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读文本伍员之死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谋略家。本为楚国人。性刚强,青少年时,即好文习武,勇而多谋。周景王二十三年,因遭楚太子少傅费无忌陷害,父、兄为楚平王所杀,被迫出逃吴国,发誓必倾覆楚国,以报杀亲之仇。入吴后,知公子光有大志,乃助其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辅佐吴王阖闾修法制以任贤能,奖农商以实仓廪,治城郭以设守备。又举荐深通兵学的孙武为将,选练兵士,整军经武,使吴成为东南地区一强国。阖闾死后,伍子胥继事吴王夫差。二十六年,吴、越夫椒之战,越惨败几于亡国,夫差急于图霸中原,欲允越求和之时,伍子胥预见到两国不能共存之势,又洞察勾践图谋东山再起之心,力谏不可养痈遗患,而应乘势灭越。夫差不纳,
2、坐视越国自大。三十六年,及见夫差欲率大军攻齐,越王勾践率众朝贺,伍子胥再度劝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以除心腹之患,又遭夫差拒绝。知夫差昧于大势而不可谏,吴国必为越国所破灭,伍子胥为避祸而托子于齐国鲍氏,反遭太宰伯嚭诬陷,被逼自杀。死后仅十年,越灭吴,终应其言。春秋末期吴国兴亡,伍子胥举足轻重。其治国用兵,以务实为旨,远见卓识,谋略不凡。一、字音伯嚭(p)夫湫(jio)会稽(Kui)子胥(x)劓殄(tin)俾无遗育(b)专愎(b)沮毁(j)微伺之(s)鞅鞅(yn)鸱夷革(ch)二、通假字无使易种于兹邑易,通“施(y)”,延续,延长乃属其子于齐鲍牧属,同“嘱”,嘱托,托付详病不行详,通“佯”,假装常
3、鞅鞅怨望鞅,通“怏”,不满意我顾不敢望也顾,通“固”,本来,实在是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县,同“悬”,悬挂三、一词多义(1)微(2)使(3)用(4)为(5)以(6)之(7)而(8)其(9)于(10)若四、古今异义越王为人能辛苦 古义:经受艰苦困厄。今义:身心劳苦。吾数谏王,王不用 古义:不采用。今义:没有必要。因辍谢,详病不行 古义:不去。今义:不被允许。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 古义:有修养有品行的人。今义:年龄大辈分高的人。五、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乃兴师北伐齐名词作状语,向北内不得名词作状语,在内外倚诸侯名词作状语,在外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2)动词的活用使子胥于齐动词
4、的使动用法,使出使后必悔之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后悔(3)形容词的活用子胥耻其计谋不用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六、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并翻译今王不灭省略句译文:如今大王不一举歼灭(他)。日夜为言于吴王省略句译文:没日没夜地在吴王面前替(越国)说好话。而子胥谏不用被动句译文:而伍子胥的劝谏没有被采纳。今不见用被动句译文:现在不被采用。败越于夫湫状语后置句译文:在夫湫战胜越国的部队。1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伍员的政治眼光?名师指津从文中找出表现其政治预见性的事件。我的理解(1)提醒吴王不与越讲和,要果断灭越;(2)阻止吴王不先伐越而伐齐的做法;(3)预示勾践将灭吴国。2伍员悲剧发生的因素是什么?名师
5、指津从吴王、小人等角度来思考。我的理解(1)吴王的刚愎自用,好大喜功,不分忠奸;(2)小人的诋毁、挑拨。3试分析、品味伍子胥进谏的语言。名师指津找出其进谏的语言、结合具体语境,揣摩其语言内容及特点。我的理解子胥三谏:第一次进谏,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平正刚直;第二次进谏: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语重心长,刻不容缓;第三次进谏:病在骨髓,无奈何也冒死进谏,义无反顾。4列举本文的艺术特色名师指津从人物刻画、叙事人称、对比手法等角度去分析。我的理解(1)就人物刻画来说,作者饱蘸笔墨,略貌取神,重点突出了伍子胥的精神风貌。(2)采用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通过历史事件的展开,通过人物在其历史活动中的表现,体现了
6、作者对主人公的赞誉和惋惜之情。(3)通过对比手法,用太宰伯嚭的丑恶形象,突出忠奸的天壤之别和矛盾冲突的不可调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和丰满。对比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进行相对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在伍员之死一文中,作者用太宰伯嚭和伍子胥作对比,突出了太宰伯嚭的奸,伍子胥的忠。如文章中说:“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子胥耻其计谋不用,及反怨望。”再如伍子胥劝谏吴王不要攻打齐国,因为越才是吴的心腹大患“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辞诈伪而贪齐。破齐,
7、譬犹石田,无所用之愿王释齐而先越;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作者用寥寥数语,使得伯嚭与伍子胥的形象跃然纸上。伍子胥原本楚人,世代为楚高官。因受小人构陷,其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伍子胥先逃亡至郑,后又投靠于吴。后来,伍子胥与大军事家孙武共同辅佐吴王西破强楚,南服越人,北镇晋国,而使吴国称霸一时,伍子胥也由此博得著名军事家、谋略家的美名,在民间享有盛誉。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吴国老臣,于国有功的大军事家大谋略家,最后竟落得被吴王夫差赐剑自杀的境地,一生功名毁于一旦。适用话题“成功”“命运”等。一、积累运用1下列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无使易种于兹邑B乃属其子于齐鲍牧C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D益疏
8、子胥之谋解析:选D。A.“易”通“施”,延长,延续;B.“属”通“嘱”,嘱托,托付; C“鞅”通“怏”,不满意。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劓殄灭之殄:绝灭B吴人怜之怜:同情C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习:熟悉D必树吾墓上以梓树:种植解析:选C。习:训练,操练。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汝与吴俱亡,无益也尽与韩信B且欲有所用之也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C益疏子胥之谋犹人之有腹心疾也D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然今卒困于此解析:选D。A.和;给。B.将要;况且。C.助词,的;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D.都表转折。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跟现代汉语相
9、同的一项是()A越王为人能辛苦B子胥以为不可C此商之所以兴D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解析:选B。A.古义:经受艰苦困厄;今义:身心劳苦。B.古今义相同,都是认为。C.古义:表原因,的原因;今义:表结果。 D古义:亲自出征;今义:自己(做)。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乃反怨望。而今王又复伐齐,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王不可不备,此起祸不难。且嚭使人微伺之,其
10、使于齐也,乃属其子于齐之鲍氏。夫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诸侯,自以为先王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愿王早图之。”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 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太宰
11、嚭既与子胥有隙隙:嫌隙B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猜贼:猜忌,狠毒C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卒:最终D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 沮:通“诅”,诅咒解析:选D。沮:诋毁。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选B。A项,动词,进谗言,说坏话;名词,谗言。B项,意动用法,以为耻。C项,“详”通“佯”,假装;了解。D项,暗中,悄悄地;没有。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吴国太宰嚭和伍子胥不和,为排除异己在吴王面前毁谤伍子胥,吴王听信谗言而大怒,派人杀了这一忠直老臣。B伍子胥因自己的计谋屡屡不被吴王采纳而怏怏生怨,还将其子送到齐国以防不测。C伍子胥是位忠直老臣,死前仍念
12、念不忘国家,告诉门客,吴国将因太宰嚭反叛作乱而灭亡。D伍子胥被害,不仅因太宰嚭的谗言,还因吴王也开始对他产生疑心,伍子胥死,吴国百姓在江边立“胥山”祠,表现出老百姓对伍子胥的同情和怀念。解析:选D。A项,让伍子胥自杀;B项,“因自己的计谋屡屡不被吴王采纳而怏怏生怨”的说法错;C项,“告诉门客,吴国将因太宰嚭反叛作乱而灭亡”的说法错。8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译文:(2)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译文:答案:(1)因为伍子胥的劝谏没被大王采纳,就停止劝阻,假装有病,不随大王出征。(2)就把伍子胥的尸身装进皮革制的口袋里,把它抛在江中。三、类文阅读阅
13、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孝公既用卫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
14、约,劓之。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秦封之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赵良见商君,曰:“君之危若朝露,则何不归十五都,灌园于鄙,劝秦王显岩穴之士,养老存孤,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君尚将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亡可翘足而待!”商君弗从。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去之魏,弗受,遂内秦。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史记商君列传节选)【注】卫鞅:即商鞅,因受封商、於(w)两地十
15、五个都邑而故名。胙(zu):天子祭祀所余之肉;“致胙”,天子尊显诸侯的仪式。赵良:秦国隐士。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而循礼者不足多多:称赞,赞扬B何不归十五都归:回归,回到C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捐:捐献,献出D弗受,遂内秦内:通“纳”,接纳,收容解析:选A。B项,句中的“归”应为“归还”之意;C项,句中的“捐”应为“舍弃、抛弃”之意,“捐宾客”,意谓“去世”;D项,句中的“内”应为“送回”之意。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商鞅坚决变法的一组是()反古者不可非“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为田开阡陌封疆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宠秦国之教劝秦王显岩穴之士AB.CD.解析
16、:选D。是实施新法;是赵良认为商君过于热衷掌大权;是赵良让商君多劝秦王招贤纳士。这些都与“坚决变法”无关。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孝公想变更法度,但又心存顾虑,商鞅援引古时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进行论证,坚定了孝公的决心,于是孝公下令变法。B变法初期遇到来自上下两方面的阻力,但未能阻止商鞅。变法取得成功之后,先前反对变法的天子、诸侯、平民都改变了态度,对商鞅表示嘉许、祝贺、满意。C商鞅变法得罪了很多权贵,赵良指明商鞅处境危险,孝公一死,祸即及身,劝他不要贪恋富贵、权势,而应弃爵归田,以避祸患。D孝公死,太子即位,于是派人搜捕商鞅。商鞅被迫逃亡,但其所定之法反使自己陷入
17、困境,没有办法他只好逃回到了自己的封地。解析:选B。文中没说天子、诸侯“反对变法”,且天子嘉许、诸侯祝贺的对象是孝公,而不是商鞅。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译文:(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译文:(3)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译文:答案:(1)所以商汤、周武不遵循古制而称王,夏桀、殷纣不革新旧礼却亡国。(2)新法令在百姓中推行了一周年,秦国百姓中到京师诉说新法令不方便的人可以用千来统计。(3)商鞅出逃到关下,准备住进一家客店。秦孝公起用卫鞅后,想采用他的建议变更法度,但又顾忌国人非议自己。卫鞅说:“治理国
18、家不必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一定非要效法古制。所以商汤、周武不遵循古制而称王,夏桀、殷纣不革新旧礼却亡国。背离古制的人不应该受到非议,而遵循旧礼行事的人也不值得称赞。”孝公说:“讲得好。”便任用卫鞅担任左庶长,终于制订出变法的条令。新法令在百姓中推行了一周年,秦国百姓中来到京师诉说新法令不方便的人可以用千来统计。正在这时,太子触犯了法令,卫鞅说:“新法令之所以得不到很好的推行,就是因为有来自上层的人在违犯它。”于是准备依法处治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对他施刑,于是就处罚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还将太子的师傅公孙贾处以黥刑。第二天,秦国百姓都迅速地奉行新法令了。新法令施行了十年以后,
19、秦国的百姓十分高兴,没有人去拾取别人遗失的东西,山林里没有强盗和山贼,家家户户丰衣足食,乡镇和都市秩序井然。秦国百姓中一些当初说新法令不好的人又有前来称赞新法令好的。过了三年,秦国在咸阳建造修筑了城阙宫廷,就把国都从雍地迁到了咸阳。卫鞅把若干小的村落、市镇合并起来组建为县,设置县令、县丞来管理,一共设置了三十一个县。而后又挖开原有的田路疆界,建立新的田亩制度,来使赋税公平。新法实行了四年,公子虔又触犯了法令,被卫鞅处以割鼻之刑。五年后,秦国强盛起来,周天子赏赐祭祀过的肉给秦孝公,诸侯们也纷纷前来祝贺。秦王把商、於两地十五座城邑也封赏给卫鞅,称他为“商君”。商君担任秦相十年,秦国宗室的皇亲贵戚中
20、有很多怨恨他的人。有位叫赵良的人来会见商君,提醒他说:“你现在的危险处境就像早晨的露水一样,那么你为何不归还秦王赏赐给你的十五座城邑,隐居到边远的地方去浇灌田园呢,你可以不时地劝告一下秦王要重用隐居山林的贤士,收养无依靠的老人,抚养无父兄的孤儿,推介有功劳的人,尊重有德行的人,这样你就可能得到一些平安,而你如果还要贪恋商、於封地的富庶,醉心秦国的教令,积聚百姓的怨恨,那么秦王一旦舍弃他的客卿(去世)不再当政了,秦国想要收捕你的人,难道还会少吗?你的败亡之期抬抬脚就会到来!”商君没有听从赵良的劝诫。五个月后秦孝公死了,太子即位。公子虔的党徒便告发商君想要谋反,朝廷于是派遣刑吏捕捉商君。商君出逃到
21、关下,准备住进一家客店。客店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君,说:“商君颁布的法令规定,凡留宿没有凭证的客人就是违法犯罪。”于是商君只好离开秦境去投奔魏国,可是魏国不愿接受他,就将商君又送回到秦国。商君重回秦国之后,就逃到了自己的封地商邑去了。四、语言表达13阅读下面的材料,用一句话概括弘一法师是个怎样的人。(20字以内)弘一法师艺术成就斐然,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20世纪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早年的他积极践行儒家慷慨济世的理想,曾作祖国歌,发誓“度群生哪惜心肝剖”。中年之后,他苦心向佛,精研律学,将书法当做弘扬佛法的工具,成为中国佛教律宗第十一代世祖。答:解析:此题
22、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认真分析该段文字,注意把握“弘一法师”的艺术成就特点和艺术发展轨迹。解答时注意关键词如“艺术成就斐然”“在多个领域开之先河”“践行儒家理想”“苦心向佛”等。答案:弘一法师是一位多才多艺、由儒入佛的艺术大师。14阅读下面一段话,根据文段中心,联系前后语句,在两处横线上各补出适当的语句。 _。唯有屈原不想大团圆,杜甫不想大团圆,曹雪芹不想大团圆,孔尚任不想大团圆,鲁迅不想大团圆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就出现了一种真正深沉的文学。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_,_;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陨落;人生是伟大的
23、,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古希腊人傍海而居,无数向往彼岸的勇士在狂波间前赴后继,于是有了光耀百世的希腊悲剧。中国人若要变得大气,不能再把所有的废墟驱逐。 答案:(示例)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最终都有一个大团圆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生活给我智慧跳跃的壶盖给世界带来了蒸汽动力时代,树上落下的苹果把近代物理学推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生活给能工巧匠、智者先哲以启示,给了他们以撬动世界的力量。而生活又是公平的,他亦把智慧给了我。我若是一道清渠,生活便是泉眼,把智慧的活水注入了我的血脉;我若是一棵绿树,生活便是土壤,把智慧的矿物质送进我的根系;我若是一弯虹桥
24、,生活便是阳光,把智慧的颜料涂上我的躯体。我所领悟的生活的智慧虽无法改变世界,但也足以完善自己。儿时的我喜欢蹲在墙角看蚂蚁,起初只是出于好奇,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有所感悟。有一次,看见一只蚂蚁正奋力爬上一段矮墙,或许是墙面过于光滑的原因,它每爬到接近一半就滑了下来,后来渐渐摸索着越爬越高,可总也达不到顶点,看得不耐烦了,我就转身去观察其他的蚂蚁。过了一段时间后,正欲起身离开,却惊异的发现,那只蚂蚁正伏在墙头悠闲地疏理自己的触须。从那时起,我明白了“坚持不懈方能成功”的含义,明白了母亲讲的“铁杵磨成针”的道理。于是,多年来我始终没有被困难所击垮,而是坚定目标永不言弃。生活不仅教给我逆境中要坚
25、定,而且教会我顺境里要沉稳。常听人说“沸水不响,响水不沸”,为了证实此言,我曾守在火炉旁目不转睛地盯着水壶。待到壶内开始躁动,发出噼噼剥剥的声响,声音越来越大,给人一种碎裂的感觉。再后来,躁动渐趋平静,只剩下丝丝的余响,仿佛是诗人的低吟。于是,我明白了真正有才能的人不会锋芒毕露、哗众取宠的,正所谓“大言稀声,大象稀形”。生活给了我为人的智慧,亦给了我处世的智慧。田间赏花,发现一朵月季娇艳无比,禁不住萌动了采撷的念头,可刚伸出手便因一阵剧痛而缩回我忽视了花茎上的利刺。于是我领悟到:每一个人就像月季一样,其性格中有你欣赏的,也有你无法容忍的,在与人交往时,既要避免被刺伤,又要防止刺伤自己珍爱的人。
26、生活宛如一位冷静的哲学家,它把智慧写进我的每一天,教会我正确地为人处世,引领我走向灿烂的明天。赏评本文是一篇比较规范的叙述性散文,其与众不同、值得称道的地方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精心剪辑生活片断,如“看蚂蚁爬墙”“听沸水响动”“采月季刺痛”等情节,作者能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或移花接木,或巧妙化用,或妙笔巧改,且全都紧扣中心,不留斧凿之痕迹,信手拈来。二是多角度层层深入地演绎出文章的主旨。从“坚持不懈方能成功”到“顺境里要沉稳”再到“辩证的看待花刺”,每一次生活经历,都留给作者难忘的智慧启迪。三是语言凝练、生动流畅,语句长短结合,层次错落有致,再加上修辞的巧妙运用,使得文章文质兼美。四是点题意识强,主题集中、紧凑、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