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省平江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月考试题(无答案)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 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作为电影作品,其艺术成就毋庸置疑。除了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强音震撼了观众的心灵,一些细节也很煽情。但我们也应注意一个事实:此番电影对封神演义和西游记进行了大尺度改编。为达到迎合大众审美需求的目的,作品除留脚踏风火轮,身披混天绫,手持火尖枪的躯壳造型,还加进了许多现代元素,比如哪吒天赋异禀,
2、父母暗暗担心他命不长久,而又不能表现出来;哪吒叛逆,对唯一关心他的母亲大吼大叫,但又会在暗处偷偷抹眼泪;小伙伴渴望友情,但却不得不面对友情来自敌人的无奈和煎熬。这些,我们在生活中或许都会“偶遇”。哪吒故事的核心内容也遭到颠覆,一是改变了哪吒与龙族主要是敖丙的关系,二是减弱了哪吒与李靖的代际冲突,代之以一个常见的双胞胎善恶之争的传奇故事。无论是一般观众,还是文学专家,都能一眼看到电影对文学的颠覆和消解。无他,只因这种颠覆和消解太过露骨和彻底了。站在影视一方,只要不违背公序良俗,对文学作品进行任何力度的改编都是合理的,然而,如果站在文学的立场,应该是并不欢迎这样肆意的颠覆和消解,更不愿为它唱廉价的
3、赞歌。(节选自文学中的哪吒:有功,有“罪”)材料二近来热映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所塑造的“黑眼圈”哪吒又让人眼前一亮。看过封神演义的你,想必会有一个疑问:“哪吒”听上去不伦不类,难不成是舶来词汇?事实上,道教神话中的托塔天王李靖,正是佛教护法神“毗沙门天王”与唐代名将李靖的融合体,而哪吒则是毗沙门天王的儿子,其名源自古印度。根据唐代不空三藏法师翻译的北方毗沙门天随军护法真言记录:“毗沙门即拥遣第三子那吒捧行,莫离其侧”,由此看来,哪吒正是毗沙门天王第三子,这也与后来的“三太子”之说吻合。早期的哪吒是个什么样子呢?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现藏有一幅大圣毗沙门天王像,天王像右上方由一个面目狰狞的罗刹右
4、手中高举的一个婴儿引人注目。这幅画的内容是一则西域神话故事:西域于阗国王自认为是毗沙门天王的后代,国王耆老之后,没有子嗣,祈请毗沙门天王赐子。随后毗沙门天王显灵,从额头剖出婴孩,于阗国才得以传承。有学者认为,图中的婴儿既是毗沙门天王之子,那么很可能就是“哪吒”。大圣毗沙门天王像中的婴儿哪吒不是当时的主流,晚唐至宋初时,最常见的哪吒形象来自敦煌壁画。莫高窟曾发现数十幅题材为“毗沙门天王赴哪吒会”的壁画,画面主要人物中有一男子形象颇为怪异,他大头牛眼,阔鼻朝天,赤裸上身,鼓着肚皮,戴着项圈、手镯,双手合十高过头顶呈膜拜状。学界普遍认为,此人物就是当时的“哪吒”。宋代书籍中关于哪吒的著述比较多,宋本
5、佛教禅宗史书五灯会元中,已有了“那吒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现本身”的说法,亦有著作称哪吒为“莲花化身”,这些传说后来成为封神演义的创作素材。然而哪吒的种种“不孝劣迹”为宋时文人所不齿,北宋文学家,苏辙写有一则哪吒诗,其中道:“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文中尽是贬损之语,这与封神演义中哪吒“逆子”的形象也有一定关联。之后,哪吒逐渐本土化,从佛教的天神变为道教神灵,其负面形象也得以减弱,成为不少道士咒语里常常念叨的“神将”。元刻本新编连相搜神广记,其中有“那咤太子”条,编者在参照佛经的基础上,加以更多的想象,描绘出一个面容清秀俊朗的青年哪吒形象,元刻本新编连相搜神广记所描绘的哪吒俨
6、然已经被道教吸收,完全汉化。而在明清时期,由于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的流行,“哪吒闹海”广为人知,他手持火尖枪,脚踩风火轮的形象深入人心,进而成为民间信奉的神灵,民间为哪吒塑像、供奉的现象越来越多。时至清末,哪吒形象逐渐统一,并由此基本定型,比如清绘本封神真形图中的哪吒,此时已为身穿肚兜的童子造型。有趣的是,该书画像上将哪吒标注为“善财童子哪吒”,众所周知善财童子乃是西游记中被观音菩萨点化的红孩儿,哪吒并无此称谓。对此有学者认为,哪吒与红孩儿的法术和兵器上皆非常相似,所以民间误将哪吒与红孩儿混淆,但由此诞生出的孩童哪吒造型却非常经典。(节选自古代文物上的百变哪吒)材料三哪吒从唐宋传入中国以来,形象不
7、断变化,但哪吒形象在变化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内核:他与社会权力和家庭权力始终密切相关。哪吒来自梵文,在密教中他一般以凶恶的夜叉面目示人,称“忿怒哪吒”。唐代密教盛于中国并服务于玄宗复兴王室权力的需求,哪吒在此背景下传入中国。此时这位威武可畏的夜叉不仅护佛法,还护王权。元末明初,哪吒形象从忿怒夜叉逐渐向孩童演变。这或许是因为后者更符合民间追求吉利喜庆的审美,也或许是因为明以来中国人口迅速膨胀,上至宗室下至黎民都以多子为福。儿童占人口比重一时剧增,促成了成人世界对儿童的关注乃至于对童年状态的发现。明三教大全插图中哪吒的形象已经是一名可爱清秀的儿童。到西游记时作者为哪吒增添了许多外貌描写,“总角才遮囟,
8、披毛未苫肩”“妙龄”“玉面娇容”“身小”,是一个清妍秀丽、精壮英勇、聪颖早慧、超凡脱俗的形象,显得正面而积极,这符合当时中国人对少年英雄的审美。1979年完成的大闹天宫,当时“解放思想”中的人道主义体现在影片中:李靖体现臣服和压抑,而哪吒则化身超越阶级的真善美,在血的洗礼中成就大写的人,奔向自由。如今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导演说,哪吒形象不应拘泥79版的情结,而要有当代的精神、当代的问题,换言之,他认为反抗权威已经成为过去的“情结”,今天的首要问题是解决我是谁的问题。(节选自哪吒之魔童降世:这个时代,我们要创造什么样的少年英雄)1.根据三则材料,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9、A.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为迎合大众审美需求,加进了许多现代元素,也对哪吒故事的核心内容进行了颠覆,所以广受观众喜爱。B.哪吒“逆子”的形象是受五灯会元、苏辙哪吒诗等的影响,而这也构成了封神演义创作的素材。C.哪吒本来是佛教护法神“毗沙门天王”的第三子,但传入中国后这一形象的演变也受到了道教的影响。D.元末明初,哪吒形象从忿怒夜叉逐渐向孩童演变。这是因为后者更符合民间追求吉利喜庆的审美,也是因为明以来中国人口迅速膨胀,上至宗室下至黎民都以多子为福。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以时间为序,考察了不同历史时期哪吒这一形象的演变过程,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10、。B.文章材料丰富,涵盖了宗教典籍、文史作品、绘画雕塑作品、民间传说,使论证极具说服力。C.文章举出清绘本封神真形图,为了说明哪吒的孩童形象源自民间对哪吒与红孩儿形象的混淆。D.文章着眼于哪吒形象的寻根索据,介绍了该形象的形成变化过程,使读者对哪吒有了详尽的了解。3.根据三则材料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元刻本新编连相搜神广记描绘的是一个面容清秀俊朗的青年哪吒形象,这时的哪吒已经被道教吸收,已经完全汉化了。B.如今的哪吒形象是多元文化融合下的产物,其中包含了佛教、道教等元素以及民间百姓自身的审美喜好。C.莫高窟曾发现数十幅题材为“毗沙门天王赴哪吒会”的壁画,作者认为,此人物
11、就是当时的哪吒。D.西游记中的哪吒是一个超凡脱俗显得正面而积极的形象,这符合当时中国人对少年英雄的审美。4.根据材料二概括不同历史时期哪吒的形象特点。(4分)5.你是如何看待哪吒形象演变的过程的?结合材料说说你的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回不去的渡口傅菲渡口,一棵老洋槐树作为标识。我们总以为,树有多老,渡口也有多老。树是洋槐树,皲裂的树皮把我们带入时间深深的皱褶里。事实上,那是一个荒滩,一条砂石路直通下去,是石埠。石埠上,妇人在洗衣,淘洗豆子、白米。小孩在石埠下的河水里,摸螺蛳、捉虾,光着身子,嘻嘻哈哈地傻闹。一条竹筏,被一根绳子系在洋
12、槐树下。老毛竹煻了火,黝黑,两头翘,六根毛竹用老藤扎起来,一头一尾,中间再扎两绑,便成了竹筏。河水并不深,大人卷起裤腿,可以淌水过河,小孩翘起屁股,手举衣服,也可以游到对岸,竹筏也仅仅是渡口的一个象征。河是饶北河。年少时,记得有一个艄公。竹筏上摆着几个矮板凳。艄公也是戴尖帽的斗笠,穿一件棕黑色蓑衣,光着脚板。他撑第一竹篙的时候,会“嘿呀吼”地吆喝一声,竹篙插入水底,竹筏慢慢滑动,竹篙斜起来,再拔出水面,插入水底。竹筏在水面嘶嘶嘶嘶地滑翔,青山在飞。在冬春之季,我们去对岸,都由艄公撑竹筏渡河。对岸是另一个村子。两个村子隔一条河。对岸有很多沙地,种西瓜,种花生,种荸荠。这是我们村没有的。我们村有柴
13、火,有茶油,是对岸村子没有的。两岸因此有了很多的偷盗和争夺,发生械斗;也因此有了婚配姻缘,随便入哪家的门,开口便是亲戚。艄公把嫁妆送到对岸去,把送亲的人接过来。外出读书的人,被一只竹筏,送到小镇的车站,坐上去县城的客车。送别的母亲和姐姐,站在渡口,一直在挥手,不停地挥手,直到竹筏没入河湾的柳树林,像一片树叶,飘在水面,母亲哗啦啦的泪水流了下来。据说,这个渡口,在很早以前,很繁忙,有木船,密密麻麻地排在河岸。河滩宽阔,秋季开满了白蓼花,米白米白的,一大片。岸边是麻白麻黄的芦苇。芦苇从秋风里抽出摇曳的花束,空茫。我的祖父,我的曾祖父,从这个渡口出发,挑一担箩筐,去浙江海边挑海盐。木船顺河而下,入信
14、江,逆流而上,入衢州。也把夏布,蚕丝,带去浙江。木船,一个码头一个码头地停靠,夜一日一日地凉。这里确是晨读的好地方。石埠由一块石灰石大石板铺设。我们坐在石板上,听着湍湍而流的河水,背诵课文。苍老的洋槐,在暮春,散发一种黏稠的气味,一串串垂挂下来的洋槐花,一直垂到我们额头。被嘴唇磕碰出来的汉语,有了水的韵味和植物的气息。有一个练声的人,每天会来到这个渡口,把镜子悬在树上,对着口型,练声。我一直记不起他的名字,只知道他是一个艺考生,考了几年也没考上,后来去深圳,村里也几乎没有他的音讯。我外出生活之后,每次回家,我在父母身边坐几分钟,说说话,便会去渡口走走,站站。我说不清为什么。渡口还是哭丧的地方,
15、故去的老人,到渡口买水。炮仗啪的一声,零星地炸开。哭丧的子女,跪在埠头上,哭得全身瘫痪。渡口,是去另一个世界出发的地方。河流,或许是人世间最长的路。活着的时候,没走完,死了,接着走,渺渺茫茫地走,不分白日黑夜,风雨兼程,身上不需要长物,不需要口粮,不需要牵挂和被牵挂,一个人走,再长的路,再艰难的路,也不觉得孤独寂寞,也不凄冷忧欢。我们需要另一个世界来打开现世的世界,放下恩怨,放下爱恨,驱除内心的黑暗。没有死,我们无法理解生。没有死的永恒,我们无法理解生的短暂。死是对生的救赎。死是生的皈依。没有到过渡口的人,不足以谈论生离死别。我是这样以为的。公路开通之后,渡口迅速被人遗忘。石埠两边,长满了荒草
16、。早年拴木船缆绳的石桩,黝黝的,全是苔藓。作为时间的标记,石桩多了一份轮回的沧桑。石桩上面,搭了一块长条形的石板,石板连通石埠侧边台阶。溽热的夏天,我们躺在石板午睡,歇凉。洋槐的树荫浓密地盖在赤裸小身子上。河水清幽的凉风,从水面卷上来,我很快进入梦乡。除了山中的岩洞,我再也找不到,比这里更凉爽的地方。事实上,我们几乎不午睡,和几个差不多大的孩子,从石板上,一个纵身,跃入河中,青蛙一样游泳。清澈见底的河水里,一群群游鱼梭子一样,来来回回。我们常常玩得忘乎所以,不记得上课。现在的渡口,完全荒落了。石柱和石板,被人连夜偷走,卖给浙江人。和对岸村子相连接的,是一座石桥。石桥也无人走,因为下游几百米的河
17、面上,有了一座公路桥。一个完全无人踏足的荒滩。蒿草和白蓼,再一次占领。洋槐依然散发蓬勃的生命,郁郁葱葱,即使冬天落尽了叶子,也苍劲,宛如深远岁月的写意。我几次带我小孩去渡口,看看那种荒凉。我小孩看了一次,再也不去,说,没什么好看的,都是草,还有很多垃圾。这是一个时间的渡口,每一个人,都是它的客人。人,只是渡口的不系之舟,终有一天,会离开渡口,在河面上飘,直至不知所终。当我想起这些,我对生命,保持敬畏的沉默。(有删节)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文通过对特定时期的渡口的刻画展现了故乡饶北河渡口的风景画,展示了故乡人们的风情、风俗,体现作者的思乡之情。B.
18、文章第二段对年少时渡口旁人们活动的描述可谓细致人微,可见渡口的热闹场景也曾给作者心中留下难以抹掉的美好回忆。C.渡口是河两岸相互联系的生活的见证,是去另一个世界出发的地方,也是作者年少晨读的好去处。D.“人,只是渡口的不系之舟,终有一天,会离开渡口”,既饱含作者的坎坷经历,又有其对生命的深刻思考。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对石埠旁的小孩以及艄公的描述主要采用动作细节描写,呈现渡口的热闹景象,体现作者对“渡口”的深深依恋之情。B.文章多处采用插叙,回忆了以前的渡口并描述了渡口旁人们的各种活动,目的是表达作者对而今渡口荒芜的现状的惋惜之情。C.作
19、者对渡口河滩秋季开满白蓼花和芦苇花束的环境描写,既烘托出当时渡口的繁忙,也与当下渡口的荒芜形成鲜明的对比。D.文章写的是渡口,却从眼前的槐树写起,中间穿插与渡口有关的人生经历与思考,最后回到老槐树和立足的渡口,前后照应。8.关于本文的语言运用特点,有人认为,表述活泼新颖,富有音乐美;也有人认为这样会割裂画面的完整性,有生硬感。对此,你怎么看?试以第段为例说明。(4分)9.全文围绕“渡口”进行构思,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渡口”的含义。(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
20、,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陈豨拜为钜鹿守,辞于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豨曰:“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
21、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
22、。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B.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C.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D
23、. 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伍,古代军队的最小单位,由五个人编成,现在泛指军队,这里意指韩信与樊哙等都是行伍之人。B.淮阴侯,这里是以官爵称谓韩信。C.辟,中国古代一种人才选拔方式,指征召布衣入仕,这里的的“辟”通“避”,取“回避”之意。D.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官的通称。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有舍人。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3分)A.韩信自知受到皇上的畏忌,闷闷不乐,常托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并羞于与列
24、侯一同上朝。B.韩信骄矜自负,不善韬光养晦。他称皇上没有自己能统帅军队,这件事引起了皇上的不满,为日后招致杀身之祸埋下了祸根。C.韩信串联陈豨,有谋反之心。他认为陈豨去钜鹿任职,所率之军是精兵,又受到皇上的信任,别人如果告他反叛,皇上不会轻易相信,如果韩信在宫中做内应,谋反就可能成功。D.太史公分析韩信悲剧的成因时,强调了韩信自身的原因。这段话启示后人从韩信的悲剧中吸取教训。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4分)译文:(2)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4分)译文:14.韩信为什么要反叛
25、?(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金陵望汉江 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注】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六帝:代指六朝。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这首诗以金陵为中心,写眺望长江远去的感想。全诗情
26、景合一,寓比兴之意于写景之中。B 诗的前两句“汉水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都写出了长江下游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特点。C.“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接着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近古的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好气势。D.诗的感情深沉而表达稳妥,比喻以江水壮阔的气势与盛唐的国力相对应,贴切得体,从而自然又蕴含丰富地表达出盛世才子的自负与孤傲。16.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各句空缺处。(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 , ”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
27、有往来。(2)离骚中的“_,_”说明屈原为了心中的理想和追求,纵然死一万次也决不后悔。(3)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_,_”的心态。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砥砺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70年前,帝国主义侵略者将战火烧到了新中国的家门口。中国人民深知,对待侵略者,就得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同他们对话,这就是以战止战、( ),用胜利赢得和平、赢得尊重。中国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腿肚子不会抖,腰杆子不会弯,中华民族是吓不倒、压不垮的!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汇聚万众一心、
28、勠力同心的民族力量。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在爱国主义旗帜感召下,( )、同心协力,让世界见证了蕴含在中国人民之中的磅礴力量,让世界知道了“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甲】。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将士面对强大而凶狠的作战对手,身处恶劣而残酷的战场环境,抛头颅、洒热血,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志愿军将士冒着枪林弹雨勇敢冲锋,顶着( )坚守阵地,用胸膛堵枪眼,以身躯作人梯,抱起炸药包、手握爆破筒冲入敌群,忍饥受冻绝不退缩,烈火烧身( ),敢于“空中拼刺刀”。在他们中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
29、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英雄们说:我们的身后就是祖国,为了祖国人民的和平,我们不能后退一步!这种血性令敌人胆寒,让天地动容!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激发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勇于创新者进,【乙】。志愿军将士面对陌生的战场、陌生的敌人,坚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把灵活机动战略战术发挥得淋漓尽致。面对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面对各种阻力压力,中国人民总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总能展现大智大勇、锐意开拓进取,“杀出一条血路”!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以理服人 同工同酬 血雨腥风 岿然不动B. 以武止戈 同仇敌忾 狂
30、轰滥炸 岿然不动C. 以理服人 同仇敌忾 血雨腥风 默不作声D. 以武止戈 同工同酬 狂轰滥炸 默不作声19. 请对文中划线句子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所用修辞手法进行简要分析。(4分)20.请在文中【甲】【乙】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义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4分)21.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横线处写出四个关键词。(4分)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为扶贫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现在可以将大量碎片化的基础数据整合,实现实时观测、分析和对比,解决了扶贫对象不精准、资金投放不精准等诸多问题。运用大数据推进脱贫工作由粗放转为精准,扶贫的方式变化将有利于农村贫困人
31、口实现脱贫,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关键词:22.下面是五种实用文的部分摘录,每则有一处表达不当。请根据文体特点,分别找出其不当之处并做修改。(5分)(1)校团委决定5月10日下午在学校体育馆举办首届体育节活动,欢迎各位同学莅临现场。(校团委通知)(2)我社向广大师生征稿,稿件要求内容积极向上,文体形式不限,提倡抒写个性。有疑问请质询我社。(文学社征稿启事)(3)各位来宾,各位校友,大家好。今天是我校50周年校庆,学校的图书馆、校史馆、办公楼全部开放。(广播稿)(4)有位同学于11月7日上午拾得皮包一个,内有人民币500元、公交卡、手机、钥匙等,请失主到政教处找李主任认领。(招领启事)(5)本人爱
32、好文学,曾获新概念全国作文大赛一等奖,并有多篇作品发表在省级文学刊物上,希望能得到贵校文学院的垂怜。(自荐信)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评改试卷时,常常会听到任教数理化等科目的老师向语文老师抱怨:“学生连题目都读不懂!审题不会咬文嚼字怎么会做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中流砥柱钟南山院士近日与大家分享学习体会:“学好语文最关键,学好语文才能对事情进行分析,进行综合和总结。”最近,由武汉发布的32张抗疫感恩海报获得了无数点赞。“下个烟花三月,一同登楼望春风”“八闽来助,江城有福”32处美景,配上32句各具特色的美言,让人觉得美好又充满希望。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回应美方诋毁中方的抗疫努力:“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此话为孟子所言,意为做事不成功,就要从自身找原因。大批网友纷纷赞其“驳得好”的同时也感慨:“不学一点国学知识,中国话你都听不懂!”目前社会上也有些人持有语文学习无用论,主题班会就语文学习是否重要这一论题正反方展开辩论,请结合材料,以正方第一辩手身份写一篇陈词,阐明正方观点。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