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二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拓展西湖名堤教学反思2 沪教版.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04881 上传时间:2025-11-0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拓展西湖名堤教学反思2 沪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拓展西湖名堤教学反思2 沪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拓展西湖名堤教学反思2 沪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拓展西湖名堤教学反思2 沪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西湖名堤教学反思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一般特性和规律的一种概括性的、间接的反映过程。思维活动是使我们在学习中能继承人类的知识,并能运用知识来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离开了思维活动,感性认识就无法实施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也无法指导实践活动。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思维训练。而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就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训练手段。教会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整理,然后进行概括让学生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思维,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往往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要让学生吃到更多的鱼,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教学生学会打鱼。沪教版小学语文二下西湖名堤教学反思西

2、湖名堤是一篇描写杭州美景的课文。全文分成两个部分,先是描写了杭州山水的美,再是介绍了两道长堤的景色与它们各自的由来。写景的课文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显得格外的枯燥,没多大的兴趣。所以我想有所突破:带孩子们看看杭州最著名的西湖十景,有了视觉的感受以后,再来理解课文中那些优美的语言文字,那就容易多了。让学生了解这段历史,从而知道所谓的“名堤”究竟“名”在哪里?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哪些人性的光芒。下面就介绍其中三个我满意的环节。【教学环节一】有道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对于学生杭州自然是不陌生的,真正去过的,也只是记得杭州有个偌大的西湖。我想到用“西湖十景”引入课文,让学生在柔美的乐曲声中,看着画

3、面,读出它们各自的名称。既然是语文课,就要让学生领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虽然十景历史悠久,各具特色,但它们的名字都只用了四字词语来简洁地概括出各自的风貌。通过了解朗读,学生自然而然地了解了西湖的胜景,迫不及待地要走进这个素有“人间天堂”。【教学环节二】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课文的第二小节具体介绍了西湖山水的美丽,用词优美,写作手法丰富,有排比、有比喻。词语中

4、“层层叠叠”“连绵起伏”较难理解。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立体地表现出来。配上舒缓的音乐,范读给学生听。学生们在“哇”的赞叹声中,跃跃欲试,都争着来读出山的华丽。在反复诵读以后,学生自己发现了排比句“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那这四个字“绿、青、浓、淡”能不能互换?这个问题犹如深水炮弹,一下子打蒙了一大片。爱动脑的孩子像打了兴奋剂一样,议论开来。原来“绿和青”是都是一种相近的颜色,因为山上草木繁多,所以才会显得那么的苍翠。“浓” “淡”是反义词,近的山则浓,远的自然淡了我很高兴,孩子们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挖掘语言文字的内在意义。课文中西湖的水描写的像一幅立体的

5、画面,在音乐声的配合中,很容易得到感悟。总结西湖的山水之美,我借鉴了苏东坡的那句经典诗句“总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也为下文埋下伏笔。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

6、、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教学环节三】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揭示课题以后,

7、学生通过自学,马上就能找到有关的句子,知道西湖上的两道名堤就是“苏堤”和“白堤”。为了让学生了解这两道堤的地理位置和不同的功能,我让大家看了一幅西湖的全景图,介绍说:“苏堤是一条贯穿西湖南北风景区的林荫大堤,长度足足有三公里。而白堤全长仅一公里,它把西湖分成了里湖和外湖。”之所以称它们为“名堤”,这分别与两大文豪“苏东坡”和“白居易”有关。我指导大家回顾了学过的有关白居易的古诗草、池上、大林寺桃花。又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苏东坡,刚才所读的介绍西湖的诗句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再次的品读。通过朗读,学生对两大文豪的敬仰之心油然而生,更加有兴趣了解其中的典故。接下来的教学分成两步走,一方

8、面,从两道堤的景色入手,都是写“桃红柳绿”,表现出来的语言文字却不同,“白堤”用比喻句简要的表现出华丽之美,而“苏堤”却用拟人的手法具体、形象地描写了他们的秀美。我运用了录像欣赏,诵读古诗咏柳和有关桃花的佳句等各种方法,让学生学得扎实又愉快。另一方面,要解决两道名堤究竟“名”在哪里?从课文的字面上看,学生不难发现因为两道名堤和这两位文豪有关。我通过课前查阅的资料显示,追究历史原因,当时建造这两道堤是为了防洪。人们为了纪念他们的治理西湖的功绩,会以他们的名字来命名。在老师的过渡语中要将这一重要的信息,告诉学生这正是这两道堤出名的真正原因。由此可见这两人不仅文学造诣了得,更是一个为民办实事的好官,得到了大家的敬仰。整堂课将诗与文、优美的词句融合在一起,新授与旧知融合在一起,优美的乐声与琅琅的读书声融合在一起,在享受美的过程中,也深深体会到中国语言文化的精髓,体会到了人性的光芒。让听课的老师们有种“不想下课”的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