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与地坛 课后练习一、语言表达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恪守(k)恍惚(hun) 炫耀(xun) 宿命(s)B蝉蜕(tu) 玉砌(qi) 灼烈(zhu) 坍圮(p)C猝然(c) 隽永(jun) 熨帖(y) 弥漫(m)D倔强(jin) 祷告(do) 瞬间(xn) 独处(ch)解析:选CA,“炫”应读xun;B,“砌”应读q;D,“瞬”应读shn。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习近平强调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应该身临其境为群众着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并以此作为干事创业的根本动力。B两年呕心沥血,70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粤川人民携手完成的是一次沧海
2、桑田的改变、一阕壮阔豪迈的史诗。C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邹祥凤说,中国梦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一项亘古不变的宏图伟业。D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篇散文,用恳切、优美的文字,把他用全部生命感悟到的宝贵东西传达给我,我读得出神入化。解析:选BB项,“沧海桑田”指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A项,“身临其境”指亲自到了那个境地。此处应用“设身处地”。C项,“亘古不变”指从古至今永远也不会改变。此处应改为“亘古未有”。D项,“出神入化”形容技艺极其高超,达到了绝妙的境界。用在此处不合语境。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史铁生因双腿残废而变得消沉,他为了逃避而来到地坛,让他体会到生与死的永
3、恒,体会到人的渺小和自然力量的伟大与永恒。B无论外界环境和参赛条件都极端恶劣,“好声音”的歌手们总能够面带微笑、充满信心地完成所有的比赛项目。C当年极为畅销的一本书墨迹的作者是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曾子墨根据自己的真实生活轨迹写的。D时代要求我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科学的态度,像学习和掌握马克思理论一样,来理解和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解析:选DA项,偷换主语,应在“让他”前加“地坛(的一草一木)”等。B项,“无论”和“都”在第一个分句内部搭配不当,可把“无论”改为“尽管”。C项,句式杂糅,要么说“墨迹的作者是曾子墨”,要么说“墨迹是曾子墨写的”。二、课内精读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
4、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
5、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4作者反复说“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作者到园子里去做什么?答:_答案:到园子里去观察景物,在对景物的观察中获得对生命的感悟,即如何活的问题。5在作者
6、笔下,落日、雨燕、孩子的脚印、古柏、暴雨中的草木和泥土气味常有什么情状?为什么是这样的?(5分)答:_答案:作者笔下的景物,既平静又鲜活,既清纯又灼烈,既明晰又模糊,既苍凉又微苦。这样写,是与作者的心境密切相关的。6文段中画线的句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答:_答案: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应有所作为的信念。三、课外拓展想念地坛(节选)史铁生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
7、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头,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我常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我仔细看
8、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唯一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了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不考虑词句,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出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我想,写作的零度即对生命意义的叩问,写作出发的地方即生命固有的疑难,写作之寻求即灵魂的眺望。否则
9、,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将,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权,当然还有阿谀。现在可真是反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人呢?名人,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
10、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现在我看虚空中便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7(1)第三段末为什么说“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答:_(2)作者为什么能“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答:_答案(1)反思的仍是世间的问题。(2)经过对命运、生命、死亡反复痛苦的思索,心灵获得了解脱。8(1)作者认为“写作”应该“寻的是什么根?”答:_(2)文中提到“比赛、擂台、排名榜”的作用是什么?答:_答案(1)生命的意义,心灵的困惑。(2)批评现实中文学界争名夺利的喧嚣;表明倡导“安静”,回归“零度”的重要,增强文章的现实性。9(1)统观全文,地坛的“安静”具有怎样的特点?答:_ (2)结尾处“地坛在我”一句的含意是什么?(4分)答:_答案(1)远离喧嚣;不与世隔离;恒久而辽阔;放弃荣华,漠视恭维与强权。(2)以往地坛所代表的那“安静”已扎根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