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教师用书:第9单元 9 《日知录》三则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56022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4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教师用书:第9单元 9 《日知录》三则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教师用书:第9单元 9 《日知录》三则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教师用书:第9单元 9 《日知录》三则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教师用书:第9单元 9 《日知录》三则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教师用书:第9单元 9 《日知录》三则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教师用书:第9单元 9 《日知录》三则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教师用书:第9单元 9 《日知录》三则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教师用书:第9单元 9 《日知录》三则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教师用书:第9单元 9 《日知录》三则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教师用书:第9单元 9 《日知录》三则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教师用书:第9单元 9 《日知录》三则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教师用书:第9单元 9 《日知录》三则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教师用书:第9单元 9 《日知录》三则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教师用书:第9单元 9 《日知录》三则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教师用书:第9单元 9 《日知录》三则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教师用书:第9单元 9 《日知录》三则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9日知录三则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无稽(j)谀佞(y)舛漏(chun) 菑畲(z sh)潢潦 (hung lo) 襟裾(jn j)摭拾(zh)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通(2)易(3)识(4)故(5)间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朝满夕已除(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2)人不通古今(名词作动词,为人,做人)(3)马牛而襟裾(名词作动词,穿衣服)(4)摭我华而不实我实(名词作动词,汲取)(5)谓文章止于润身(使动用法,使受益)(6)乐道人之善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7)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名,名词作动词,出名;重,形容词作动词,称道,推重)(8)一号

2、为文人(数词作副词,一旦)(9)无足观矣(动词作名词,可观之处)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一号为文人古义:两个词,“一”为“一旦”,“号”为“称,称为”。今义:表示次序第一或等级第一位。(2)空同大以为不平矣古义:不以为然。今义:由不公平的事引起的愤怒和不满。(3)欧阳永叔与学者言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第5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此子书之一变也。(判断句)译文:这书虽名仍为子但已经历了变化。(2)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判断句)译文:这就是扬雄说的“拾取了我的华丽形式,却没有汲取我的内在实质”。(3)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状语后置句

3、)译文:对国家有益处,对将来有益处。(4)有损于己,无益于人。(状语后置句)译文:对自己有害处,对别人无好处。常识速览清学开山之祖顾炎武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因家乡有一亭林湖,故学者尊称其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开清代朴学之风气,给予后世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被梁启超称为“清学开山之祖”。经世致用的文学经典日知录日知录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张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

4、,可谓好学也已矣。”顾氏于初刻本卷首对此有说明,以示其笃学之志。日知录是寄托作者经世致用思想的一部书,内容大体分为三类:经术、治道、博闻。而核心则是“治道”。 日知录中的经世致用的思想是丰富的。顾氏提出社会风气的好坏决定社会兴衰的观点,他认为“风俗衰”是乱之源,并列举大量事例,说明奢靡浮华的社会风气是导致国家衰亡的重要原因。他还强调法制,主张严惩败坏世风的贪官奸臣,说:“法不立,诛不必,而欲为吏者之勿贪,不可得也。” 顾炎武看到了“势”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张进行社会变革,提出要顺势而行,“物来而顺应”的变革思想,表现出初步的民主思想。 质疑手记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

5、流。疑问1:解惑:疑问2:解惑:疑问3:解惑:整体感知本课所选的日知录三则分别从文史的功用、著书的难易、文人的名与义等方面进行论述,阐明了学以致用的务实思想,表明了作者“以实为宗”的学术主张,体现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关心民族兴亡的精神品质。文本层析一、阅读第一则,回答问题。1在文须有益于天下中,作者认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的理由有哪些?这些理由各自强调什么内容?_【答案】四个理由,即宣传事理、记政治得失、察民间隐情、彰美德善行。这四个方面,可谓层次分明:“明道”是阐明为政理论,“纪政事”是记录为政事迹,“察民隐”是体察民心,“乐道人之善”是体悟人情。执笔为文,若能有以上功用,才称得

6、上“有益于天下”,这样的文章,才可以多多益善。2顾炎武提出“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说明了什么道理?_【答案】他不是为帝王立论,而为天下后世立论。他说,“怪力乱神”的事,没有根据的传闻,剽窃别人的东西,以及拍马屁的文章,这四类文章于人无益,于己有害,越少越好。而宣扬观点的文章,记录政治事件的史料,反映民间不得上达的隐情的资料,以及引导人向上、而不是引导人堕落的文章,都是不可断绝的。表达了作者经世致用、资政育人的思想。这在作者生活的时代中,是最开明的。直到今天仍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二、阅读第二则,回答问题。3“其必古人之

7、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与?”这句话有什么内涵?_【答案】这句话实际上是顾炎武回答了什么样的著作才有永久性价值的问题。那就是过去的人不曾说过、不曾涉及,而将来的人又不可缺少的内容,发前人所未发,想前人所未想,对后世有极大的意义的文章,才可以流传下来。而顾炎武本人毕生著书,正是严格地遵守了这一原则。4顾炎武的“著书之难”的含义是什么?你如何看待“著书”这个问题?_【答案】顾炎武所说的“著书之难”是指“要著作永久流传很困难”不是说“写书很图难”。顾炎武指出要写出传世之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要适应时代要求,言他人所未言,写“后世之所不可无”的有深刻思想的书;二是要求作家用一生精力

8、去写就著作,精益求精,力求避免有“舛漏”,否则“愈速而愈不传”。当今社会,出书为求成名,急功近利之人不在少数,而此类人不久即湮没无闻。学者文人应该学顾炎武皓首穷经,苦钻博览,方成传世不朽之著作的精神。三、阅读第三则,回答问题。5文章引用韩愈符读书城南一诗,有何用意?_【答案】引用韩愈之诗首先有力佐证了作者“士当以器识为先”,要重实轻虚的观点;其次能拓展文章内容,深化作者的表达主旨,增加文章的文采,吸引读者。6顾炎武写道:“黄鲁直言:数十年来,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故华而不实。本朝嘉靖以来,亦有此风。”他想说明什么问题?_【答案】华而不实指只开花不结果,比喻外表好看,而内容空虚。古人有“翠纶

9、桂饵,反而失鱼”的说法。传说古代鲁国有一个特别喜欢钓鱼的人,他用桂花做鱼饵,用黄金做鱼钩,用白银做鱼漂和坠子,用翡翠鸟的羽毛做钓线,十分奢华,可是拿到水里去钓鱼,一天也钓不上一条鱼。黄庭坚说:“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根据文章来提拔奖励后生,所以只是外表好看,内容空虚(所选拔的人才徒有其表,而无其实)。”顾炎武对自己所生活的时代追求华而不实的弊端进行了讥讽。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之难 文人之多课内素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崇祯十年,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灭亡了,三十岁的顾炎武却浴火重生了,从此,他的人生历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顾炎武忠于明朝,不愿投降清廷。明亡之后,他参加抗清义军,然而在当时纷纭变换的大势之下

10、,他一个人的力量难免微弱,遍布全国的抗清活动在清廷的武装高压之下走向低潮,顾炎武也因政治牵连而被迫四处漂泊。坎坷的遭遇,也没有使顾炎武的耿耿孤忠有所销蚀。他决计北游,以结纳各地抗清志士,考察山川民情,研究政治得失,力图复明大业。顾炎武涉猎广泛,著述颇多,作为一个学者,顾炎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跋涉山川,实地考证,结识名士,成就辉煌。作为一个思想家,顾炎武着眼现实,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创造了“经世致用,学以致用”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不朽的影响。【应用角度】“忠诚”“坚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热点素材国民的良心该怎样银幕上的一九四二,正在还原19421943年中原地区发生过的

11、特大饥荒,再现着那个时代老百姓的苦难与辛酸。然而,当银幕上一次次出现形如枯槁的灾民为了活命卖儿卖女的场面时,观众席上却传来了阵阵笑声。当影片中的乡村牧师为冻饿而亡、死不瞑目的人祈祷时,当从饿死的母亲怀中滑落出一个嗷嗷待哺的新生婴儿时,当日本飞机把无辜的灾民炸得血肉横飞时,当一幕幕令人窒息、令人流泪的惨烈场景反复出现时,观众席接着飘出窃笑声!【媒评文摘】鲁迅先生早年也有过类似的悲愤。就是这种笑声,让鲁迅警醒:中国人的精神正在得病,医生可以治愈身体的病,却治不了中国人灵魂的病痛与精神上的麻木。于是,他弃医从文,把手中笔变为一把解剖民族劣根性的锋利的精神手术刀。中国青年报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12、是()A而其中小有舛漏舛:差错B多一篇之损矣 损:损失C士当以器识为先 器:器量D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 奖:奖励【解析】B项,损,危害。【答案】B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而宋刘挚之训子孙A故取诸子之言B乐道人之善也C无稽之言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解析】D项与例句中的“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B、C三项中的“之”是助词“的”。【答案】D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欧阳永叔与学者言B空同大以为不平矣C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D政事可以及物【解析】A项,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

13、就的人。B项,不平:古义,不以为然;今义,不公平或者由不公平的事引起的愤怒和不满。C项,一号:古义,一旦称为;今义,表示次序第一或等级第一位。【答案】D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摭我华而不实我实A然则以文人名于世B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C泣孤舟之嫠妇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解析】A项与例句中的加点词语为名词作动词。B项,“观”为动词作名词。C项,“泣”为动词的使动用法。D项,“上”为名词作状语。【答案】A5下列各句中,句式为被动句的一项是()A有损于己,无益于人B庶乎其传也与C行身陷不义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解析】A项,介宾结构后置句;B项,“庶乎与”固定句式

14、;C项,省略句。【答案】D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赵豫,字定素,安肃人。燕王起兵下保定,豫以诸生督赋守城。永乐五年授泌阳主簿,未上,擢兵部主事,进员外郎。内艰起复。洪熙时进郎中。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豫得松江,奉敕往。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一意拊循,与民休息。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巡抚周忱有所建置,必与豫议。及清军御史李立至,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稍辨,则酷刑榜掠,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人。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有诏灭苏、松官田重租,豫所辖华亭、上海二县,减去十之二三。正统中,九载考绩

15、。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豫与宁国知府袁旭皆预焉,赐宴及袭衣遣还。在职十五年,清静如一日。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讼。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豫皦皦著名绩,尤以恺悌称。是时,列郡长吏以惠政著闻者:湖州知府祥符赵登,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增秩再任,自宣德至正统,先后在官十七年。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正统六年超擢广东布政司。荆州知府大庾刘永

16、遭父丧,军民万八千余人乞留,英宗命夺情视事。巩昌知府鄞县戴浩擅发边储三百七十石赈饥,被劾请罪,景帝原之。徽州知府孙遇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英宗令进秩视事。先后在官十八年,迁至河南布政使。惟袁旭在宁国为督学御史程富所诬劾,逮死狱中。而宁国人惜之,立祠祀焉。(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B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C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D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解析】断句时,应结合语境来分析

17、。原文说盐司勾灶丁的弊端,所以“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都是针对“盐司勾灶丁”的后果。所以应在“灶丁”“他户”后分别断开。排除A、B两项。“豫”为人名,“极论之”是动宾短语;“咸”为副词,都,应修饰后面动词“获”。所以排除C项。【答案】D7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赵豫在担任兵部员外郎时,母亲去世。按照当时的规定,父母死后子女居家守丧,赵豫服丧期满后复出做官。B“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荆州知府刘永遭父亲去世,他本应弃官归家为父亲守丧,但因深受军民爱戴,英宗命他留任。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

18、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赵豫、赵登、孙遇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D“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在正统十年春的“大计”中,赵豫成绩出众,从而得到皇帝的赏赐。【解析】A项,内艰:指遭逢母亲丧事。【答案】A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豫择吏的标准看重出身的家庭和道德品质。他担任松江知府期间,从“良家”中挑选谨慎厚道的加以任用,并且用礼法教育他们。B赵豫关心百姓疾苦,维护百姓利益。他均徭节费,裁减吏员,减轻田租,上奏皇帝极力抨击危害百姓的行为,百姓因此受益。C赵豫为政和乐平易,移风易俗。松江民俗喜好诉讼,凡来诉讼者,他以好言开导,

19、告诉他“明日来”,留下了移风易俗的佳话。D赵豫深受百姓爱戴,在官吏中影响很大。他任期届满百姓“乞留”,在他的影响下各郡出现了许多深受百姓爱戴的知府。【解析】D项,“在他的影响下”错,原文说这时期有许多政绩优秀的知府。【答案】D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译文: (2)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译文:【答案】(1)当时松江卫军恣意横行,赵豫逮捕了其中最恶劣的,施以杖刑后流放边疆,其余的都服服帖帖。(“恣横”, 恣意横行;“执”,逮捕;“尤”,最突出,最恶劣;“杖”,施以杖刑;“贴然”,服服帖帖。)(2)赵豫离开松江时

20、,老幼挽住车子,要求留下一只鞋来记住他留下的恩惠,后来把他的神位供奉于周忱祠内,共享祭祀。(补出全句主语;“去”,离开;“攀”,挽住,拉住;“识”,记住;“配享”,共享。)【参考译文】赵豫,字定素,安肃人。燕王朱棣起兵攻下保定后,赵豫以生员身份受命催督赋税,守卫城池。永乐五年,赵豫被授予泌阳县主簿,未上任又提升为兵部主事,再升为员外郎。母死守丧,期满复职。洪熙年间晋升为郎中。宣德五年五月,选拔九个朝中大臣出任知府,赵豫被派往松江府,接受皇帝诏令上任。当时松江卫军恣意横行,赵豫逮捕了其中最恶劣的,施以杖刑后流放边疆,其余的都服服帖帖。赵豫为政注重安抚,让百姓休养生息。挑选谨慎厚道的良家子弟为吏,

21、用礼法教育他们。他还均平徭役,节省费用,裁减吏员十分之五。巡抚周忱有什么举措,都一定先跟赵豫商议。等到清军御史李立到松江,专门扩充军队,甚至牵连被征发者的亲戚、同姓,稍有异议,就酷刑拷打,一时人心大乱,申诉冤枉者达一千一百多人。盐司稽查盐丁,也连累到其他民户,成为百姓的大害。赵豫上书极力抨击这些弊端,百姓都因此获救。朝廷还下令减轻苏州、松江两府官田的繁重的租税,赵豫所管辖的华亭、上海两县减去十分之二三。正统年间,赵豫九年任满,考核政绩。松江百姓五千多人上书请求他留任,巡按御史将这事告诉朝廷,朝廷给赵豫增加两级官俸,命令他回松江继续担任知府。到正统十年春,朝廷考核全国各地官吏,将政绩卓著者列为典

22、范,赵豫和宁国知府袁旭都入选,皇帝设宴款待并赐予他们成套衣服,让他们回去任职。赵豫在松江任职十五年,松江府始终安定太平。赵豫离开松江时,老幼挽住车子,要求留下一只鞋来记住他留下的恩惠,后来把他的神位供奉于周忱祠内,共享祭祀。当赵豫刚到松江府的时候,忧虑那里喜好诉讼的民俗。凡来诉讼者,他总是以好言开导,告诉他:“明日来。”众人对此一笑,于是有“松江太守明日来”的歌谣。过了一夜,起诉者忿怒渐平,或被劝阻,不再来起诉了。赵豫除政绩斐然外,还以和乐平易著称。这时候,各郡的长官因为仁政著名的:湖州知府祥符人赵登,任期届满应当升迁。百姓到朝廷请求留任,朝廷提升他官级第二次任湖州知府,从宣德至正统年间,先后

23、在湖州任职十七年。赵登的同乡岳璿接替他在湖州任职,也有良好的政绩,百姓称他们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人彭远遭受诬陷应当罢免,百姓围住中官的船,请求替他们上奏皇上,宣帝下令又让他留任。正统六年被破格提拔为广东布政司。荆州知府大庾人刘永父亲去世,本该去职居丧,军民一万八千多人向朝廷请求挽留他,英宗命他留任。巩昌知府鄞县人戴浩擅自发放边防储备三百七十石赈济饥民,遭到弹劾而去请罪,景帝原谅了他。徽州知府孙遇任期届满应当升迁,百姓到朝廷请求挽留他,英宗下令提升他的官级留任原职。他先后在任十八年,提升到河南布政使。只有袁旭在宁国被督学御史程富诬陷弹劾,被逮捕死在狱中。但宁国人爱惜他,设立祠庙祭祀他。10请将

24、下列语句排序,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那么这句话就是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论是在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严重时刻有这样一句话,它充满着强烈的爱国情感都激发了或激励着华夏儿女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还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_【解析】本题属于排序题,排列时注意逻辑顺序,结合关联词语,基本的思路是:一、亮出话题,阐释,揭示话题;二、阐释部分依据关联词语,“无论还是都”。【答案】11阅读下面的材料,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代际公平”的三项基本原则。(不超过30字)“代际公平”指当代人和后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利益、谋求生存与发展上权利均等,当代人必须留给后代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环境资源和自

25、然资源。每一代人应该为后代人保存自然和文化资源的多样性,避免限制后代人的权利,使后代人有和前代人相似的可供选择的多样性。每一代人都应该保证地球的质量,在交给下一代时,不比自己从前一代人手里接过来时更差,也就是说,地球没有在这一代人手里受到破坏。每代人应该对其成员提供平行接触和使用前代人的遗产的权利,并且为后代人保存这项接触和使用权,使下一代人也能接触到隔代遗留下来的东西。_【解析】解答时应首先根据文段中的标点符号(句号或分号)划分层次,再根据题干的要求,分别做概括即可。【答案】(1)保存选择多样性原则;(2)保存质量原则;(3)保存接触权与使用权原则。12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个句子,要求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小草伸出稚嫩的纤手,向你描绘原野的新绿;树叶掬起温润的阳光,向你展示森林的生机;溪流吟唱欢快的歌曲,向你诉说春天的故事。_【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解答仿写题目,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既要考虑写作内容,又要考虑句式和修辞手法。本题例句写了三个拟人句,另选话题时,也要使用同类修辞、句式,可就近联想,话题自选。【答案】(示例)大树敞开宽广的臂膀,向你送去夏日的清爽;花朵露出灿烂的笑脸,向你昭示世界的祥和;山岚秀出曼妙的身姿,向你讲述历史的永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