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伶官传序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2理解文中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3掌握一些文言字词的意义及用法。教学重点:正反对比论证及文言字词用法教学设想:以点拨为主,多给学生诵读的机会教学课时:二课时(教案未分课时,可在教学中灵活掌握。)教学内容及步骤:一、解题伶官:伶人,乐工。序:序文。本文为新五代史中伶官传的序文。二、介绍有关欧阳修的知识,师生回顾。欧阳修,字永淑,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学的领袖人物,初中时,我们学过他的醉翁亭记卖油翁等文章,著有欧阳文忠集,文忠乃其谥号,他还编了两部史书:新唐书新五代史。三、介绍有关课文
2、的有些资料五代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期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战乱四起,后唐庄宗就是被轼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piyu,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当时被重用伶官有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他们手握重权,败政乱国。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
3、为天下笑”即指此事。四、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并对照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五、全体学生齐读,进入学习氛围。六、分析、朗读第一段:1请一位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学生倾听。2全体学生齐读开头“呜呼”两字,揣摩语气(这两个字的语气内涵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教师联系全文内容,提示学生)答:“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慨叹,惋惜。3讨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1)请学生翻译: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也是人事吗?(2)打出幻灯片: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亦乃人事也。”比较它们的异同,讨论他们的优劣。(教师引导:
4、原文采用反问句,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而改用陈述句后,语气、力度改变了。)4讨论:“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1)重点:原,推究。 所以,表的原因。(2)问: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提示: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庄宗的故事贯穿全篇,结果得出这个结论,或者说就是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证明这一句正是全文的中心论点。5再次向学生明确全文慨叹、惋惜的基调,学生以这种基调再次集体朗读。七、分析、朗读第二段。1学生自己揣摩晋王的临终遗言,并自由朗读。2请学生做示范朗读,并总结语气。(教师引导:晋王的临终遗言,应该是语重心长,遗恨未消,用幻灯片打出)3有条件的教师可示范朗读,然
5、后学生根据相应语气集体朗读。4问: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持什么态度?教师引导: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是恭恭敬敬,兢兢业业。5问:这些态度可以从庄宗对待哪样事物看出?答:从他对待晋王的遗矢可以看出。6请学生划出本段中与矢有关的、能体现庄宗恭敬的动词。重点:受、藏、请、盛、负、纳(用幻灯片打出)7学生根据板书提示,熟读、背诵第一、第二段8抽查两位学生背诵,然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八、分析、朗诵第三、第四段:【一】1先让学生朗读开头两句话,思考它们构成什么关系?哪些关键词可以看出?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 ,入于太庙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其意气之盛 ,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 ,天下已定 ,一夫夜呼 ,乱
6、者四应 ,仓皇东出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君臣相顾 ,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 ,泣下沾襟 ,何其衰也!2学生回答:构成对比关系,关键词是盛和衰。3问:第一句表现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词可以表现盛的气势。4生答:系、函、入、还、告、盛、壮哉5既然这些字词是表现盛的气势的,所以读的时候就应当重一点。6阅读讲究语气连贯,这一句首先让学生明确“方”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指出它的管辖范围。(教师提示;方是正当的意思,所以应该管到“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7相应的,让学生划分下一句,“及”管到哪里?(引导:到“泣下沾襟”)8在点明语气和重音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自己把握朗读,教师适当提示,如“何其衰也”,最后两
7、字应适当拖长。9请学生朗读,然后教师示范,最后学生集体朗读,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之所以这样设计,因为第一句是表现盛的,男生应该能体验出其中的感情,不会太小声,如果不幸男生没气势,就让女生大声朗读第一句,然后调侃男生,激励他们重新读,也顺势让学生熟读成诵。【二】以上两句是形成强烈反差的,盛的时候是那么强大,但是却一下子衰败了,什么原因呢?作者似乎给出了两个供选择的理由:“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幻灯片打出)1请学生翻译,重点是抑(或者)、本(推究)、自(由于)。2这两句是问句,那么作者真的是有疑问吗?还是有明显有倾向的?(这一问比较简单,学生应该能回答出,欧阳
8、修倾向于后者,就是庄宗的盛衰都是由于人事。)3再来看下一句: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幻灯片打出)教师讲解:庄宗的故事足以证明这两个道理,所以这一段综合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都是为了证明这样一个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的庄宗后来居然被几十个伶人围困,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这就再次提醒人们,要注意到“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啊。【三】分析“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用幻灯片打出。1学生集体朗读后,对照课下注释翻译。2提一位学生起来翻译,纠正错误,重点:第一个于解释为在、从,第二个于解释为被,注意“智勇”的词性,可提示学生,
9、根据文言文对偶句词性一致,前面的“祸患”是名词,所以“智勇”也是名词。3讨论“岂独伶人也哉?”,幻灯片打出。先请学生自行翻译,然后提问学生,要注意填充省略的内容,(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这样吗?)4谈谈这句话包含的内容和作用。教师提示、引导:这句话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的批评朝政,提醒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深长,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5如有空余时间,则加强背诵第三、第四段。读背训练九、拓展、启发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作者为
10、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板书设计: 论点:盛衰之理,岂非人事 论证:以庄宗为例 事实:得接受父命,报仇雪耻,系燕父子,涵梁君臣 失一夫作乱,仓皇东出;令人所困,身死国灭 道理:意气之盛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下场之衰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推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