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1.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属性和分类,理解自然资源可再生的相对性。(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3.了解资源安全的概念和意义,分析维护资源安全采取的措施。(综合思维)4.通过认识自然资源数量的有限性和利用的发展性,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懂得利用自然资源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人地协调观)一、认识自然资源1自然资源概况(1)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为人类利用并产生价值的自然环境要素的总
2、称。(2)种类:自然资源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等。(3)作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了物质、能量和空间。例如,水既是生命的组成要素,又是重要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还为人类提供了生产、生活空间。(4)发展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种类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拓展,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提醒判定自然资源,要充分把握自然资源的两个基本属性,即自然属性(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和经济属性(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有用的物质、能量)。2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1)分类:人们按照自然资源是否可以更新或再生,将自然资源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
3、再生资源两大类。(2)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只要利用合理、保护得当,可再生资源就能够不断更新、循环利用。(3)非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主要是指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矿产资源是在一定区域、一定地质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在人类历史时期几乎不可能再生。易错警示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没有严格的界线。可再生资源虽然可以再生、循环使用,但由于其再生、更新或循环总有一定的周期,若利用不合理也会变成非可再生资源,如土地资源,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导致土地退化甚至丧失生产能力。3战略性矿产资源某些矿产资源
4、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区域发展、社会稳定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对经济安全、国防安全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有着重要影响和制约作用,被称为战略性矿产资源。二、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1自然资源的数量与人类活动以矿产资源为例(1)自然资源数量的含义指自然资源的蓄积量或可利用量,决定了自然资源的可开发和可利用规模。(2)自然资源数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资源总量上,还体现在资源种类与结构、人均资源占有量等方面。矿产资源的数量影响着资源的开采利用规模、生产年限和资金投入,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2自然资源的质量与人类活动以土地资源为例(1)自然资源质量的含义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
5、件下,各种自然资源满足人类和社会环境需要的优劣程度,或获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少和价值高低的表征。(2)土地资源质量的含义土地资源的质量是一个综合指标,包括地表形态、气候条件、土壤肥力、土地平整状况、土地区位条件等方面。在农、林、牧业生产中,土地质量主要是指土地生产能力的高低;在工业、交通、城镇等非农业建设中,土地质量主要是指土地区位条件的优劣。(3)土地资源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资源的质量决定了人们开发利用土地时的难度和成本。土地资源的质量影响着土地利用类型和生产方式。(4)发展变化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土地质量对人类活动的约束作用逐渐弱化,而人类对土地质量的影响却不断增强。人
6、类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可以促进土地质量向良性发展。人类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及过度利用,也会导致土地质量下降。3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以水资源为例(1)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呈现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趋势,造成我国不同地区在农业生产方式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南方地区利用充沛的水源发展了水田农业,北方地区因地制宜发展了旱作农业,西北地区主要发展了畜牧业、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2)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特点,对我国人口、城市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也产生重要影响。(3)措施人们通过修建大型蓄水工程和跨流域调水工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问题。特别提醒自然资源开发
7、利用的范围、规模、种类和数量,总是随着人类社会和科技发展而不断变化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生存和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弱,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范围和规模越来越大,利用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利用率越来越高。三、维护资源安全1概念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保质保量、及时持续、稳定可靠、经济合理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及资源性产品,同时避免破坏生态环境的状态。2资源安全的核心保证各种重要资源充足、稳定、可持续供应。3意义资源作为战略保障,是国家维护政治、军事安全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由于资源是环境的一部分,因此资源安全又与生态安全息息相关。4维护国家资源安全的措施一要坚持
8、立足国内,加大资源的勘探力度,维持必要的资源自给能力;二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保障海外资源安全供应;三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四要重视资源节约,避免资源浪费;五要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减少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环境污染。1可再生资源一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2可再生资源可以无限制地开发利用。()3按自然资源的属性,下列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A生物资源 B气候资源C水资源 D铁矿资源4下列不属于自然资源的是()A煤炭资源 B电力资源C森林资源 D气候资源5土地的数量和质量都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的阶段是()A采猎文明阶段 B农业文明阶段C工业文明阶段 D现代文
9、明阶段提示:1.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气候资源等只有利用合理、保护得当,才能够不断更新、循环使用,如果它们的资源环境遭到破坏,或者利用速度超过了更新速度,就会出现资源的短缺和枯竭。2虽然可再生资源能够再生,但其再生需要一定的周期,当人类利用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时,就会破坏其再生性。所以,对可再生资源要合理利用,注意保护,促进其更新、循环。3D生物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铁矿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4B电力资源则属于人类加工后的能源,不属于自然资源。5B农业文明阶段,土地的数量和质量都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资源分类与维护资源安全俄罗斯天然气资源及其丰富,其天然
10、气产量居世界首位,是国际天然气市场最重要的出口国,素有“天然气王国”之美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成为俄欧之间能源合作的物质基础,加之地理位置邻近,更使双方之间的能源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欧洲西部的一些国家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比例过高,对俄罗斯的依赖太大,不利于能源安全,国家应加强对国内能源的开发,如煤和核能,还应该开发风能、太阳能、水利、生物能和地热等能源。问题1(综合思维)天然气从自然属性与自我再生性质看,分别属于哪种自然资源?从自然属性看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分别属于哪种自然资源,可再生吗?提示:从自然属性看,天然气属于矿产资源;从自我再生性质看属于非可再生资源。从自然属性看,风能、太阳能、生物
11、能属于气候资源;从自然资源的自我再生性质看属于可再生资源。问题2(地理实践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西欧在天然气进口方面有什么特点?西欧各国应采取哪些措施保障本国能源安全?提示: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性较强。措施:开发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能源进口多元化;加强能源战略储备;科技创新,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等。归纳提升 1表解法记忆自然资源及其分类分类标准举例自然属性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能源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增殖性能(是否可更新或再生)可分为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主要指矿产资源2.维护国家资源安全的措施一要坚持立足国内,加大资源的勘探力
12、度;二要保障海外资源安全供应;三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四要节约资源,避免浪费;五要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12020年3月26日,自然资源部宣布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即“可燃冰”)第二轮试采日前取得成功并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在水深1 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试采创造了产气总量、日均产气量两项新的世界纪录,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重大突破。按自然资源的属性划分,可燃冰属于()A水资源 B气候资源C矿产资源 D土地资源C天然气的水合物是指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因其外观像冰一样而且遇火即可燃烧,所
13、以又被称作“可燃冰”或者“固体瓦斯”和“气冰”。按自然资源的属性划分,可燃冰属于矿产资源。选项C正确。中国既是能源生产大国,又是能源消费大国,但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仅相当于日本的10.3%、欧盟的16.8%、美国的28.6%。读中国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图,回答23题。2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目前需要大量进口的能源在图中是指()Aa Bb Cc Dd3中国能源产出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A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B多高能耗、低产出的工业C管理不善,浪费现象严重D工业布局不合理2B3.C第2题,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目前需要大量进口的能源是石油。在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所占的比重最大,在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
14、,石油的比重居第二位,故代表石油的是b。第3题,能源产出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在于管理不善和浪费严重。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材料不同历史阶段人类活动与自然资源的关系1农业社会阶段,人类生产、生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很大,在暖温带和亚热带相对湿润地区,尤其是河流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地区,形成了古代城市。2在工业社会阶段,影响生产力布局的主要因素是矿产的储存状况,以及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3后工业化阶段,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而各种后天性资源的地位则迅速上升。4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日益广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问题(综合思维)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人类与自然资源的关系怎样?提示:在农业社
15、会阶段,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明显受到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在一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农业文明得以形成和发展,并形成古代城市。在工业社会阶段,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影响。后工业化阶段,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的地位则迅速上升。归纳提升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支撑和约束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数量影响着开采利用规模、生产年限和资金投入,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如
16、许多资源型城市因矿产资源数量减少而面临困境土地资源土地资源质量决定了人们开发利用土地的难度和成本;同时土地资源质量也影响着土地利用类型、生产方式和效益;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土地质量对人类活动的约束作用逐渐弱化,而人类对土地资源质量的影响却不断增强水资源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呈现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趋势,造成我国各地在农业生产方式上有很大差异,也间接导致了我国人口、城市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当前,人们通过修建大型蓄水工程和跨流域调水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问题下图为人类各发展阶段的人均每日能源消耗(包括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统计图。读图,完成45题。4下列
17、说法正确的是()A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B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C人类在各发展阶段都消耗一种类型的能源D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每日能源消耗不断增长5下列关于人类各发展阶段能源利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原始社会人类利用的能源虽然较少,但对环境影响较大B农业社会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C工业社会大量使用能源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但生态问题得到缓解D现代社会崇尚美国的能源消费方式,能源利用率高,环境问题得到解决4D5.B第4题,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主要能源为木材和水力,木材属生物能源,A项错;后三个阶段主要消耗的是矿物能源,B项错;人类
18、在不同的阶段消耗的能源类型不同,C项错;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D项对。第5题,原始社会对环境影响小,A项错;工业社会对环境影响大,生态问题比较严重,C项错;美国的能源消费属于过度消费,环境问题比较严重,D项错;农业社会由于人口增多,对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B项对。区域认知:我国西部地区的“母亲水窖”工程干旱缺水是世界性的问题,中国西部是地球上主要干旱带之一。由于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流动,妇女成为西部贫困干旱地区农村的主要劳动力,她们不得不每日往返几里、几十里山路找回生命水。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制定之时,为了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全国妇联
19、提出“举全国妇女之力,建西部美好家园”的号召,帮助西部贫困干旱地区妇女和群众解决饮水困难,2000年全国妇联、北京市政府、中央电视台主办,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具体承办了“情系西部共享母爱”世纪爱心行动大型公益活动,募捐善款1.16亿元,用于设立“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专项基金,已于2001年开始实施,深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截至2015年底,该项目改善3 543所农村中小学饮水卫生状况,解决了中西部地区290万贫困群众的饮用水困难。水贫困测度,简单而言即对水贫困程度的测算。下图为我国农村水贫困测度空间格局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我国农村水贫困程度()A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B由南
20、向北逐渐加重C由东向西逐渐减轻D总体看,西北重于东南(2)造成贵州省成为高水贫困地区的最主要因素是()A气候 B地貌 C植被 D土壤(1)D(2)B第(1)题,读图可知西北地区、贵州、重庆、山西和吉林农村水贫困程度高,东南地区农村水贫困程度低。总体来看,西北重于东南。第(2)题,贵州位于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蓄水能力差。素养立意本题组通过我国农村水贫困测度空间格局示意图考察了我国农村水贫困程度的分布,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认知能力。总体上我国水贫困程度西北重于东南。题组1认识自然资源1读图,其中符合自然资源概念的图例是()B自然资源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21、2按自然资源的属性划分,下列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A水能 B核能 C风能 D地热能B水能、风能、地热能属于可再生资源,核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能源题组2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你知道吗?土壤妈妈最近生病啦!听,东北的土壤妈妈在哭。那里实行“塑料地膜”技术,把大片的塑料地膜当温室,用上一年都破碎了,就扔到土壤里。可是,这种塑料是土壤妈妈不能消化的呀,吃到肚子里会胃疼的!同时,化肥使用过多会使土壤板结,改变土壤的结构,使土壤妈妈无法“呼吸”,生“肺病”。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4题。3下列有关土壤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A土壤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在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都制约人类的
22、生存和发展B土壤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C土壤资源数量是有限的,但利用途径可进一步拓展D土壤资源的分布规律不受水热、生物条件制约4关于材料中所反映的环境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问题出现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阶段B该问题表明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必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C该问题反映出地膜、化肥的大量使用会导致土壤退化和土壤污染D由于土壤有自净能力,土壤污染不会带来食品安全问题3C4.C第3题,土壤资源属于土地资源的一部分,其数量是有限的,但利用途径可进一步拓展。第4题,材料中反映的问题,出现在工业文明阶段,反映出地膜、化肥的大量使用或使用不当会导致土壤退化和土壤污染。题组3维护资源安全5(生活中的地理)20
23、17年5月19日,我国在南海北部进行的可燃冰(天然气的水合物)试开采获得成功。下列关于我国可燃冰试采成功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缓解能源的紧张状况B保障能源的供应安全C优化能源的消费结构D解决能源的污染问题D可燃冰是一种能源,能够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保障能源的供应安全,优化能源的消费结构,但不能解决能源的污染问题。实施资源安全战略 确保我国国家安全1资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安全关系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各个关键领域、各个战略层面。资源安全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向、目标和要求。社会各界对资源安全问题的关注越来越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资源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贡献是基础性的、
24、不可替代的,由此自然资源往往被称为自然资源基础,即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二是资源供给的有限性,自然资源往往在数量、质量等方面有其极限或限制,不可能随心所欲、永无止境地索取。三是自然资源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支撑能力往往呈现削弱之势,石油、水、耕地等资源危机层出不穷。四是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不当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水、大气、土壤污染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五是自然资源,特别是战略性资源的国际争夺愈演愈烈,并成为主导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的主要因素。资源外交、资源军事等应运而生。六是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社会、政治、民族等问题日益显现,“资源诅咒”或“资源陷阱”在部分国家、地区,特别是资源富集区或
25、资源输出地时常发生。2资源安全具有丰富多样的含义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保质保量、及时持续、稳定可靠、经济合理地获取所需的自然资源及资源性产品的状态或能力。资源安全有五种基本含义。一是数量含义,即量要充裕,既有总量的充裕,也有人均量的充裕,但后者较之前者更具意义。二是质量含义,即质量要有保证,于是产生了最低质量的概念,例如最低生活用水质量。三是结构含义,即资源供给的多样性,供给渠道的多样性是供给稳定性的基础。四是均衡含义,包括地区均衡与人群均衡两方面。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亦即资源的非遍布同质性,增加了资源供给的时间和成本,是导致资源安全问题的原因之一;人群阶层的存在,特别是收入阶层的存在
26、,导致获取资源的经济能力(支付能力)上的差异,也是影响资源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五是经济含义,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从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上以较小经济代价(如较低价格)获取所需资源的能力或状态。资源安全具有四个典型特征。一是目的性或针对性。资源安全问题研究和管理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目的是要发现不安全因素、不安全领域、不安全方面和不安全地区,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调适和干预。二是动态性或可变性。资源安全问题与资源稀缺问题一样,是一个动态问题,任何国家或地区在资源安全领域都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三是层次性或尺度性。资源安全大小之分,于是产生了国家资源安全和区域或地区资源安全,群体资源安全和个体资源安全等衍生
27、概念。四是互动性或相关性。不同类资源安全间,资源安全与生态安全、环境安全、食物安全及经济安全间有互动性或相关性,表现为高度的正相关性,亦即其他安全状态的改进有助于资源安全状况改进。3我国资源安全的环境和形势错综复杂国内环境形势喜忧参半。一是我国经济持续高速或较高速增长,给并不厚实的自然资源基础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日益沉重的压力。二是人口增长及人均消费水平持续提高,进一步加大我国资源安全面临的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在相当长时期内是不可逆转的、刚性的。三是资源供给压力持续增长,我国淡水、石油、天然气、耕地等战略性资源,虽然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供给压力持续加大,是我国资源安全
28、保障的主要问题,且近中期内难以改变。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不断增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保育的力度持续加大,在相当程度上减缓或减轻了对资源基础的压力。五是国家对非传统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研判,我国对资源、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国际环境形势错综复杂。一是国际贸易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但国际自由贸易主流意识下各种贸易壁垒依然存在,并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还十分严重,这对于我国资源贸易格局、走向及对策等有着重要影响。二是各类生态环境行动不断涌现。世界各国(特别是世界大国)、国际组织(特别是联合国机构),对全球变化的关注与日俱增。联合国气候变化
29、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以及低碳发展理念和呼声,无疑会抑制化石能源的消耗,对于减轻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压力是极其有利的。三是世界资源贸易与合作态势多变,各国,特别是人口大国和经济发达国家对本国资源保护不断加强,国际贸易通道安全性变幻莫测,资源贸易引发的国际贸易摩擦甚至争端不断上升,资源贸易延续寡头垄断格局。四是地缘政治格局变幻莫测,单极削弱、多极渐强的世界力量格局正在形成,中国地缘政治关系有待进一步改善。4我国资源安全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一是资源基础因素。有利面是我国多数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使得资源决策回旋空间较大;资源勘察调查能力增强,使得可利用资源量不断增多;资源工程建设发展较快,使得资源配置和利
30、用能力不断增强。不利面是资源丰度较差,资源人均量小,重要资源进口依存度较高,资源浪费和资源破坏现象较为普遍而严重,国际资源伙伴关系不甚理想,资源储备能力较弱。二是人口增长因素。有利面是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得到了有效控制,资源消费方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进,减轻了资源压力;人口空间流动改善了部分地区的资源过载状况。不利面是人口持续增长且人均消费水平持续提升,加之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对资源基础的压力依然很大。三是国际贸易因素。有利面是我国国际贸易合作能力、国际支付能力持续增强,使得通过贸易获得所需资源的能力增强。不利面是国际贸易壁垒,特别是绿色壁垒严重,我国资源型企业“走出去”面临诸多环境和社会风险,资
31、源贸易伙伴关系不稳定或伙伴国局势不稳定。四是科学技术因素。有利面是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加强,特别是资源节约、保护和修复的技术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了资源节约、保护和修复。不利面是资源节约和保护等关键科技领域的创新尚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特别是节能、节水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五是经济发展因素。有利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在深入推进,经济增长的资源强度不断下降,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正在建设之中。不利面是经济结构仍不合理,特别是过剩产能、落后产能仍有较大比例,高能耗、高水耗、高地耗的基本产业特征尚未根本改善。六是地缘政治因素。有利面是我国奉行国家平等、睦邻友好的国际关系准则,周边环境总体稳定并
32、部分向好。不利面是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与极少数国家关系较为紧张;我国与周边国家在资源领域呈竞合关系格局;我国石油等重要资源进口通道单一且风险较大,通道安全隐患较大。七是生态环境因素。有利面是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持续加大,有利于减轻资源破坏和浪费、改善环境容量和生态服务。不利面是生态系统较为脆弱,服务功能较弱,环境容量有限,环境破坏现象仍然普遍而严重。八是文化教育因素。有利面是我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包括崇尚节约的文化传统,不断提升的教育水平等,对于增进公民资源节约意识是有利的。不利面是“炫富”等非理性消费现象仍时有发生,资源节约和保护意识仍很薄弱。九是体制机制因素。有利面是
33、资源节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制度不断建设和完善之中,资源环境正逐步纳入政府考核体系。不利面是资源价格制度还有缺陷,资源核算制度还未真正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施广度和深度还十分有限,有关资源环境考核、审计的诸多基本难题有待破解。5实施资源安全保障战略,提升我国资源安全水平一是实施资源调查战略,强化我国资源之基础。提高对本国或本地区自然资源数量、质量等性状的了解程度,减少资源不确定性对资源决策的影响,增进资源相关决策的可靠性与可行性,以提高资源安全的已知程度。重点加强矿产资源勘察,加强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的调查,增加资源可利用总量及其调配能力。重点加强西部和中部地区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勘察工作。
34、二是实施资源保护战略,增强我国资源可用性。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可更新资源的质量性状,并对非更新资源(矿产资源)实行适度控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或维持自然资源基础的基本数量和质量性状。重点加强可更新资源的质量性状维护,包括水资源保护、森林及草场资源保护等。同时,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实行规模和速度方面的控制。三是实施资源储备战略,增强我国资源后备力。增加储备,提高对供给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应对能力。同时,资源储备对于资源贸易谈判还有着极其重要影响,资源储备越多,在国际资源贸易谈判中所拥有的发言权和主动权就越大。要重点加强战略性储备和商业性储备。四是实施资源配置战略,增强我国资源支撑力。提高资源在各地区、各
35、部门、各用途间的配置效率,以切实做到物尽其用、地尽其力。通过配置效率的提高,实现资源效率的最大化,以减少资源浪费和资源破坏,提高资源安全水平。资源配置型工程建设仍是必要的。五是实施资源节约战略,提高资源利用之效率。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降低资源占用和消耗水平,减缓国家或区域自然资源基础的萎缩趋势和程度。加强资源节约制度的建设、资源节约的技术创新与应用、资源节约宣传与教育等。六是实施资源替代战略,减缓短缺资源之压力。用较不稀缺的资源替代较稀缺的资源,以缓解稀缺资源的稀缺程度,提高稀缺资源的保障程度。重点实施能源替代,特别是用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高污染能源;清洁淡水替代,包括再
36、生水或中水利用、海水淡化、微咸水利用等;基本农田置换,即用不适宜耕种的土地,将被占用耕地置换出来用于发展工业、交通和居住。七是实施资源创新战略,提升资源创新支撑力。加强资源安全战略研究与创新设计、资源安全制度创新,推动资源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创新和建设。重点加强节能、节水、耕地保护、矿区修复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八是实施资源贸易战略,提升国外资源统筹力。发展于我有利的资源贸易体系,建立以保障国家资源安全为宗旨的资源贸易体系。实现多元、多渠道、多路径,以及稳定可靠、经济合理的资源进口;规范、控制和管制资源出口;参与国际资源贸易格局的形成与多边资源贸易谈判;注重资源企业的社会和环境责任监管。九
37、是实施资源合作战略,提升国际资源影响力。建立旨在保障我国资源安全并兼顾关系国利益的资源合作关系,以提升我国资源安全的境外保障能力。重点加强国家政府层面的资源合作关系及其构建与发展,企业层面的资源合作关系及其构建与发展。最后是实施资源外交战略,提高资源外交保障力。积极开展政府首脑层面的资源外交、官方资源外交和民间资源外交。妥善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海洋资源开发争端。积极参与全球资源治理体系的建立、健全和运行。(来源于人民日报,作者谷树忠、李维明,有删改)教材P3活动1属于自然资源的有:田地里的棉花、森林里的树木、山体中的岩石、海洋中的珊瑚岛礁、地层中的煤炭。2空气属于自然资源。空气有自然属性,空气中
38、的氧气、氢气、氮气等都有利用价值,有经济属性,因此空气属于自然资源。教材P4活动1可再生资源虽然可以再生、循环使用,但其再生、更新或循环总有一定的周期。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只要利用合理、保护得当,可再生资源就能够不断更新、循环利用。但是,再生条件一旦发生改变或遭到破坏,可再生资源的再生能力就会减弱、甚至终止。2非可再生资源是在一定区域、一定地质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在人类历史时期几乎不可能再生。教材P5活动1自上而下依次是:2 037.85立方米、2.27亩、1.87吨、177.58吨、15.28吨。2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不足,许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居世界后列。在
39、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材P6活动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美化周边环境;由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方向发展。教材P8活动放垦开荒和农垦等活动破坏了草原植被,引起草原出现沙化。随着国家“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的实施,出现了治理速度超过沙化速度的生态良性逆转。教材P9活动解决区域之间水资源的不平衡,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促进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还可以防汛抗洪。教材P10活动都有道理。维护国家资源安全的措施有:一要坚持立足国内,加大资源的勘探力度,维持必要的资源自给能力;二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保障海外资源安全供应;三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四要重视资源节约,避免资源浪费;五要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减少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