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63994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6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2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艾青诗选是一部集历史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诗集。这本书真实反映历史,高度浓缩作者思想,蕴含着强烈深沉的情感。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省金华人。他在1933年写了著名的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署名时,当他将蒋字的“艹”字头写下后就停了笔,他突然想起蒋介石背叛革命,迫害共产党和正义的人们,感到与蒋介石同姓是一件耻辱的事情,为了报复蒋介石,便信手在“艹”下面打了个“乂”,这恰好是一个“艾”字,于是便以“艾”为姓。又因为“海澄”的家乡口

2、语谐音为“青”,于是“艾青”就这样成了他的笔名。艾青早期的诗歌,注重通过描写具体可感的事物来引起感觉、发挥联想、捕捉和选择意象以凝结成形象,这形成了他早期诗歌艺术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他以革命的现实主义手法,深沉忧郁地唱出了祖国的土地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幸,同时他的诗篇又澈励着千千万万不愿做的人们,为神圣的国土而英勇斗争,如吹号者我爱这土地等。建国后,艾青的诗歌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内客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囿熟。每一个具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意象,这意象中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和认识,以及诗人独特的思想和感情。艾青诗歌的中

3、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而主题则是爱国主义。土地的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不息的追求。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诗人通过意象表达了一种至死不渝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种感情在现代国人当中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艾青诗歌的艺术特征还有一个要素就是“忧郁”。艾青的忧都一方面源于个人的经历和性格,源于留学法国时期所感受到的“漂泊的情愫”和西方象征派、印象派文学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源于那个特殊的时代。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艾青辗转于北方,亲眼见识了北方农民的苦难,与我国古代士人的感时愤世、忧国忧民的传统产生了心灵的契合。因此,这种忧郁里

4、浸透了诗人对祖国、人民极其深沉的爱,更丧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忠实和深刻的思索。艾青的忧郁并不是消极的,其所给予读者的是一种“深沉”的力量,表现的是他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和坚定的信念。艾青的诗歌是现代新诗发展了近二十年后的新成果,它在成长中广泛汲取了现代新诗的营养。这个时期,自由体诗已经有了很大发展,既有蒋光慈等诗人的政治抒情诗的实践,也有冰心等诗人的小诗形式可供借鉴。更重要的是,新诗还经过了格律诗的提倡、探索和象征派诗的介绍、实践,同时他也受到了惠特曼、叶遂宁等外国诗人的影响,这样,艾青的诗歌在艺术上就比以前的自由体诗有了很大的提高。(摘编自序言)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5、 )A. 大堰河我的保姆创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时艾青出于对蒋介石的报复,又结合自己名字的家乡口语特点,起了“艾青”这个笔名。B. 艾青诗歌的内容在建国前后有很大不同,建国前侧重反映祖国的土地和人民遭受的不幸,建国后则开始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C. 艾青诗歌的两个中心意象凝聚的是现代国人当中普遍具有的爱国主义情感,而并非艾青特有的情感,因此,艾青在独创性方面有所欠缺。D. 如果没有受到惠特曼、叶遂宁等外国诗人的影响,艾青的诗歌定不会在艺术上比之前的自由体诗有很大提高。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段介绍艾青笔名的由来,表现了艾青对革命的支持和对正义的追

6、求,与后文写他的诗歌表现爱国主义主题相照应。B. 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主要是为了证明艾青早期诗歌艺术具有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来凝结成形象这一显著特征。C. 第五段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艾青忧郁产生的原因,分析全面,思路清晰。D. 本文主要介绍了艾青诗歌的两大艺术特征,并就这两大艺术特征在艾青诗歌中的具体体现逐一进行了深入的阐述。3. 根据原文内容以及课内相关篇目的内容及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堰河我的保姆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塑造“大堰河”的形象,并大量使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乳母真挚深切的情感。B. 艾青在诗歌中主要通过土地和太阳这两个意象分别表达他对

7、祖国、人民最深沉的爱和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C. 正是北方农民在抗战炮火中所受的苦难和我国古代士人感时愤世、忧国忧民的传统,才使艾青具有了对祖国和人民极其深沉的爱。D. 艾青诗歌“忧郁”特征的形成,既与他留学法国的经历和受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有关,又与他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所见所感密不可分。【答案】1. A 2. D 3. 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B项,“建国后则开始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错误,由原文第三段“建国后,艾青的诗歌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可知,“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等内容在其前期诗歌中也有体现。C项,“因此艾青在独创

8、性方面有所欠缺”错误,强加因果,有原文第四段“每一个具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意象,这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独特的感受、观察和认识,以及诗人独特的思想和情感。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而主题则是爱国主义。土地的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不息的追求。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诗人通过意象表达了一种至死不渝、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这种情感在现代国人当中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可知,“艾青诗歌的两个中心意象凝聚的是现代国人普遍具有的爱国主义情感,而非艾青独有的情感”前因正确,但结论错误艾青诗歌有自己特有的意象,因此是具有独创性的

9、诗人,在独创性上并不欠缺。D项,“如果没有受到惠特曼、叶遂宁等外国诗人的影响,艾青的诗歌定不会在艺术上比之前的自由体诗有很大提高”错,结合“更重要的是,新诗还经过了格律诗的提倡、探索和象征派诗的介绍、实践,同时他也受到了忽特曼、叶遂宁等外国诗人的影响,这样,艾青的诗歌在艺术上就比以前的自由体诗有了很大的提高”,可见艾青的成就不仅是受到了忽特曼、叶遂宁的影响,还有格律诗的提倡、探索和象征派诗的介绍、实践,选项以偏概全。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项,“并就这两大艺术特征在艾青诗歌中的具体体现逐一进行了深入阐述”错误,由原文第三段 “艾青早期的诗歌,注重通过描写具

10、体可感的事物来引起感觉、发挥联想,捕捉和选择意象以凝结成形象,这形成了他早期诗歌艺术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他以革命的现实主义手法,深沉忧郁地唱出了祖国的土地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幸,如吹号者我爱这土地等”可知,文章就艾青早期诗歌艺术具有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来凝结成形象这一显著特征作了具体而深入的分析,但并未对艾青诗歌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忧郁”在艾青诗歌中的具体体现进行深入阐述。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才使艾青具有了对祖国和人民极其深沉的爱”错误,由原文第五段“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艾青辗转于北方,亲眼见识了我国北方农民的苦难,与我国古代士人感时愤世、忧国

11、忧民的传统产生了心灵的契合。因此,这种忧郁里浸透了诗人对祖图、人民极其深沉的爱,更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忠实和深刻思索”可知,“才使”归纳错误,艾青对祖国人民的深爱来源已久,苦难和传统是与他内心已有的爱国情感契合,而非激发。故选C。(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秋瑾注:襟抱谁识?耿立在2011年的第一天,人生第一次路过杭州,从岳庙出来的沉重,暗合了灵隐的香烟。我坐上一绍兴小伙的出租车,要看西湖,谁知他把我们掷到一片有水的地方,其实这里在办丝绸展,并不是真正的西湖,我和朋友自嘲,阿Q的后代一阔脸就变,在城里早已褪净了乡间可爱的淳朴。今天的西湖少了风苦水寒,这冬日

12、的午后,我从走过秋瑾灵柩的这个桥头走过,我想到,也是在光堵三十三年丁未年的正月间,秋瑾与女友徐自华一起,在冬日的杭州,两人登临凤凰山吊南宋故宫遣址,登高送目,正故国的冬日,那时的西湖是萧杀的,正如当时的国运。在寒冷中挺风而立的才三十二岁的奇女子,如一枝寒冬的梅,横斜在冬日,不是疏影黄昏,而是如瘦铁的枝干,在顽强对抗着孤冷。我知道秋瑾是喜爱梅花的,地笔下的“孤山林下三千树,耐得寒霜是此枝”,抑或就是她的影写,秋姿态,梅精神。先初,我接触到秋瑾被捕时的文字,是说用枪激烈抵抗的,但后来知道血写的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墨写的秋瑾持枪拒捕的事实。陶成章淅案纪略回忆,得知安庆事败后,执报纸坐泣于内室的秋瑾“不

13、食亦不语”,“有劝之走者,不问其为谁何”此后杭州女师同学劝其避难,秋瑾的最后回答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清军到大通学堂前门时,学生仍劝秋瑾从后门乘船渡河,“瑾不应”,不走不避,决心殉难。其时以身相殉的秋瑾,一袭白衫,坐在楼上,静等着那最后时刻的到来。被捕后的秋瑾,被关在山阴监狱,绍兴知府贵福要县令李钟岳严刑拷问,希望获得有用的一二线索。第二天的午后,雨脚如麻,虽是夏日却有种凄风苦雨的味道。雨落在青藤的胡同,雨落在人去楼空的大通学堂;雨落在闹市轩亭口,雨落在乌篷船,雨落在岸旁的乌柏树上。这一切都在雨中有了凄迷,有了不祥。李钟岳恪守着自己的良知和底线,没有动刑,没有逼供,只是让秋瑾自己写供词,秋

14、瑾提笔仅写一“秋”字,如指顶大。李钟岳令再写,秋瑾沉思片时,好像看到储存在天际的云和雨,越来越凝聚,越来越饱满,突然一声长啸,那氤氲就跃下云层,独立纸上:秋风秋雨愁煞人。在秋瑾的事上,贵福本是存有私心,借刀于李,因其“雅不欲冒杀士之名”,故假手李氏。这时的李钟岳的内心,如虫子在啮咬,他感到了无力,他向秋瑾惭愧地说:“事已至此,余位卑言轻,愧无力成全。然汝死非我意,幸谅之也。”当秋瑾系狱,亲属恐遭株连,逃避进深山;当秋瑾轩亭而殉,秋家就无人收尸,而遗骨由绍兴同善局草草成殓,槁葬绍兴府城卧龙山西北麓。秋瑾的死和血,硌痛了一些有良知的人,她激怒了民族久已蛰伏的良知,一个女人的死使一个民族的男子蒙羞,

15、秋瑾让麻木以惊醒,给踉跄以力气,让无情以热血,给铁石以恻隐,为冥作光,为旱作润,为良知作愤慨。在晚清的年代里,秋瑾比女人多出了男人气,比男人多出了英雄气。法国诗人雨果有一首赞项巴黎公社的女英雄米雪尔的诗,题目是比男人伟大。面对秋瑾这样的有奇行的女性,还能有什么有“比男人伟大!”更恰切的词语去描写秋瑾吗?在1903年的中秋节,丈夫叫秋瑾准备晚宴要请客吃饭,谁知他自已却在晚宴前被人拉走去吃酒了。中秋之夜,秋瑾独自一人面对一桌酒莱。天上一轮明月。只有对影三人。于是。她换上男装。毅然到一个戏园去看戏。当丈夫得知秋瑾身着男装去戏园看戏,不禁勃然大怒,竟然动手打了秋瑾。拳脚侮辱,所谓的家法和夫权已使这位比

16、男人伟大的女子忍无可忍,如娜拉一样走出家门。于是在朋友昊芝瑛纱帽胡同的宅第里,就诞生了和岳飞相媲美的满江红词章: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渐。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紅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有删改)注秋瑾:我国近代杰出的民主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别号“鉴湖女侠”。1907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共同筹划皖渐两省起义,后在安庆举义失败,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英勇就义于绍兴轩亭口。4.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17、( )A. 开头写游览杭州的所见、所感,表现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淡漠,引出下文对秋瑾的叙写。B. 第段运用排比手法描写苦雨,谊染了一种凄凉氛围,烘托了主人公秋瑾当时的心境。C. 文中写李钟岳,通过其言行表现出当时具有良知和做人底线的旧官吏对革命者秋瑾的同情。D. 文中写法国诗人雨果赞美女英雄米雪尔“比男人伟大”,意在突出秋瑾的男人气和英雄气。5. 文中说“在晚清的年代里,秋瑾比女人多出了男人气,比男人多出了英雄气”,请分别指出其“男人气”和“英雄气”在文中的具体表现。6. 作品以满江红结尾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4. A 5. (1)男人气:与友人凭吊古迹,喟叹国运;如梅花般有对

18、抗孤冷的顽强精神;着男装看戏;反抗家法夫权走出家门。(2)英雄气:面对灾难降临,不逃避;身陷牢狱,以死唤醒民众;创作满江红,表现英雄气概。 6. 照应标题,表现了秋瑾不为人理解的苦闷之情;是秋瑾精神世界的写照,丰富了秋瑾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秋瑾巾帼英雄气概的敬仰,深化作品主旨。【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能力。A项,“表现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淡漠”分析错误,开头部分作者想去看西湖,结果出租司机把他们拉去了办丝绸展的错误地点,于是“我和朋友自嘲,阿Q的后代一阔脸就变,在城里早已褪净了乡间可爱的淳朴”,作者感慨绍兴司机不淳朴、不地道,并没有提及他们对历史文化的淡漠。

19、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抓住“男人气”和“英雄气”两个关键词进行分析。“男人气”指男人特有的性格和气质,男人独有而女人不具备的阳刚之气,据此在原文信息中进行筛选,结合第二段可概括出秋瑾“与友人凭吊古迹,喟叹国运”的事迹。第三段写秋瑾在寒风中挺立,如一枝寒梅,体现了她对抗孤冷的顽强精神。第十二段写她被丈夫爽约,一人孤寂在家,便换上男装去戏园看戏,有不输于男子的傲气。第十三段写秋瑾反抗家法夫权离家出走,体现了她身上如男子般的魄力。“英雄气”指英雄品质,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令人敬佩的精神。原文第四、五段写秋瑾面对捕杀,不胆怯、不逃避。第十一段,写秋

20、瑾英勇就义,以死来唤醒民众,最后一段秋瑾创作的满江红中“心却比,男儿烈”“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等句都体现了她无畏无私的英雄气概。【6题详解】此题考查重要段落的作用。可从内容、情感、结构、主旨等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文章结尾写秋瑾忍受不了所谓的家法和夫权而离家出走,并写下一首满江红,从内容和情感上考虑,满江红是秋瑾精神世界的写照,既突出了秋瑾无人理解,离家出走的苦闷之情,也表现了秋瑾堪比男子的英雄气概。从结构上考虑,照应了标题,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从主旨上和人物上考虑,丰富了秋瑾的人物形象,突出了秋瑾巾帼英雄的伟大气概,深化了主旨。二、古诗文阅读(58分)(一)文言文阅读(共9小题

21、,26分)7. 下列各项中的文言句式特征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A. 不吾知其亦已兮,有余情其信芳B.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C.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D.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答案】D【解析】【详解】例句,定语后置句。A项,宾语前置句。B项,被动句。C项,判断句。D项,定语后置句。故选D。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B. 秋天漠漠向昏黑C.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D.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现象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

22、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项,浩荡:古义:荒唐;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B项,秋天:古义:此指秋日的天空;今义:季节。D项,穷困:古义:指不得志;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故选C。9. 下列有关课内文化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经的“六义”。B. 总角,古时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做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C. 战国策又称国策,由汉代刘向整理编辑,与国语同属国别体史书著作。D. 古人把音乐分为宫、商、角、徽、羽、变宫、变徽,称为七音,其中变徽的音调激昂慷慨。【答案】D【解析

23、】【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变徽的音调激昂慷慨”错。变徵之声声调悲凉,羽声声调激昂慷慨。荆轲刺秦王中有“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故选D。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张耳者,大梁人也。张耳尝亡命游外黄。外黄富人女甚美,嫁庸奴,去其夫,抵父客。父客素知张耳,乃谓女曰:“必欲求贤夫,从张耳。”听之,乃嫁张耳。张耳是时脱身游,女家厚奉给张耳,张耳以故致千里客。乃宦魏为外黄令,名由此益盛。陈余者,亦大梁人也,好儒术,敖游赵苦陉。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亦知陈余非庸人也。

24、余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交。秦之灭大梁也,张耳家外黄。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秦灭魏数岁,已闻此两人魏之名士也,购求有得张耳者千金,陈余者五百金。张耳、陈余乃变名姓,俱之陈,为里监门以自食。两人相对而处。里吏尝有过答陈余,陈余欲起,张耳蹑之,使受笞。吏去,张耳乃引陈余之桑下而数之曰:“始吾与公言何如?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陈余然之。陈涉起蕲,至入陈,兵数万。张耳、陈余上谒陈涉。涉及左右数闻张耳、陈余贤,未尝见,见即大喜。陈中豪杰父老乃说陈涉曰:“将军身被坚执锐,率士卒以诛暴秦,功德宜称王。且夫监临诸将,不为王不可,愿将军立为楚王也。”陈涉问此两人,两人对曰:“夫秦为无道,

25、破人国家,灭人社稷,绝人后世,罢百姓之力,尽百姓之财。将军瞋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如此,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成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陈涉不听,遂立为王。陈余乃复说陈王曰:“大王举梁、楚而西,务在入关,未及收河北也。臣尝游赵,知其豪杰及地形,愿得奇兵北略赵地。”于是陈王以故所善陈人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以张耳、陈余为左右校尉,予卒三千人,北略赵地。(节选自史记张耳陈余列传)注抵:投奔。10.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6、. 嫁庸奴,去其夫 去:离开B. 父客素知张耳 素:平素C. 购求有得张耳千金 购求:悬赏缉捕D. 陈余然之 然:正确11.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B. 乃宦魏为外黄令 陈中豪杰父老乃说陈涉曰C. 张耳乃引陈余之桑下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D. 为天下除残也 为变徽之声12. 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余年少,父事张耳B. 又前而为歌日C. 函封之D. 士皆縝目,发尽上指冠13. 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敌多

27、则力/分与众则兵强/B. 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C. 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D. 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14.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耳从大梁逃亡来到外黄,娶了外黄富人家的女儿为妻,并得到了丰厚的财物。B. 张耳为人沉着冷静,能忍小耻,做事不急功近利,陈余与张耳相比则略显浮躁。C. 张耳、陈余主动请求追随陈涉起义,最终目的是能使被暴秦灭亡的诸侯国得以复立。D. 陈涉占领陈地后拥

28、兵数万,陈地父老劝陈涉称王,认为不称王不足以镇服天下诸将。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将军身被坚执锐,率士卒以诛暴案,功德宜称王。(2)臣尝游赵,知其豪杰及地形,愿得奇兵北略赵地。【答案】10. D 11. B 12. C 13. C 14. C 15. (1)将军身穿坚固的铠甲,手拿锐利的武器,率领着士兵讨伐暴虐的秦国,这样的功德应该称王。(2)我曾遍游赵国,熟悉那里的杰出人物和地理形势,希望派一支军队向北出其不意地夺取赵国的土地。【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积累能力。D项,“然”,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正确。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

29、A项,用法相同,意思不同:第一个“以”,介词,把/第二个“以”,介词,因为。B项,用法、意义均相同: “乃”,于是,连词。C项,第一个“之”动词,到/第二个“之”,结构助词,的。D项,用法、意思均不同:第一个“为”,介词,替、给/第二个“为”,动词,发出。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积累能力,具体指词类活用情况考查。A项,名词作状语,像对待父亲一样。B项,名词作状语,上前。C项,名词动用,用木匣装。D项,名词作状语,向上。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希望将军不要称王,赶快率兵向西挺进,派人去拥立六国的后代,作为自己的党羽,给秦国增加敌对势力。给它树敌越多,它

30、的力量就越分散,我们的党羽越多,兵力就越强大。“愿将军毋王”,“愿”的宾语为“将军毋王”,这个宾语是主谓短语充当,“将军”为主语,“毋”为能愿动词,不能独立作谓语,与“王”组合一起作谓语,而能愿动词后必须接动词,所以“王”活用作动词,“称王”,此处句子完整独立,“王”后停顿。“急引兵而西”,形容词“急”作动词“引”的状语,之间不可断开,“西”名词作动词,向西出发,“西”后断开,此处是语法独立意思完整的句子。使令性动词“遣”的宾语为“人”,“人”又作“立”的主语,“遣人立六国后”为兼语短语作谓语的句子,前后断开。据以上分析排除ABD。断句为: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

31、敌也。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C项,“最终目的是能使被暴秦灭亡的诸侯国得以复立”错,原文意思是劝说陈涉不要刚刚打到陈地就称王,在天下人面前显示出私心。希望不要称王,赶快率兵向西挺进,派人去拥立六国的后代,作为自己的党羽,给秦国增加敌对势力。铲除暴虐的秦国,就可以占据咸阳向诸侯发号施令。各诸侯国在灭亡后又得以复立,施以恩德感召他们,如能这样那么帝王大业就成功了。如今只在陈地称王,恐怕天下的诸侯就会懈怠不相从了”,可见最终目的还是想让陈涉统一诸侯国而称王,选项说让诸侯国复立属于曲解文意。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得分点如

32、下:(1)被,穿;坚,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铠甲;执,拿;锐,形容词作名词,锐利的兵器;诛,责罚、讨伐;功德,名词作状语,按照功德;宜,应该。(2)尝,曾经;游,游历;北,名词作状语,向北;略,夺取。【点睛】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33、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概意思就可以了。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方法。答题时需要根据具体的题型选择对应的答题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参考译文:张耳是魏国大梁人。张耳曾(被消除本地名籍)逃亡到外黄。外黄有一富豪人家的女儿长得特别美丽,却嫁了一个愚蠢平庸的丈夫,就从丈夫家逃出来,去投奔她父

34、亲旧时的宾客。她父亲的宾客平素就了解张耳,于是对美女说“你一定要嫁个有才能的丈夫,就嫁给张耳吧。”美女听从了(他的意见),终于断绝了同她丈夫的关系改嫁给张耳。张耳这时从困窘中摆脱出来广泛交游,女家给张耳供给丰厚,张耳因此招致千里以外的宾客。于是在魏国外黄做了县令。他的名声从此更加大起来。陈余也是魏国大梁人,爱好儒家学说,曾多次游历赵国的苦陉。一位很有钱的公乘氏把女儿嫁给他,也很了解陈余不是一般平庸无为的人。陈余年轻时就像对待父亲一样侍奉张耳,两人建立了断头不悔的患难情谊。秦国灭亡大梁时,张耳家住在外黄。汉高祖还是普通平民百姓的时候,曾多次追随张耳与他交往,在张耳家一住就是几个月。秦国灭亡魏国几

35、年后,已经听说这两个人是魏国的知名人士,就悬赏拘捕,有捉住张耳的人赏给千金,捉住陈余的人,赏给五百金。张耳、陈余就改名换姓,一块儿逃到陈地,充当里正来维持生活。两人相对而处。里中小吏曾因陈余犯了小的过失鞭打他,陈余打算起来反抗,张耳赶快用脚踩他示意不动,接受鞭打。小吏走后,张耳就把陈余带到桑树下责备他说:“当初和你怎么说的?如今遭到小小的屈辱就要死在里吏身上吗?”陈余认为他说的对。陈涉在蕲州起义,打到陈地,军队已扩充到几万人。张耳、陈余求见陈涉。陈涉和他的亲信们平时多次听说张耳、陈余有才能,只是未曾见过面,这次相见非常高兴。陈地的豪杰父老就劝说陈涉道:“将军身穿坚固的铠甲,手拿锐利的武器,率领

36、着士兵讨伐暴虐的秦国,这样的功德应该称王。况且还要督察、率领天下各路的将领,不称王是不行的,希望将军立为楚王。”陈涉就此征求陈余、张耳的看法,他二人回答说“秦国无道,占领了人家的国家,毁灭了人家的社稷,断绝了人家的后代,榨干百姓的民力,掠尽百姓的财物。将军怒目圆睁放开胆量,不顾万死一生,是为了替天下人除残去暴。如今刚刚打到陈地就称王,在天下人面前显示出自己的私心。希望将军不要称王,赶快率兵向西挺进,派人去拥立六国的后代,作为自己的党羽,给秦国增加敌对势力。给它树敌越多,它的力量就越分散,我们的党羽越多,兵力就越强大。如果这样就用不着在辽阔的旷野荒原上互相厮杀,也不存在坚守强攻的县城,铲除暴虐的

37、秦国,就可以占据咸阳向诸侯发号施令。各诸侯国在灭亡后又得以复立,施以恩德感召他们,如能这样那么帝王大业就成功了。如今只在陈地称王,恐怕天下的诸侯就会懈怠不相从了。”陈涉没有听从他们的意见,于是自立称王。陈余再次规劝陈王说:“大王调遣梁、楚的军队向西挺进,当务之急是攻破函谷关,来不及收复黄河以北的地区。我曾遍游赵国,熟悉那里的杰出人物和地理形势,希望派一支军队向北出其不意地夺取赵国的土地。”于是陈王任命自己的老朋友陈地人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张耳、陈余担任左右校尉,拨给三千人的军队向北夺取赵国的土地。(二)诗歌鉴赏(24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虞美人秦观碧桃天上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

38、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注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碧桃,又名千叶桃花,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16.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开篇“和露”两个字,让人想到碧桃的枝叶上挂着的晶莹的露珠,把水灵灵的碧桃呈现在读者面前。B. “轻寒细雨情何限”中,寒是“轻寒”,雨是“细雨”,诗人以动衬静,写出了春天风物宜人的特点。C. “不道春难管”,跟上一句构成对比,春光是如此美好,但是却不能长留在人间,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惋惜和无奈之情。D. 本诗为一首咏物诗,仕途不顺的诗人以碧桃自喻,从中

39、寄托了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17. “乱山深处水漂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描绘了碧桃怎样特点?请简要分析。【答案】16. B 17. 美丽。“一枝如画”写出了碧桃的美丽;生长在偏僻之地(生长环境恶劣)。“乱山深处”,一“乱”一“深”,写出碧桃托身非所、处地荒僻。无人欣赏。“为谁开”的疑问写出了碧桃不得意的遭遇。【解析】【16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B项,“以动衬静”错,“轻寒细雨情何限”写花在暮春的轻寒细雨中动人的情态和词人的惜春的情绪,细雨如烟,轻寒恻恻,这盈盈如画的花显得更加脉脉含情。并非“以动衬静”。故选B

40、。【1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事物形象的能力。本题,题干要求简要分析“乱山深处水漂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作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诗句的意思。“乱山深处水漂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意思是:乱山之中,萦水之畔,可惜一支如画为谁开?“乱山深处水萦回”,一“乱”一“深”,见其托身非所、处地之荒僻。尽管依然在萦回盘旋的溪水边开得盈盈如画,“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一枝如画”,写出了碧桃的美丽,但没人欣赏没人问,美又何然?也许可以保持那份高洁与矜持,然而总是遗恨!从而表现出碧桃不得意的遭遇和寂寞难耐的凄苦心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感旧陆游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

41、虹。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奇士注久埋巴硖骨,灯前慷慨与谁同?注指陆游在巴暑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18.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以“当年”开篇,紧扣诗题,运用动作描写和比喻修辞手法,使诗人年轻时意气风发的形象如在眼前。B. 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C. 颈联中诗人写自已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重在表达对塞外奇绝的自然风光的深情怀念。D. 尾联使用反间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19. 作

42、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8. C 19. 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老去。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的强烈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项,“对塞外奇绝的自然风光的深情怀念”错,从诗歌颈联来看,并没有表达对“塞外奇绝风光”的怀念。“梦回松漠榆关外”表达的是诗人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表达对戎马生涯和英勇杀敌的深情怀念。“身老桑村麦野中”表达的是诗人对

43、身老乡村的感慨,不是表达“对塞外奇绝的自然风光”的怀念。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形象的能力。这首诗重点考的是赏析诗中的人物形象。先读懂全诗。这首诗中,诗人回忆了诗人当年文武双全、壮志凌云、慷慨激昂的形象和战鼓雷鸣、烟尘遮天的战争场面,借以感叹时光流逝,自己也渐渐年迈,理想抱负却难以实现,曾经的好友也已经死去,知音难觅,表现了诗人孤单凄苦的处境,诗人抒发了壮志未酬的悲壮,渴望为国建功立业却身老乡村的愤恨,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孤独寂寞的伤感。首联,写自己年轻时仗剑远游,积极主动干谒三公,平交王侯,极具口辩之才,当时的自己年轻气盛,很有游士的风貌,有满腔的壮志。颔联,写当年战场上英勇杀

44、敌的情景和现在无奈地在秋风中看着自己两鬓白发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颈联,“梦回松漠榆关外”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表达对戎马生涯和英勇杀敌的深情怀念。“身老桑村麦野中”表达了诗人年华老去的迟暮之感。尾联,写自己的好友已经故去很多年,灯前已经没有那个慷慨激昂的挚友了,诗人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的形象。“与谁同”一语表达了诗人苦无知音的孤独寂寞之感。综上分析,本题从壮志难酬、迟暮悲伤、孤独寂寞等方面塑造诗人自我形象特点的。【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

45、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春晚书山家屋壁贯休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注如家禽。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注鸂鶒(x ch):水鸟名。20.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东邻西舍无相侵”写出了农家生活样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

46、B. “蚕娘洗茧前溪渌”通过描写“蚕娘”在绿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生活的艰辛,也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C. 本诗末尾用一“熟”字收束,描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草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子言表。D. 晚春本是山中忙碌的季节,然而本诗作者却并非重在写农忙而着量于写宁静,但宁静中可见农忙,可谓景中有情,景外有人。21. 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答案】20. B 21. 前三句写池塘里蒲草森森,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桑树和柘树到处都是,显得翠色葱茏,描绘了山村晚春景色秀美、物产丰富的景象。【解析】【2

47、0题详解】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B项,“写出了农家生活的艰辛”错误,诗句只能反应“蚕娘”的忙碌。故选B。【2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概括诗歌的景物特点的能力。本题,题干要求简要分析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诗的前三句“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前村后垄桑柘深”意思是池塘黑水飘香蒲草长得密森森,传来阵阵清香;鸳鸯鸂鶒在水中嬉戏好像家禽。村前村后田间地头桑柘多茂盛。“前村后垄”犹言“到处”。这三句中虽无一字赞美之词,然而田园的秀色,丰产的景象,静穆的生活气息已是触目可见,具体可辨,值得留恋。(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22. 补写出

48、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离骚中,屈原用比喻手法,写小人嫉妒自已德行美好而造谣诽谤的两句是“_,_”。(2)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愿意坚守清白,效仿先贤的两句是“_,_”。(3)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有二心。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氓一诗中,集中体现在“_,_”两句中。(4)沁园春长沙中,描绘湘江秋水碧绿澄澈、船只争相行驶景色的诗句是“_,_”。【答案】 (1).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2). 谣诼谓余以善淫 (3). 伏清白以死直兮 (4). 固前圣之所厚 (5). 女也不爽 (6). 士贰其行 (7). 漫江碧透 (8). 百舸争流【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

49、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嫉,蛾,诼,爽,贰,漫,舸。三、语言文字运用(共4小题,12分)2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为迎接建国70周年,红星中学团委特意邀请经历过那段蹉跎岁月的老红军,与学生们一起重温红军长征艰苦卓绝的光荣历史。50年的时间可以令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老去,也可以见证中国甩掉贫困帽子-步步创造人间奇迹的历程。秦武阳为人既无胆量又少谋略,干大事而惜身,关键时刻引而不发,终不能成就大业。走进驴友俱乐部,听着众驴友谈景观,说古迹,指

50、点江山,就连我这个最喜闭屋门、捧书卷、足不染尘“老夫子”也动了出游之心。现在的骗术五花八门,我们应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去识破骗术,否则,当图穷匕见的时候,我们就只剩下后悔了。劳动光荣,正是这些平凡普通的劳动者,凭借着理想与信念,胼手胝足,夙兴夜寐,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艰苦卓绝: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此处用来形容红军长征艰苦,正确。风华正茂:形容朝气蓬勃,才华横溢。用来形容年青人,正确。引而不发:意思是比喻善于启发引导。也比喻做好准备暂不行动,以待时机。语境中,秦舞阳“无胆量”,关键时刻不敢行动,不合语境,

51、错误。指点江山:指评论国家大事。此处指“谈风景”,不合语境。图穷匕见:意思是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语境中指骗子的意图最终显露出来,正确。胼手胝足:形容劳动十分辛勤。语境中用来形容劳动者,正确。错误。故选C。2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艾青在赞美大堰河无私养育她的乳儿的同时,还通过讲述大堰河的不幸遭遇,对给大堰河带来无尽不幸的黑暗社会的愤慨。B. 荆轲刺秦对于大家都不陌生,大多数人认为荆轲是一位勇士,但也有人认为荆轲刺秦的失败,加速了燕国的灭亡。C. 中国和俄罗斯的双边关系堪称大国关系典范,日趋丰富的全方位合作机制为巩固两国睦邻友好关系、开展高效务实合作构

52、筑了稳固的基石。D. 在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诗人的浪漫和政治家的豪情,无时无刻显现在我们的脑海中。【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成分残缺。应“对给大堰河”前加上“表达了”。B项,语序颠倒。应将“荆轲刺秦”和“大家”位置互换。D项,不合逻辑。“无时无刻”一般都要和否定词合在一起用才有意义,应在“无时无刻”后加“不”。故选C。25. 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积累的古代传统意象的句子,两句中的意象传递的情思一致的项是( )A. 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一盛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B. 云:太平山下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一一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C. 柳:春风知别苦,不

53、遣柳条青一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D. 水: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解诗句的内容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第一句中的“菊”,代表着归隐之意;第二句中的“菊”,寄托着诗人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B项,第一句中的“云”体现的是一种悠然自在的心境;第二句中的“云”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C项,两句都借“柳”表达离别之苦。D项,第一句借“自流”之“水”的绵长表现独居的无限寂寞与相思之苦;第二句借“水”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故选C。26. 下列诗句所写的历史人物,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54、是( )A. 三闾一去湘山老,烟水悠悠痛古今。(唐刘威)B. 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藏忠义心。(唐白居易)C. 灵均去后楚山空,澧阳兰芷无颜色。(宋苏轼)D.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宋张耒)【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题干是“下列诗句所写的历史人物,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然后要对选项一一辨析。本题A项,从“三闾”,可判断是屈原;B项,从“托孤”“报国还藏忠义心”,可判断是诸葛亮;C项,从“灵均”,可判断是屈原;D项,从“离骚”,可判断是屈原;这样A、C、D三项,均是屈原。故选B。四、写作(60分)2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

55、作。离别是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的时刻,离别的方式、离别的心情也千差万别。关于离别,文人墨客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精彩的描绘,像“踏然销魂者,惟别而已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等等。离别既意味着一段故事的结束,又预示了新的征程的开始。你又有着怎样的离别故事和离别感受呢?请以“别了,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并确定写作重点:要有典型生动的场景或细节描写:要有真挚强烈的感情: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书写认真工整(本次写作特设文面书写分。书写工整、文面整洁,可加分,最多5分;字迹潦草、随意涂

56、改、文面乱差,最多可减5分)。【答案】例文:别了,童年的老屋暮夜,一点一点的街灯在远处连成了线,将天空染成红色。没有汽车的鸣笛声,也没有在乡村时夜晚各种虫子的演唱会。习惯了站在窗前望着对面楼上一扇扇泛着柔光的窗口,涌动的思念把记忆勾勒成我心中的老屋,那个曾装满我整个童年的老屋。我的童年是在姥姥的呵护下度过的。在我的记忆中,老屋在乡村诸多的房屋中平凡得如同路边的一株野草,但它却盛满着我儿时的梦想和美好的回忆。那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感触,落寞中透着几分惊喜,苦涩中透着一丝甜蜜。老屋伴我走过的是贫穷,启迪的却是理想:冬天,我喜欢搬把椅子独坐在老屋的窗前,任暖烘烘的阳光烘烤我的全身。闭上眼睛,思绪飞扬,我

57、可以忘却烦恼,我可以幻想未来。那一刻我是自由的使者,老屋是我忠实的守护。夏天,外面酷热难耐,老屋总会把凉爽的清风请进来,打开木格的窗户,屋里明亮清爽,透过窗户,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尽收眼底。那时候的我,总是在每个近乎黄昏的夜晚,仰起脸看着太阳一点一点地从山后消失,等待着黑暗一点一点地吞噬整片天地。然后,我便会一溜烟窜到老屋,屏声敛气地聆听姥姥讲故事。姥姥总是坐在炕头的位置上,一边纳着鞋底,一边滔滔不绝地给我讲王子与公主的故事,我总会感叹多美的童话啊!是爱的力量让王子和公主战胜了邪恶赢得了幸福。童话的美好、现实的冷酷和生活的辛酸,轻轻地从姥姥口中飘出。每次,她总是在讲累了的时候,慈祥地看着我,轻

58、轻地抚摸着我的额头。每到这时,我都会沉浸在离奇的故事和姥姥的爱抚中。日子就这样在姥姥的故事中一天又一天的消逝。直到有一天,姥姥突然去了,她在我的生活中永远地消失了。后来,我被父母接到了县城,一切是那样冷清,那么陌生,孤寂又占据了我的心房。即使在父母的身边我也找不到曾经和姥姥在一起时温馨、快乐的感觉。此时的我,像一只孤雁,在空中独飞。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儿童玩具很快便填充了我所有的生活,从此,姥姥和她的故事以及老屋也在我的记忆中结成了蛛丝网。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被流水似的时光所掩埋,但有一种情感却永远珍藏在儿时的记忆里。当尘封的记忆被打开,美好的回忆便会如同湖面上泛起的涟漪荡漾在灵魂的深处。春去春又

59、来,花谢花又开。善讲故事的姥姥走了,童年悄悄地走了,我久别的老屋,你还好吗?【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半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写作时考生一定要有强烈的审题意识。认真审题,仔细阅读题目给定的材料和要求,弄清命题者的真正意图,才能很准确的表达。“别了,_ ”,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题,“别了”所涉及的对象,可以是实体的,也可以是比喻性、象征性的;它之所以有广阔的写作空间,是因为它既可以写与“别了”有关的人,也可以写与之相关事或物。既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又可以发思古之幽情,回顾过去,畅想未来,抒发感受。一间老屋、一个教室,会引起你多少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别了,_ ”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写

60、作空间,即使文学功底不是很强的学生,只要能将真情倾注于事件之中,渗透于字里行间,也能得到好的表达效果。参考立意:1.别了,生我养我的家乡;2.别了,我的母校;3.别了,绚烂的青春;4.别了,童年。参考素材:1. 再回首,昨日泛起的涟漪已渐渐扩散,只留下一抹平静的忧伤;昨日划过的星辰已不着痕迹,只留下一道孤独的白光;昨日残留的秋意也不知躲到哪去,只留下悄悄睡在身旁的寒冬蓦然发现,再深刻的留恋也会被岁月的风尘覆盖,无法挽回已逝的岁月,或许在天亮以前,我们该学会告别昨天。2. “下次见面就是高二了。”班长笑着对我说了这句话,眼睛眯成了一条缝。我一下子愣了,不知说什么好。在班长快要走出高一二班的教室门

61、时,我冲着他的背影说了句“班长你扭过头来我再看你一眼。”班长转过身,小眼睛又眯成了一条缝。他走出教室,向我挥了挥手。高一竟真的就这样溜走了,好舍不得。3. 我一路小跑在这充满茉莉花香的野地上,最后终于跑尽了一路的芬芳。不情愿地的停下脚步,习惯性地转身,然后缓缓地扬起左手,挥一挥,告别那满地的茉莉花,告别那狂燥炙热的青春。这么多年来还是习惯于左手,仿佛左手能够承载整个青春全部的记忆。4. 放学回家,刚推开木门,便听见木鱼吱吱呀呀痛苦地叫着,我轻轻地上楼,关上房门,终于舒心,上楼那段路是很漫长的逃脱路,放下书包,便听见木鱼停止了叫喊,一个老人扶着千疮百孔的木梁,身影摇晃地上楼,那便是姨婆。尽管我尽量小声,但她还是敏锐地觉察出来了。她挪着脚,终于挪进客厅。一见到我,她那病痛的表情一下子消散,整个人开心地像,只快活的精灵。步子不用挪地,而是轻快地走,她殷勤地为我拿吃的。并且灵活地将手伸进暗闸,拿出一包茉莉花茶,笑道:这是我亲手制的。参考结构:全文采用倒叙手法,从夜晚的景色引发对老屋的回忆。主体部分写了“老屋伴我走过的是贫穷,启迪的却是理想”“姥姥便纳鞋底便给我讲故事”“离开老屋的我感到陌生、孤寂”等几个片段,将“我”对老屋、对姥姥、对乡村宁静美好生活的依恋生动地表达出来,富有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