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重庆复旦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49600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重庆复旦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解析》重庆复旦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解析》重庆复旦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解析》重庆复旦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解析》重庆复旦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解析》重庆复旦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解析》重庆复旦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解析》重庆复旦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解析》重庆复旦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重庆复旦中学2014-2015学年度下期半期考试高2017级历史试题 尊重自己!爱护复旦!复旦过去的光荣,将来的灿烂,全赖我们共同爱护,共同发展!同学:今天在考试的时候,不要忘记自己!不要忘记复旦!考场秩序井然,人人洁身自爱。本试卷分为I卷和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请将答案工整地书写在答题卡上命题人:秦大芳 审题人:晏红 I卷(共50分)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A封号和耕牛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D人口和铁犁【答

2、案】C考点:分封制。土地是主要生产资料,周王“授土”给亲族、姻亲、功臣建立封国。分封土地会将当地的人们一起归于贵族管理。2中国人对与父母同辈的称谓非常多,比如有“伯伯、叔叔、舅舅、姑妈、姨妈”等,这种现象应该受中国古代哪种制度影响最大A分封制 B宗法制 C等级制 D礼仪制【答案】B考点:宗法制。与父母同辈的称谓非常多,“伯伯、叔叔、舅舅、姑妈、姨妈”等这些称谓都与父母有血缘关系,故选B。 3、史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楚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上述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A鼎是王权的象征 B周天子对王国

3、控制松驰C西周诸侯国强盛 D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答案】D考点:分封制。分封制下有着明确的诸侯与周天子的权利义务关系,并通过不同的礼仪制度进行维护,材料中的楚王问鼎的事件表明,周天子的权威已经受到破坏,分封制逐渐的瓦解。4、钱穆先生在其中国文化导论中说:“封建社会是各有封疆的,各各关闭在各自的格子里面诸侯们各自涨破了他们的各自格子,郡县的新国家,便逐渐形成,其姿态与性质,与旧的封建国家决然不同。到战国时,七国乃至九个大强国,几乎全是郡县的新国家了。”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分封的诸侯国是小国寡民B战国产生了中央集权国家C各国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D郡县出现适应了争霸需要【答案】D考点:分封制。本题主要考查

4、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首先注意材料提及的“封建”是指“分封制”,材料中并未涉及小国寡民的说法,A项不选。周王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诸侯相对服从周王,并不实际控制全国土地,更未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因此ABC均不选,故选D。5. 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这个政府高官应是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答案】B考点:三公九卿制。依据所学知识,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协助丞相处理政务,并监察百官。依据材料中“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

5、、调查”,故选B。郡守是地方的行政长官。6、据文献记载,西周时期天子用九鼎,第一鼎盛牛,称“太牢”,以下盛羊、豕、鱼、脂、肠胃、肪、鲜鱼、鲜腊;诸侯一般用七鼎,也称“大牢”,减少鲜肉,鲜腊二味;卿大夫用五鼎,称“少牢”,鼎盛羊、豕、鱼、腊、肤;士用三鼎,盛豕、鱼、腊,士也有用一鼎的,盛豕。可见周代饮食制度强调()A营养搭配B贵贱等级C社会分工D皇权至上【答案】B 考点:宗法等级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天子用九鼎八,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说明西周是按照级别规定祭祀用品数量,充分体现了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B项正确;A、

6、C项与题意无关;D项不符合史实,皇权到秦朝出现;故选B。7、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散相权而保障君权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答案】B考点:郡县制;三省六部制。图片反映的是秦的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以及唐代的三省六部制,结合所学唐代三省六部制将宰相权力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加强了皇权,所以选B8、.在热播的电视剧步步惊心中,女主人公从现代穿越到了清朝的康熙年间,她可能看到的情景是A皇帝与宰相商议国家大事 B政府张贴金榜公布科考结果C军机大臣跪见皇上 D内阁大臣与皇帝商议军国大事【答案】B

7、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依据所学,清朝的时候依然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故B应该看到;宰相早在明太祖时就已废除,故A不可能看见;军机处是雍正时设立,故C错误;D项错误,清代内阁只处理日常事务,故不可能看见。所以应选B。9. 自汉代以来,中国古代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多采取羁縻制度,即利用少数民族的旧贵族对其进行间接统治,安抚笼络少数民族。下列政策或措施中与之截然相反的是A册封制度B和亲政策 C土司制度 D改土归流【答案】D考点:古代对少数民族的政策。羁縻政策是通过少数民族自身管理自己的方法,来笼络少数民族,ABC项都是体现了这一精神,D项改土归流则是用流官代替土官,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D。10

8、、下图为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选官制度A为选拔士族子弟设立 B仍然是世卿世禄制度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答案】D考点:科举制。该题属于图表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图片信息的解读和唐朝科举制度内容的理解能力。根据图示,进士的出身不是唯一的但是士族子弟仍占多数,故D项表述正确;其它几项的解读均不正确。1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三省六部制 宋朝在地方设置通判 明朝的内阁 清朝的军机处ABCD【答案】A考点:三省六部制与通判。本

9、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讲的是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体现这一特点的是三省六部制和宋代在地方设置通判。所以答案选A。12、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中外条约规定: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应缴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此条款侵害了中国的A司法主权 B关税自主权 C领土主权 D内河航运权 【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材料中提到对在英国与 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中英国应该缴纳的关税,中国应当与英 国协商,这表明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受到侵害,故选B。13、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米切尔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

10、切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一半这好象是一个奇怪的结局。”出现这一结局的根源是( )A. 清政府继续实行闭关政策 B. 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抵制C. 英国商品倾销仅限于五口及东南沿海地区 D. 鸦片输入骤增削弱了国人购买外国商品的能力【答案】B考点:通过鸦片战争,列强打开中国大门,但是列强倾销的商品却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因为自然经济最大特点是自给自足,所以列强商品倾销受阻。14、1896年,英国商人在杭州开设工厂也是合法的。其设厂的依据有 “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规定 领事裁判权的规定 马关条约的有关规定 辛丑条约的有关规定A、 B、 C、 D、【答案

11、】B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不平等条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强调1896年英国在华开始工厂的法律依据。 依据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规定,英国在中国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甲午战争后,日本与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新增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规定,英国也可在华设厂,所以两项是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领事裁判权与开设工厂无关,辛丑条约于1901年签订,此两项与题意不符,故答案选B项。15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所说:“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此评价最适用于A三元

12、里抗英 B义和团运动C太平天国运动 D辛亥革命【答案】B考点:义和团运动。根据所学,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其灭洋反应民族危机是爱国的,扶清是保护落后的封建政府这是落后的,所以材料中最符合的是义和团运动,其他不符合题意。16地名的变迁往往记载着历史的变化。近代历史上,北京的东交民巷曾被改名Legation Street(使馆大街),兵部街改名为Rue Linevitch(孪尼微支路),台基厂街改名为Rue Marco Polo(马可波罗路)东长安街被改名为意大利街,崇文门内大街改名为克林德(德国公使)街等。这一现象出现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C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D八国

13、联军侵华战争时期【答案】D考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清政府已经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以上改名的现象说明清政府对洋人的这种做法束手无策,听之任之。 17、邓小平曾经这样说起民族痛史:“中国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进入到20世纪的”,该事件指的是:() A. 火烧圆明园B .割占宝岛台湾C. 签订辛丑条约D .提出“二十一条”【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史实的识记。根据题目中邓小平同志的这句话,该战争既要满足攻占中国首都又要满足是发生在20世纪,在四个选项中,列强攻占中国首都的只有A和C,而发生在20世纪的只有C,故选C。 18、“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

14、个信号,这一次全国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与巴金先生的这点“感想”直接相关的事件是()A. 华北事变B. 九一八事变C. 七七事变D. 八一三事变【答案】D考点: 1937年“八一三事变”。 从材料“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可以看出这是指的日军全面侵华后,发动的八一三事变,侵犯上海,揭开了淞沪会战的序幕,故选D。191940年5月16日晚,日军插播了当天在湖北襄河某中国将士阵亡的消息,并称:“我皇军第三十九师团官兵在荒凉的战场上,对壮烈战死的绝代勇将,奉上了最虔诚的崇敬

15、的默祷,并将遗骸庄重收殓入棺,拟用专机运送汉口。”该将士是A蒋光鼐 B蔡廷锴 C杨虎城 D张自忠【答案】D考点:抗日战争。从材料“1940年5月16日晚”、“用专机运送汉口”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在枣宜会战中受到日军崇敬的张自忠将军,故选D。20.全面抗战爆发前后短时期内,国民政府组织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将东部沿海的大部分高等学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有史学家称其为“东方的敦克尔刻大撤退”,这次“大撤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资源的阴谋 B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C为迁都重庆奠定了基础 D为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答案】D考点:抗日战争。可与敦克尔大撤退

16、的作用类比得出答案。人力、物力的转移为后来的抗战保存了实力,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使中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21图五是最近发现的“八路军办事处”胸章。请你判断:这一胸章出现在图五 江城发现“八路军办事处”胸章(正反面)胸章(正反面)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答案】C考点:抗日战争。从材料图片中国的十八集团军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建立了抗日民族统统一战线,中共领导的红军被改编为第十八集团军,故选C。22、“好男当兵上前线,抗日队伍出四川。坐上大船到武汉,武汉火线扯得宽。哪怕飞机丢炸弹,哪怕四处起狼烟”(川江号子好男当兵上前线)。这一作品创作的

17、事件最早可能是() A.1931年B.1936年C.1938年D.1939年【答案】C考点:抗日战争,材料中提到了武汉地区,可知早1938年广州、武汉失守、所以最早出现在武汉抗日的时间应该是1938年,C正确,BDA错误。23某年,中国发生重大事件,引起苏联关切;消息报指出该事件将打击中国反日力量的团结;真理报更认为该事件将造成中国分裂,使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此一重大事件为何? A甲午战争,日本要求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及台湾 B袁世凯称帝,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作为交换 C五四运动,学生认为政府对日软弱,主张抗日 D 西安事变,张学良要求停止剿共,以共同抗日【答案】D考点:西安事变、。根据材料体现的

18、信息可以看出,中国发生的事件引起了苏联、日本等国的关注,并有可能进一步使日本侵略中国,这一事件是西安事变,故选D。24、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中关于某次会战的解说词:“这些人用他们的生命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的狂言,用他们的鲜血改写了中国军人的形象,更重要的是他们扭转了日本由北向南进的侵华策略”。这次会战 表明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抗日决心 体现了中国军人视死如归的精神 打乱了日本侵略者的战略部署 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A B C D【答案】A考点:由材料“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的狂言”可知此战役是淞沪会战, 标志着抗日战 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是武汉会战,所以排除,选 A 项252008年上映的电视剧中国兄

19、弟连讲述了:一次战役后国民党军队一个连去营救被日军围困的情报人员,与新四军的一支游击队在途中恰好相遇两支“友军”在抗击日军的过程中联合杀敌成为生死兄弟。此种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A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地区 B华北事变后的华北地区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时的西北地区 D七七事变后的江南地区【答案】D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题干给出了信息是国共第二次合作抗击日本侵略,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是在1937年9月,北方的共产党军队成立为八路军,南方共产党军队成立新四军,所以应该是七七事变后的江南地区,答案为D。卷(共50分)26、(2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20、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式,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改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 结合所学知识,用史料说明材料一中秦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指什么? (2分)它具体是怎样构成的?(3分)(2)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在中央官制和选官制度上的体现?(4分) 材料二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赵高(时为丞相)势倾人主,老臣皆被黜。尝遇朝会,乃使人献鹿于帝,高指曰:“此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矣,此鹿也。”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材料二中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

21、,说明秦朝的制度存在着什么矛盾?(2分)为解决这一矛盾,汉、唐、宋、三朝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 材料三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4) 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4分)(5) 综合以上材料,简要概括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2分)【答案】(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2分) 构成: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3分) (2)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2分)选官制:科举制。(2分)、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2分)采取措施:西汉: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汉

22、武帝时建立“中朝”,削弱了相权;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丞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6分)(4)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2分)清朝设军机处(2分) (5)趋势:王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终被废除。(2分)考点:古代中国政治体制。(1)和(2)结合秦汉和唐朝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分析回答。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朝所沿用;唐朝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秦汉和唐朝的政治制度建设的具体措施:如秦朝中央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汉朝郡县封国并存,唐朝主要是实行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3)材料“赵高(时为丞

23、相)势倾人主”、“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反映了赵高权势过大,危及皇帝, 说明秦朝的制度存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汉、唐、宋、明四个朝代的统治者都采取措施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根据所学作答即可,但要做到答出具体的措施:汉:汉武帝建立新的决策机构“中朝”,成为朝廷决策的重要机构。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宋:在宰相下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把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4)材料指出“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说明明清两代君权失去制约,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联系所学知识,列举明清两朝加强君主专制的具体措施。(5)从材料

24、和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我国古代政治体制经历了一个中央集权和皇权不断地加强的趋势。27、(共14分).山东省又称“齐鲁大地”,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我国古代各王朝都利用各种方式对其进行了管辖。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请回答:(1) 结合材料一说明山东省为什么又称“齐鲁大地”?(2分)(2) 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体现了哪一朝代对山东省的管辖?从中看出它们各采取了什么样的行政管理制度?(4分)(3) 元朝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2分)在这种制度下,是如何加强对山东管辖的?(2分)(4)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逐步完善有何积极作用?(4分)【答案】(1)在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山东省曾分封过齐、鲁

25、两个诸侯国。(2分) (2)西周和西汉前期。分封制和郡国并行制。(4分) (3)行省制度。(1分)山东归中书省直接管辖。(2分) (4)有利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和政治稳定。(4分)考点:古代政治制度。(1)需要结合地理知识,知道山东省的范围即可回答,齐鲁都是西周的封国。(2)材料一已经标明是“西周”;通过材料二中的“郡”、“国界”可判定是西汉时期的地图,西汉前期推行郡县制,又分封诸王。(3)认真分析材料即可回答。(4)联系相关知识,言之成理即可。28、.(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图1 圆明园大水法残迹 图2 马关条约的签订 图3 八国联

26、军侵华请回答:(1) 圆明园世称“万园之园”,她被劫掠焚烧是在哪次侵略战争时期?(1分)图3的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严重的影响?(2分)(2) 图2反映的事件发生在何时?(1分)哪一条款突出反映了列强资本输出的侵略要求?(2分)材料二 图4 清军收复新疆战争要图(18761878年) 台湾人民的反侵略斗争(1895年)(3) 材料二是历史研究课上某同学搜集的图片。请你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什么?(1分)并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事件。(4分)(4) 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有何联系?(3分)【答案】(1)第二次鸦片战争(1分)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 (2)1895年(1分)条款:允许日本在通商口

27、岸开设工厂。(2分) (3)主题: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分)左宗棠收复新疆(2分) 台湾人民反割台运动(2分)。 (4)因果关系。材料一列强的侵略是材料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的根 本原因;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 主要原因。(3分意思相近即可)考点:近代列强对华的侵略和中国的反侵略斗争。(1)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圆明园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被英法联军焚毁的,图三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该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图二是马关条约的签订,这是发生在1895年,条约中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是最能体现列强的新时期的侵略要求的。(3)材料二体现的是清军收复新疆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的材料,二者共同体现了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国家的统一而进行的斗争。(4)材料二和材料一是因果关系,因为列强的对华的侵略,才有了中国的反对侵略的斗争,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被割让给日本,台湾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反割台斗争。正是由于中国的保家卫国的斗争,才使得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没有得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