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作业: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45766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4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作业: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作业: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作业: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作业: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作业: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作业: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作业: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作业: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作业: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作业: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作业: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年代,诸侯争霸,战乱不休。关于这一时期的争霸战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齐、晋、楚、吴、越等先后称霸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B.战国七雄是指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C.公元前256年周王室被秦国吞并D.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使周天子重新掌握了实权解析: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使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日渐破坏,因此D项错误,符合题意;A、B、C三项均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答案:D2.下列图片可以直接用来印证我国古代() 石犁 骨耜 铁犁犁冠A.商品经济的发展B.手工业技术的进步C.经济结构的变化 D.农业生产工具的进

2、步解析:由图片信息可知,在生产的过程中,石犁、骨耜逐渐被铁犁取代,这是农业生产工具的巨大进步,因此D项正确;铁犁的出现不能直接印证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不会引起经济结构的变化,因此排除A、C两项;铁犁仅仅和冶铁技术的进步相关,而不是所有的手工业技术,因此B项错误,排除。答案:D3.商鞅变法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表明商鞅()A.实行什伍连坐 B.奖励军功C.实行重农抑商 D.推行县制解析:材料中提到“本业”“末利”,在封建社会,“本业”指的是农业,“末”指的是商业,材料中对于努力耕织、生产粟帛多的人要进行奖励,这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内容。答案:C4.公

3、元前645年,晋国“作爰田”,把一部分公田赏赐给立了军功的贵族和出身平民的士兵作私田;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按土地亩数征税。这主要说明()A.土地私有制逐步得到认可B.争霸战争是经济改革的根本目的C.晋鲁率先进行封建化改革D.经济改革是加强王权的主要手段解析:根据材料“公田赏赐给士兵作私田”“开始按土地亩数征税”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逐步承认土地的私有性质,故选A项;经济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排除B项;材料不能证明晋鲁率先进行封建化改革,排除C项;材料主要说明经济改革对土地的作用,不是对王权的作用,排除D项。答案:A5.“天下大乱,需要救市,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墨道法究

4、竟孰是孰非?在黑夜的背景下,诸子的身影如群星般闪耀。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A.人与自然的和谐 B.社会现实C.人与社会的和谐 D.人的生命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诸子百家面对社会变革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因此,其关注的共同点是社会现实,如儒家的“仁”“仁政”,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墨家的“兼爱”“非攻”等思想。故选B项。答案:B6.阅读下列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言论,完成题目。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

5、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是以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1)以上言论都围绕着哪一中心问题?四则材料所主张的核心分别是什么?(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当时社会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3)上述材料中的哪种主张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哪种主张对后世的影响最大?答案:(1)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主张的核心

6、:材料一主张用“德”和“礼”治国;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四主张“严刑重罚”。(2)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代表不同阶层的士人提出不同主张。(3)对当时影响最大的主张:材料四中严刑重罚的主张。原因:有利于结束列国纷争的局面,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主张:材料一中的主张。课堂建构基础巩固1.春秋时期,社会风云激荡,长江下游参与争霸的两个诸侯国是()A.晋国、楚国 B.齐国、晋国C.吴国、越国 D.楚国、齐国解析:在春秋时期争霸的诸侯国中,在长江下游参与争霸的是吴国和越国,因此C项正确。齐国和晋国都在北方黄河流域,楚国在长江中游地区。答案:C2.公元前720年,周

7、桓王与郑交恶,双方开战,郑国将领祝聃射中周桓王肩膀。公元前712年,鲁桓公谋杀其兄鲁隐公,自立为君,不向周桓王请求册封。这表明()A.周朝分封制度已经被废除B.诸侯国之间争霸战争不断C.周王的权威受到严重挑战D.各个诸侯国先后称霸解析:题干时间表明,此时为春秋时期,通过周桓王、鲁桓公等信息可知,分封制依然存在,所以A项排除;周郑交恶、鲁国内乱不代表诸侯国之间争霸战争不断,排除B项;周桓王被射中肩膀及鲁桓公不向周桓王请求册封而自立为君表明周王的权威受到严重挑战,C项正确;各个诸侯国先后称霸题干并未体现,排除D项。答案:C3.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的重大表现及影响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华夏

8、认同观念的出现和发展B.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C.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等水利工程的兴建D.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解析: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因此D项错误,符合题意;其余三项表述均正确,可排除。答案:D4.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田界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允许土地买卖。这种做法实际上()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D.将所有土地公有化解析:题干关键信息是不允许私动田界,这体现了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这促进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本题选A项。答案:A5.春秋战

9、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其中,主张“无为而治”的是()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解析:“无为而治”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答案:B6.据说孔子教过的学生有3 000多人,著名的有家住陋巷的颜渊、常食野菜的子路、曾被官府囚禁的公冶长等。这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A.“克己复礼”,贵贱有序B.仁者爱人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有教无类”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了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其“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使平民子弟如颜渊、子路等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故选D项。答案:D7.先秦时期,有一位学者将自己的学说建构成“君主任施淫威的统治工具”。这位学者最有可能倡导(

10、)A.“以德治国” B.“无为而治”C.“有教无类” D.“以法治国”解析:根据材料“君主任施淫威的统治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反映了法家建立中央集权的思想,因此D项正确;A、C两项都属于儒家主张;B项属于道家思想。答案:D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章句下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11、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1)三段材料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2)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思考:要达到这一目的,孔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3)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解析:第(1)问可在把握材料中心意思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归纳,其核心信息为民本思想。第(2)问材料一强调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注意教材所述孔子的主张。第(3)问材料二体现了“君”与“民”的关系,结合孟子的思想主张回答。答案:(1)民本思想。(2)关键:取信于民。统治者应为政以德,关心爱护百姓。(3)“民贵君轻”的观点。统治者应“施仁政于民”。拓展

12、提高9.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A.国家产生 B.文明起源C.分封诸侯 D.各国变法解析:依据题干“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国家产生是指夏朝作为我国古代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故A项不符合题意。文明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及史前时期,故B项不符合题意。分封诸侯是在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分封制已经走向崩溃,故C项不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社会生产力飞跃发展,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大变革,旧的奴隶制生产关系逐渐瓦解,一些诸侯国进行变法以求在争霸中取得有利地位,结果推动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

13、D10.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国颁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者,倍其赋”。也就是说,“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实行“诸子有份”。此规定()A.是分封制影响的产物B.推动了郡县制的建立C.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制D.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解析:题干中“分家”“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诸子有份”等信息与传统宗法观念不符,故本题选C项。其他选项与材料无关。答案:C11.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思想家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该思想家属于()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解析:根据题干中“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

14、背了自然”这句话可以看出,该思想家崇尚自然,故该思想家属于道家。答案:C12.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解析:材料中只是提及墨子中关于一些数学和物理知识的记载,并未体现出其他学派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墨子中有关于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古代中国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子中的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科学知识是对当时社会生产的研究

15、和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C项正确;墨子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故D项错误。答案:C13.史学家认为构成史学的三要素是“史实”“史论”“史识”。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叙述中属于“史论”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流派纷呈,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主张B.韩非以法治国思想在战国时期有利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C.对诸子百家思想要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以实现其古为今用D.孔子提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的主张解析:“史实”“史论”“史识”并称为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人物、事件等基本的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客观历史如史实、人物、历史现象的评论;“史识”是指对历史是非曲直

16、的观察、鉴别和判断。其中A、D两项属于“史实”;B项属于“史论”;C项属于“史识”。故选B项。答案:B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史记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而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

17、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货(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秦国面临的政治环境。商鞅提出怎样的改革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2)根据材料二归纳商鞅变法在法制方面的主要内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结果如何?解析:第(1)问“政治环境”从时代背景、自身实力和所处地理位置来分析;“改革措施”结合商鞅变法的军事改革举措回答即可。第(2)问从“连坐”“同赏”“同罚”等总结其内容。第(3)问“原因”从发展生产和目的上分析;“结果”依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军事的角度分析。答案:(1)政治环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秦国偏远落后,不被中原各国看重(政治、外交地位卑微)。措施: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军功授爵制度)。(2)内容:严刑峻法;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3)原因: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秦国经济实力,以适应争霸战争的需要。结果:经过几年的努力,增强了秦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秦国的政治威望,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使秦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了优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