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五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一、选择题我国曾经著名的“三大荒”,如今已经变成了“三大仓”:“北大荒”变成粮仓,“西大荒”变成棉仓,“南大荒”成为橡胶林和热带经济作物仓。下图是我国“三大荒地”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1如今的“南大荒”人已将橡胶种植北界从17N扩大至24N。其主要原因是( )A全球气候变暖 B农业技术的发展C交通运输的改善 D农业政策的支持2“西大荒”发展棉花生产的有利气候条件有( )气温年较差大降水较丰富夏季高温光照强,日照时间长气温日较差大A B C D3“北大荒”的开发建设曾经吸引了大量的移民。这些移民的
2、迁入( )A促进了当地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B减轻了当地的环境压力C保护了湿地生态环境D改变了当地人口的增长模式解析:第1题,种植橡胶的北界扩大到24N,主要是农业技术的发展,耐寒品种的培育等。第2题,棉花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地区,位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该地区降水少,晴天多,热量充足,气温日较差大,夏季高温,适宜棉花的种植。第3题,“北大荒”地区人口的大量迁入,缓解当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促进了当地资源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此时当地人口增长模式仍为“传统型”。答案:1.B2.C3.A下图是我国部分地区1月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4图中甲地等温线明显偏北,主
3、要原因可能是( )A太阳光照比周边地区强B受南部海洋气流影响C地处盛行风背风地带D位于高气压中心5限制该地农业生产的重大生态问题是( )A草场退化和土地沙化B黑土流失和湿地退化C水土流失和土壤酸化D干旱缺水和低洼易涝解析:第4题,由题可知,甲地1月等温线明显偏北,说明该地气温高,结合地形可知位于大兴安岭背风坡,夏冬季风影响较小。第5题,该地区发展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黑土流失和湿地退化。答案:4.C5.B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读图完成67题。6据图中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处适宜修建梯田 Bb处适宜种植喜阳植物Cc处可以发展水产养殖 Db处适宜修建梯田7为促进该
4、区域可持续发展,可以( )A发展立体农业,开展多种经营B发挥水热资源优势,扩大粮食种植C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大规模整修梯田D大力发展畜牧业解析:该题组考查区域农业发展背景及农业发展方向。第6题,根据经纬网可确定该地位于我国南方丘陵山区,地形是山地;a处等高线稀疏,坡度小,适宜修建梯田;b处于阴坡,坡度陡,适宜种植喜阴植物,不适宜建梯田;c处为鞍部,没有大面积水面,不适宜发展水产养殖。第7题,根据当地的地形可知,其垂直差异显著,地形起伏大,适宜发展立体农业,开展多种经营。答案:6.A7.A(2013新课标2)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
5、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据此完成810题8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于(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9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地是( )A东南沿海地区 B西南地区C东北地区 D西北地区10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 )危害作物根系发育阻碍土壤温度提升阻碍土壤水肥运移加快表土流失速度A B C D解析:第8题,从材料获取信息“地膜覆盖具有保湿、保温、保土的作用”。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季气温回升,降水量少,蒸发量大,且大部分地区春播,故地膜覆盖主要在春季。第9题,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大陆性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气温日较差大且黄
6、土覆盖区域面积广,地表植被覆盖率低,易发生土壤侵蚀,故地膜覆盖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地是西北地区。第10题,残留在土壤中的破碎地膜阻断土壤空隙,经影响土壤的通气透水性能,从而影响植物根系的呼吸,危害农作物根系发育,阻碍土壤水肥的运移,正确。地膜有保温,保土作用,因此错误。答案:8.A9.D10.A阅读材料完成1112题。材料一“我国目前部分优势粮食生产基地分布示意图”。材料二中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渐转移。11关于甲、乙、丙三个粮食生产基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人均耕地多,而且水热条件优越B乙地夏季光热充足,
7、昼夜温差大,但水源不足C丙地光、热、水充足,且土地的集中性好D甲、乙两地光、热、水条件相同,但农作物类型不同12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为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A土地相对集中,适宜机械化生产B河网密布,交通不便C当地人的食物结构发生了根本的改变D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解析:第11题,甲地纬度位置较高,光热相对不足;乙地深居内陆,气候的大陆性强;丙地人口稠密,地块狭小,生产规模小,土地的集中性不足;三地的光、热、水差异明显。第12题,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与其粮食播种面积减少有关,这应从耕地面积减少和农业结构调整分析。答案:11.B12.D二、综合题132011年10月26日,被誉为“西
8、藏三峡”的旁多水利枢纽工程截流成功,标志着该工程进入主体建设阶段。它是一座以灌溉、发电为主,兼顾防洪和供水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拉萨河流域图(图1)及拉萨城市空间规划图(图2)材料二拉萨水文站河流水文特征值表多年平均流量(m3/s)最大洪峰流量(m3/s)最枯流量(m3/s)年降水量/mm年平均气温/多年平均含沙量(kg/m3)28828308.954577.50.098材料三拉萨河下游河谷地带,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核心地带,目前正处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下图表示拉萨河下游河谷地带土地利用状况(图11)(1)拉萨河的水源主要补给类型是_补给和_补给;该河
9、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_循环。 (2)拉萨河下游河谷地带的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最小的是_;19982009年,变化幅度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是_,导致其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3)拉萨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城市空间形态呈_状,影响其空间形态的主导因素是_。(4)简述旁多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对拉萨市产生的有利影响。(5)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实现拉萨河下游河谷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解析:(1)拉萨河的水源主要补给类型是雨水补给和冰雪融水补给。(2)读图可直接回答。(3)拉萨市呈条带状沿拉萨河分布。(4)从水利枢纽工程的蓄水、发电、防洪等功能来回答。(5)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主要从
10、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两方面回答。答案:(1)雨水冰雪(冰川)融水海陆间(2)林地城镇工矿交通用地工业化和城市化(3)条带河流(4)为拉萨市提供电能;减少洪涝对拉萨的危害;提供充足稳定的城市用水。(5)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发展观光农业等);合理利用土地,保护耕地(城镇工矿交通建设少占耕地);加大农业投入,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科技兴农、集约化经营,发展高效农业);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营造防护林、兴修水利等)。(答对其中任三点即可)14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读我国某区域植被类型分布图及相关资源。区域项目植被类型农业植被杂草类小灌丛、碱性植物人口密度(人
11、/平方千米)200400100200150年降水量(毫米)600620380390材料二下面是B地区玉米芯综合利用产业链示意图。(1)试分析造成图中A、B两区域人口密度差异的自然原因(完成下表)。区域人口密度差异形成的自然原因A区域B区域(2)目前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造成该生态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为_。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解决该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有哪些?(3)分析玉米芯综合利用产业链对B地区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作用。解析:根据经纬度可知图示地区为东北平原地区;根据玉米芯综合利用产业链示意图可以发现当地对农产品进行了深加工,拓展了产业链。第(1)题,通过图表可判断出两区域人口密度的大小,这与两地的降水、土壤等因素有关。第(2)题,本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不合理开垦造成的,表现为水土流失、黑土退化严重等。第(3)题,玉米芯综合利用产业链既能充分利用资源,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改善生态环境。答案:(1)区域人口密度差异形成的自然原因A区域大降水较多,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发展农业B区域小降水少,地表多流沙,土地盐碱化,不适宜农牧业的发展(2)水土流失、黑土退化严重等过度开垦,只种不养退耕还林、还草,保持黑土肥力,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营造防护林等。(3)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