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现实途径【摘要】高校存在的基础和自身价值的体现是以服务为宗旨,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同时这也是高校发展所不可或缺的,而增强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也是高等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结合逻辑分析法对高校服务社会发展能力的现实途径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主要从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篇章,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国情,从而扩展增强高校服务社会能力的有效途径。【关键词】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途径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兴起,高校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不断增强,而与社会的联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高校的重责
2、不仅在于研究高深学问,传播和发展文化科学技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更需要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贡献科学理论知识,并把这些科学理论知识和科技成果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内对于高校服务社会这方面的研究很多,各个学者也都是莫衷一是,众说纷纭,但是大都把焦点集中在“服务”这两个字眼上,围绕着“服务”展开各种讨论。本文在高校职能之“服务”的基础上,把目光放在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上,以此展开文章思维,着重探讨其实现的有效途径,以期对高校的教育发展有所裨益。一、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近几年高校服务社会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充分发挥了
3、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为国家战略需要和“两型社会”建设目标提供了大量的人才。纵观世界各国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是各种竞争的焦点,而人才的培养最终依靠高等教育来完成。1高校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学研究中心,是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力,在国家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重大作用,如外交政策、福利制度改革、财政改革、银行利率调整等以及区域经济建设,同时,还参与国际事务,解决诸如环保、医疗等国际性问题,为世界和全人类服务。第二,高校的科研成果大大改善了社会的生产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众所周知,高等学校
4、知识密集,科技人员集中,科技开发力量强,高科技成果多,不仅是知识创新的主要力量,同时也是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阵地。从发达国家高科技发展的历史看,许多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突破都是依托高等学校产生的,所以,高校的科研成果大大的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提供大量的服务,同时大大的提高了地方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的水平,推动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发展。第三,高校为社会传播先进的文化,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2在整个人类社会进化进程中,物质决定意识,而意识却能动的作用于物质,改善物质,就必须提高意识,提高意识就需要知识,需要知
5、识就需要先进的文化。高校是先进文化的集散地,是人才汇集、各种思想相互激荡的场所,而其中的高校教师是承担传播先进文化的主导力量。(二)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高校具备本土化、职业化和技术化的特性,虽然高校在办学方面努力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但是在培养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上目前还难以满足现实需求。目前高校在服务社会发展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与社会的期望还存在有很大的距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办学定位不明确。高校在如何对接行业和企业发展上的目标定位并不是很清晰。主要体现在高校具体培养时是趋向于通用型和基础型的人才,而不是趋向于培养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3而且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在科
6、学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以及科技人才培养方面应该做到分工协作、互动循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共同促进科技创新与进步。而由于受到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企业对政府的依赖程度高于对高校的依赖程度,因而政府的政策对企业的影响举足轻重,不少企业对其作为高科技创新主体的认识不够,导致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薄弱;而高校虽然聚集了大量的科研力量,但是由于未能与企业进行有效的结合。不能直接转化为相应的生产力,造成了资源的浪费。2、办学思路不清晰。高校办学要以就业为导向,必须要走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道路,才能充分满足市场的需求。目前,许多高校在推动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上重视程度不够,而且缺乏相应的经费投
7、入,从而导致一些相应的政策流于形式。而且大部分高校在设置专业时并未认真考虑市场的需求,普遍设置社会热门和办学成本低、见效快的专业,从而导致了“人才短缺”和“人才过剩”的两种现象并存的尴尬情况。3、办学水准不够高。高校办学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其师资力量是否雄厚。高水平的学校必须要有一支结构优化合理、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但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教师在质量和结构上都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要求。新进的教师绝大多数是“学术型”和“工程型”的高校毕业人才,而其生产实践和技术应用能力相对缺乏,课堂讲授很难与生产实践相结合。4、办学特色不明显。一个高校的生命就是其办学的特色。高校的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其“地方性
8、”和“职业性”两个方面,“地方性”就是紧密结合社会发展,“职业性”就是培养人才的职业素质高、实践技能强。但目前,大部分高校专业设置趋向于小而全、小而散,人才培养趋向于理论知识的教授,与地方行业、企业互动不够,道德教育和技能培养不够。二、增强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一)科学定位办学目的,使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伴随着我国高校服务社会的社会化和开放性程度不断加深,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高等教育结构体系。这对高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对这样的形势,高校只有不断的改变,科学定位办学目的,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作为名牌高校,学校应该以国家发展战略为依托,为国家发展建设培养精
9、英人才,为科技创新增添硕果,积极的为社会进步和政治文明作出贡献,并以此为准绳,确定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定位;大部分的普通高校由于受地方经济体制的限制,各种状况也是错综复杂,只能定位在为地方经济建设的基础上,努力使学校成为地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培训基地与教育基地。4任何高校都不能够完全的脱离社会而存在,都离不开时代的发展,也离不开所需要的社会实践,更离不开人民的需要。因此,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努力营造和社会合作共赢的氛围、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建立健全高校综合评估体系、充分探索官产学研联合体的新路子、完善相关
10、政策环境,从根本上改善目前的现状,充分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使之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协调。(二)理清办学思路,科学调整专业设置中国是人口之大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高速运转期,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远远低于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才需求量,造成这样的现象意味着什么呢?究其根本原因是我们培养的高校生不符合用人单位需要,人家想要的没有,找上门去的人家又不要,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产生结构上的错位。5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高校要根据社会环境的需求变化,应遵循经过东西方教育强国的实践已经证明了的人才培养规律来办教育,调整自己服务的内容、手段,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与社会之间的思想、信息和知
11、识的双向交流,改变专业设置陈旧,专业类型少,结构不合理、培养规格单一等问题,要随着社会变化与经济发展来理清办学思路,科学合理的调整专业设置,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三)着力提高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为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奠定基础要建立一支实践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水平的学校不可或缺的,也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如何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第一,以人为本,完善激励评价体制机制,人与学校协调发展。一是将学校激励与教师自我激励有机统一。学校要关爱、赏识和尊重教师,这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充分考虑到教师个性发展及自我实现的需要。6二是建立健全分层次、分类别的人员考核制度。完善教师职称评审工作,使教师获得自主知
12、识出产权,提升产业竞争力;完善资源分配制度,使各项资源合理利用,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第二,引进与培养相协调,努力营造良好的师资队伍的校园环境。首先,强化人才引进机制,多渠道的招贤纳士,对新教师多方面的教育培训,拓展知识面,同时注重教师的在职培养、离职培训,鼓励教师高学历的追求和学术研究。6其次,建立良好的环境,优化教师自身素质。生存竞争离不开环境,物竞天择更是从环境中孕育而出,高校为了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最重要的就是形成一种有利于激发教师发挥其潜能和宽松、自由、科学的环境机制。(四)突出办学特色,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目前国内有很多高校,高校林立,竞争十分激烈。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其
13、服务社会的特征也不相同,地区差异必然造成高校之间的独特性。为此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历史和现实条件,确立服务重点,突出服务特色,强化自己的服务优势。首先,进一步明确学校办学定位,把握学校发展方向。其次,进一步推进校企文化融通,培养高技能适用人才。7在我国,中小企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特别是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巨大,为此中小企业应当成为高校发展社会服务的重要对象。三、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意义(一)提供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支撑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需求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例如,许多新兴行业的生产由劳动密集型逐渐向技术密集型转化,由对熟练劳动者和初级人才的需求正在积极探索转化为对中高级技能型人
14、才的需求,像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数控技术、材料技术等行业都是如此。5因此为了适应和迎合社会需求,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必然会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努力为社会发展培养有用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二)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高校需要紧密的和企业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可以实现自己的技术创新,技能突破,同时,又能给企业在其本身的工艺和技术等方面注入新鲜的血液,带去创新的力量。因此,高校往往是企业科技成果的研究基地。(三)积极参与建设新农村目前我国广大农民正面临着由技能单一的传统农民向技能型劳动者转变的重大难题。而各个高校毫无疑问是我国培养人才的主力军。因此,高校不仅在为建设新农村培养大量专业对口的高技能人
15、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直接为“三农”更好的服务。(四)促进高校教育的协调和健康发展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我国各大高校在不同地区和行业中发展却极不均衡。因此需要更全面更广泛的推动高等教育的协调健康发展。综上所述,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是大势所趋,是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追求。21 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站在全球化的高度来思考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探寻出增强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这样才能最契合实际的、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服务社会发展能力。参考文献1王晓葆.高等院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考J.焦作大
16、学学报,2004,(3).2王春明.增强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N.广西日报,2008-11-63任君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4安学敏,郝春雷.对高等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之若干思考J.宁夏大学学报,2011,(1).5刘爱平.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对位供给”N.湖北日报理论周刊,2006-8-3.6周群.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4).7王尧.乘势而上,突出特色,提高高校办学水平J.宁夏教育,2008(7).作者简介赵长太(1968-),男,河南正阳人,郑州轻工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元美艳(1984-),女,河南新乡人,郑州轻工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基金项目:2013 年度河南省科技计划软科学项目“提高高等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思路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3240041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