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贺岭峰:父母的职责是“唤醒”而非“塑造”.pdf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52837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9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贺岭峰:父母的职责是“唤醒”而非“塑造”.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贺岭峰:父母的职责是“唤醒”而非“塑造”.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贺岭峰:父母的职责是“唤醒”而非“塑造”.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贺岭峰:父母的职责是“唤醒”而非“塑造”.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贺岭峰:父母的职责是“唤醒”而非“塑造”.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贺岭峰:父母的职责是“唤醒”而非“塑造”.pdf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贺岭峰:父母的职责,是“唤醒”而非“塑造”贾方方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陪伴,可是什么样的陪伴才是有智慧且有效的呢?“大咖会客厅”用前沿的理念、真实的故事以及最接地气的方法,告诉我们该如何做更好的父母,养出更健康的孩子。采访对象:贺岭峰,上海体育学院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微笑主义整合心理学创始人,吾脑理论提出者,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心理卫生服务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著有福由心生看你看你袭击心灵大厦怪我怪我推倒教育迷宫爱她恨他吹落幸福面纱等。专家观点:我们要承认,孩子一出生就具备自己的天赋,有其独特的成长方式。作为父母,不是要“塑造孩子”,而是

2、“唤醒孩子”,帮助他成长。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寒假被延长,不少家庭也迎来了亲子冲突的大爆发。很多父母发现孩子的问题简直太多了:不认真听课,坐姿不正确,回答问题不积极于是开启了疯狂“修正”模式。可事实上,这些“问题”一直都存在,只不过以前孩子在学校,父母没有看到而已,所以改起来自然也就没那么容易。双方对抗的结果是,孩子学习效率不高,父母工作效率也不高。我把这种表现叫作亲子关系的内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父母想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孩子,可是,孩子想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双方互不相让,不得不各自分出一部分精力来对抗对方。那么,父母到底想要把孩子塑造成什么样?孩子是否真的可以被父母塑造呢?这种冲

3、突和内耗又该如何化解?父母心目中的完美小孩很多父母心中有一个自己想象的完美孩子,并以此为模本来塑造自己的孩子。这个完美孩子的形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好学生,主要指成绩好。有调查显示,90%的父母希望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排在前5%。然而,这根本无法实现。横向来看,孩子在班级排前 5%,但放到更大的范围,可能就排不到了。纵向来说,孩子在小学表现很好,到了初中可能就没那么厉害了。这些父母都看不到,他们就是希望不管把孩子扔到哪一个群体,都应该排在前面。行为习惯好的孩子。主要包括:专心、按时、快速完成作业;早起早睡;不打游戏、不追剧、不上网。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极其变态的形象,关键是不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

4、很多父母向我抱怨孩子写作业坐不住,一共就 3 个小时,为什么就不能一口气写完呢?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别说是孩子,大人也做不到。而且,真这么做了,效果也未必好。记忆有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开头和结尾是最容易被记住的,中间偏后的位置则最容易被遗忘。如果 3 个小时不间断地学习,那么只有一头一尾容易被记住。而如果把这 3 个小时切成 5 段,就会有5 个头和尾,记忆效果更好。不少父母觉得,上网、追剧、打游戏就是在浪费时间,但其实,这是孩子在完成社交功能。到了小学中高年级特别是到了初中,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急剧下降,同伴力量极大增强,他们要通过追同一个剧、打同一款游戏建立人际关系。如果有个剧别人都追了他没

5、追,第二天跟其他同学都没法聊天,在群体中的地位也会下降。如果孩子正在打游戏,突然被父母断网或关机,那么,你不是在阻止他打游戏,而是在破坏他的人际关系。很多游戏都是联网打的,他突然消失,会被同学认为是不靠谱的,以后谁还愿意跟他交往啊。听话的孩子。即希望孩子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在家听父母的话。父母以为,只要塑造一个听话的孩子,他就不会惹是生非,就可以按部就班地好好成长,但往往事与愿违。多年前刚到大学任教时,我去电话亭打电话,听到旁边一个男生打电话说:“妈,宿舍的其他同学想周末去公园玩,邀请我一起去,你觉得我要不要去啊?”已经是大学生了,连这种小事都要听妈妈的话。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容易成为妈宝男,因为

6、他没有独立的自我,只会听父母的话。其实,不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孩子有两次反叛期。第一次是两到三岁,学会了“我”和“不”,不断地确认自己跟别人是不一样的。第二次是青春期,通过不断尝试各种错误探索他的成长边界。经过这样的反叛,孩子才能够形成独立的自我,真正获得成长。得不偿失的双输教育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孩子,不可避免地会和孩子的自主成长愿望产生冲突,并在青春期集中爆发。这种爆发一般有 3 种结果。一种是孩子赢了,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大多是通过离家出走、绝食、自残、自杀威脅等极端手段,逼得父母没办法,他们只好放弃理想,或者降低标准,只要孩子能正常生活就行。有个男孩成绩很好,也很听

7、话,父母特别骄傲。结果,男孩中考考砸了,父母觉得没面子,就把他送到了一个特别偏远的私立学校。男孩很不适应,哀求父母回到城市,哪怕去差一点的学校也没关系。父母不同意,让他好好学习,争取考个好大学。虽然心有不甘,但男孩还是听父母的话去了。不久,他就得了厌食症,体重从 160 斤降到了100 斤,不得不休学回家。我们认为厌食症是一种被动攻击,经常发生在特别听话的孩子身上。父母有很多要求和期待,他又无法满足,怎么办?如果是个反叛的孩子,可能就直接离家出走了。可他是个特别听话的孩子,不能主动攻击父母,只能通过自伤的方式告诉父母:你们看,我病了,连正常生活都做不到,你们就别期待我考试了。一种是父母赢了,孩

8、子放弃抵抗。只不过,有些不抵抗是暂时的。有人会发生青春期后置,在成年时表现出青春期的叛逆和不成熟。比如结婚了却不能承担丈夫或妻子的责任,像孩子一样任性,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总和另一半对着干。比如人到中年突然放弃前途大好的事业,搞起了曾经想干却不被允许的事。也有些不抵抗是永久性的,前面那个事事询问父母的大学生就属于这种情况。一开始父母可能觉得挺好的,但大学毕业后,他们就开始崩溃了。因为他可能成为啃老族,不谈恋爱,不交朋友,也不找工作;也可能成为妈宝男(女),和另一半问题不断。还有一种是隔离。父母爱说什么说什么,孩子左耳进右耳出;父母想问什么就问,孩子一句都不回应,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孩子在心理上

9、和情感上和父母是完全隔离的,这种情况非常普遍。不难发现,父母按照自己的想法塑造孩子可谓双输教育,可是,为什么仍有很多父母执着于此呢?从根本上来讲是生存焦虑。现在的父母很多都是独生子女,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重压;社会发展迅速,年轻人成长特别快,事业上也面临极大的竞争和挑战。处在巨大的生存焦虑中,又不能在职场发泄,就只能在家里面释放出来,最终投射到伴侣和孩子身上。对亲密关系最典型的影响是离婚率不断升高,而对亲子关系的影响则是对孩子期待過高,尤其是在教育上,用力过猛。从外部环境来看,社会压力和影响非常严重。我听到了一个词叫作“鸡妈群”,这里的妈妈们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比谁家孩子教得好。单是假期要去哪

10、里玩,都能分出个三六九等来。去公园的比不上去博物馆的,去博物馆的比不上去外地的,去外地的比不上花好几万去看星星的本以为自己做得够好了,和别人一比才发现,还差得远呢。此外,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就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在不确定的世界里,人们总要通过什么来寻找确定性和安全感。于是,父母就紧紧抓住了孩子,并严格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塑造他,因为越是能牢牢地控制他,就越有安全感。父母真正要做的是“唤醒孩子”那么,父母是否真的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塑造出一个理想中的完美孩子呢?不管是脑科学还是心理学,现在都承认孩子的成长是天赋加后天的教育。比重分别是多少呢?从脑神经发育的角度来看,孩子出生时,一生所需要的脑神经细胞就都在

11、那里了,06 岁完成 90%的神经布线,之后进入神经修剪过程。很多孩子在小学表现很出色,到初中就降下来了,原有的一些本事也没有了,就是神经修剪的结果。神经修剪不是坏事,剪掉一些无用的,保留一些稳固的,从而使得每个孩子形成自己的特色。这就意味着,孩子一出生,就具备了很多天赋;进入教育阶段后,开始的是拉长长板的过程,而不是补充短板。所以,真正符合科学规律的教育是,让孩子在天赋的基础上成长为一个有特点的人。然而,很多父母却忽略了这一点,一心想要塑造出完美的孩子,希望孩子样样都出色,接受不了孩子有短板,甚至在短板上跟孩子发生冲突,从而忽略了孩子的长板。结果短板没补好,长板也没被发掘出来,严重影响了孩子

12、的发展。基于此,父母要做的不是“塑造孩子”,而是“唤醒孩子”,也就是不要按照自己的理想来教育孩子,而要看到孩子的天赋,点燃他的力量,帮他把优势发挥出来。那么,如何“唤醒孩子”呢?要看见孩子,这里的看见是深层次的看见,即看见孩子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和父母是平等的,一朵花不能规定另外一朵花如何开放。就像孩子从没要求父母改变,说你现在才三四十岁,为什么不努力成长为富一代呢?父母也不能妄图将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孩子有自己的天赋。有父母抱怨孩子写作业特别慢,其实,他并不是故意的,而是天生就是这样的神经类型。而且,慢不一定是坏事,可能准确率更高。反应快和反应慢都是天赋,没有好坏之分,

13、重要的是要看到和尊重孩子的特性,找到适合他的成长路径,不要老想靠控制和训练产生颠覆性的影响,比如偏要把反应慢的孩子改造成反应快的,那样不仅会伤害亲子关系,更会害了孩子。二孩政策的放开是个很好的契机,可以帮助父母更好地看见孩子。以前只有一个孩子,父母老觉得孩子的成长是自己教育的结果。有了二宝,才会真切感受到,孩子真的是天生不同,而不是自己塑造出来的。比如大宝生来就很沉稳,对外界刺激不敏感,吃了睡睡了吃。而二宝则特别敏感,稍有风吹草动就大哭不止。要认识到孩子的成长规律,不要超前,也不要滞后。很多父母把初中的学习提前到小学,把小学的教育提前到幼儿园,把自己和孩子都搞得很累。这么做真的有用吗?美国心理

14、学家格塞尔做过一个双生子爬梯实验,对象是一对出生 46 周的双胞胎 A 和 B。刚开始,格塞尔提前训练 A,让其每天进行 10 分钟的爬梯实验。6 周后,A 爬 5 级梯需要 26 秒,而B 却需要 45 秒。从第 7 周起,格塞尔对 B 进行了两周爬梯训练,结果 B 就反超过了 A,只要 10 秒就爬上了 5 级梯。可见,提前的人为训练并不能真正加速孩子的发展。还有些则是太滞后,比如三四岁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做游戏、到处玩,充分发展身体能力。父母觉得这不行啊,到处跑多危险,还是提前学点东西的好。等孩子上了高年级,数学成绩出问题了,父母就开始头疼。其实,数学能力和 4 岁时的手指灵活性是高相关的

15、,负责数学计算的中枢和运动中枢是同一个区域,小时候玩得较充分,手指灵活性较强,神经元连接更紧密,也就更容易学好数学。避免不必要的破坏,“唤醒孩子”的内部驱动。一般来讲,孩子自身的学习动力都是很强的,可父母总觉得不够,不停地增加外在奖赏,以为这样可以控制孩子的学习。结果,增加了外在动力,孩子的内在学习动力反而下降了,到了大学,就已经没了。有调查显示,北大的孩子中,有 30.2%的人觉得学习没有意义,40.2%的人认为人生没有意义。父母太高估自己的力量,干涉太多,反而压制了孩子自己的力量。有些时候,好的教育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你没做什么。所以,适当收敛一点儿是很重要的,生命成长自有其自动展

16、开的方式。在这些基础上,父母要帮孩子发展优势。一旦我们帮助孩子发展了优势,孩子在这个领域有了信心,就会迁移到其他领域中去。有父母说,我一直在帮孩子发展优势啊,报了很多兴趣班和特长班。问题是孩子真的有兴趣吗?在这个方面真的有特长吗?有个妈妈给孩子报了国际象棋班,结果他是班里下得最差的,特长班变成了特短班,孩子备受打击。所以,父母要找到孩子真正的兴趣和天赋,而不是找自己感兴趣的、自以为孩子擅长的。而且,兴趣和特长不只是知识型的,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父母只是孩子成长的助推者,没有塑造其灵魂的资格和权利。事实上,我们也没有这样的本事。当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局限性,也就看到了孩子的力量。唯有看见,才能“唤醒”;唯有后退,才能助力。把成长的主动权交给孩子,静待花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