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狮子和山羊第一课时教学反思狮子和山羊是一篇童话故事。情节曲折,环环相扣。故事蕴涵的道理也很耐人寻味。课文中成功塑造了一只勇敢、沉着、有计谋的老山羊形象。“羊”这种动物在我们的印象中总是软弱、胆小、善良的。而课文中的老山羊却一反常态,聪明而机智。老山羊的机智聪明是通过它和狮子与豺狗的两次较量表现出来的。勇猛的狮子、豺狗的聪明反倒成了老山羊的手下败将。老山羊不勇猛,却很勇敢,临危不乱并且随机应变。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在于帮助学生体会山羊的勇敢、机智。从而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遇到危险时,要临危不惧,随机应变。本课的几次教学实践让我收获颇多: 一、成功之处:设计填空,渗透梳理文章脉络。 这篇课文篇幅很
2、长,要在有限的两课时的时间内完成课文教学是有一定难度的。如何做到抓住重点,长文短教,所以我在教学时,做了以下设计: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了解。然后我请学生完成一个填空练习:一只迷路的山羊_次遇险,第一次它吓退了_;第二次,_ 和_ _一起对付山羊,结果_。它真是一只_的山羊。通过以上两个步骤,学生理清课文结构,明白这篇课文可以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写山羊如何吓跑狮子的,另一部分是写山羊怎样战胜狮子和豺狗的。课文的学习也是以两部分开展,思路较清晰。 二、不足之处:重质疑,轻朗读 本文置身于“读课文提出问题”的单元,而单元目标中要求学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
3、会提出问题,知道学会提问有助于读懂课文。因此,在解读完教材之后,我把本文的质疑点落实到了对文本语句的理解上,例如“山羊为什么会大吃一惊“山羊为什么要在狮子面前大摇大摆地走”“狮子为什么会吓得不得了”等,可以说质疑和释疑贯穿整堂课的教学,而本课的释疑又恰恰超出了本班学生的能力范围,35分钟的课堂就在“兜圈子”中草草收场。两次试教,直至正式上课结束,我仍然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听了教研员黄老师的点评,我似乎豁然开朗,是呀,我的语文课该有的语文味儿,该出彩的朗读都被我忽视了。课堂上除了指名读,读正确,齐读,其它的朗读形式一概都没有,要知道,像这样一篇情节曲折,环环相扣的寓言故事是深受孩子们喜欢的,而支离
4、破碎的句、段解读早已磨灭了孩子们读的兴趣。 三、教学偶得:学贵有疑,疑源于何处? 俗话说的好: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好问是知识的窗户,才能的马达,创新的动机。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单元目标中要求学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会提出问题,知道学会提问有助于读懂课文。要继续训练学生遇到疑惑敢于提问的好习惯。从某种角度来讲,提出问题远比回答问题要难得多。从什么角度来提问题,怎样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些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在前几篇课文学习的中,曾让学生就全文不理解处质疑,结果学生的提问方方面面都有,从而无法梳理出教学主线,给教学带来了麻烦。那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质疑的能力
5、呢?课堂上,仅仅只是为了质疑而质疑吗?一系列的疑问始终在我脑海中。当听到黄老师提出的“小学语文教师课程观”让我似乎一下子有所顿悟。的确,质疑能力的培养并非仅仅是在二年级中需要落实,它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因此明确年段目标,是明确年段质疑点的基础。二年级的质疑就应该有二年级的特点,质疑的点更多的应该落实到字词的教学,而并非语段的解读,而高年级的质疑点则恰恰相反。 四、再教设计:合理落实质疑点,扎实字词教学,让朗读成为亮点 在明确了本年段的质疑要求之后,在这课的教学中,或许我可以把质疑放在对课文的字词教学中,指导学生可以对不理解的重点词语,标点以及对课文中的矛盾处质疑,从而提出有价值且符合二年级年段
6、目标的问题。例如什么是“西伐神”?“西伐神”的信徒又是什么?“立誓”是什么意思等,我相信,这些或许才是我们二年级孩子该有的疑问。同时,要将质疑与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进行,一方面培养学生读中生疑的学习习惯,一方面引导学生在朗读感悟中真正理解课文内容。如我让学生在理解了“大摇大摆”之后可以说说从中看出山羊怎么样?“恭敬地说”说明什么等。学生读读课文,谈谈体会,再深入质疑,三者相辅相成,帮助学生理解得更深入透彻,那么课文的教学难点也就突破了。 本文教学中还需要挤出更多的时间落实朗读的指导,在本篇课文中可运用最多的就是分角色朗读和动作演示。在教学过程中,我可以组织学生先在小组内练习,例如对“大摇大摆”一词
7、的理解也可由我邀请学生示范一遍后,再扩散到全班进行训练。训练时还要抓住狮子这个配角,通过对配角的体会,同样能反衬出山羊的智勇。因为学生对童话很感兴趣,从读到演,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既可以通过表演与评论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智慧。使教学方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激了活课堂气氛。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