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识字一 神州谣教学目标:1、认识15个生字。会写10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祖国的伟大。3、有热爱祖国的感情,对三字经这种语言形式感兴趣。重点: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感知三字经的语言形式,感悟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热爱祖国的感情,对三字经这种语言形式感兴趣。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1、把自已收集到的祖国各地的风光,和知识拿来给同学们看一看,小组交流。2、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的祖国。二、朗读感悟。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2、朗读本课,可以诵读为主。让同学以洪亮的声音,自豪的语气,奋发的姿态,反复诵读。读第三句“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
2、,可用低缓、深情的声音,表示宝岛未归的遗憾和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愿。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可让同学自由说说从每一句三字经中,读出了什么,体会到什么。比方,从第一、二句中读出祖国山河壮美、风景如画;从第三句中读出宝岛台湾与大陆是一家,两岸人民盼望着早日实现祖国统一;从第四句中读出各族人民正在齐心协力,奋发向上,为振兴中华而努力。课文的内容只需让同学用自身的话大致说说,不要一句一句地讲解。中华民族的情况,黄河、长江、长城、珠峰、台湾等地理名词,可让同学在课前了解一下,教学时调动同学的已有知识,让他们自身说说,教师也可以适当予以点拨。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
3、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3、画出自身不理解的地方,小组讨论解答。小组解答不了的,由组长向全班提出。4、可能提出的问题有:(1)我们的祖国为什么又称为“神州、华夏、中华”?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
4、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2)“黄河、长江、长城、珠峰”在哪儿?是什么样的?(3)台湾在哪儿?为什么说台湾和大陆是一家?(4)“各民族”指哪些民族?我们自身是什么民族的?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
5、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以上这些问题你最想了解哪个,你打算怎么解决呢?5、选取你最感兴趣的问题回家利用多种途径找答案。明天开一个祖国知识讨论会:“我来说说我们的祖国”。在理解和感悟“各民族”时,可结合课后“读读认认”中的图画和词语,让同学说说自身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三、实践活动少数民族知识知多少:搜集少数民族的服饰、房屋、节日、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然后在班上交流。可以按民族把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分类整理,在学习园地或板报上办个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