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一苏教版语文必修4同步导学案1-2-3《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56800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苏教版语文必修4同步导学案1-2-3《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一苏教版语文必修4同步导学案1-2-3《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一苏教版语文必修4同步导学案1-2-3《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一苏教版语文必修4同步导学案1-2-3《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一苏教版语文必修4同步导学案1-2-3《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一苏教版语文必修4同步导学案1-2-3《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一苏教版语文必修4同步导学案1-2-3《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一苏教版语文必修4同步导学案1-2-3《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一苏教版语文必修4同步导学案1-2-3《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一苏教版语文必修4同步导学案1-2-3《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一苏教版语文必修4同步导学案1-2-3《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一苏教版语文必修4同步导学案1-2-3《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一苏教版语文必修4同步导学案1-2-3《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一苏教版语文必修4同步导学案1-2-3《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一苏教版语文必修4同步导学案1-2-3《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第3课时黄花岗烈士事略序研习梳理【字词梳理】1.正音踬踣( )( ) 菁华( )久蛰之人心( ) 肇造( )一抔土( ) 湮没( )编纂( ) 炽烈( )勖勉( ) 镣铐( )缔造( ) 戳子( )拯救( ) 磐石( )义愤填膺( ) 蜕变( )赎罪( ) 后嗣( )歧视( ) 削平( )遏抑( ) 杌陧( )( )答案:,。2.辨音荒烟蔓草( ) 善传游侠( )瓜蔓( ) 传世而不朽( )旋涡( ) 浩气四塞( )旋风( ) 塞满( )边塞( )答案:,;,;,;,。3.辨形橹()造()念()真()泥()瓜熟落()尾大不()不()编() 义愤填()改() 品()答案:棹,悼,淖,掉;缔,

2、谛,蒂,啻;纂,篡;膺,赝。【词语积累】词语释义肤浅 浮浅肤浅:(学识)浅,理解不深。如:“我党对马列主义的认识已由肤浅走向深刻。”浮浅:(思想作风、文章风格)浅薄、不切实际。如:“经过了这么多的挫折,他终于改变了那种浮浅的习气,变得务实多了。”骇人听闻 耸人听闻两者都含有使人听了吃惊的意思。骇人听闻: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使人听了吃惊。如:“1998年春节期间,山西发生了骇人听闻的假酒案。”耸人听闻:故意夸大或捏造事实让人惊奇。如:“她零乱地说着一些耸人听闻的故事(包括从科学幻想小说上看来的),她的脸上兴奋地闪着光,同学们目瞪口呆,迷惑而钦佩。”息息相关 休戚相关两者都有彼此关系非常密切的意

3、思。息息相关:形容关系或联系非常密切。涉及的双方不存在利益上的关系,但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如:“他们的自由与我们的自由是息息相关的。”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涉及的双方都有各自的利害福祸,存在着“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如:“个人和国家总是休戚相关的,没有国家的安定太平,不可能有个人的幸福安康。”半途而废 浅尝辄止两者都有“中途停止”之意。“半途而废”偏重在“半”,中途停止,有惋惜之意。如:“师父,我也是跟你一场,又蒙菩萨指教,今日半途而废,不曾成得正果,你请坐,受我一拜,我也去得放心。”“浅尝辄止”偏重在“浅”,不深入。如:“有些事情搞不好,并不是因为方针政策不对,而是

4、因为浅尝辄止,知难而退,不能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到底。”【文言整理】1.通假字(1)滋可痛已(2)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答案:(1)“已”同“矣” (2)“唱”同“倡”2.词类活用(1)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2)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3)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广大之答案:(1)惊:使动用法,使吃惊。泣:使动用法,使哭泣。(2)传:为动用法,为作传。(3)光大:使动用法,使光大。3.一词多义(1)加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邻国之民不加少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2)徒而徒感慨于其遗事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3)直直可惊天地,泣鬼神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5、系向牛头充炭直(4)顾顾自民国肇造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三顾茅庐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答案:加:增加;更;放上。徒:空、白白地;只、仅仅;同类的人。直:简直;只是,不过;同“值”。顾:但是;回头;拜访;只是。4.特殊句式(1)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2)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3)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4)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答案:(1)被动句 (2)定语后置句 (3)定语后置句(4)省略句资料园地1.走近作者孙文(18661925),幼名帝象,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1866年

6、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0岁入村塾读书,12岁到檀香山读书,17岁时回国。1884年与本县卢慕贞女士结婚。1886年至1892年先后在广州、香港学医。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并致力于救国的政治活动。1894年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遂再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1905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系统地提出其三民主义思想,并与保皇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1895年到1911年策划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屡遭挫折而斗志弥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得到各省响应,导致清朝专制统治的覆灭,也就是著名的“辛亥革命”。1912年元旦,孙中山

7、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1912年4月卸大总统职,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宣传。袁世凯窃据大总统职位后阴谋复辟帝制,孙中山乃于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反袁。1914年在日本组织成立中华革命党。1915年与宋庆龄结婚。1917年,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被推举为大元帅,开展护法运动。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担任总理。1921年,非常国会又于广州议定组织中华民国正式政府,孙中山就任大总统,再举护法旗帜。1923年,孙中山第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成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复任大元帅。同年接受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决定国共两党实行合作,以推进

8、国民革命。1924年1月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了国民党,重新解释其三民主义。同年秋,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孙中山应邀北上,共商国是。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不治,逝世于北京。2.探寻背景(1)本文写于作者督师桂林准备北上讨伐北洋军阀之际,可以说是一篇弘扬先烈革命精神,进行战斗动员的出征誓言。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8月10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出师北伐的决议,并咨请孙中山宣布军阀徐世昌罪状,明令出师讨伐,以谋国家之统一。12月4日,孙中山抵达桂林,风尘仆仆,行装甫卸,即成立北伐大本营;并指出这次北伐是非常的革命事业,定要“扫除中国一切政治上社会上旧染之污,

9、而再造一庄严华丽之新民国”。因此在邹鲁求序于孙中山时,正值孙中山肩负重任,讨贼兴师,戎马倥偬之际。就其内容来看,本文与其说是一篇序文,倒不如说是一篇借先烈之伟大精神以鼓舞士气、激励民心的战斗檄文。作者热情赞颂了烈士们为革命捐躯的英雄气概,高度评价了辛亥广州起义的意义和影响,对当时反动逆流泛滥的现象表示了深切的忧愤,激励国人“继述光大先烈遗志”,为实现革命理想而英勇奋斗。(2)黄花岗起义,又称广州三二九之役。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槟榔屿召开会议,决定在广州发难。会后孙到美洲向华侨募款,黄兴则回香港主持军事。1911年1月底在香港跑马地成立统筹部,由黄兴、赵声分任正、副部长,下设出纳、秘书

10、、储备、调度、交通、编制、调查、总务八课,各司其职。又在广州设立秘密机关三十八处,并组织“先锋”(敢死队)800人,由南洋华侨革命青年和国内闽、苏、皖、川、桂、粤各省抽调革命党人组成。建立统一的指挥部,由赵声、黄兴分任正、副总指挥。总指挥部设于赵华街小东营5号。4月8日统筹部召集会议,决定13日起义,分兵十路攻城。不料开会当天发生同盟会员温生才枪杀广州将军孚琦事件,省城戒严,被迫改期。23日黄由香港到广州主持一切,因走漏风声,清两广总督张鸣岐严加戒备,黄被迫推迟起义时间,则更为被动,遂决定27日起义,因起义人数锐减,临时改为四路进攻。由黄兴、姚雨平、陈炯明、胡毅生各领一路,分别进攻督署、小北门

11、、督练公所(今中山纪念堂所在地)、大南门。后陈、胡均未发动,姚因领不到枪械无法发动,只有黄一路孤军作战。4月27日(阴三月二十九日)下午5时30分黄率先锋约130人,臂缠白布,从小东营直奔督署,杀死管带金振邦,冲入内堂。张鸣岐闻变,潜入厚祥街逃到水师行台。黄等放火焚烧督署后退出,在东辕门外与李淮卫队相遇,互有伤亡。黄分三路突围,攻袭督练公所等处,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终因孤军作战,伤亡甚重,坚持一昼夜而失败。黄兴、朱执信等负伤后化装逃脱,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86人死难。后由革命党人潘达微通过善堂出面,收殓烈士遗骸七十二具,葬于红花岗,改名黄花岗。故这次起义称为黄花岗起义。孙在美国芝加哥得悉起

12、义失败,认为此役义军的“勇敢英烈”,为世界各国所“未曾有”,“革命之声威从此愈振,而人心更奋发矣”。称这次起义虽然失败,“然其影响世界各国非常之大,而我海内外之同胞,无不以此而大生奋感”。1912年5月15日孙发表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文,说“寂寂黄花,离离宿草,出师未捷,埋恨千古”。1914年又说“第一次革命,虽由武昌起义,而实广东三月廿九之役为之先”。在建国方略中写道:“是役也,集各省革命党之精英,与彼虏为最后之一搏。事虽不成,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概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之造成矣。”1921年12月在黄花岗烈士事略中又说“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13、,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还为黄花岗纪功坊题写“浩气长存”四字。1924年5月2日又发表祭黄花岗烈士文,应邀出席岭南大学举行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大会,并发表演说,号召学习烈士的志气,“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来服务”。“这种替众人来服务的新道德,就是世界上道德的新潮流”。合作探究1.序的第1段是怎样阐述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的?探究:第1段在表达了“吾党菁华,付之一炬”的悲痛之后,“然”字笔锋一转,给这次战斗以极高的评价,并抒发了自己对烈士深挚的赞颂之情。这里,作者的感情进入了另一高潮。“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

14、因而变色”,两组对偶句,用夸张、拟人手法,写出了烈士们战斗之激烈,牺牲之豪壮,精神之威武!正是由于这壮烈的战斗,“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使人们千年的“怨愤”,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正是由于这壮烈的战斗,鼓舞了人心,激励了士气,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吸取了沉痛的教训,才在五个月以后,赢得了武昌起义的胜利。2.第2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探究:第2段,记叙因时局不宁,致使烈士们的英雄事迹不得流传的事实,表现了作者巨大的悲痛。由于“民国肇造,变乱纷乘”,致使烈士坟茔,仍“湮没于荒烟蔓草间”,民国七年(1918),“始有墓碣之建修”,民国十年(1921),“始有事略之编纂”,这

15、里,作者连用两个时间段,意味着时间之漫长,也表明修墓编史进程之缓慢。七十二烈士的事迹有的虽有记载而不详尽,有的仅有姓名而无事迹,更甚者,连姓名也无法知道。在详尽的记叙了上述惨痛事实后,作者又引用历史上“善传游侠”的司马迁“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的事作比较,进一步抒发了作者悲痛的情怀,这一段记叙了烈士遭受冷落的境况,与上一段评说黄花岗之役“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起义之役并寿”形成对照,强烈表达了“滋可痛已”的深沉情感。3.全文的重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阐述的?探究:全文的重点即作序的目的,是激励人们以先烈的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实现理想中的中华民国,从而使黄花岗烈士事略传世不朽。作者先略述邹海滨求序

16、的事,然后较详尽地写了非常环境中自己肩负的重任。“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其责任之重大“尤倍重于三十年前”。所以,国人当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实现建立中华民国的理想;又从反面指出,空发感慨无济于事,意思是要付诸行动。文章最末一段,以简洁的文字点明了“为斯序”的目的:痛逝者,勖国人。这正是序文的主旨。文苑小憩霞光灿烂,赏读经典书卷感悟【美文欣赏】与 妻 书林觉民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

17、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地。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

18、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

19、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

20、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扰。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1911年3月26日赏析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

21、天外生。福建闽县人。13岁时,他受父命参加科举童子试,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后掷笔离去。15岁考入全闽大学堂,后来入读福州高等师范学堂。就读期间,他努力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课余阅读苏报警世钟等进步书刊,确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思想,参与领导清末福州数次反帝反封建斗争。1910年4月,林觉民参加“黄花岗起义”,在与清军血战肉搏中身受重伤力竭被捕,面对刽子手的屠刀,他泰然自若,从容就义。就义时,年仅25岁。这封与妻书,又名绝笔书,又名寄妻绝笔书。这不是一封普通的家书,而是一位革命烈士抱着必死的信念,在起义之前写给爱妻的遗言,表达了烈士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妻子的挚爱,阐明了个人幸福与全民

22、幸福的关系以及高于一切的崇高革命精神,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字里行间闪烁着革命志士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本文的开端简要地说明自己写这封遗书的原因和悲痛的心情,倾诉自己“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心情,细述投身革命的道理。“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一句是全文的纲。在这段里先简单地阐述“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道理。然后下面用两段文字,一段详诉“吾至爱汝”的衷情,一段说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道理。紧接着,用“汝忆否”、“回忆”、“又回忆”引出三件夫妻恩爱的追忆。三件事情都反映了烈士对妻子的眷恋之情,为妻子着

23、想“无所不至”,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一句,把“吾至爱汝”的倾诉过渡到“忍舍汝而死”的说理层面。先列举种种“可以死”的情况,直指种种社会惨状及其根源,说明在这种悲惨的社会里“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是自私的,也是不现实的,坚定了必须推翻清王朝的信念;接着讲到了破镜难以重圆的故事,说明“生离”较“死别”更为痛苦;再接着说“天下人”生死离别的惨状,说明“钟情如我辈者”不能忍心不救,从而得出要“就死而不顾汝”的道理。最后写对妻子的叮嘱,希望妻子将遗腹子抚育成人,完成自己的志愿。遗书的结尾再一次倾诉自己“至爱汝”和“忍舍汝而死”的衷肠。“吾今与汝无言矣

24、”,似乎要收住话头了,但感情澎湃,欲止不能,很自然地又写出自己死后的愿望:希望自己的灵魂永远陪伴妻子,以此进一步表达“吾至爱汝”的衷情。【大家文坊】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2009广东高考满分作文清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公元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广州起义暴发。起义之军百二十人持枪械攻入广州督府衙门,两广总督张鸣歧闻风而逃。然义军终因寡不敌众,数百清军围之,起义军多战死。旋革命党人潘达微见而怜之,收烈士之骸,止得七十二具,葬于白云山麓之黄花岗。九十七年之后,时值腊月,会天大雪,余滞于广州,遂至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陵。止于其门,百感并至,赋诗一首,诗曰:赤焰难明赤县天,百年群魔舞翩跹。国土已破何人见

25、,金瓯早缺有谁怜?皇祚不复天威去,天朝迷梦化为烟。五口通商香港失,断鸿声中夷舰现。圆明园中尽烈火,太和殿里无君颜。水师已覆巨舰沉,黄海之水腥且咸。春帆楼上条约订,马关之约逆臣签。大沽台上炮声隆,将士陈尸国门前。新鬼啾啾旧鬼哭,京洼难日见炊烟。宣战诏书何处寻?言说帝后西秋狝。辛丑条约庚子恨,落日秋风哭宝剑。六十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空向长河咒逝川,不尽国愁在斯年。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民穷国敝割土地,偿银赔款年复年。可怜越女夜夜哭,半国殖民半封建。檀香山上聚义士,兴中会中复青天。烈火已燃锤与镰,今将炮火灭清廷。枪声惊破五羊城,英雄无惧挥宝剑。提携玉泉为国死,何得英名在人间。悲歌一

26、曲从天落,壮士不再歌易水。晓见江山有炊烟,烈士之魂已沉泉。人生百年能几何,荒草斜阳土坯间。白云片片魂悠悠,黄花遍野使人愁。义军已覆化碧土,留得精神载史书。黄花岗上土一抔,埋没荒烟蔓草间。起事何知一死难,的卢青骢劳鞍鞯。青天白日满地红,镶开碑上覆墓间。行人往往悲旧事,含愤长忆孙逸仙。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换得假共和。皇冠已覆君前落,不见人间少帝制。百越之人总不忘,秋风秋雨湿黄花。愁看长江东逝去,却有青史映君前。莫悲往事愤钩沉,但看祖国焕新颜。沧桑浮沉忆浮生,吾辈发奋应向前。岁月如潮歌似梦,百年弹指一挥间。红尘梦里忆壮举,烈士陵前有愧颜。吾侪不曾历战火,无复见此漫硝烟。和平岁月忆往事,史海沧茫不亲见

27、。今春南岭雪满天,雪映梅花忠魂骨。碧血横飞四塞惊,草木含情风云悲。只因烈士血如海,才使日月换新天。英雄何只黄花岗,无数忠魂红旗间。百兆国子怀先辈,万里江山动后人。召公甘为社稷死,感君总能多奉献。至今天下传英名,不使君没蔓草间。今之河山多锦绣,不复沉沦如从前。工厂遍地多铁马,信息时代在眼前。民众康乐少悲苦,难以再见愁容颜。吾今立于陵门口,思绪纷飞感万千。聊诌一诗悼君魂,勿怪字拙人不见。后记:今日之生活,皆先辈流血而成,今中国多烈士之陵,何止黄花岗耶?然吾平生只至黄花岗,愧矣。今年之秋,料黄花岗之黄花,应于秋风之中透香中华乎?课堂巩固训练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芜()杂 诽()谤

28、 肤()浅 诅()咒B.禁锢() 签署() 磐()石 狂飚()C.婀娜( ) 嘈()杂 通衢() 踬踣( )D.杌陧( )险巇() 菁()华 蹒跚( )答案:C C“嘈”应读。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不可估量 骇人听闻 从容不迫 我行我素B.大失所望 休戚相关 饱经风霜 毫不相干C.不言而喻 变乱纷乘 卓有成效 等量齐观D.滔滔不绝 汹涌澎湃 怒涛排壑 不可扼抑答案:D D不可扼抑不可遏抑。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满清末造(2)民国肇造(3)顾自民国肇造(4)环顾国内(5)时予方讨贼督师桂林(6)予为斯序(7)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8)草木为之含悲(9)亦不能为五百人立

29、传(10)传世而不朽答案:(1)末年 (2)刚建立 (3)但是 (4)看 (5)统帅 (6)写 (7)替 (8)因为(9)传记 (10)传下去4.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久蛰之人心:本义为虫子冬眠,文中引申为“不觉醒”“不奋发”。B.踬踣者屡:本义为跌倒,文中引申为事情不顺利,失败。C.艰难险巇():本义为山路危险,文中引申为道路艰难。D.贼氛方炽:本义为火烧,文中引申为浓厚。答案:D 炽:旺盛5.给下列加点词选出对应的一项。A.把一物放在另一物的上面 B.施加 C.增加 D.益 E.(副词)更加(1)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 )(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3)樊哙

30、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4)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5)万钟于我何加焉( )答案:(1)C (2)E (3)A (4)B (5)D6.选出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坚毅不挠之精神 吾党菁华,付之一炬B.以坚毅不挠之精神 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C.风云因而变色 而七十二烈士者D.而徒感慨于其遗事 寡人之于国也答案:D 均是介词“对于”的意思。7.选出下列各句中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 )例句: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A.何以伐为B.求人可使报秦者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闻其言而壮之答案:B 同为定语后置句。8.选出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既来之,

31、则安之。A.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B.其损失可谓大矣C.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D.斯诚后死者之羞也答案:A A项与例句的用法都是使动用法。9.选出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答案: C A、B、D三项为定语后置句,C项为宾语前置句。10.填空:(1)然是役也,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2)则斯役之价值,。(3)余为斯序,。答案:(1)碧血横飞 浩气四塞 草木为之含悲 风云因而变色 (2)直可惊天地 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3)既痛逝者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课后强化作业

32、课内挖潜一、阅读课文,完成15题。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岗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

33、,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世传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变乱纷乘(驾车)浩气四塞(充满)B.满清末造(时代)民国肇造(始建)

34、C.久蛰之人心(蛰伏,指“不觉醒”)环顾(看)D.为读兹编者勖(勉励)贼氛方炽(旺盛)答案:A乘:追逐,一个接一个。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能为五百人立传可传世而不朽B.顾自民国肇造环顾国内C.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贼氛方炽D.满清末造顾自民国肇造答案:CC项两个“方”都是“正”的意思。A项第一个“传”为名词,传记;第二个“传”为动词,流传。B项第一个“顾”是连词,但是;第二个“顾”是动词,看。D项第一个“造”是名词,时代;第二个“造”是动词,建立。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惊天地、泣鬼神”中的“惊”、“泣”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且庸人尚羞之B.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C

35、.是时张良从沛公D.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答案:B例句中“惊”“泣”的用法是使动用法,与B项中的“光大”用法相同。4.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乃:才B.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之:助词,的C.丐序于予于:介词,向D.余为斯序为:动词,写答案:B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5.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草木因为他们的牺牲而满含悲愤之情,风云也因为他们的牺牲而悲痛得改变了颜色。B.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那时候,我正为了准备北上讨伐敌人,在桂林统率军队。C.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它们不能得到实施的情况也仍然像过去一样。D.并以为

36、国人之读兹编者勖并希望把它当作国人读书的一种勉励。答案:DD项翻译不准确,应该译为:并希望用它来作为对凡是能够阅读这部书的国民们的一种勉励。课外拓展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淮南厉王长者,高祖少子也,其母故赵王张敖美人。高祖八年,从东垣过赵,赵王献之美人,厉王母得幸焉,有身。赵王敖弗敢内宫,为筑外宫而舍之。及贯高等谋反柏人事发觉,并逮治王,尽收捕王母兄弟美人,系之河内。厉王母亦系,告吏曰:“得幸上,有身。”吏以闻上,上方怒赵王,未理厉王母。厉王母弟赵兼因辟阳侯言吕后,吕后妒,弗肯白,辟阳侯不强争。及厉王母已生厉王,恚,即自杀。吏奉厉王诣上,上悔,令吕后母之,而葬厉王母真定。真定,厉王母

37、之家在焉,父世县也。高祖十一年七月,淮南王黥布反,立子长为淮南王,王黥布故地,凡四郡。上自将兵击灭布,厉王遂即位。厉王早失母,常附吕后,孝惠、吕后时以故得幸无患害,而常心怨辟阳侯,弗敢发。及孝文帝初即位,淮南王自以为最亲,骄蹇,数不奉法。上以亲故,常宽赦之。三年,入朝,甚横。从上入苑囿猎,与上同车,常谓上“大兄”。厉王有材力,力能扛鼎,乃往请辟阳侯。辟阳侯出见之,即自袖铁椎椎辟阳侯,令从者魏敬刭之。厉王乃驰走阙下,肉袒谢曰:“臣母不当坐赵事,其时辟阳侯力能得之吕后,弗争,罪一也。赵王如意子母无罪,吕后杀之,辟阳侯弗争,罪二也。吕后王诸吕,欲以危刘氏,辟阳侯弗争,罪三也。臣谨为天下诛贼臣辟阳侯,

38、报母之仇,谨伏阙下请罪。”孝文伤其志,为亲故,弗治,赦厉王。当是时,薄太后及太子诸大臣皆惮厉王,厉王以此归国益骄恣,不用汉法,出入称警跸,称制,自为法令,拟于天子。六年,令男子但等七十人与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谋,以辇车四十乘反谷口,令人使闽越、匈奴。事觉,治之,使使召淮南王。淮南王至长安。尽诛所与谋者。于是乃遣淮南王,载以辎车,令县以次传。是时袁盎谏上曰:“上素骄淮南王,弗为置严傅相,以故至此。且淮南王为人刚,今暴摧折之,臣恐卒逢雾露病死,陛下为有杀弟之名,奈何!”上曰: “吾特苦之耳,今复之。”县传淮南王者皆不敢发车封。淮南王乃谓侍者曰:“谁谓乃公勇者?吾安能勇!吾以骄故不闻吾过至此。人生一世间

39、,安能邑邑如此!”乃不食死。至雍,雍令发封,以死闻。上哭甚悲,谓袁盎曰:“吾不听公言,卒亡淮南王。”盎曰:“不可奈何,愿陛下自宽。”上曰:“为之奈何?”盎曰:“独斩丞相、御史以谢天下乃可。”上即令丞相、御史逮考诸县传送淮南王不发封馈侍者,皆弃市。乃以列侯葬淮南王于雍,守冢三十户。(节选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为筑外宫而舍之舍:舍弃,放弃B.臣母不当坐赵事坐:因而判罪C.拟于天子拟:比照D.独斩丞相、御史以谢天下乃可谢:谢罪答案:A舍:安排住处。7.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淮南王“骄恣”的一项是 ( )孝惠、吕后时以故得幸无患害自袖铁椎椎辟阳侯臣谨为天下

40、诛贼臣辟阳侯不用汉法,出入称警跸谁谓乃公勇者?乃不食死A.B.C.D.答案:B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淮南王刘长的母亲原为赵王的美人,母亲自杀后,刘邦很后悔,便让吕后抚养他,他才得以长大成人。B.淮南王依仗与孝文帝关系亲密,日益骄横,不仅擅自杀害了辟阳侯,连薄太后和太子及诸大臣都害怕他。C.骄横之极的淮南王后来竟参与谋反,孝文帝再也无法袒护他,而他一直到被处死都不思悔改。D.袁盎曾提醒孝文帝,一旦淮南王死了,孝文帝将对此负有一定的责任,但孝文帝没有接受,淮南王死后,孝文帝追悔莫及。答案:C淮南王不是被处死的,而且他最后也有悔意。9.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1)吕后王诸吕,

41、欲以危刘氏,辟阳侯弗争,罪三也。译文:(2)吾特苦之耳,今复之。译文:(3)上即令丞相、御史逮考诸县传送淮南王不发封馈侍者,皆弃市。译文:答案:(1)吕后封吕家亲戚为王,意欲危夺刘氏天下,辟阳侯不挺身抗争,这是第三桩罪。(2)我只是让他尝尝苦头罢了,就会让他回来的。(3)于是皇上命令丞相、御史收捕拷问各县押送淮南王而不予开封进食者,一律弃市问斩。【参考译文】淮南厉王刘长,是汉高祖的小儿子。他母亲是过去赵王张敖的妃嫔。高祖八年(前199),高皇帝从东垣县经过赵国,赵王把厉王的母亲献给他。她受到皇上宠幸,怀下身孕。从此赵王张敖不敢让她住在宫内,为她另建外宫居住。次年赵相贯高等人在柏人县谋弑高祖的事

42、情被朝廷发觉,赵王也一并被捕获罪,他的母亲、兄弟和妃嫔悉遭拘捕,囚入河内郡官府。厉王母亲也被抓,她在囚禁中对狱吏说:“我受到皇上宠幸,已有身孕。”狱吏如实禀报,皇上正因赵王的事气恼,没有理会厉王母亲的申诉。厉王母亲的弟弟赵兼拜托辟阳侯告知吕后,吕后妒嫉,不肯向皇上进言求情,辟阳侯便不再尽力相劝。厉王母亲生下厉王后,心中怨恨而自杀。狱吏抱着厉王送到皇上面前,皇上后悔莫及,下令吕后收养他,并在真定县安葬了厉王的母亲。真定是厉王母亲的故乡,她的祖辈就居住在那里。高祖十一年七月,淮南王黥布谋反,皇上遂立儿子刘长为淮南王,让他掌管昔日黥布领属的四郡封地。皇上亲自率军出征,剿灭了黥布,于是厉王即淮南王位。

43、厉王自幼丧母,一直依附吕后长大,因此孝惠帝和吕后当政时期他有幸免遭政治祸患。但是,他心中一直怨恨辟阳侯而不敢发作。至孝文帝即位,淮南王自视与皇上关系最亲,骄横不逊,一再违法乱纪。皇上念及手足亲情,时常宽容赦免他的过失。孝文帝三年,淮南王自封国入朝,态度甚为傲慢。他跟随皇上到御苑打猎,和皇上同乘一辆车驾,还常常称呼皇上为“大哥”。厉王有才智和勇力,能奋力举起重鼎,于是前往辟阳侯府上求见。辟阳侯出来见他,他便取出藏在袖中的铁椎捶击辟阳侯,又命随从魏敬杀死了他。事后厉王驰马奔至宫中,向皇上袒身谢罪道:我母亲本不该因赵国谋反事获罪,那时辟阳侯若肯竭力相救就能得到吕后的帮助,但他不力争,这是第一桩罪;赵

44、王如意母子无罪,吕后蓄意杀害他们,而辟阳侯不尽力劝阻,这是第二桩罪;吕后封吕家亲戚为王,意欲危夺刘氏天下,辟阳侯不挺身抗争,这是第三桩罪。我为天下人杀死危害社稷的奸臣辟阳侯,为母亲报了仇,特来朝中跪伏请罪。“皇上哀悯厉王的心愿,出于手足亲情,不予治罪,赦免了他。这一时期,薄太后和太子以及列位大臣都惧怕厉王,因此厉王返国后越发骄纵肆志,不依朝廷法令行事,出入宫中皆号令警戒清道,还称自己发布的命令为“制”,另搞一套文法,一切模仿天子的声威。孝文帝六年,厉王让无官爵的男子组成七十人和棘蒲侯柴武之子柴奇商议,策划用四十辆大货车在谷口县谋反起事,并派出使者前往闽越、匈奴各处联络。朝廷发觉此事,治罪谋反者

45、,派使臣召淮南王入京,他来到长安。朝廷尽杀刘长的同谋者,于是命淮南王启程,一路用辎车囚载,令沿途各县递解入蜀。当时袁盎劝谏皇上说:“皇上一向骄宠淮南王,不为他安排严正的太傅和国相去劝导,才使他落到如此境地。再说淮南王性情刚烈,现在粗暴地摧折他,臣很担忧他会突然在途中身染风寒患病而死。陛下若落得杀弟的恶名如何是好!”皇上说:“我只是让他尝尝苦头罢了,就会让他回来的。”沿途各县送押淮南王的人都不敢打开囚车的封门,于是淮南王对仆人说:“谁说你老子我是勇猛的人?我哪里还能勇猛!我因为骄纵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终于陷入这种困境。人生在世,怎能忍受如此郁闷!”于是绝食身亡。囚车行至雍县,县令打开封门,把刘长的死

46、讯上报天子。皇上哭得很伤心,对袁盎说:“我不听你的劝告,终至淮南王身死。”袁盎说:“事已无可奈何,望陛下好自宽解。”皇上说:“怎么办好呢?”袁盎回答:“只要斩丞相、御史来向天下人谢罪就行了。”于是皇上命令丞相、御史收捕拷问各县押送淮南王而不予开封进食者,一律弃市问斩。然后按照列侯的礼仪在雍县安葬了淮南王,并安置三十户人家守冢祭祀。10.日常生活中,讲究措辞文雅和形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词语或句子。示例:比赛夺了冠军,可以直接说“夺冠”;文雅一点,可以说“折桂”、“夺魁”;如用四个字,可以说“成为擂主”、“传来捷报”;甚至还可用“雄壮的国歌声响起来了”这样的句子来表达

47、。(1)决赛输了,可以直接说“失利”;文雅一点,可以说“”(两个字);如用四个字的成语或熟语,可以说“”;甚至还可用“”这样的句子来表达。(2)比赛平了,可以直接说“战平”;如用四个字的成语或熟语,可以说“互交白卷”、“ 、”“、”“”。答案:(1)败北、折戟饮恨赛场、铩羽而归、屈居亚军冲击冠军的努力付之东流(2)握手言和、难分伯仲、均无建树、难决雌雄。11.(2010杭州月考)请把下面的材料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30字)二月份,浙江媒体曾以“乞丐王子”爆红网络,忧郁眼神秒杀网友、“乞丐王子”,很想找个人来爱他为题,报道了“犀利哥”爆红网络的事。“犀利哥”牵动了很多网友的神经,也激发了大家

48、的爱心。宁波市救助站、热心网友等许多单位和个人都开始行动,希望为“犀利哥”提供帮助。面对突如其来的热心人,面对连日来外界环境的改变,“犀利哥”显然是有些害怕,甚至拒绝别人的帮助。随后,许多网友在论坛上发帖,反思如此大张旗鼓地救助“犀利哥”到底是对是错。答案:“犀利哥”爆红网络,但他对过于热心的帮助无所适从(不适应)。12.仿照示例句式,选择新的表述对象,另写一组句子。(不要求与原句字数完全一样)浪费不意味腰包充实,只昭示头脑空虚挥霍不象征行为潇洒,只暴露思想粗鄙答:答案:示例:傲慢/不意味品行超群/只昭示精神贫乏/狂妄/不象征充满自信/只暴露浅薄无知13.下面一段对话在用词、语法、表达得体等方

49、面有四处错误,请找出并修改。记者:你的叩问长江,是历时108天,跨越13省,行程两万多公里的实际考察,这难道是一个作家的职责吗?你考察长江是逆流而上,而不是从源头顺流而下,这样安排有什么考虑?被访者:我是不希望我们的子孙将来没有水喝。我选择逆流而上,从污染的下游往上走,希望越走水越清,直到清澈的源头,可是从长江的源尾走到源头,我的心情从未能轻松过。错处(只写序号)修改答案:错处(只写序号)修改的实际考察的结果(产物,成果等)将反问语气改为委婉的提问即可将“源尾”改为“入海口”删去“能”,或将“未能”改为“没有”14.把下列句子填在后面的横线上,组成前后衔接的一段话。(只填句子的序号)淑女式的柔美 壮汉式的壮美 农夫式的朴野美 贵族式的潇洒美 侠士式的飘逸美 绅士式的优美几乎所有的运动都是美的。像体操那样,像击剑那样,像足球那样,像拳击那样,像马术那样,像网球那样,像乒乓球那样的玲珑美,像水上运动那样的洒脱美,像田径场上转瞬之间雌雄立现的单纯美和以人的极限为考验对象的马拉松式的复杂美奥运会是一场美的盛宴。答:答案:15.结合对序的学习,把下面对联的上联初充完整。上联:黄花岗,黄照碧血,。下联:绿水河,河水绿,绿映白塔,塔印绿水存真容。答案:岗花黄血染黄花留芳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