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限时集训(二)(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16南通中学模拟)宋代梅尧臣有诗云:“既如车轮转,又若川虹饮。能移霖雨功,自致禾苗稔。”该诗所描写的工具()A用于农田犁耕B借助水力鼓风冶铁C便于交通运输D利用水力灌溉农田D根据材料中“饮”“能移霖雨功”等内容可知与灌溉有关,而不是犁耕,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致禾苗稔”的信息可知与农业有关,而不是冶铁,故B项错误;材料中“如车轮转”只是比喻其部件的工作方式,而不是指交通工具,故C项错误;综合材料中“饮”“能移霖雨功”“致禾苗稔”和“如车轮转”的信息,可判断该工具应是唐宋时期已出现的筒车
2、,故D项正确。2(2016南京、盐城一模)后汉书卷七十六载:“(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材料旨在说明() 【导学号:69162030】A兴修水利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B采用犁耕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C使用曲辕犁大幅增加了耕地面积D盐铁官营推动了生产技术的普及B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东晋时期,完成于南宋,王景生活在东汉时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得出材料中重在强调采用犁耕技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曲辕犁是唐朝出现的
3、,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盐铁官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3(2016泰州一模)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时间 人口(人) 人均土地(亩/人)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 27 355 462 32.54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 102 750 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 208 095 796 3.56 A.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B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B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表格数据反映出当时人均土地减少,人地之争矛盾突出,需要提高单位面积粮食
4、产量来满足社会需求,于是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资本主义雇佣关系,故C项错误;D项出现在西汉时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4(2016扬州高三期中)宋朝的钧瓷有的青中带红,华而不俗,称为“钧红”,有的以天青或月白与紫红色交相掩映,别致美观,称为“钧紫”。这种瓷器最有可能产于() 【导学号:69162031】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瓷器工场A钧瓷无论是质量还是艺术价值都是首屈一指的,这样的产品最可能产生于官营手工业中,因为官营手工业代表了中国古代手工业的最高水平。5明史记载:“隆庆时,诏江西烧造瓷器十余万。万历十九年命造十五万九千,既而复增八万,至三十八
5、年未毕工。”以上材料表明()A政府对瓷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B明朝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C江西瓷器大量远销海外市场D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高A根据材料中“万历十九年命造十五万九千”,可知材料所指应该是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是不入市场的,不可能大量投放市场,故B项说法错误;C项远销海外市场从材料中看不出来,故C项错误;政府对工艺水平要求高明显不符合材料的说法,材料只提到对数量的要求,没有提到质量,因此D项表述错误。6“尺铁碾去瑶台雪,一弓弹破秋江云。中虚外泛搓成索,昼夜踏车声落落。”(元熊磵谷)诗中描写的是()A长安城东西织室丝织业生产的景象B苏杭等地织造局丝织品生产的景象C江南农村家庭棉纺织手工业
6、生产的景象D苏杭等地手工工场棉纺织业生产的景象C从材料中“雪、弓、云、索、踏车”等信息可知题干所指为纺织生产活动,且应该是棉纺织,A、B两项中生产的原料是丝,而不是棉,故A、B两项错误;从时间段“元”来看,应该不是民间手工工场,故C项正确;D项所述现象主要出现在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7(2016南京、盐城二模)吕氏春秋孟冬记载:“是月也,工师校功。陈祭器,按度程,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必功致为上。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这反映了当时() 【导学号:69162032】A民营手工注重质量信誉B官营作坊主要生产祭器C器物制作不得过于奇巧D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C材料中“工师
7、校功工有不当,必行其罪”表明是官营而不是民营,故A项错误;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不是“主要生产祭器”,故B项错误;当时器物制作未追求过于奇巧与材料中“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 相符,故C项正确;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8“洪武初议定,官给茶引付产茶府州县。凡商人买茶,具数赴官纳钱给引,方许出境货卖。”材料说明明初政府()A管控重要商品的经营B加征民营商业的税额C规范海外贸易的程序D限制地域商帮的发展A根据“官给茶引”“赴官纳钱给引,方许出境货卖”可知,政府管控商品的经营,故A项正确;“凡商人买茶
8、,具数赴官纳钱给引”,但不能表明是加税,故B项错误;“给引,方许出境”是指“官给茶引付”的“产茶府州县”,不等于海外贸易,故C项错误;材料只规定“凡商人买茶”,未涉及地域商帮,故D项错误。9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上述材料表明()A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B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C亳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D手工业技术通过家庭传承得以发展B从材料“一州唯两家能织”“惧他人家得其法也”可以反映出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故B项正确;“惧他人家得其法也”说明手工业技术没有推广,也没有通过家庭得到传承发
9、展,故A、D两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亳州出的轻纱比较出名,并没说明亳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故C项错误。10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设置专门机构垄断食盐经营。清政府采取“引岸制”的食盐运销体制,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和征税。这一变化表明() 【导学号:69162033】A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D富商大贾势力受到抑制C由材料内容可知,政府仍然在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实质上其仍然是实行盐业的专卖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西汉开始的专卖制度在清代的变化,其主要意图不在于说明民营商业的发展情况,故B项错误;由西汉完全由
10、政府垄断经营到清朝政府给予经营者发放许可证的变化,体现了政府对抑商政策的松动,故C项正确;西汉时期汉武帝采取的措施起到了抑制富商大贾势力的作用,但这只是变化,而不是变化带来的影响,故D项错误。11吕氏春秋中写道:“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这表明中国古代重视农业主要是为了()A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B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C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D保证人民的安居乐业A根据材料中“则边境安,主位尊”可知根本上是为了统治安定,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重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但不属于
11、主要原因,B项可以排除;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属于直接目的,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D项是从方便统治的角度讲述安土重迁的好处,也不是主要原因,排除。12唐人韦绚在刘宾客嘉话录卷中记载:“刘仆射晏五鼓入朝,时寒,中路见卖蒸胡饼之处,热气腾辉,使人买之,以袍袖包裙帽底,啖之,且谓同列曰:美不可言,美不可言! ”材料反映当时()A早市与夜市开始出现B交易场所与民居界限明显C西域饮食融入都市圈D政府对市场交易严格管理C“五鼓入朝”不能充分说明早市开始出现,夜市在题中根本没有提及,故A项错误;“中路见卖蒸胡饼之处”交代了交易场所,但是不能反映出交易场所与居民界限明显,故B项错误;根据“胡饼”以及联系当时唐朝
12、都城长安处于中外交流以及民族交流的特殊地理位置可知C项正确;政府对市场交易严格管理在题干中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13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说明,利之所在,商之所求,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下列材料不能直接反映这一社会现象的是() 【导学号:69162034】A商人之四方,市贾信徙,虽有关粱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B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续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C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D客行田野间,比屋皆用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C题干材料中“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说明的是商业发展与繁荣景象。 A项中“商
13、人之四方必为之”反映从商信息,符合题干材料观点;B项中“商人通贾利在前也”说明商人为追求利益而奔波,与题干意思相符; “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反映的是重农抑商政策,与题干信息不一致,C项入选;D项中“尽去作商贾”说明商业开放,符合题干意思。14“它割断了农业和工商业之间的通道,阻隔了它们之间的交流。结果一方面使所谓盐铁之利,不事畜藏产业,变成政府及官僚的奢侈消费,另一方面使商人、手工业者积累了的资金,会因这种政策而仅仅热衷于博取一官半职和求田问舍社会生产势必日益萎缩,经济生活势必陷入农桑失业,食货俱废的绝境。”材料中的“这种政策”是()A不抑兼并B重农抑商C工商皆本D闭关锁国B
14、从题干“它割断了农业和工商业之间的通道”可看出论述的是农商关系,排除A、D两项;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强化了封建小农经济,故“商人、手工业者积累了的资金,会因这种政策而仅仅热衷于博取一官半职和求田问舍”,故选B项。15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一位中国文人汪仲洋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就连在广东抗敌前线的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这种荒谬认识源于() 【导学号:69162035】A重农抑商政策B君主专制统治C天朝上国思想D闭关锁国政策D材料没有体现重
15、农抑商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外国认识的无知,与君主专制统治无关,故B项错误;天朝上国思想源于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对外交往中是以天朝上国和文明中心自居,来者是臣服朝贡的蛮夷,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当时国人对西方的无知,其原因是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5分)16(2016扬州四模)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与王朝的政策相关,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今为末作
16、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仲管子治国 材料二(至元)二十一年(1285年),设市舶都转运司于杭、泉二州,官自具船、给本,选人入番,贸易诸货。其所获之息,以十分为率,官取其七,所易人得其三。凡权势之家,皆不得用己钱入番为贾,犯者罪之,仍籍其家产之半。其诸番客旅就官船卖买者,依例抽之。元史食货志材料三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明谢杰虔台倭纂(1)材料一体现管仲的经济主张是什么
17、?根据材料分析其理由。(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政府在商贸领域采取的措施,并指出其主要目的。(6分)(3)根据材料三分析明政府推行此措施的目的及实际影响。(3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与王朝的政策之间的关系。(2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得出重农轻商;第二小问理由,根据材料一“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得出制约游民,富国强兵。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设市舶都转运司于杭、泉二州”得出设市舶都转运司;根据材
18、料二“官自具船、给本,选人入番,贸易诸货。其所获之息,以十分为率,官取其七,所易人得其三。凡权势之家,皆不得用己钱入番为贾,犯者罪之,仍籍其家产之半”得出官府垄断对外贸易,严禁私人从事。第二小问,元朝政府在商贸领域采取的措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第(3)问的第一小问,材料三政府的举措是实行海禁政策,其目的是为了维护沿海的安全和稳定;第二小问,明政府的初衷是维护沿海地区的安全和稳定,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根据材料“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得出走私贸易猖獗和寇患加剧。第(4)问,综合上述材料得出古代中国政府推行的重农轻商、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商业在封建王朝政策的压制下艰难发展。答案:(1)主张:重农轻商。理由:制约游民(稳定社会秩序);富国强兵(拓展疆域)。(2)措施:设市舶都转运司;官府垄断对外贸易,严禁私人从事。目的:增加财政收入。(3)目的:维护沿海地区的稳定。影响:走私贸易猖獗;寇患加剧。(4)关系:中国古代商业在封建王朝政策的压制下艰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