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作业: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44274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作业: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作业: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作业: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作业: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作业: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作业: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作业: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作业: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作业: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作业: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作业: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作业: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宋朝对农业生产很重视,农业发展成就突出。下列关于宋朝农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相当普及B.个别地方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C.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已经出现D.棉花种植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及解析:“棉花种植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及”是在元朝时期,因此D项符合题意。其余选项表述正确,可以排除。答案:D2.“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这首歌描述的瓷器是()A.彩绘陶器B.蛋壳陶C.唐三彩 D.青花瓷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可知D项正确。答案:D3.从公元994

2、年起,成都的铁钱监铸就停止了,一直到公元1005年,成都没有再铸过钱,但市场上并没有出现钱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A.民间发行交子 B.铁钱数量非常充足C.白银黄金资源丰富 D.主要是物物交易行为解析:由“994年”“1005年”可定位到宋朝。宋朝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所以能够出现成都没有再铸过钱,但市场上没有出现钱荒的情形。因此,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A项。答案:A4.马可波罗行记中写道:“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这里的“此城”应指()A.东京 B.临安 C.泉州 D.大都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马可波罗行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可波罗行

3、记记述了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见闻,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答案:D5.下表是西汉至北宋南北人口比例对照表。关于下表的说法,正确的是()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西汉247068519.9%996578580.1%唐朝392041543.2%514852956.8%北宋1124076062.9%662429637.1%A.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B.北方人口总量在逐年减少C.唐朝时经济重心尚未转移D.人口南迁有利于经济格局变化解析:抓住关键词“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北方多战乱,北方人口开始南迁,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的趋势,南宋

4、时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所以,人口南迁有利于经济格局变化,D项符合题意;A项表述错误,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B项描述错误,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北宋时北方人口总量多于唐朝时北方人口总量;C项表述错误,唐朝时经济重心已经开始转移;由此分析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答案:D6.商业是古代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自京师东西南北,历山川,经郡国,诸殷富大都,无非街衢五通,商贾之所臻,万物之所殖者。宛、周、齐、鲁,商遍天下。故乃商贾之富,或累万金,追利乘羡之所致也。盐铁论力耕材料二马行街铺席:马行北去,旧封丘门外祅庙斜街,州北瓦子其余坊巷院

5、落,纵横万数,莫知纪极(终极)。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东京梦华录卷三(1)据材料一,概括“殷富大都”的特点,判断其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经济发展情况。(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指出城市与商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答案:(1)特点:位于交通便利处;商业繁荣;出现富商大贾。朝代:西汉。(2)表现:出现瓦子(专门的娱乐场所);服务业发展;夜市繁荣。关系:商业的兴盛与城市的发展相辅相成。课堂建构基础巩固1.宋朝时期,江苏吴郡“地沃而物移,稼则刈麦种禾,一岁再熟”。这说明该地区在推行()A

6、.铁犁牛耕 B.曲辕犁C.稻麦复种制 D.一年三熟制解析:从材料中的“稼则刈麦种禾,一岁再熟”来看,该地区在推行稻麦复种制的一年两熟制。故答案为C项。材料所述为耕作制度,排除A、B两项;稻麦复种为一年两熟制,排除D项。答案:C2.“宋瓷”不管在种类、样式还是烧造工艺等方面,均位于“中国瓷”的巅峰地位。下列瓷器种类不是兴起于宋代的是()A.汝窑瓷 B.青花瓷C.哥窑瓷 D.钧窑瓷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手工业发达,制瓷业相当发达,其中,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是宋朝的“五大名窑”。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故A、C、D三项不符合题意,B项符合题意,故选B项。答案:B3.宋朝孟元老在东

7、京梦华录中记载:“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这段材料可用于研究宋朝()A.知识分子地位提高 B.商人的地位提高C.城市文化生活丰富 D.节日的热闹景象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宋朝城市中元宵节的热闹景象,反映了宋朝都市文化生活丰富,故选C项。答案:C4.北宋时,为了适应大宗买卖的需要,方便商人交易,四川地区出现了()A.开元通宝 B.交子 C.岁币 D.岁赐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开元通宝、岁币、岁赐与题干无关,故A、C、D三项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项。答案:B5.两宋时期海外贸易活跃,政

8、府在著名的海外贸易港口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下列可能设置过的城市是()A.天津、上海 B.苏州、北京C.海口、景德镇 D.广州、泉州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海外贸易活跃,政府在著名的海外贸易港口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当时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故D项符合题意;天津、上海、苏州、北京、海口、景德镇与题干无关,故A、B、C三项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项。答案:D6.下表是某历史兴趣小组为开展某主题研究性学习而搜集材料整理制作的表格。时间北方南方宋初人口100多万户人口230多万户北宋贡献财政收入20%贡献财政收入80%南宋谚曰:“苏湖熟,天下足。”读表后,你认为该兴趣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9、()A.人口大量南迁 B.宋朝社会生活C.经济重心南移 D.南方生活富足解析:根据表格“宋初,北方人口100多万户,南方人口230多万户”“北方贡献财政收入20%,南方贡献财政收入80%”“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南方人口超过北方,国家的财政收入仰仗南方,南方太湖流域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这说明全国的经济重心南移,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C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项。答案:C7.朱彧的萍洲可谈记载:“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近岁富商庸俗与后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一婿至千余缗。”对上述材料

10、理解最恰当的是()A.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地位有所提高B.重农抑商政策已名存实亡C.商业发展繁荣,纸币出现D.婚姻制度发生重大变化解析:B项不对,直到明清时期统治者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项不对,“纸币出现”和题干信息无关;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符合题意。答案:A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大概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慢慢向南移动。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材料二中国丝绸从海路外传虽然开始很早,但只限于官方贸易。到宋代,

11、除官方丝绸贸易外,民间商人向海外进行丝绸贸易的,也蓬勃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把丝绸远销海外,古代南亚、东南亚各地人民都喜欢穿中国丝绸制成的筒裙日本出现了仿制“唐绫”(中国丝绸)而发展起来的“博多织”纺织法。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材料三东京梦华录卷三州桥夜市记载:一些酒楼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进行营业。“杭城(临安)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摘编自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特征及原因析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基本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口南迁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朝海外丝绸贸易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丝绸外传

12、产生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朝的商业贸易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商业繁荣的原因。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情况”由材料一“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慢慢向南移动”可以概括得出。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根据“但只限于官方贸易。到宋代,除官方丝绸贸易外,民间商人向海外进行丝绸贸易的,也蓬勃发展”可知。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材料“古代南亚、东南亚各地人民都喜欢穿中国丝绸制成的筒裙日本出现了仿制唐绫(中国丝绸)而发展起来的博多织纺织法”分析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等信息可知。第二小问

13、“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经济重心南移、宋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及商品经济的发展等概括。答案:(1)情况:北方少数民族迁移到中原地区;中原汉族南迁到江南地区。影响:改变了中国的人口结构,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2)变化:由官方贸易向民间贸易发展。影响:丰富了丝路沿途人们的服饰;促进了海外丝织技术的发展。(3)特点:商业贸易打破了时间限制。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宋朝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拓展提高9.宋朝有些地方不种粮食,而是固定种茶、种棉、种桑等经济作物。这时还出现了各色专营各种农产品的农户,这说明当时()A.粮食产量出现下降B.政府着力加强社会控制C.经济重心发生转移D.农产

14、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解析:粮食产量出现下降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来,故A项错误;无论是粮食作物还是经济作物,都是农民自发的经济行为而非受政府控制所致,故B项错误;经济重心发生转移,和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宋代有些地方不种粮食,而是固定种茶、种棉、种桑等经济作物。这时还出现了各色专营各种农产品的农户”,充分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已大大提升,故D项正确。答案:D10.宋朝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D.宋朝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解析:“商贾所聚,

15、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表明宋朝市镇经济发达,故D项正确;宋朝商税成为政府收入重要来源,政府收入主要来源是农业税,故A项错误;材料的内容是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的经济发展,没有涉及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故B项错误;“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指的是市镇经济能够满足政府需求,没有体现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答案:D11.如下图显示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的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A.唐朝 B.五代 C.两宋 D.元朝解析:根据题干给出的图片最后显示为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可知对应时间为两宋。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许多中原人

16、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再加上自然条件的优越,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到南宋最后完成。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答案:C12.下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传世佳作清明上河图(局部)。与其描绘内容相符的诗句是()A.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耳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C.宋家汴都全盛时,万方玉帛梯航随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随着城市的发展,反映人民生活的风俗画增多。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风光和繁华景象,反映了北宋汴都的繁荣情景,故C符合题意;“天子

17、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耳”反映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故A项不合题意;“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的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繁荣景象,故B项不合题意;“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与科举制有关,故D项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项。答案:C13.有学者统计,北宋载入宋史的官员中46.1%来自寒门,从南宋两个年份的进士题名录来看,非官员家庭出身的进士一份占比56.3%,一份占比57.9%。这说明两宋时期的科举制()A.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B.从根本上结束了贵族政治C.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D.选拔官员更注重公平公正解析: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宋代官员和进士的出身,未突出官员的文化素养,故A项错误;根

18、据“46.1%来自寒门”“非官员家庭出身的进士一份占比56.3%,一份占比57.9%”可知,两宋时期官员和进士出身寒门的比例仅为一半左右,其他则为官僚贵族家庭出身,说明科举制没有从根本上结束贵族政治,故B项错误;两宋时期官员和进士出身寒门的占一半左右,说明科举制扩大了人才来源,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宋朝官员和进士的出身,未涉及选拔程序,故D项错误。答案:C14.在中国古代,商业政策不断调整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当权者都能看到商业在图霸、兴业中的作用,卫文公为发展经济“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晋文公也实行“轻关易道,通商宽农”

19、的政策。摘编自万李义、孙涛春秋时期私营商业兴起之原因浅析材料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商君书外内材料三两宋的商品经济远远超过了以往各个朝代,国家的商业政策不得不作出调整。宋朝早在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就“榜商税则例于务门,无得擅改征商则例及创收”,政府对于非法扰商者还规定了明确的处罚条例:“留滞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赃重者,徒一年。”政府通商惠工的政策措施鼓励了人们经商的积极性。经商人数增多,征税范围扩大,国家税源也随之增加,因此国家虽有明令减免商税,但税额反

20、而增加。摘编自冯芸、吴臣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期统治者推行的经济政策及其目的。(2)据材料二概括商鞅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主张提出的原因。(3)据材料三,归纳宋朝通商惠工的主要措施及其积极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商业政策的认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当权者都能看到商业在图霸、兴业中的作用”并结合所学可知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目的是富国强兵(建立霸业)。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可知其主张。第二小问,根据材料“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

21、得也”结合农业的地位和原因归纳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榜商税则例于务门”“留滞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赃重者,徒一年”等归纳措施。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政府通商惠工的政策措施鼓励了人们经商的积极性国家虽有明令减免商税,但税额反而增加”归纳。第(4)问结合所学知识,依据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答案:(1)政策:农商并重。目的:富国强兵(建立霸业)。(2)主张:重农抑商。原因:农业是经济的基础;商业发展影响农业生产、国家收入,危及政权统治。(3)措施:立税则,规范商税征收;严惩官员侵商、扰商行为。影响:调动了人们经商的积极性,促进了商业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4)认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统治者的基本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和统治者的需要影响着商业政策的调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