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案: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43545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案: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案: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备课资料一、新思想萌发的背景鸦片战争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在思想领域内也发生了一些相应的变化。由于战争的失败和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人们在思想上产生了巨大的震动。中国究竟怎样才能维护国家的独立和自主?这个问题已成为当时广大人民群众和其他爱国人士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在封建士大夫集团时,有少数进步思想家敢于正视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严重矛盾。他们在鸦片战争后,要求抵抗外国侵略,反对脱离实际的崇尚空疏的学风,提倡研究现实问题和有用的学问。二、新思想的意义及时代局限性林则徐、魏源、姚莹等人的思想和主张,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然而,他们都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们的思想有着深刻的阶级和时代

2、的烙印,没有而且也不可能冲破封建主义的藩篱。他们虽然主张抵抗外国侵略,反对清朝统治者对外投降卖国,但又不可能真正地依靠人民抵御外侮,当国内阶级矛盾激化时,他们便站到人民群众的对立面。魏源和姚莹虽然提出学习西方,改革内政的主张,但又不敢触及封建制度,从而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强盛起来。三、魏源的思想魏源(17941857年),字默深,胡南邵阳人。早在鸦片战争前,他便对英国侵略者把鸦片强加于中国表示强烈的不满,认为鸦片贸易是使中国民穷财尽的重要原因,主张严禁鸦片输入。鸦片战争期间,他在两江总督裕谦幕府中,亲自参加了抵抗英国侵略者的斗争。南京条约订立后,他在复仇雪耻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根据他所能搜集到

3、的资料,编写了海国图志一书,对强国御侮的道路作了比较深入的探索。魏源在海国图志原叙中,明白揭示他编写这部书的目的,是“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他把自己为抵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所作的探索,描绘为“创榛辟莽,前驱先路”。他在这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胜利,使魏源增强了战胜外国侵略者的信心。他指出,中国人民有力量击败外国侵略者,捍卫中国的独立和自主。他写道:“三元里之战,以区区义兵围夷酋,斩夷帅,歼夷兵,以款后开网纵之而逸,孰谓我兵陆战之不如夷者!”他认为中国在鸦片战争中遭到失败,是由于清朝统治者的投降卖国所造成的。魏源认识到外国侵略者唯利是图、贪得无厌的侵略野心,

4、告诫人们要提高警惕,加强国防,千万不要迷信一纸“和约”。他提出了一套对付外国侵略者从海上入侵的防守方案,主张不与外国侵略者在外洋交锋,而在内地严密布防,诱敌深入,然后把敌人彻底歼灭。他对沙皇俄国侵略我国北部边疆地区的历史,也作了一些研究。他指出:俄罗斯“去中国京师二万余里”,“其国本微弱,地亦狭”。后来,沙皇俄国大力向西伯利亚地区扩张,才与我国接壤。他谴责沙俄自十七世纪中叶以来不断侵入我国黑龙江以北地区的罪行。魏源从抵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愿望出发,提出了“师夷长技”,即向西方学习的新课题。他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富强,除拥有一支装备精良的军队外,更重要的是由于建立了一套近代化的工业

5、,中国要想强盛起来,也应当由此着手。他建议设立造船厂和火器局,制造各种轮船和机器,并允许民间自由设厂。他强调在发展近代工业时,应“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相信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把祖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兴盛的国家。他要求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在当时是很珍贵的。魏源对当时思想界中占统治地位的宋学(理学)和汉学(考据学),进行了不少揭露和批判。他把理学斥之为“俗学”,把那些道貌岸然的理学家斥之为“庸儒”,揭露他们的那套学问“上不足制国用,外不足靖疆圉,下不足苏民困”,实际上是没有用处的。他对那种用繁琐考证方法研究儒家经典的汉学,也表示很大的反感,指责它“锢天下聪明智慧,使尽出于无用之一途”。他对宋学

6、和汉学的批判,是对当时的封建正统思想的一个大胆的挑战。魏源还针对当时清朝封建统治阶级复古守旧的反动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指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各种制度也必然发生变化,“封建之于郡县,井田之于阡陌”,就是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发展变化的明显例证。他还强调说:“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根据这个观点,他提出了“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主张,要求改革弊政,实行变法。魏源很重视实际生活的体验,反对专从书本中寻求知识的治学方法,强调“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今人益于古人”“身教亲于言教”。他指出:“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

7、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他的这种认识论对当时的思想界是具有很大影响的。以上资料均摘自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83四、资政新篇的价值如果说天朝田亩制度的特点是“向后看”的话,资政新篇的特点则是“向前看”,它给中国的农民革命指明了一条符合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惟一方向和道路。资政新篇克服了天朝田亩制度的封建落后性和空想性,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现代化纲领,对以后的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运动起了先驱者的作用。但它并不是太平天国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也缺乏付诸实现的坚实的社会基础,它更多的是洪仁玕个人活动经历的产物。对于太平天国运动,它显然没有回天之术。五、关于

8、“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另一种说法范文澜先生称林则徐为“满清时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这并不准确。林则徐是在西方强发动侵略战争时开始关注,学习西方的,但这比陈昂、陈伦炯父子主动探寻世界的举动晚了一个多世纪。陈昂父子在海外各国游历5年,目睹了世界的变化。1718年,陈昂写成奏稿,要求弛海禁以苏民困,还特别提醒清廷注意海防安全,警惕西方以英国、西班牙、法国、荷兰为代表的殖民强盗的入侵。这些建议虽没有引起清廷的重视 ,但却未雨绸缪,不失为先见之明,比林则徐在广东的禁烟活动早了120年,陈伦炯的海国闻见录,成书于1730年,记录了丰富的人文、自然地理资料,对西方国家的造船、造炮、航海技术及其他工业品生产技术表示了赞赏,对西方殖民者向东扩张侵略表示了密切关注,明确提出了“外防番舶”的海防观念。本书在鸦片战争以后,对于中国人探究世界有着重要影响。所以,清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人应当是陈昂、陈伦炯父子。新华文摘1995年第1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