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活用巧教:思品课堂焕发新活力2015 年上半年,笔者有幸参加了福建省万名骨干教师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培训班学习,期间,先后听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自己的事自己干”、八年级下册“财产属于谁”两节公开课,前者结合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经历开展教学,后者以央视“面对面”栏目播出的专题节目陈卿:“拆二代”的选择为背景案例进行教学。两节课的教学素材选用都比较接地气,体现了思想品德课教学“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特点,从总体上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课堂教学始终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两节课也存在教学内容取舍不尽合理、对案例素材分析不够深入、对生成性资源关注不够等问题,现提出来与授课教师商榷,并藉此与同行交
2、流。一、合理取舍,让结构更简约教学内容的取舍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耗费较多时间和精力,它需要教师精心谋划、合理安排。例如,在“自己的事自己干”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培养自立能力的激情,教师设计了“你敢挑战吗”的教学环节,这一环节包括“一分钟折衣服比赛”和“一分钟捆书比赛”两个课堂活动,胜者可以得到由校长签名的小纪念品。现场学生参与热情高涨,教师逐次进行点评并和教材上“培养自立能力的重要性”的知识建立关联,知识目标落实到位。然而这两个都是指向“体验自立能力”教学目标的同类活动,对于同一教学内容,同时开展两个活动,从表面上看课堂是“热闹”起来了,但因为受课堂教学时间限制,教师对课堂活动的分析点评就显得
3、不够到位,导致课堂活动的教学效能发挥受限。如果教师能够运用简约教学的理念,综合考虑教材内容、教学时间分布、学生注意力特点等因素,注重素材和活动的合理取舍,大胆删减其中一个活动,集中精力组织好保留下来的活动,之后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探讨、剖析,课堂结构将更加简约有序,课堂教学也会更加深入高效。二、恰当挖掘,让问题更深入要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教学效能,就应当考虑如何恰当挖掘其教学意义的问题。一般而言,某一课程资源的教学意义是多维的,从不同的视角切入分析,可能会有不同的意义构建。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标的指向,对课程资源的意义进行精准剖析,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果对课程资源的使用浅尝辄止,课堂互动
4、浮于表层,就会造成形式与内容的疏离,影响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例如,在上述“自己的事自己干”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自省其身”活动:学生在教师预设的八个生活情形选项中(我自己做作业,复习功课不用父母陪伴和督促;我自己上学,不需要父母接送;我能够做好班级分配的事情;我的衣服自己洗;我在家经常打扫卫生,饭后洗碗;我会自己乘车出行;父母不在家时,我会自己照顾自己;父母生病时,我能陪他们,还能照顾他们),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作出选择。其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选择反思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唤起自身的日常生活体验,进而思考教材中“自立的含义和表现”等内容。待学生选择之后,教师在课堂上询问“这八个项目都能做到的同
5、学请举手”,这时课堂上只有七八位学生左顾右盼、怯生生地举起手。看到这种情形,教师仅仅以一句“为这八个选项都能做到的同学鼓掌”就匆匆地结束了这一原本具有独特教育意义的教学环节,使得在课堂互动过程中反馈出来的、关于学生自立情况的信息瞬间流逝,因而也丧失了原本可以从中生成的宝贵的教育契机。事实上,教师若能对此进行追问“这个测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就不难从接下来的师生对话中得出“我们的自立能力普遍偏弱”等认识,进而加深对教材“培养自立能力的必要性”等知识观点的理解。这样就能从活动中引出问题,让课堂知识教学更加逻辑连贯,将学习问题的探讨不断推向深入,使教学目标的实现水到渠成。这告诉我们,教学目标意识对
6、教学行为有直接影响,如果能对课程资源的内容意义进行恰当挖掘,并注重把握课堂即时生成资源和教材内容的关联,课堂教学行为离教学目标就会更近一步。三、积极回应,让思维更多元教学过程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就应关注课堂思维活动的动态发展,适时、积极地回应学生的关切和诉求,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多元思维和创新意识。教师应恰当、准确、敏锐地捕捉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并及时点拨引导,将学生的思维推向新的高度。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在课堂互动过程中获得思想上的“高峰体验”。例如,在“财产属于谁”的教学中,教师呈现“拆二代”陈卿的案例:“陈卿因拆迁补偿而获得 35 套房产,他把其中 7 套房产出售的收入用作流动资
7、金,把 23 套房子打通创办社区养老院,留 5套房子用于出租。”教师设问:“主人公为什么要留 5 套房子用于出租?”课堂上学生的答案是多元的:“他有投资意识”“他想收回一些流动资金”其中有一位学生回答:“若创业不成功,有后路!”显然,这位学生身上有一种可贵的理财忧患意识,其答案隐含着“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哲学方法论,弥漫着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理性因子,这个宝贵的课堂生成是一个不曾预约的精彩。遗憾的是授课教师对此却未置可否,一个将教学推向深入的契机就此转瞬即逝。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表现大加赞赏,肯定、激励其创新意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问:“陈卿把部分房子打通作为社区养老
8、院、把部分房子卖出去或用于出租分别体现了他对财产行使了哪些权利?”这样处理就体现了对学生课堂主体性的真正关注和尊重,关注到了课堂师生互动过程中承载的思维内核并作出积极回应,尊重了学生的思维多元性和创造性,从而将激发出学生无限的思维活力。四、睿智对话,让引领更到位思想品德课应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含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思想性是思想品德课的灵魂。在基于案例素材分析的课堂对话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形成一定的认识并表现出独特的情感和价值观念。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对话过程中呈现出的认知水平和价值取向,选择适当的时机,做到该点拨的点拨,该夯实的夯实,该提升的提升,该纠正的纠正,从而引导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9、,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例如,上述“财产属于谁”教学中,教师设问:“假如你一夜暴富,会如何花这些钱?”学生 1:“把钱赠送(一部分)给别人。”师:“我愿是这个别人啊!”学生 2:“环游世界,享受人生。”师:“也不能一直环游啊!”学生 3:“我会把钱存进银行,让它生利息。”师:“利滚利噢!”学生 4:“理财,炒股。”师:“你很有经济思维!”接着,教师说:“也有因财惹祸的事例(学生马上接话:“吸毒、赌博!”)一夜暴富会让很多人头脑发昏,而陈卿是怎么做的呢”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结合案例设置开放性的话题,调动了学生思考参与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尊重学生,认真回应学生的生成,引导学生体验
10、思维的快乐和获得学习的成功感。但是也应看到,教师对学生会话内容的思想性关注和引领不够,教师回应学生的语言几近于停留在重复和赞赏他们的见解上。此处教师如果能将课堂会话内容和教材中“财产所有权”的知识相连接,并将学生的思维引到“生命怎样才有价值”和“生活怎么过才有意义”等更高层次上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思想立意就更加凸显了。例如,当学生回答要把钱赠送一部分给别人时,教师可以赞赏学生:“你富有爱心,我也希望加入你的队伍,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也体现了我们对财产的处分权。”而当学生回答要拿钱去炒股之后,教师可以顺势引导:“你很有经济头脑,但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我们更应当学会在实体创业的过程中,去追求财富增值,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教师用自己的睿智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既促进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充分发挥了课程资源的教学效能,又在课堂对话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易自然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总之,要打造简约、深入、多元、睿智的课堂教学生态,让思品课堂焕发新活力,教师应力求做到活用巧教,基于教学目标需要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恰当挖掘课程资源的教学意义,积极回应学生诉求,有效实施对话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