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思政教育的“意见领袖化”关键词 思政课堂“意见领袖”效果进阶基金项目: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2019 年科学研究项目(人文社科类)(RWZZ2019-1201)。作者简介:赵会龙,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师。中图分类号:G642文獻标识码:ADOI:10.19387/ki.1009-0592.2020.05.206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特定政治立场的,关于受教育者价值判断、理念、素养在内部结构和外在逻辑上地重塑,根本上区别知识性教育。无论是尝试开辟“第二课堂”将思政教育日益实践化,抑或专注于思政课堂本身制定程序合理的、逻辑严密的考评体系,还是考究自媒体时代新科技所能发挥的特有课堂“
2、魔力”,思政教育要想取得预设的效果,根本上要回归到这一过程中的“双主体”身上。而着力塑造思政课堂中“双主体”的意见领袖化,构建师生间以意见领袖“化身”形象出场的课堂秩序,或许是思政课堂效果进阶最真实的路径选择。一、一个无法忽视的基本事实:课堂效力的注定有限性授课环境、课程内容、教师和学生是课堂中最主要的四个因素,课堂效果的优劣也主要受制于这些元素间的自我优化和结构整合。理论上讲,当自觉地自我优化和合理地结构整合达到超理想的状态时,课堂效果也即课堂讲授的有效性必定呈现出一个峰值临界点,反之,则下滑到另一个极端。事实上,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课堂效力既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峰值,完全没有效力的可能性概率也
3、是极低的。因此,课堂效力注定是一个介于两个极点之间的有限值,这是课堂研究中一个无法忽视更无法忽略的基本事实。授课环境和课程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客观性定量,教师和学生则是相对的主观性变量。在客观定量短期内无法实现质的跨越时,教师和学生本身才是问题的焦点所在。就学生本身而言,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即便再差劲的班级也总会存在那么一两个忠实于课堂的学生;反之,即便是再优秀的班级也总会有个别的“神出鬼没”者。这启示我们在课堂研究中,应自觉将观察视角细化深入到一个更深层次,而非紧盯着班级这一整体的表现。比如,可以尝试着在班级群体中离析出忠诚参与者、边缘参与者等。这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分析逻辑,即通过教师和少数忠诚者的良
4、性课堂表现来影响、唤醒边缘者,进而达到提升课堂效果的目的。就教师而言,最大的困惑或许莫过于同样的课程内容和授课环境,各班级之间的课堂效力却往往存在着巨大差异。事实上,这种巨大差异的产生绝非源自于某个班级笼统的整体优秀与否,而是取决于细分层次下的个别微个体。换而言之,一定数量的忠实于课堂的且能与教师神情互动的学生,就能够确保激发任课教师发挥全部能量的最大效能。然而,课堂中同样存在着一定数量甚至相当大部分对课堂没有感情的“伪在场”1者,也即这里的边缘参与者。这就意味着任课教师与忠诚者所搭建的高效力值的课堂氛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损益现象。反向而论,教师与忠诚者的良性配合同样也有可能正向的、积极的影响到
5、其他同学。于是大致存在着这样一种可能,即通过核心参与者来吸引边缘围观者,进而完成课堂效果的整体性进阶。就思政课堂而言,由于思政课本身课程性质,如呆板的意识形态说教、脱离生活现实的刻板理论、课堂效力有限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但正如上文所言,即便表现再差的班级也总会存在个别的课堂忠诚者,思政课堂同样如此。这是开展思政课堂深入研究无法回避的基本事实。事实上,也正是个别课堂忠诚者的存在为创造意见领袖化的思政课堂提供了某种可能性。二、意见领袖化思政课堂的“三维关系”上文的分析明确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对所有进课堂者寄予同等期望极可能是枉费的。所以,对思政课堂中学生参与程度层次的观察,为课堂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
6、分析维度,即可将观察的视角首先放在教师与课堂忠实者这一层次上,然后通过有意识地构建二者的课堂关系形成课堂核心源,进而实现影响甚至唤醒边缘参与者,最终达到提升课堂效力的目的。进一步而言,这里的课堂关系不再是师生“二维关系”,而是教师、忠诚者(学生)与边缘者(学生)的“三维关系”。在承认这一基本事实的同时,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忠实于课堂者是谁,他们同任课教师“互为表现”的“热度”真的能外溢至漠不关心者吗?事实上,这是毋庸置疑的。为便于进一步探究,这里不妨引入一个概念,“意见领袖”。将课堂活动模拟成一个意见领袖化的过程,或许是逐步提升思政课堂效力切实可行的路径选择。这里既有思政教师的意见领袖化过程,同样
7、也有学生的意见领袖化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意见领袖化过程一定是就忠实参与者而言的。他们数量不多,但普遍具有相对饱满的热情和较强烈的意愿参与到课程中来,只有具备这些基本特质才有可能在课堂上起到“领头雁”作用。就思政教师而言,在面对意见领袖化的学生时,他们别无选择必须更加努力以将自己塑造成整个课堂意见领袖的化身。显然,这里课堂关系不再是简单的教师同学生的两维关系,而是更为复杂的三维关系。它们分别是,意见领袖化的教师与个别意见领袖化的学生、意见领袖化的教师与课堂边缘者、以及个别意见领袖化的学生同边缘者。见下图:图 1 图 2上图中 A 代表意见领袖化的老师,B 代表个别意见领袖化的学生,b 代表
8、课堂边缘者。显然,图 1 是原生态的课堂状况,图 2 则是建构中的目标课堂状况。在三维关系图中,A 与 B 之间,即意见领袖化的教师与个别意见领袖化的学生是核心课堂关系,后两者则是非核心课堂关系。离析出核心课堂关系和非核心课堂关系的次序,并非意在排斥后者,而是恰好相反。因为,我们的基本逻辑思路是承认课堂效力有限性这一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因势利导,突出强调并有效建构积极参与者间关系,籍此来带动引领整个课堂氛围,最终实现提升课堂教学效力值的终极目标,如图 2 所示。在课堂设置中,表面上看似侧重点在意见领袖间(教师与课程忠诚者)的关系,实质上,这种“侧重”仅服务于一种工具性存在。在承认图 1 存在的前
9、提下,着力推动向图 2 所展示的价值目标的转化才是问题关键。圖 1 中边缘者 b 对课堂参与表现得相对冷漠,他们融入课堂乃至自我表现的意愿度相对较低,在信息和意见相互影响次序上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 A 与B 之间是双向互动的,A、B 同 b 之间则是单向的。不可否认,课堂中存在一定数量甚至很大一部分“游离”于课堂之外的 b。显然,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不允许 b 存在的,而是尽可能得要将它转化为 B。但课堂实践告诉我们,将 b 完全改造成 B 是不仅是不切实际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一个可预想的良好课堂秩序极有可能是图 2 所展示的那样。图 2 既区别了学生课堂参与的差异(课堂中基本事实),又实现了
10、尽可能将边缘者真正带入课堂融入课堂目的。在思政教育过程中,A 相对确定,即思政课任课教师,B 相对不确定,需要在学生群体中甄别。但无论是思政教师还是学生意见领袖,都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特质,以至于在思政课堂实施过程中能够刺激怠倦者,引起他们的注意、潜意识中的承认以及不自觉的模仿。因此,下文将就教师与个别突出学生在意见领袖化过程中所应具备的一些基本特质进行探讨。三、何以可能:意见领袖化的师生应具备的基本特质思政教师是思政课的具体策划者和实施者,“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是联结思政课教材与大学生的桥梁与纽带,对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2,其在意见领袖化过程中,应当自觉养成独特精神气
11、质是毋庸置疑的。笔者认为,就本文而言,思政教师要想成功转化为课堂中的意见领袖,需具备至少三个方面的特质,富有激情、勇于判断、善于引领。富有激情是指外化于形的语言表达艺术、实时表情、课堂动作等;勇于判断则偏重于内涵式的理论基础、课程逻辑、综合评析等;善于引领则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特定政治立场及时纠偏偏激的、错误的思想言论,进而引导学生踏上科学的、正确的思维进路。就三者关系而言,前两者是课堂中的显性存在,而后者则是一种隐形存在,主要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富有激情。一个充满激情的教师是增强思政课吸引力的关键。“因为,激情不仅具有驱动力,能推动教师积极投人思政课教学中,而且,激情也具有感染力,能把学生的
12、注意力、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事实证明,一个成功的教师,总是懂得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激情,讲究教学艺术,总是善于用自己丰富的肢体语言和慷慨激昂的讲授来吸引学生。”3教师要想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意见领袖,必须具备独特的人格魅力,而激情则是在课堂中演绎人格魅力最显现的催化剂。“激情是惟一始终在进行说服的演说家。它们似乎赋予自己的主人一种天生的技艺,其规则是准确无误的。具有激情的最笨讷的人,也要比没有激情的最雄辩的人更能说服人。”毋庸置疑,富有激情是思政教师在意见领袖化过程中最突出的特质因素。勇于判断。教师的基本职责在于“传道受业解惑”,能够合理释疑学生心中的疑惑是教师的基本职业技能。作为意见领袖化的
13、教师,自然要具备这些基本业务素养,但我们认为这里“勇于判断”可能具有更关键的价值意义。研究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的重要结症在于“教材过于偏重理论”,既空洞又生硬的政治说教难免会引起学生的集体反感。事实上,理论是一般化、规律化的,是万象背后最应该出彩的精华部分。理论本身并不枯燥,但却背负“莫须有”的“枯燥”之名忍受众人的低欲望取向实属无奈。理论不枯燥,枯燥的一定是叙述者。当理论没有万众事例做支撑,没从个体到一般,而是粗暴的从一般到一般从理论到理论时,受众一定会感到百无聊赖而无所适从。因此,勇于判断除了最基本的“是或非”外,更重要的是指教师综合分析、逻辑推理能力等。教师意见领袖一定要
14、具有这种深刻的、理性的洞察能力。因为,激情只是诱因,它负责的是吸引围观者注意力,当听众危襟正坐聚精会神时,“激情”就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真材实料”的“判断”才顺势“粉墨登场”,才能真正完成陷听众于课堂深处的任务。换而言之,勇于判断才是真正的课堂主角。善于引领。我国大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要求思政教师尤其要坚持正确的政治信仰、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以马克思主义为内线逻辑,秉持特殊政治价值取向而非自我标榜的“价值中立”是教师意见领袖最基本的特质。因此,思政教师要善于引领,“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与教师
15、而言,学生意见领袖同样需要基本至少三大特质,情感认同、大胆质疑、适时表现。情感认同是指学生意见领袖对思政教师课堂表现的喜爱与赞赏,并由此所激发的对思政课程的浓厚兴趣,整体上表现为对思政课堂的忠诚。大胆质疑是指对思政教师所授内容在反思基础上的诘问。对比教师“富有激情”和“勇于判断”的特质,这里“情感认同”和“大胆质疑”同样可归结为感性部分和理性部分。换而言之,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的混合搭配才构成完整的个体存在。而适时表现则无可置疑的起着双重因素混合剂的作用。情感认同。学生对课堂的忠诚从根本上来讲需要靠持续得情感投入来维护。“一般来说,当某种对象符合或是能够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时,主体就会产生积极肯定
16、的情感体验,引发出强烈的意志追求,愿意接受它,并将之作为活动的对象;当某种对象不符合或者不能满足主体需要时,主体就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感体验,引发出疏远、躲避甚至拒绝的心理。”在思政课堂上,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是学生意见领袖同教师达成自觉建构良性课堂的基本要件。基本经验告诉我们,学生意见领袖和教师并不构成一个完整的课堂,因为教室中同样存在一定数量甚至是绝大多数的边缘厌倦者,他们同样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意见领袖只有首先愿意接受思政课堂,并将之作为活动对象而乐于参与其中时,才有可能真正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尤其应当注意的是作为学生意见领袖,他们在思政课堂中不再仅仅扮演一个绝对的听众,其重要职责还在于通过有
17、意识地建构与教师的课堂关系来向课堂边缘者做出表率,唤醒课堂中的“潜水状态”者,最终实现提升课堂效力进阶的目的。大胆质疑。传统教育观念下,教师是掌握知识和信息的绝对权威。在意见领袖化的思政课程中,绝对权威化身的教师被移除“神龛之位”,知识和信息得扁平化赋予学生越来越多的资质来享有批判和质疑的权利。对教师而言,学生的不断质疑绝对是一种外在的压力机制,以刺激他们不断更新知识内容、完善知识结构。因为只有“科学的东西”,才“随便什么时候都是不怕人家批评的,因为科学是真理,绝不怕人家驳。”大胆质疑精神的养成,学生意见领袖本身是最大的受益者。真正的质疑不是诘难,而是建立在逻辑思维基础上的关于真理的更深层次的
18、追问。这理应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看家本领”,因为只有它才有可能帮助学生在多元思潮乱象中廓清宇内、追溯本源。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观察到,当课堂中有人大胆站出来质疑向老师发问时,总能吸引到“潜水者”的注意,这似乎比教师“一万遍”的啰嗦都更有效用。人们尤其是青年学生普遍的猎奇心理可以恰到好处的解释这一现象。所以思政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这种猎奇心理,我们甚至认为当课堂中没有自觉的质疑者时,完全可以制造出这样的场景。进一步而言,完全可以在课堂开始前精心提炼问题,并安排学生意见领袖课堂提问,以营造氛围。适时表现。课堂中不仅有意见领袖化的教师和个别学生,同样存在大量的“潜水者”,课堂效果不仅仅取决于前者,更赖
19、于后者的参与。所以意见领袖化的学生除了自我学习外,还有带动、影响他者的重要职责,而课堂中的适时表现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表现”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评析课堂、主旨演讲等。在创建意见领袖化课堂时,尤其应当注意安排课堂评析环节。评析的主角可以是学生意见领袖,也可以是被带动起来的其他学生。通过学生的课堂评析可以更直观的了解课堂效果,给思政课堂的改进和完善提供直接的建议意见。实际上,更关键的是在评析过程中学生会意识到自己是课堂“主人翁”的身份,进而给他们以莫大的积极性激励。意见领袖化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人的“独角戏”,而是群体共舞的话剧场,每个人都应扮演着自己独特的角色,每个人也都应当有自己表现的机会,主
20、旨演讲可能是另一种表现的重要形式。事实证明,当有学生敢于站在讲台中央讲述“自己的故事”时,学生的亢奋程度总会是最高昂的。因此在课堂设计中,可以尝试让部分学生意见领袖担任主讲,时不时给课堂增添一种“新鲜感”。以上是教师和个别学生在意见领袖化过程中所应当具备的基本特征。在构建意见领袖化思政课堂过程中,既要努力发现这些因素,更要积极的为这些元素的产生创造条件。于教师而言,在意见领袖化过程中“富有激情”“勇于判断”“善于引领”三者缺一不可,没有了“激情”“潜水者”可能永远都不会“冒泡”,没有了“判断”思政课堂则可能因丧失“硬核”逻辑而蜻蜓点水浮于表面,没有了“引领”则可能陷思政课堂于“无根浮萍”而丧失
21、根本政治方向的危险境地;于学生意见领袖而言,“情感认同”“大胆质疑”“适时表现”三个特质同样必不可少。“认同”解决的是不仅要“到场”而且要“在场”的问题,“质疑”则负责将课堂引领至一定深度,“表现”则成了对课堂不时点缀的一种存在。所以,在构建意见领袖化思政课堂寻求课堂效果进阶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课堂忠诚者)“双主体”应同时发力,用以上各自三个方面标准来对标自我、塑造自我,缺少这一层的努力意见领袖化思政课堂地建构必将无功而返。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在构建意见领袖化的思政课堂时,学生(课堂忠诚者)虽然被赋予同教师同样的期望值,但在实践过程中思政教师必须担负更积极的责任,这是毋庸置疑的。四、进一步探究
22、的空间一个意见领袖化的思政课堂应该是什么样子,它能带来思政课堂效果逐步进阶的效力吗?上文中所展示的意见领袖的一些基本特征为这个问题创设了基本的轮廓场景。但对于一堂将近两个小时的思政课而言,仅有这些“轮廓场景”是远远不够的。这些宏观的特质为意见领袖化课堂地创造了基本的可能性,也创设了基本的场景。但一节课的顺利进行不仅需要宏观的、方向性的条件,更需要可操作性、具体化的规程,比如意见领袖在师生间合理的比例是什么,学生意见领袖在教室的空间布局是否对课堂效果产生影响,师生意见领袖如何科学布置课堂各个环节等等?这些都是进一步探讨意见领袖化思政課堂应当考虑的问题,实际上也是深入研究的方向所在。本文以“意见领袖”为切入抛砖引玉,希望能给提升思政课堂效力研究提供力所能及的贡献。参考文献:1陈建,林立华,王婧倩.高校“思政课”大学生主体性“伪在场”及唤醒J.江苏高教,2012(5):127-129.2邵雅利.大学生思政课学习倦怠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S2).3彭洁.论教师人格魅力与思政课吸引力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