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测评(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封建经济逐步兴起解析“和谐”“兼爱”“非攻”“政在得民”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说明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故选A项。答案A2.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孟子主张“民为贵,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反映
2、了先秦儒家()A.主张以人为本B.强调君民共治C.强调贤人治国D.提倡礼法并施解析君民共治指皇帝与民众一起治理国家事务,材料中“民惟邦本”“民为贵,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都强调从君民共治的角度治理国家,故B项正确。答案B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上述中国古代著名诗句反映了崇尚自然的()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解析题目提供的材料,明显反映了把心性返归自然的心态,是一种避世的主张,符合道家的基本内涵。答案B4.在“百家争鸣”的时代,有学派主张“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该主张()A.反
3、映了贵族阶层的强烈要求B.体现了小生产者的愿望C.导致了世卿世禄局面的瓦解D.是社会进步的重大障碍解析任用有高尚德行的人,给他们安排职位,尊重崇尚有贤能的人,即使他们是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的人,如果他们有才能,就选举提拔他们。这是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家学派的重要观点。故选B项。答案B5.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子在研究政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法、术、势相结合的主张。“法”是君主制定的成文法,“术”是君主驾驭臣民的权术。据此推断,“势”的本质含义应为()A.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B.贵族政治不断崩溃的政治形势C.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势D.结束思想界“百家争鸣”的局势解析就题目提供的材料来看,法、术都是
4、对君主的要求,在题目给定的选项中,符合这一特征的是C项。故选C项。答案C6.歌谣:“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这一典故反映了西汉初年盛行()A.墨家学说B.法家学说C.黄老之学D.“大一统”思想解析曹参这种做法其实是坚持清静无为,不扰民生事,其指导思想是“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故选C项。答案C7.下表为汉代统治者采取的统治措施。据此可知汉代统治者()皇帝举措汉高祖在关中择举“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者”为乡三老汉文帝下诏嘉奖孝悌、力田、三老、廉吏,派遣谒者赐帛慰问汉武帝下诏“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A.始终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B.
5、通过教化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C.建立了严格的封建等级秩序D.以实际行动否定了法家思想解析汉高祖推举“有修行”的人为乡三老,汉文帝对各方面表现优异的人进行“嘉奖”,汉武帝通过“劝学”以“举遗兴礼”,这实质上都是通过倡导、劝勉的手段,统一人们的思想,促成忠于封建王朝、恪守封建纲纪伦常的社会风气。故选B项。答案B8.赵鼎新在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根源中写道:“在这一政治体制中,皇帝被神圣化为天子,而天命的解释权则掌握在从知识精英中选任的儒士型科层官僚手中。”材料反映的是()A.孟子的民本思想B.荀子的政治思想C.董仲舒的新儒学D.孔子的德治思想解析由题干中的“皇帝被神圣化”“解释权则掌握在儒士型科层官僚手中
6、”,可知是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和儒家的独尊,故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未体现,均可排除。答案C9.汉武帝时,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据此可知,两汉用儒家思想判案()A.否定了先秦以来以法治国的理念B.标志着儒家独尊的封建正统地位确立C.使法律丧失调整社会矛盾的作用D.有利于发挥以法促善的社会教化功能解析两汉用儒家思想判案,反映出儒法的融合,有利于发挥以法促善的社会教化功能,故D项正确。答案D10.佛教主张出家,本悖于“孝”的儒家伦理,但是东晋高僧慧远却提出“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这说明()A.佛教开始动摇儒家的正
7、统地位B.佛教传入中国后出现本土化趋势C.儒佛两家思想主张相互对立D.佛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解析“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反映了佛教与儒家思想的融合,这说明佛教传入中国后出现了本土化趋势,故选B项。答案B11.宋明理学包括各种各样的理学本体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理学的“论”()A.以完成儒学哲理化为基本出发点B.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C.以丰富儒家思想内涵为核心目的D.以压抑人欲为最终归宿解析宋明理学家研究理学的最终目的是论证封建伦理道德的合理性,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B
8、12.朱熹的著述中,童蒙读物占很大比重,如论语训蒙口义易学启蒙小学四书集注等;特别是小学四书集注,一直被元明清统治者作为正统教材。这反映出()A.宋代重视道德教化的通俗化、普及化B.朱熹认为只有儿童才能接受天理C.道德教化应以书院教育为主要方式D.宋代官方开始重视儿童启蒙教育解析根据材料“朱熹的著述中,童蒙读物占很大比重,如论语训蒙口义易学启蒙小学四书集注等”可知宋代重视道德教化的通俗化、普及化,故选A项。答案A13.欧阳修、苏洵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范仲淹创有范氏义庄赡养族人,各地士绅纷纷效仿,办有“义仓”“义学”“义冢”等等。这一风气逐渐盛行的主要原因是()A.儒学深入社会生活
9、B.土地兼并日益严重C.重建三代宗法制度D.强化对乡里的控制解析材料“敬宗收族、义恤乡里”和“义仓义学义冢”与儒家思想的“重义”相符,故选A项;重建三代宗法制度与宋代时代特点不符,故排除C项;B、D两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答案A14.在与陆九渊进行了一场为时三天的辩论后,朱熹诗曰:“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这表明朱熹认为他的理学与陆九渊的心学()A.南辕北辙B.大同小异C.水火不容D.大异小同解析“地势无南北”“应知合处同”,反映了朱熹从大处着眼,认为双方的根本立场是一致的,故选B项。答案B15.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
10、业,谩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A.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C.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D.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解析王阳明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要去掉人欲,恢复良知本性,题干中的诗就反映了这一思想,故选A项。答案A16.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从题干信息李贽着“怪异服装”“收女弟子”等判断
11、,其行为与传统思想格格不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他抨击当时的道学家,挑战孔子的地位,故C项正确。李贽的“儒帽裹僧头”仅仅表明其行为上的离经叛道,并不能说明其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故A项不符合题意;明代受程朱理学影响,妇女社会地位低下,男尊女卑现象严重,而李贽招收女弟子,说明其主张男女平等,故B项错误;李贽生活在明末,看到某些社会不正的现象,并与之抗争,这不是“超然物外”,故D项错误。答案C17.禁书,泛指执政者或宗教领袖为了巩固自身的地位或信众的信仰,禁止于己不利的书籍传播。他们往往采取强烈的排他行为,例如焚书或追杀原作者。下列作品被列为禁书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们()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B.质
12、疑孔子的权威性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解析明末清初,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思想界出现了以李贽、黄宗羲等人为代表的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故选D项。答案D18.顾炎武认为,“天下之病民者有三:曰乡宦,曰生员(俗称秀才,亦称诸生),曰吏胥”;“病民之尤者,生员也”。他大声疾呼:“废天下之生员而官府之政清,废天下之生员而百姓之困苏,废天下之生员而门户之习除,废天下之生员而用世之材出。”这些言论主要体现出顾炎武()A.抨击君主专制制度B.致力于社会变革C.主张废除八股取士D.重视博学与考据解析材料反映了顾炎武主张废除生员,即改变读书人在国家的地
13、位,是致力于社会变革的思想,故B项正确。答案B19.王夫之认为“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随处见人欲,即随处见天理”“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这一主张()A.将满足欲望作为顺应“天理”的唯一教条B.反对“天理”是世界本原的思想主张C.反对“格物致知”的求理方法D.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教条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王夫之把人欲与天理相结合,并没有相对立,故D项正确;A项“唯一”说法错误,B、C两项无法从题干材料中体现。答案D20.某版本高中历史课本的单元内容如下,此单元内容最适合的标题是()第1课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2第2课宋明理学7第3课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12第4课礼制规范17第
14、5课儒家文化的传播22A.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B.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C.中华文明的发展演变D.宗法对古代观念的影响解析从先秦儒家、两汉经学到宋明理学的变化,展现出儒家文化的演变;“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又反映出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的关系,故A项正确;该目录未涉及中国古代的科技,故B项错误;“中华文明”过于宽泛,故C项错误;宗法对古代观念的影响没有体现出儒家文化的地位,故D项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1题20分,第22题20分,共40分)2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孔子具有“仁、礼、孝”等品质,因为他
15、相信拥有这些品质的人才能在社会上具有影响力。孔子认为,只有在道德高尚的人的英明领导下,中国才有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希望。材料二在管理中汉武帝仍然依靠法家学派的关于政府原则的学说,但他又通过把儒家思想作为帝国官方的意识形态,确保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长期存在。材料三宋朝新儒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哲学家朱熹(11301200)。其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朱子家训,其中对婚礼、葬礼、敬奉祖先以及其他一些家庭礼仪都做了详尽规定。作为一个优秀的儒家学者,朱熹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个人无论是在家还是在更大的社会里都应当发挥其正当的作用。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勒格新全球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反映
16、了怎样的时代特征。据此说明儒家和法家对于建立“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构想有何明显的不同。(6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汉武帝时期政治对思想提出的根本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发展怎样适应了这一要求。(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认为人要发挥“正当的作用”,必须遵循什么原则。根据材料,分析封建统治者将朱熹学说作为官方哲学的根本原因。(6分)(4)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宋明理学,儒学不断发展,长期占据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地位的现象给我们以怎样的历史启示?(2分)参考答案(1)特征: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原则遭到破坏(礼崩乐坏)。不同:儒家希望通过道德重建来恢复秩序;法家希望通过改革
17、,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2)根本要求: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适应:董仲舒吸收了法家和其他各家的学说,对儒学进行了改造,提出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学说,这适应了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3)原则:“存天理,灭人欲”。根本原因:朱熹主张约束人的正当欲求,要求人性符合理的要求,这有利于统治阶级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4)任何一种思想只有不断根据时代需要,充实内涵,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
18、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材料二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地事天也,尤下之事上也。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三新哲学的创立者必须建立一套包含宇宙论、伦理学和知识论的体系,以宇宙论解释宇宙的诞生,以伦理学讨论整个人类问题以及确立人生行事的价值,以知识论确定实然和应然知识的基础。这个新哲学叫做程朱理学。张君劢新儒家思想史(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归纳孟子对于“忠君”的看法。(4分)(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思想有何变化?这种变化是为了适应何种政治需要?(6分)(3)根据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三中所述理学在“宇宙论”“伦理学”和“知识论”上的理论分别是什么。分析理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0分)参考答案(1)看法:臣子应当忠于君主;臣子有权反抗独夫民贼。(2)变化:神化君权,强化忠君思想。需要:西汉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要求。(3)宇宙论:理是宇宙的本原。伦理学:三纲五常。知识论:格物致知、先知后行。影响:巩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铸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压抑人性、扼杀自然欲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