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年级下语文教学设想-24刻舟求剑人教版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常带有讽刺或者劝戒的性质。寓言的赏析与教学应紧紧扣住四个方面:一是寓言的主题(寓意);二是寓言的譬喻(即“故事外衣”的设计);三是寓言的艺术形象(新颖程度和概括水平);四是寓言的语言(简练的口语、短小精悍的篇幅)。其中,正确揭示寓意是核心。我们揭示寓意的方法常用到分析人物语言分析故事情节分析关键性的句子分析事物特点或发展规律分析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辨证关系。我在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教学中我尝试使用分析故事情节方法来揭示寓意。环节一:紧扣文本语言,感悟形象。教学刻舟求剑时,先谈话引出课题刻舟求剑让学生读课题,并对课题质疑。谁在“刻舟”?
2、他为什么要“刻舟”?他是怎样“刻舟”的?求到剑了吗?这样使得课堂教学以”谁在“刻舟”?他为什么要“刻舟”?他是怎样“刻舟”的?求到剑了吗?”为主线,引领学生来分析理解寓言. 质疑完课题后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初读寓言认识课文中的生字、难字,采用以下几个步骤: 1.自读原文,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顺。第二遍读不准的地方小组合作学习。2.试划重音和停顿,画好后和同桌交流读一读。3.自学课后三个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组两个词、找形近字)4.全班交流读课文的情况,订正答案,除了纠正读音,还要正确停顿、突出重音,读出韵味。(采取各种方式读:个别读、齐读、抽读、展示读。)5.检测生字,先齐读,再个别读,再听老
3、师读自己书空。环节二:对照译文,理解寓意学生初读寓言认识课文中的生字、难字后,因为是文言文学生对故事情节掌握可能有困难,我便设计这样一个环节:对照译文,理解寓意1. 借助译文理解重点字的意思:(涉、自、坠、遽、契、止、求、行、若此、惑)2. 逐句理解寓言的意思。3.学生交流字的意思。4.根据对重点字的理解说说寓言中每句话的意思。(师读一句古文,生翻译一句译文。再男生读一句古文,女生翻译一句译文加深理解)5、让每个同学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然后再讲给同桌听。环节三:赏析寓言深化1、楚人刻舟最后能求剑成功吗?为什么?再找文言文中的原句告诉我们。(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理解到
4、:因为宝剑是从正在行驶的船上掉到江里,船在不断地向前移动,船上的记号就随着船移动,刻记号的地方就再也不是掉剑的地方了。所以,船靠岸后,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是不可能捞到剑的。)出示:刻舟求剑故事的动画。(5)想一想,这个人错在哪里?(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其思想方法上的错误,学习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2、所以,“求剑若此”,是求不到剑的!3、你觉得文中的楚人是个什么样的人,给他取个名字。(愚蠢者、糊涂蛋)4、作者又是怎么评价他的呢?找出来读读。(不亦惑乎!)岂不是太糊涂了吗?意思就是“是太糊涂了!5、你最想对这个糊涂的楚人说点什么呢?6、带着我们的体会再读读这个课题(齐读课题)。7、寓言故事“刻舟求剑”,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道变化的人。8、带着我们对课文的体会,再读文言文,注意读出文言文的停顿之美!环节四:启发想象1、船靠岸以后,那个人是怎样从刻有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剑的?2、他没捞到剑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3、一起坐船过江的人看到他没捞到剑可能又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