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课有教无类【文题解读】“有教无类”语出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有类的差别,即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以卓有成效的实践,改变了教育对象限于统治阶层成员的历史传统,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孔子自己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按照他这句话,那些自己带十条干肉以上的薄礼来的人,他从未有不教诲的。平民阶层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目标锁定】1识记和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2理解文中所体现的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
2、一些重要思想。【目标达成】一、语基梳理1字音字形愠()弑()悱()寝() 倩() 谄()隅() 罔() 殆()语上() 如琢如磨() 切磋()2通假举要于吾言无所不说:_3实词类举(1)常见实词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_求也退,故进之:_由也兼人,故退之:_弃而违之:_不愤不启:_不悱不发:_学而不思则罔:_富而无骄:_(2)一词多义类殆焉以(3)词类活用求也退,故进之:_由也兼人,故退之:_(4)古今异义中人以上古义:_今义:_至于他邦古义:_今义:_4特殊句式(1)_回也非助我者也。起予者商也。(2)_其斯之谓与?何谓也?(3)_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绘事后素。礼后乎?5文笔精华(1)成
3、语积累有教无类:_举一反三:_切磋琢磨:_(2)名言名句不愤不启,_。_,思而不学则殆。发愤忘食,_,不知老之将至敏而好学,_,是以谓之文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_。_,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其不善者而改之。二、文本探究1选文主旨本课所录选文主要阐述了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的施教原则,重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力的教学理念和学习与思考必须有机结合、二者不可偏废的治学主张,这些思想及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直至今天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2句段赏析(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赏析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
4、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2)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赏析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在孔子面前始终是服服帖帖、毕恭毕敬的,对于孔子的学说深信不疑,全面接受。所以,孔子多次赞扬颜回。这里,孔子说颜回“非助我者”,并不是责备颜回,而是在得意地赞许他。3精读深思(1)选文较为系统地阐释了孔子的教育思想,请结合文本一一分析。答:_(2)选文第9则和第10则,师生对话中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这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何启示?答:_(3)“有教无类”是孔子创
5、立儒学的根本宗旨,它对于今天的教育现状有什么积极意义呢?答:_三、文白对译1.(论语卫灵公)2.(论语雍也)3.(论语先进)4.(论语公冶长)5.(论语述而)6.(论语卫灵公)7.(论语为政)8.(论语先进)9.(论语学而)10.(论语八佾)一、积累与运用(21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及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人(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以上,可以语(y,告诉)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B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停止)之,无愠(yn,恼怒、怨恨)色。C不愤(郁积,郁结)不启,不悱(fi,郁闷、凄切)不发。举一隅(y,墙角)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D巧笑倩(qin,
6、笑时两颊呈现酒窝的好看的样子)兮,美目盼(转动眼睛的样子)兮,素以为绚(绚丽,艳丽)兮。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予者商也起:站起来B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 三:三次C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反:类推D由也兼人,故退之 退:后退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代词“之”对其指代内容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A三已之,无愠色之:代令尹子文B闻斯行之 之:代听到的话C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之:代马D由也兼人,故退之 之:代由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A.B.C.D.5对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其斯之谓与何谓也回也非助我者也 起予者商也A相
7、同,相同 B相同,不同C不同,相同 D不同,不同6补充下列句子的上句或下句。(6分)(1)学而不思则罔,_。(2)_,不悱不发。_,则不复也。二、阅读与鉴赏(2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文后各题。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
8、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论语公冶长)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弃而违之 弃:放弃B陈文子有马十乘 乘:匹C犹吾大夫崔子也 犹:如同D子曰:“清矣。” 清:廉洁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求也退,故进之退:退缩。B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政:政事。C由也兼人,故退之兼人:一个人做两个人的事情。D弃而违之违:离开。9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B.C.D.10下面对文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
9、的一项是(3分)()A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有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B从孔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许多话是根据具体情况而说的,因此我们对于孔子的话,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教条地去照搬照用。C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白了,但他们两人都还算不上仁。D在孔子看来,“忠”和“清”只是“仁”的一个方面,仅有忠和清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不能被称为君子。11给选文中横线处加上标点。(4分)_1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1)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4分
10、)译文:_(2)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4分)译文:_(3)未知。焉得仁?(3分)译文:_三、表达与交流(17分)13学校成立若干学生社团,请你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三副内容适合的对联,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和摄影小组,以示祝贺。(3分)现出庐山真面目留住秋水旧丰神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常向秋山寻妙句又驱春色入毫端天涯雁寄回文锦水国鱼传尺素书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戏剧社()文学社()摄影小组()14给下面这组漫画配上一个恰当的标题,并分别解说每幅画面。要求:标题不得为“无题”,画面解说应符合情境,每幅画面的解说不得超过12字。(6分)答:_15概括下面这段文字
11、的主要内容,使之成为段末结论式的句子。(不超过25个字)(8分)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最新统计资料(2006年)表明,世界人均耕地为4.20亩。其中美国人均耕地为117亩;俄罗斯人均耕地为14亩;印度人均耕地为33亩;中国人均耕地1949年为3亩,2006年为1.35亩。_第6课有教无类 答案语基梳理1ynshfiqnqinchnywndiyzhucu2“说”通“悦”,喜欢3(1)读y,告诉退却,引申为退缩一人顶两人,超过别人离开郁结想说而说不出来欺骗,蒙蔽;一说通“惘”,迷惑骄傲自大(2)类别/事例/条例/类似/大都、大多危险/通“怠”,懒惰/大概,恐怕/几乎、接近、差不多代词,表疑问,
12、哪里,怎么/代词,相当于“之”/兼词,于此,于彼/语气词/形容词词尾动词,以为,认为/介词,表原因,因/表凭借,拿,用/表时间和处所,在/连词,表并列/表目的,用来,来/助词,不译/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等的界线(3)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4)古义: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作见证的人。古义:两个词,至,到;于,介词,引出到的地点。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4(1)判断句(2)宾语前置句(3)省略句5(1)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类,类别。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反,类推。古代把加
13、工兽骨、象牙、玉石、石头分别称为切、磋、琢、磨。后以“切磋琢磨”或“切磋”比喻在道德、学问上互相研讨、砥砺。(2)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乐以忘忧不耻下问勇者不惧见贤思齐焉择其善者而从之精读深思(1)本文主要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主来组织选文,其主要内容有如下几点:平等的教育观念。这一观点,主要通过“有教无类”这句话来体现。其中的“无类”,其实是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的:一是不论贫富、贵贱、老幼、“国籍”等差别,对所有的人都施行教育;二是不管品行善恶、品性优劣,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从实际出发的理念。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施教者必须从受教者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他们的智力高下、个性差异,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
14、活动。这是孔子教育弟子的一个重要方法,所以对子路和冉有的回答就会有所不同。注重诱导的教育思想。孔子是我国第一位自觉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教育家。他注重诱导学生主动思考。学生努力思考而不得要领他才去开导,思考已有一定眉目却不能确切说出来他才会启发。注重培养弟子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学思结合。孔子特别强调学习和思考的结合。学习是迅速扩大知识面的途径,不注重学习的人不可能很好地发展自己。“思而不学”就不能保证思考的科学性。通过学习,人们可以获得思考的坚实基础和正确方向。可是思考的意义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它意味着对所学的知识加以认真审视、整理甚至提升,意味着创造。不加审视而盲目地学,往往上当受骗,越热情越勤
15、奋结果就越危险。会学习再加上能思考,则是如虎添翼。所以,孔子既注重向弟子传授知识,又注重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注重师徒切磋。在教育过程中,孔子特别重视跟弟子相互切磋,使教与学形成良性的互动。在这一互动过程中,尽管孔子起着主导作用,然而每当从弟子那里得到启发时,他都会很兴奋。孔子不希望弟子言听计从。(2)在这两则对话中,子贡和子夏都能从对诗经的研习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领悟到人生的道理,这受到孔子的热情赞扬。孔子对子贡和子夏的反馈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其实是对学习中的思考和联想的肯定。诗经中的这两句话,被孔子及其弟子引入谈话中,是剥去了其表面上的显性的东西,深入其思想的深处,为体现孔子注重引导和联想
16、的教学方法,起到了一种铺垫和辅助的作用。同时也启示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具备独立思考的精神,惟有如此,才能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3)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已经意识到“有教无类”的重要性了。在孔子建立私学以前,学校大多是为少数贵族开的,就一般的老百姓而言,受教育只是一场“可望而不可即”的梦!孔子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率先创办了规模庞大的私立学校,而且率先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进步思想,为当代乃至未来的人们树立了楷模,指明了方向。孔子创立的学校,没有院墙,没有华丽的装扮,没有高楼大厦,没有门卫,甚至连最基本的固定教室也没有,更没有收门徒的严格界限。孔子的生源也因此非常广泛。他说
17、:“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意思是只要亲自来送十条干肉以上为薄礼的人,只要有心向学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诲的。只要自己能照顾自己,就能进入孔门。也正因为这样,孔门中才会出现各行各业、各个等级、五花八门的人物,入师门后还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也有。孟懿子、南宫敬叔等属于贵族;仲弓、子张、伯牛等属于“贱人”;一贫如洗的如颜回,富裕善贾的如子贡;有野人子路,更有盗贼颜涿聚不仅如此,父子二人共处孔子门下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如孔子最疼爱的弟子颜回跟他父亲颜路,曾参与他父亲曾点。然而,“有教无类”思想中积极有用的部分并没能在现代教育体制下得到很好地继承和发扬。虽然现在也有许多学校打着“有教无类”的
18、旗帜,但他们并没有理解“有教无类”的真正含义,一部分人的受教育权一直被漠视着!绩效评估1DA项“语”应读“y”。B项“已”,罢免。C项“悱”,想说而说不出来。2CA项“起”应为“启发”。B项“三”应为“多次”。D项“退”应为“使后退”。3CC项中“弃”的对象是“马”,而“违”的对象应是“齐国”。4AA项“则”,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转折,却;B项“诸”,兼词,之于;C项“其”,副词,表猜测,大概;D项“已”,语气词,了。5A均为宾语前置句,均为判断句。6(1)思而不学则殆(2)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7CA项“弃”,抛下;B项“乘”,一车四马;D项“清”,清白。8CC项兼人:一人顶两人,超
19、过别人。9AA项“也”,句中语气词,表停顿。B项“以”,介词,把/动词,认为。C项“焉”,疑问代词,哪里/语气词,可不译。D项“之”,动词,到/代词,这。10DD项“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不能被称为君子”错,根据文意可知,孔子仅仅认为他们两人不能被称为“仁者”。11:“,;,。,。?”12(1)有父亲兄长健在,怎么能听到了就去实践它?(2)冉求平时做事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敢做敢为,不够慎重,所以我约束他。(3)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上仁呢?13解析在选择相应对联时一定找到对联与相应社团的一致点。有表演的成分,所以应为戏剧社的对联;中由“入毫端”可以推知与写作有关,所以应为文学社的对联;中有还原事物的真面目的意思,所以应为摄影小组的对联。14标题略。(示例)画面解说:一个人向倒放的钉耙走来;他被踩翻的钉耙柄打了一下;他舞动铁锤将耙柄钉在地面;他继续前行,钉耙仍倒放在地。解析这是一个图文转换题,题目拟定要能准确说明画面的寓意,同时又要简洁明了。对于画面内容的描述要简洁,同时要注意先后顺序。标题符合画面内容,画面解答符合情境,有创意。15中国人均耕地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或:中国耕地的人均水平低于世界水平三倍多,并逐年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