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提升户外活力目标下城市绿化优化思路和策略.pdf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53601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1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升户外活力目标下城市绿化优化思路和策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提升户外活力目标下城市绿化优化思路和策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提升户外活力目标下城市绿化优化思路和策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提升户外活力目标下城市绿化优化思路和策略.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提升户外活力目标下城市绿化优化思路和策略.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提升户外活力目标下城市绿化优化思路和策略.pdf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提升户外活力目标下城市绿化优化思路和策略.pdf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提升户外活力目标下城市绿化优化思路和策略陈文捷 张文兵摘要:阐述了城市消极绿化的几种主要形式,廓清了城市建筑退线规定的理论来源,并结合客观实际,对城市建筑退线区域和小区宅旁绿地提出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改造策略,以期达到提升城市外部空间活力、营建宜居和谐的城市外部空间环境的总体目标。关键词:城市绿化;户外活力;建筑退线;居住小区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138-(2020)05-0057-62收稿日期:2020 一 03151 引言Nature Sustainability杂志新近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认为近 20 年来中国新增绿化面积约达全球同时期新增绿化面积的四分之一

2、,引起了国内媒体和公众的热议。这些年在有关职能部门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城乡人居环境大为改善,市民漫步街头着实能感受到城市明显变得越来越绿。然而,在这片盎然绿意之中也隐匿着一些问题:比如绿化在城市设计中的定性问题需要廓清,城市绿地管理存在条块分割问题也亟待学术界先行研讨。2 绿化的定性问题城市绿化在城市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起到什么作用,这是当下营造宜居城市环境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议题。2016 年住建部颁布的国家园林城市系列标准中突出强调了城市园林规划建设应该“以植物造景为主”,把视觉观赏价值当做是城市绿化的主要目标。国家园林城市系列标准采用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作为考核建成区绿地建设情况的两项指标,其中

3、绿地率作为否决项,权重更大。意味着一棵大树,无论它的树冠再大、枝叶再多、遮阴避雨的效果再好,在调整温度、降低风速、减少噪音和吸附尘土等方面的作用再显著,在现行标准下却因为只计算它的树干直径,对绿地率的“贡献”近乎为零。如此导向下最能够满足绿地率指标的灌木丛就具有了天然优势,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各个城市绿化的主角。城市中除了大道两旁不得不种的乔木外,甚至就连乔木的树冠下面也种满灌木。然而灌木隔离空间的特征使人难以接近树木享受阴凉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的公园放眼望去都是成片的花圃绿篱,挤占掉公园的大部分区域。在仅剩的有限空间里,爱跳广场舞的大妈与爱踢足球的年轻人之间就会时常发生冲突。这样的城市绿地建

4、设评价标准值得商榷。与之相比,迪特尔普林茨将城市绿化(树木)的功用概括为:“美观”“体验”与“实用”三项,并进一步延展为观赏、遮阴避雨、攀爬玩耍、幽会场所和采摘果实五类用途。纵观下来,除了“观赏”一项是关乎视觉感受,其余都是有关“实用”的。在英国伦敦学习生活的一段时间,笔者发现伦敦城内除了海德和摄政这样的大型公园之外,还有很多小型公园遍布在城市的每一个街区。这些公园的设计都惊人的相似:外围一圈篱笆隔离开周围街道,生长了几百年的参天大树矗立其间为底下跑步锻炼的人们提供一片阴翳,路旁放置着长凳可供人们看书休息。而公园中央是一个大草坪,既没遍植灌木,也没有花坛点缀其中。显然,中央大草坪不是视觉型的,

5、它满足了不同居民的各种需求:小孩子在追逐打闹、放风筝;青年人可以踢足球、扔飞盘;中年人可以躺着晒太阳;老年人则可以打一种类似于门球的游戏,或者练习中国太极拳。整座公园,几乎全部场地都可以提供来给人使用,当然郁郁葱葱的绿植也会提供视觉上的舒适和美感。在乔木下大量种植灌木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园林式居住区(单位)标准中的一条规定,要“严格控制硬质鋪装”。由于这一条规定,在不允许黄土裸露,种草又担心行人践踏的情况下,只能够在树下用灌木丛遮挡。这不能不说是既错误又落伍的观念。说其错误是因为这样一来,乔木就失去了遮阴避雨的主要作用。说其落伍则是因为在渗水砖已经发展成熟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在乔木树冠下方铺设渗

6、水砖,既可以在不裸露黄土的前提下防滑透水,减少城市水份流失,又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遮阴避雨和亲近树木的作用,一举两得。以上种种谬误究其根本,是对绿化在城市中的作用,也就是定性太过模糊造成的。一方面是类似“游憩休闲”这样宽泛的概念,另一方面又是没有道理的硬性指标。可喜的是,2016 年发布的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第 5 章“绿色街道”中指出:“商业与生活服务街道中,绿化为人服务的作用高于进行景观装饰功能”。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法。该导则为此建议,应该“以绿化覆盖率取代绿地率作为街道绿化评价指标,鼓励以树列、树阵、耐践踏的疏林草地等绿化形式取代景观草坪、灌木种植,形成活力区域。商业与生活服务街道应通过提

7、高绿地的硬地比,协调景观与活动需求”。绿化不是城市生活的主角,就像城市中的建筑一样,它应该是城市生活的陪伴者和促进者。而如果仅仅作为观赏用途,它是起不了这样的作用。无疑,上海走在了城市设计改革的前列。3 城市消极绿化的形式与产生因缘城市管理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滋生了为数众多的消极绿化。有关建筑后退道路红线法规所形成的道路红线与建筑红线之间的无序绿化是为典型。按照现行法规和通行作法,业主在取得建筑用地许可之后,新建建筑通常需要按照规定后退用地红线若干距离方可建造。我国城市的主要街道两侧建筑普遍存在 8-25 米不等的退线控制距离。建筑退线规定在城市街道两侧产生了一种属性模糊的空间形态。就业主而

8、言,退线区域理当属于其所私有土地之一部分,然而他却无权予以建房使用。而城市退线法规的制定者只要求业主建筑退线,却并未对退线后的处理方式予以明确。在这种情况下,唯一能够对业主使用这块土地有制约作用的就只剩下绿化指标的要求。但这同样只是数字指标要求,也并未对具体方式进行规定。于是我们就看到,在城市街道的两侧,要么满眼尽是业主们各自为政拉闸设置的停车场,要么就是围墙圈起来的灌木草坪等指标任务式的消极绿化形式,全然缺乏对城市街道生活的整体考虑和尊重(见图 1)。退线规范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 1916 年美国纽约制订的分区法案。此前一年,占地约 4000 平方米的纽约公正大厦几乎没有做任何退缩地沿着街面

9、垂直拔升164 米。其庞大的身躯几乎将整个街区完全挤满,给周围的邻居留下永不褪去的阴影。有鉴于此,正在进入摩天楼时代的纽约市要求城市中的摩天楼必须以适当的方式自街面向后退缩。具体来说就是,地产开发者建造的楼房只有保持在一定的高度限制范围内,才可以在用地范围实现 100%的建筑密度;而一旦超过这一高度,就应该自临街一侧按照一定的角度向后退缩,以留出一定的“天空暴露面”;只有在主体建筑的楼层面积小于用地面积的 25%时,才可以从临街面直接拔起,不受高度和退后角度的限制。值得注意的是,纽约分区法案并未要求沿街建筑退线,而只是要求建筑在提升到一定高度后应该退台,逐渐收缩楼层面积。而退台和退线是两个不同

10、概念。正如朱郑伟所指出的,纽约市属于高纬度地区,其纬度大约相当于内蒙古呼和浩特,比北京还要偏北。纽约的经验是否对中国大部分纬度远远位于其南方的城市仍然有效,有待商榷。下一个对城市建筑间距产生重大影响的是现代主义的奠基人勒柯布西耶。在他倡导的光辉城市中,多层住宅楼以 100-200 米的间距分布。在他看来,城市生活的一切都是功能需要,只要有充足的光线和新鲜的空气就足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1933 年,在勒柯布西耶一手操办的国际现代建筑大会第四次会议上,讨论了以他的光辉城市思想为核心的雅典宪章,并最终于 1943 年由他亲自操刀撰写发表,成为二战之后包括中国在内许多国家现代建筑和现代城市设计的指导

11、性纲领。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第一,勒柯布西耶所鼓吹的光辉城市的核心观点是不需要街道;第二,在勒柯布西耶提出光辉城市思想的时候,电灯还没有普及到千家万户,也没有空调,更缺乏现代卫生手段。在那个仅仅一场流行性感冒就会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年代,勒柯布西耶是无法预见到在他身后科技和卫生的突飞猛进。实际上,就在 30 年前,绝大多数的中国家庭也还不知道空调为何物。时过境迁,基于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所制定的有关建筑间距的标准是否仍然有效,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三个对当代中国城市街道面貌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是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他从个人主观选择性非常强的有限体验出发,提出街道宽高比的空间美学理论,被许多人视若

12、圭臬,奉为城市设计的圣经。以上就是当代中国城市街道建筑退线和保持间距的主要理论源头。前一段时间还有一种提法,认为退线有利于在大地震发生后开展救援。如果担心高楼倒塌,难道不是应该首先控制建筑高度和强度吗?何以一边奋力建造高楼,一边又担心高楼倒塌之后会阻塞道路影响救援?笔者无意在此深入讨论该退线政策的得当与否,因为其涉及面广且争议性大,恐怕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之内还会是争论不清的问题。4 街道退线区域营造积极绿化的策略和思路既然现行法规将建筑退线视为是城市建设的要点,那么就应该将退线所产生的空间纳入到城市设计的整体考虑中去。如果说退线的本意是为了要让城市有一个更好的环境氛围,那就应该牢记这个初心不动

13、摇。2016 年版的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提出“红线内外空间统筹利用”的观点,建议当“沿街建筑底层为商业、办公、公共服务等公共功能时,鼓励开放退界空间,与红线内人行道进行一体化设计,统筹步行通行区、设施带与建筑前区空间”是一种有进步意义的提法。不过因为涉及到的单位众多,各自利益难以协调,推行阻力较大。笔者认为可以转换思路,把现行的先确定用地红线再要求业主建筑退线,改变为直接以建筑退线作为用地红线出让给业主,再对业主施以贴线率的要求以维护城市街道立面形象就可解决上述问题。对于已经售出的地块,则可以由市政当局以适当方式将退线区域予以赎回。这是当前创造城市外部积极空间的有效途径,在一个统一的城市设计思路

14、下有序整合城市街道和布置绿化格局,创造出富有特色和情调的城市生活新面貌。以下图为例,在保持现有道路宽度不变的情况下,道路所处的位置就不一定要固定在两侧建筑的中分点上,完全可以依据两侧建筑的不同功能特点进行灵活设置:既可以是按照传统形成绿地两分式的布局;也可以将道路偏向于一侧的建筑,从而在另一侧留出相当于现行条例下两倍宽度的退线空间,以此用作于街旁广场绿地使用;还可以将道路上下行分离,将现行条例下形成的退线空间全部集中于中央,形成类似西班牙巴塞罗那兰布拉大街那种类型的中央带状公园(见图 2)。几年前,纽约市曾经开展过一场轰轰烈烈的“抢街”运动,通过调整车道布局,在全世界最繁华的曼哈顿街道上硬是“

15、抢”出了一座座城市广场、城市花园。领导这一行动的纽约市交通局局长珍妮特萨迪一汗有一句名言:“如果你可以改造纽约,你就可以改造任何地方”。如果我们能够把城市公共街道当做是自己的家园来用心对待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城市中还隐藏着很大的创造空间。以图 2 为例,如果按照传统把两条绿地分散左右街旁的话,各自可能只有10 米的宽度,除了用来停车和种植灌木,难有其它作为。而如果能够调整道路的位置从而将绿地集中在一起,宽度增加一倍后就等于是凭空生出一座绿荫广场。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要能够允许改变用地红线的位置,把建筑退线纳入到统一的城市设计中来。直接以建筑退线作为用地红线,对于业主方来说是无所损失的,唯一有损失的

16、就是城市当局。但是作为城市当局,完全可以借此机会转变方式,将出让土地与城市设计综合考虑。厘清城市当局与开发商的责任,各司其职。将有效减少城市中的消极空间和消极绿地。此消彼长,城市的积极空间和积极绿地就会增加起来。5 对居住小区宅旁绿地实行积极改造的策略和思路现行建筑规范对保持建筑物之间的“合理”间距以提高日照时间的要求,不只体现在沿街建筑退线上,也体现在住宅小区建筑布局上。住建部颁发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中有关住宅建筑间距的规范要求正是造成当代中国城市居民住宅千篇一律公墓墓碑式布局的主要原因。在这种规范指导下,住宅小区尤其是多层住宅小区都形成了标准格局,即住宅楼平行布置,在前后住宅之间是道路

17、和宅旁绿地(见图 3)。这种布局模式在实践中会产生诸多问题。一是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由于前后两栋楼通常都是采用相同朝向,后一栋楼的正面总是朝向前一栋楼的背面,入口不在同一条道路上。所以虽然是前后相邻两栋楼的居民,但却甚少有直接交往面对的机会,咫尺而陌路。二是绿化问题。这样的小区绿化完全依靠物业来维持,打扫卫生或者维护绿地对其只是一份工作。无法要求物业员工把为之工作的小区当做是自己生活的家园。居民们也不会对公共绿地花费心思去照料看管,不论好坏都与己无关,哪怕它就在自己家门前窗下。所以,这样的宅旁綠地虽然效果图上看都是一片生机盎然,但实际情况却是大打折扣。有鉴于此,笔者在前几年指导研究生论文的时候就

18、曾经提出一种设想:在既不改变建筑间距,也不改变现有各种绿地指标和绿地性质的前提下,通过适当修改小区土地使用的有关政策法规,将有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表述更改为“人均绿地面积”,允许将宅旁绿地以适当形式出售或出租给底层住户,在保持绿地总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将缺少关爱的宅旁公共绿地转变为底层住户可以精心养护的私人绿地。这样一种改变,不仅可以很好地解决小区宅旁绿地缺失照料的现状,而且还可以有效地促进小区居民的来往。笔者居住的小区就有一位底层住户率先将宅旁公共绿地改造为私家花园,园子里摆满了各种鲜花植栽。邻居每每上下班路过,花园的主人总是会热情招呼。在笔者看来,至少在这个角落,小区不再是冰霜冷漠,两者

19、孰优孰劣一目了然。2016 年,中央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这是时隔 37 年重启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配套文件,确定了“十三五”乃至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城市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然而这份文件中有关拆墙的一段表述却在城市设计业内外引起了争议,许多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现代人已经习惯了独来独往,难以相互信任。然而,人与人之间要想建立信任,首先是要相互认识,然后相互熟悉.再到相互信任,最后通过这种相互信任才能建立起公民的公共责任感。把居住小区宅旁绿地改造为底层住户私家花园可以是建立信任的第一步,它不仅可以让小区绿化更加生动自然,也可以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做出积

20、极的贡献。6 结语珍妮特萨迪一汗曾经抨击 20 世纪现代主义的街道设计,说它的宗旨只是为了保持交通通畅,而不是要让街道焕发生机。这句话同样可以用来形容现代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城市绿化。我们的城市绿化目标不应该只是绿化覆盖率或者绿地率等抽象的数字指标,而是应该让城市生活焕发积极的活力。今天的中国正在快速迈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应该尽快摒弃那些在过去物资极度匮乏年代所形成的指标化政策包袱,全面深化改革,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全新思维理念来指导城市设计。把城市绿化作为城市总体设计的一个环节进行统筹考虑,让我们的城市不但绿得有数量,更要绿得有质量。参考文献:1.Chi

21、ChPn,Taejin Park.etI.China and India lead ingreening of theworld through land-use management.NatureSustainability.2019.022.德迪特尔普林茨著,吴志强译制组译.城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3.周海波.我国各地建筑退红线技术规定及空间影响研究.2014 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4.朱郑伟.进退之惑对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建筑退线控制的思考,规划师.2012.125.方智果,宋昆,叶青,蘆原义信街道宽高比理论之再思考基于“近人尺度”视角的街道空间研究.新建筑.2014.056.赵燕菁.土地财政:历史、逻辑与抉择.城镇化.2014.017.王雯,关于现代住宅小区增进邻里交往的设计研究.厦门大学.20138.唐倩.当代城市社区邻里空间的再设计研究.厦门大学.20169.陈文捷,张文兵.封闭式小区建设模式的弊端及其解决思路.中国房地产.2019.0610.美珍妮特萨迪一汗、赛斯所罗门著宋平徐可译.抢街:大城市的重生之路.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作者简介:陈文捷,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张文兵,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讲师。基金项目:厦门市社科联、厦门市社科院资助的厦门市社会科学调研课题项目(厦社科研2()2()c25 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