉旨办事,故B项正确。军机处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扩大到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
6、国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由此排除A、D两项。材料并不能体现出军机处机构完备,故C项错误。答案:B6(2013山东卷)如图文字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A中书省B内阁C军机处D礼部解析:由档案史料的内容可知该机构的职能是上传下达,故选C。A在清代已不存在;材料体现的是皇帝的旨意,B、D无权拟旨。答案:C7(2013重庆卷)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C大学
7、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的政治制度。明太祖时期的殿阁大学士只是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大学士参预机务,内阁正式形成,A项错误、B项正确。仁宗后大学士虽“悉由票拟”,但并不表明就是丞相,因而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C、D两项错误。本题选B项。答案:B8(2013山东卷)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A汉朝B唐朝C明朝D清朝解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皇权专制逐步走向极端化,彻底打破了题干材料所描述的现象,故C项正确。答案:C9(2011北京卷)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
8、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解析:A项削弱诸侯王势力,B项北魏实行三长制,主要是加强对地方控制。排除A、B两项。明太祖废除丞相,清朝时期不存在皇权与相权矛盾,D项错误。宋代为制约宰相,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别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C项正确。答案:C10(2011山东卷)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解析: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
9、,这种制度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官员的依据,不论贫富贵贱,这样“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科举制度下,官员录用权在中央政府和皇帝,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故本题选C项。答案:C11(2011江苏卷)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解析:据所学知识,科举制的实施是在士族衰落、庶族不断崛起的社会背景下,废除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庶族可以通过考试进入仕途,扩大了统治基础,故可以排除A、B、C。从图中看出士族子弟依然占据大部分,说明科举制
10、兼顾了多个阶层但不完善,故选D。答案:D12(2011江苏卷)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解析:从材料“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交他每(们)从便区处”可以看出是授予江浙行省处理紧急事务的权力,故B项正确。答案:B13(2012广东卷)“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A分封制的巩固B中央集权的加强C宗法制的消亡D君主专制的削弱解
11、析:题干中的现象说明了诸侯权力的削弱,其依据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因此,B项正确,A、C、D三项说法错误,排除。答案:B14(2012广东卷)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A限制君权B削弱相权C实行君主立宪制D废除三省六部制解析:题干所述的是相权与皇权的问题,题干中的“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的假设是“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的前提,说明事实上宰相制度被废除削弱了相权,君权加强。因此,他的主张应是限制君权,B项排除;C、D两项无从反映。答案:A15(2012山东卷)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
12、些特点。据此推断该朝代是()表国家官僚队伍迅速扩大,文人阶层膨胀经济管理机构明显增多印刷技术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分割职权使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解析:材料所列史实反映了某一时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特点。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由文臣担任地方官,设通判进行监督,转运使管理财政,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从而出现冗官、冗兵、冗费现象。毕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高了印刷效率,促进了书籍的普及。因此C项正确。答案:C16(2012四川卷)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A世袭制B分封制C科举制D行省制解析:A项,世袭制就是权力、名号、爵位以
13、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它维护了专制统治和特权,不利于社会公平,错误;B项,分封制是分封诸侯的制度,是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它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周王室的统治和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不利于社会公平,错误;C项,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为官,选拔标准是才干。它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有利于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考试参加政权,有利于社会公平,正确;D项,行省制是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与社会公平无关,错误。答案:C17(2012新课标全国卷)汉武帝设置了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14、)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解析:从题干的关键信息分析判断C正确;题干主旨是中央对地方豪强抑制而A项体现的意思与题干矛盾,因此A项错;B项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在题干中看不出来,不合题意,B项错;D项说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这一说法错误,故D项错。答案:C18(2012安徽卷)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解析:材料中
15、“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说明当时的选官只重才学;“不悉其行,至后败职”强调选官还要注重品行,否则会导致官员滥用职权,危害百姓。答案:D19(2012北京卷)下图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A唐长安B宋开封C元大都D明北京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观察和解读能力。从图中可以观察到“中书省”这一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A项,唐代实行三省制,错误;B项,宋代设置中书门下,错误;C项,元代只保留中书省,置于都城之内,总理全国政务,为最高行政机构,正确;D项,明代废中书省,以六部分掌庶政,直接受命于皇帝,错误。答案:C20(2012新课标全国卷)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
16、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解析:内阁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产物,排除其他选项干扰,抓住事物的本质,材料主要说明了内阁官员处理公务以原有案例为样本,反映了政治体制的僵化。A项说法官员无所事事和题干“惟揣摹此样本为急”的意思矛盾,故A项错。C项不能体现题干的本质,D项皇帝个人独裁从材料中无法显示。答案:B21(2012天津卷)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
17、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解能力。从材料“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可得出军机处易于保密,而且便于皇帝宣召,故A、B两项正确;“行走”即临时任命之意,可见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故D项表述正确;材料未体现军机处官员遴选的才德标准,故选C项。答案:C22(2012江苏卷)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18、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练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解析:A项,内阁不是选官制度,表述有误,排除;B项,内阁始终是为皇帝服务的内侍机构,没有决策权,排除;C项,“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并不说明六部逐步成为内阁下属机构,排除;D项,“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表明其职能未变,正确。答案:D23(2012江苏卷)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制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
19、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
20、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解析:第(1)问,结合汉代和魏晋选官制的史实回答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的名称,结合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此
21、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信息和教材中科举制的历史作用,从选官途径、官吏来源和参政素质等方面概括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第(2)问,结合材料二中“儒家正统观念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从三方面概括回答。第(3)问,结合材料三中“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机会均等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信息,从人才流动、选拔理念、人才激励三方面概括回答。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
22、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24(2013天津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三: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
23、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解析:本题考查汉初的政治制度。回答第(1)问第一小问要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皇帝”“三公九卿”“郡、县、乡”等;第二小问要联系“汉承秦制”这个基本历史结论
24、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封建王侯”“自置吏”“得赋敛”稍加概括即可;第二小问联系汉初的重大政治事件“七国之乱”总结其危害。第(3)问第一小问归纳材料要点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主要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分析。答案:(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承袭秦制。(2)分封诸侯王国。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3)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25(2013四川卷)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从
25、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据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
26、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据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以权力监督和制约为切入点,意在考查考生对人类政治文明从专制走向民主这一历史进程的认识。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可从时间、形式、内容等角度进行归纳,“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结合中央集权制下君主与官员行政与监察的关系分析即可。答案:特点: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相关法规不断发展完善;在其他行政制度上也有相应举措。作用: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治腐败。局限:在皇权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实际效能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