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后集训基础达标1.一年生植物到秋天死亡,它们却能利用种子过冬,就像许多昆虫利用卵过冬一样,这都是对寒冷气候的适应,这种现象用达尔文的观点来解释,是由于( )A.适者生存的结果B.遗传变异的结果C.生存斗争的结果D.自然选择的结果解析:解答本题的方法,关键是要理解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这一理论的要点。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生存斗争、过度繁殖、遗传变异、适者生存。用这种学说解释上述现象:生物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性,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有利变异,从而产生了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类型。答案:D2.转基因抗虫棉可以有效地用于棉铃虫的防治。在大田中种植转基因抗虫棉的同时,间隔种
2、植少量非转基因的棉花或其他作物,供棉铃虫取食。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维持棉田物种多样性B.减缓棉铃虫抗性基因频率增加的速度C.使食虫鸟有虫可食D.维持棉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解析:本题考查了对生物进化的本质的理解和灵活应用的能力。从自然选择的角度看,抗虫棉在有效防治棉铃虫的同时,也对棉铃虫的抗性进行了选择,将会使棉铃虫抗性基因频率增加,使防治效果越来越差。所以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减缓棉铃虫抗性增加的速度。答案:B3.某岛屿上存在两个尺蛾变种,该地区原为森林,后建为工业区。下表为该地区不同时期两个尺蛾变种的数量比:森林时期建成工业区后50年灰尺蛾黑尺蛾灰尺蛾黑尺蛾99%1%1%99%两种
3、尺蛾出现上面变化的原因是()A.工业煤烟使灰尺蛾变为黑尺蛾 B.灰尺蛾迁离,黑尺蛾迁入 C.自然选择的作用D.定向变异的结果解析:本题考查运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的适应现象。在森林时期,两种尺蛾中的灰尺蛾与树干上的地衣颜色相似,不易被鸟类发现,它是适应者,黑尺蛾则是不适者。由于工业区的建立,工业污染使树上的地衣被大量的煤烟等污染物杀死,使灰色树干变为黑色,从而改变了尺蛾的栖息环境。原来具有保护色的灰尺蛾成为不适者,原来暴露的黑尺蛾反而因具有保护色而成为适应者。由此可见,改变了的环境是选择因子,黑尺蛾的增多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同时说明适应环境是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行
4、。答案:C4.公鹿往往用角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按照达尔文的观点,现代的公鹿鹿角发达的原因是( )A.代代经常使用的结果B.变异朝着有利于生殖的方向发展的结果C.繁衍后代的需要D.自然选择的结果解析: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公鹿鹿角发达是争夺配偶(生育权)的有利变异,是经过长期逐代自然选择定向积累形成的一种适应。答案:D5.(2005广东高考,25)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研究物种的迁徙规律,关键是研究一对雌雄个体的迁徙行为B.研究物种间的差异,关键是研究它们能否交配产生后代C.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是基因频率变化的过程D.生物进化的方向,决定于生物变异的方向解析:现
5、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因此研究的着眼点是群体,而不是个体。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过程。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而非生物变异的方向决定。答案:D6.达尔文认为遗传是生物进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遗传问题的叙述,哪一项是达尔文所未能认识到的( )A.遗传是指生物亲子代之间性状的相似性B.遗传的实质是遗传信息的传递C.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D.遗传可以使微小的有利变异逐代积累解析:达尔文在研究生物的进化过程中注意到了生物界普遍存在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并且得出了不定向的变异才使选择成为可能的结论,遗传使选择下来的微小变异在后代中得到积累和加强,进
6、而形成新物种。但由于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即遗传信息的传递及改变等问题是不可能认识到的。答案:B7.现代综合进化论与达尔文进化论的不同点是( )A.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原材料B.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D.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解析:现代综合进化论是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既有继承又有修正。A、D选项是两种理论共有的观点,B项是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现代综合进化论已将其修正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答案:C8.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 )A.环境条件的改变B.生存斗争的存在C.基因频率的改变D.自然选择的作用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基
7、因频率的改变是现代综合进化论的基本观点。答案:C9.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 )A.突变决定的B.可遗传变异决定的C.自然选择决定的D.隔离决定的解析:考查变异、选择、隔离与进化的关系。突变和基因重组均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但哪些变异能在自然界保存下来并成为进化方向,则是自然选择决定的。隔离的作用在于阻断基因的交流,为物种的形成创造条件。答案:C1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达尔文进化论的一部分的是( )A.同一物种的成员在许多特性上有变异B.其表现型不适于环境的后代会死亡C.生物体会产生比其环境所维持的个体数多的后代D.种内的变异是由环境的作用引起的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体的变异。这三种方式的变异都是遗传
8、物质随机性地变化形成的,所以生物的变异都是不定向的。但生物生存的环境对生物的变异具有定向的选择作用,但不会引起生物变异。答案:D11.有性生殖的出现直接推动了生物的进化,其原因是 ( )A.有性生殖是高等生物所存在的生殖方式B.有性生殖是经过两个生殖细胞的结合C.有性生殖细胞是由减数分裂形成的D.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的变异性解析: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而基因重组只发生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答案:D12.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解释病菌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原因( )A.使用抗菌素的剂量不断加大,病菌向抗药能力增强的方向变异B.抗菌素对病菌进行人工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
9、抗药能力强的C.病菌对抗菌素进行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D.病菌中原来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在使用抗菌素的过程中淘汰了抗药性弱的个体解析: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我们可知道,病菌通过变异存在着抗药性的差异,在使用药物中,抗药性强的有利变异得到了保留,这一性状通过遗传的不断积累而加强,使后代的抗药性越来越强。答案:D13.自然选择是指( )A.生物繁殖能力超越生存环境的承受力B.生物的过度繁殖引起生存斗争C.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D.遗传使微小有利的变异得到积累和加强解析:考查自然选择的概念。本题只考查了自然选择的概念并没有涉及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全部内容,这一点在审题时应特别注意
10、。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而具有有害变异的个体容易死亡。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自然选择。题目中,最能反映达尔文这一观点的是选项C;选项A和B都是达尔文学说的部分内容,但不是自然选择概念的核心要点;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有利变异的积累是通过生存斗争、优胜劣汰而实现的,选项D没有正确地表达这一概念。答案:C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变异是定向的,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B.自然选择不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C.变异的利与害是由生物生存的环境决定的D.自然选择是生物对自身的选择解析:现代综合进化论认为生物的进化是由不定向的变异和定向的自然选择最终导致种群基因
11、频率改变的结果。变异的有利与有害是由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的。答案:C15.如果某一物种缺乏适应变化着的环境所需要的变异,它可能( )A.进化为另一新物种B.进化到更高等形式C.退化到低级种类D.灭绝消失解析: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通过自然选择,有利的变异得到生存并通过遗传积累和加强,不利的变异被淘汰,如果该物种缺乏适应变化着的环境所需要的变异,它就可能灭绝消失。答案:D综合运用16.阅读下列事例:事例一:我国某海岛的天然森林覆盖率在1965年为25.7%,1974年为18.7%,1981年仅为8.53%,并且因遮蔽地面程度大大降低,从而导致坡垒等珍稀树种濒临灭绝,部
12、分珍贵药用植物已经绝迹。事例二:我国西北某县野生甘草的面积在1967年为4万多公顷,30年后已有一半被挖尽,我国的野马已经绝迹,野骆驼等野生动物也濒临灭绝。事例三:一种原产日本的林业害虫,于20世纪80年代侵入我国华西沿海地区,并且由于缺少天敌而迅速蔓延开来。据1990年统计,这种害虫使该地区十三万多公顷的马尾松林受到危害。依据上述事例,完成下列问题:(1)事例一说明:造成这种野生生物濒危或灭绝的主要原因是_。(2)事例二说明:造成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又一重要原因是对野生生物资源的_式的开发利用。(3)事例三说明:由于_入侵或引种到地区,使得这些地区原有物种受到威胁。其原因是该林业害虫_。
13、解析:生物是适应其生存环境的,由于种种原因,使生物的生存环境改变或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锐减。由于滥捕乱猎和滥采乱伐,以及掠夺式的开发利用,使植被面积大大减少,一些野生生物绝迹或濒临灭绝。由于外来物种一种原产于日本的林业害虫,侵入了缺少天敌的华南地区,因为没有消灭这种害虫的天敌,则使马尾松林受到危害。答案:(1)改变和破坏了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2)掠夺(3)外来物种缺少害虫天敌探究创新17.针对生物的进化,日本的木村资生提出了中性学说。中性学说认为,DNA分子产生的突变大部分是中性的。中性突变对生物生存既无利也无害,当这些随机漂变的突变,经过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就会使同种生物的不同种群间出现巨大的差异,形成不同的物种。当中性突变积累导致生物性状出现差异之后,自然选择才会发生作用而导致表现型进化。请你来探究达尔文进化论和中性学说是否有矛盾。答案:达尔文进化论揭示了表现型、种群进化的规律,通过自然选择淘汰不利变异,保留有利变异,即适者生存,使生物发展进化。木村资生的中性学说揭示了分子水平的进化规律。中性突变通过随机固定决定保留和淘汰。这和达尔文进化论并不矛盾,更不对立,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一个侧重于个体、群体,即宏观水平,另一个侧重于分子,即微观水平,二者相互补充,更好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现象及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