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饶市20142011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高二语文参考答案1、(3分)D 【苏轼此词,不属于“词媚”的范畴。】2、(3分)C 【“词中都是女性形象”错,原文是“词中的女性形象也占了很大部分”。】3、(3分)A 【“在豪放派出现以前,词并未表现出 庄的一面”的说法属无中生有。】4、(3分)D 【因缘:罗织罪名,加以构陷】5、(3分)C 【台阁,即尚书台。东汉以尚书直接辅佐皇帝以处理政务。因汉尚书台在宫禁内,乃有此称。“台阁”往往与公府并举。后汉书仲长统传云:“光武皇帝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唐李贤注:“台阁谓尚书也”。台阁亦可指旧时的官府,孔雀东南飞:“仕宦于台阁。”】6、(3
2、分)B 【“被皇帝贬去主管丧事”错,陈庞“典丧事”一事只是窦宪的想法,当时皇帝已经死了。最终,陈庞也没有“典丧事”。】7、(10分,每小题5分)(1)鲍昱认为他的才能很高,提升他为辞曹,让他掌管天下的官司诉讼。陈宠评定判决的(官司),没有不让众人满意和信服的。【高,认为高,意动用法1分;狱,官司1分;所平决,所字结构,评定判决的(官司)1分;厌服,使满意信服,使动用法1分;大意1分。】(2)窦宪等人掌握了朝中大权,常对陈宠怀恨在心,于是奏请太后,让陈宠主管丧事,想要趁他犯错的机会来中伤他。【秉,掌握1分;衔,怀恨在心1分;白,告诉(奏请)1分;中,中伤1分;大意1分。】【参考译文】陈宠字昭公,
3、年轻时担任州郡的官吏。被征召到司徒鲍昱的官署。当时,三府的官员专门喜好结交游玩,以不肯就职治事为高尚。唯独陈宠辛勤用心处理事务,多次向鲍昱陈述当代合乎时宜之事。鲍昱认为他的才能很高,提升他为辞曹,让他掌管天下的官司诉讼。陈宠评定判决的官司,没有不让众人满意和信服的。当时司徒府的官司,久的拖延几十年,事情大都混杂错乱,容易轻重失当,不良的官吏得以罗织罪名、加以构陷。陈宠替鲍昱撰写七卷辞讼比。判决事件的法律条文后面,都用同类事件的判决跟随。鲍昱上奏把它献给皇上,从那以后,公府尊奉它为法则。陈宠性情周到缜密,经常讲臣子的道义。自从在中枢任职,辞谢遣散门人,拒绝相知的朋友,唯有一心在公罢了,(因此)朝
4、廷很器重他。皇后的弟弟侍中窦宪,推荐真定县令张林为尚书,皇帝拿此事问陈宠,陈宠回答说:“张林虽然有才干能力,但是平日有贪污行为。”窦宪因此对陈宠十分不满意。等到皇帝驾崩,窦宪等人掌握了朝中大权,常对陈宠怀恨在心,于是奏请太后,让陈宠主管丧事,想要趁他犯错的机会来中伤他。黄门侍郎鲍德素来敬重陈宠,劝告窦宪的弟弟夏阳侯窦瑰说:“陈宠侍奉先帝,很被接纳信任,所以能长久留在尚书台,获得特殊的赏赐,如今不能(让他)因忠诚、贤能而蒙受奖赏,反而去计较(他)微小的过失,确实有损辅政之人宽容饶恕的品德。”窦瑰也爱惜人才,认为他说得非常对。因此陈宠得以出京作太山太守。等到窦宪以大将军的身份征讨匈奴时,公卿以下及
5、郡国子弟没有不派遣属下小吏子弟进献、馈赠礼物的,而陈宠与中山相张郴、东平相应顺坚守正道不阿谀逢迎。后来和帝听说了这件事,提升陈宠为大司农,张郴为太仆,应顺为左冯翊。后来转任广汉太守。西州豪门大族兼并土地,官吏多有奸邪贪污,诉讼案每天以百来数。陈宠到任,重用贤能的官吏,把他们作为心腹,打官司的人日渐减少,郡中清平宁静。在这以前,洛县城南,每逢阴雨天气,常在府中听到哭声。陈宠派官吏调查巡视。官吏回来报告说:“世道衰乱之时,这下面有很多死人,他们的骸骨没有能够安葬,或许原因就在这里吧?”陈宠凄怆地哀怜叹惜,随即命令县府将骸骨全部收殓并埋葬。从此哭声就没有了。陈宠历任两地郡守,位列三卿,所任职的地方都
6、有事迹,被当时人称赞。十六年(103年),代替徐防作司空。陈宠虽在法律方面有专长,却同时通晓儒学经义,奏议温和纯正,被称为称职的宰相。在位三年去世。8、(5分)承上启下的作用。(1分)此句紧承上片写景,一只不知从何处飞来的白鹭,落在池畔,与疏雨、池塘、微风、夏木、黄鹂构成一幅闲适恬谈、生机勃勃的夏日风景图。(2分)“立移时”的白鹭,含情脉脉,不愿离去,似乎有意要和形只影单的词人作伴,自然过渡到下片写人事。这一句在结构上使上下片之间暗脉相接。(2分)9、(6分)抒发了诗人百无聊赖、孤寂苦闷的心绪。(2分)饮酒而“易醉”,下棋而敌手“难逢”;寂寂长昼,作者以昏然一睡为“相宜”来自我解嘲;睡起题诗,
7、则只能“自题”自赏。(2分)强烈地表现出作者所志未遂,华年虚度的苦涩。 (2分)10、(6分)(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三、11、(1)(5分)A B【C、老教授当时并不知道瓷瓶真正的价值。D、“塑造父亲高大形象”错。E、文章不是第一人称叙述的。】(2)(6分)知恩图报。当年被救时送的瓷瓶虽然是“赝品”,但也是知恩图报思想的体现。25年后用30万元买下认为是赝品的瓷瓶,也是知恩图报。知错能改。王教授一直因送了恩人“赝品”瓷瓶而愧疚,为寻找恩人而到江北开设分店。明知瓷瓶是赝品,依然用30万买下,不仅是知恩图报,更是
8、对当年错误行为的纠正。诚信善良。王教授在知道瓷瓶的真正价值后,毅然把瓷瓶送回。(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3)(6分)顾林父亲25年前救人后,老教授父亲送给顾林父亲瓷瓶,这不是钱的事,是对恩人表达感谢的一种方式。老教授用30万买下本以为不值钱的瓷瓶,这不是钱的事,是知错能改、知恩图报的表现。老教授知道瓷瓶价值400万后送回瓷瓶,这不是钱的事,是诚信善良品格的体现。(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它观点,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4)(8分)点睛之笔交待了瓷瓶的真伪,解答了前文关于瓷瓶真伪的疑惑,使小说内容更完整。丰富了人物性格,赞美了王教授不仅具有感恩情怀,而且不缺诚信与善良的品格,使人物形象变得
9、更加饱满。戛然而止的情节,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弘扬了社会正能量,升华了文章主题。蛇足之笔情节自相矛盾。前文已经说了瓷瓶曾经被鉴定过,是赝品,不值钱,结尾又说专家鉴定为真品,价值400万,前后矛盾的表述成为小说的硬伤。有损人物形象。王教授20多年寻找恩人,30万元买下不值钱的瓷瓶,已经将知恩图报的精神充分表现出来了,如果送回的是不值钱的瓷瓶,那说明王教授在意的是瓷瓶承载的感恩情怀。如果送回的是价值400万的瓷瓶,不免让人疑惑:王教授是不是觉得还是钱的多少才能衡量感恩之心的真伪?削弱文章主题。如果王教授送回一个不值钱的瓷瓶,那瓷瓶就是舍己救人品格和知恩图报精神的承载体,是一段佳话的见证者。一旦价值
10、400万然后被送回,就不知道这瓷瓶是因为有特殊意义被送回,还是因为特别值钱被送回,削弱文章的主题。四、12、(5分)(1)A B 【C、“临事时常常无可无不可”是他人对蔡元培的误解。D、“故意当众使作为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难堪”错误。E、“从表情、举止、语调、心理、事迹等多方面生动传神地描摹刻画出大教育家蔡元培的形象”与原文不符】(2)(6分)在社会活动中,面对林纾的刻毒攻击与诋毁,蔡元培在答复的公开信中只是平静论理;学术讨论,坚持“君子之争”,面对胡适的放言贬损、尖刻词气,蔡元培撰文反驳胡的观点,仅申述己意;对待学界后辈,面对钱玄同的发问,蔡元培用舒言缓语化解尴尬场面。(“社会活动”、“学术
11、讨论”、“对待学界后辈”,各1分,具体分析各1分。每点2分)(3)(6分)坚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勇于担当。聘任新文化运动的得力干将,选任守旧派学问大家。面对压力不肯解聘陈独秀、制约胡适。发文痛斥军阀,表现出 “临大节凛然不可犯”的风骨。(4)(8分)坚守个人价值观,对高官厚禄毫不在意。本性更愿研究学术,不愿为官行政。每次辞职,则进行自己心爱的学术研究。清廉奉公,洁身自好。鄙视利欲熏心的官吏。启示:为学,为官,为人,我们都应该像蔡先生学习,坚守自己的底线,坚持信守的人生价值观,求真才实学,力谋为公众做事,而不是为己为子孙谋私利。13、(3分)A 【奉为圭臬,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准
12、则。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慌。当仁不让,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行不由径:走路不抄小道。比喻为人正直,行动正大光明。】14、(3分)B 【A、主客颠倒,应改为“中国对李光耀先生的辞世,是沉痛哀悼的”。C、“是成为最时髦的话题”句式杂糅,应改为“在今年春节成为最时髦的话题”或“是今年春节最时髦的话题”。D、“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准确的” 指代不明。这种说法,指的是广场舞动作妩媚,中老年男性羞于参与还是指东北秧歌从不乏男性舞者。】15、(3分)D 【句“那官场的生活”紧承前文谈做官体验。故应在首句。谈陶渊明对晋的政治态度,故应联结在一起。由政治态度转而谈人格。应紧接在之后。】
13、16、(6分)信用卡本身不是货币 有被伪造的危险 但电子签名和其他数字信息一样容易被复制17、(5分)用激励来激发努力,如果又有正确的方向和必备的技能,势必产生绩效;公平地评价绩效,又能使人产生满足,从而进一步激发努力。(大意相同即可)18(60分)【命题思路】本题重在对考生思维方法的考查材料本身提供的丁俊晖与俞敏洪都是成功的例子。思路一:考生可以从两则材料的对立性角度立意,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考生也可以从两则材料的同一性角度立意。总之,就是两则材料都要兼顾,只谈一则材料的,不宜进入一类卷。思路二:考生无论选择哪个观点写作,都无可避免地要面对另一个成功的例子。换句话说,考生若是选择培养孩子就是
14、要“尽早,尽快”这个角度,那么他就必须解释俞敏洪的大器晚成;考生若是选择培养孩子还是要“等待孩子慢慢成功”这个角度,他就必须解释丁俊晖的少年得志。如果考生为了说明自己的论点对,就故意忽略材料里相反的例子,那就说明考生在思维上怠惰,思辨能力不强,不会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说明。思路三:无论考生选择从两则材料的同一性还是对立性角度立意,都不能忽视一个最基本的前提,那就是材料的限定是谈论“培养孩子”的事,这是框定本文论点的关键。考生可以将这四个字置换成与之在意思上对等的概念,比如:“培养孩子=年轻人的成长=个体生命的成长”等都可以。但请注意,下面的逻辑推演就是错误的:比如,有考生选择写培养孩子还是慢一点好,由此他推论慢一点的精神是重要的,所以论点写成了“世界需要慢生活”,这绝对就是跑题,而且是偷换概念的跑题,究其原因,他忘记了给自己的论点放置一个定语,而这个定语就是前面讲的“培养孩子”或者“生命的成长”。“世界需要慢生活”虽然也强调“慢”的价值,但却显然脱离了材料限定的范围,是从材料给定的范围中部分地选择了一个词汇进行推演,忽略了材料是一个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