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标内容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教学要求第一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基本要求知道我国社会主义
2、改造的内容、实质和意义;了解中共八大的召开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概况和后果;了解“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经济建设造成的严重破坏。懂得今天的局面来之不易,并形成为增强祖国综合国力而不懈努力的认识。发展要求知道“八字”方针及其作用。说明教学时要注意勾勒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轮廓,并总结经验和教训。“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的恢复”、“论十大关系”、“1956年到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重大成就”、“周恩来、邓小平为恢复国民经济所作的努力及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第二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基本要求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
3、全会的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阐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作用;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感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体会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说明教学时可联系必修I专题四第二课的有关内容,并通过“改革:从农村到城市”、“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两目内容中的史实来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注意体会“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的深刻含义。第三课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基本要求了解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作用;结合对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
4、、十五大的主要内容的掌握,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说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教学本课内容时要注意与第二课内容的整合。会考标准知 识 条 目考试要求及格优秀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标志中共八大的召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对我国经济建设的破坏aaaa bbbb 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国营企业改革的原则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
5、步形成及特点babcab3、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bb第一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知识与能力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过程与方法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建构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轮廓;组织小组教学,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以其讨论成果在班级交流;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非常艰巨的过程,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能正确反映并符合中国具体实际情况时,就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遇到挫
6、折,从而使学生受到国情教育和思想教育。教学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理论成果;“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经济建设失误;“文化大革命”使中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52 57 60 66 71 73 75 年代工农业生产总值20世纪5070年代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图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第一阶段:经济建设的起步(19531956年)第二阶段: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第三阶段:“动乱”的十年(19661976年)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条件土地改革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国营企业的壮大;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国家对经济控
7、制能力的加强;政府倡导的农民互助合作运动,成为向集体化过渡的开端。2、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1953年。内容:“一化三改造”。实质:这是一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并举的路线。总路线规定的“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发展生产力。总路线规定的“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既变革了生产关系,同时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发展生产力(建设)和变革生产关系(改造)同时并举。3、实施:一五计划(1)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生产力)(2)三改造(变革生产关系)A、概况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国家采取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公私合营等一系
8、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政策:赎买。实质:使资本家私有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创造了从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国家通过手工业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这三种由低级到高级的合作形式,引导其逐步走上合作化道路。B、结果:到1956年底,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存在问题:后期存在急躁冒进等问题。二、曲折发展的十年失误:正确: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1956“大跃进”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国民经济的调整“八字方针”19
9、60三年经济困难1959-61十年建设成就阶级斗争扩大化反右及反右倾文革经济浩劫原因表现一弹二钢三油一桥二路党领导,人民的努力1、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论十大关系1956.4 毛泽东 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2、中共八大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内容: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评价:分析形势正确,故而主要矛盾抓得准,从而主要任务明确而准确。这次会议表明“经济建设”成为党的主要任务,是符合国情的,因而是正确的会议。3、八大后曲折和失误原因: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党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
10、思想上还没有深刻的认识;人们急于求成思想指导。表现:“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涉及生产关系方面。人民公社化与农业生产合作化的不同点在于:人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大跃进”的发动,反映了党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大跃进时代的口号“在两年内建成一个像样的共产主义”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一天等于20年”(陈万达)“踏翻地球顶破天。”(群众)“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全省七天实现煤气化,三天实现超声波化”稻堆堆
11、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揩揩汗,凑上太阳吸袋烟。人民公社时农村的顺口溜: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实质、影响: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4、中央的反思、纠错措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主要是调整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调整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巩固,指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取得的经济成果 。充实,指以少量的投资来充实一些部门的生产能力 。提高,指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 中华人民共和
12、国经济史成效:这样,我国国民经济工作的指导方针就由全面“大跃进”,转向了调整,使失调的国民经济得以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5、十年成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到严重挫折,但仍然取得了成就特点:两头好,中间差。成就:先后建成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形成了冶金、采矿、电站、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以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础行业;新修铁路8000公里,全国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了火车;石油全部自给等。教训: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
13、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经建既要防左,又要反右;循序渐进反急于求成。1966-1971-1973-1975-76动乱开始全面夺权经济好转复苏周恩来主持邓小平全面整顿结束经建大混乱经济起色三、“动乱”的十年1、“文革”对经济的破坏当时政局混乱,大批领导人被打倒,工人离开工厂闹革命,使国民经济计划因无法执行而被废置,经济工作的指挥、调度和管理系统陷入瘫痪和半瘫痪状态。混乱的局势,涉及到交通运输、物资供应、工厂生产、产品质量等等,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工作和交通运输等一片混乱。文革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建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
14、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2、“文革”时期经济建设成就3、“文革”的影响:政治混乱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教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及时抓住发展机遇。5070年代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抓住发展机遇。作业:随堂练习教后记:第二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
15、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过程与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阐述历史、分析问题和从宏观上把握历史进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和重大决策,充分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必要性及其伟大历史意义。通过改革开放十年初期10年间中国经济建设的过程和成就,加深学生对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方针政策的理性认识,增强学生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念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心。认识到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阻碍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经济发
16、展过程中要根据变化的形势及时调整政策。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和伟大历史意义、经济体制改革教学难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形成。一、工作重点的转移1、历史背景政治方面: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革结束思想方面: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2、内容(重大决策)思想路线:重新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政治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17、来;实行改革开放;为1976年天安门事件平反。组织路线:拨乱反正,为冤假错案平反为刘少奇、彭德怀等一大批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平反;为1957年错划的“右派分子”平反。3、意义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是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开始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三次工作重心转移1927年大革命失败,城市暴动(攻打城市)失败,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到农村,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
18、市,开始了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为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做了政治上的准备。19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进行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1、经济体制改革含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原因必要性:原有的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原有经济体制不能迅速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改革经济体制也是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迫切要求。可能性:粉碎“四人帮”、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目的:解放与发展社会
19、生产力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过程(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原因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占人口总数80%,农业不发展,农村就不稳定。农村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主要形式: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特点:实行家庭分散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相结合;实现了责、权、利的统一。意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
20、的发展。农村改革逐渐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发展。它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条件。建国后的土地政策:土地政策的四次调整1、1950年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农民无地或少地。内容: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富农的政策。意义:连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翻了身,为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2、1953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内容:把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
2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3、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4、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因: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的经验教训,作出正确的决策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任务: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心环
22、节:增强企业活力内容:在所有制方面: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管理体制方面: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以充分调动职工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在分配制度方面:主要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为按劳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的经济。第三次:从90
23、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对外开放的含义: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它是加速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2、根本目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3、形成的过程1979年,对广东,福建两省经济活动实行优惠措施。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四个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中国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特殊渠道。就是对外经济活动实现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予更多的自主权,在财政上试行中央统一领导大包干的办法。1984年,开放
24、14个沿海港口城市(浙江的温州和宁波)1985年,开放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环渤海地区为经济开放区。海南岛为经济特区。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第一步,开放经济特区;(1980年确定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第二步开放14个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第三步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环渤海地区)第四步,开放内地和边境城市。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被动开放又有哪些区别呢?前提不同:前者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完
25、整,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进行的;后者是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主权丧失的前提下进行的。性质不同:前者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经验,更好地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后者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政策,是帝国主义为了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中国而提出的。结果不同:前者有利于我国引进外资,发展中国的民族经济;后者有利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而不利于中国的民族经济发展。从小岗到深圳,从生死文书到杀出一条血路,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不怕风险,敢闯敢干;不争论,发展是硬道理;大胆创新,锐意改革。作业:随堂练习教后记:第三
26、课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本单元内容的回顾和综合,培养和提高分析认识当代一些重大问题的能力以及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趋向的能力和动态历史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中共十五大则是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业全面推向前进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知道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
27、设的总设计师。引领学生建立一种开放、包容和与时俱进的心态,树立向伟人学习的志向和为中华民族进一步发展做贡献的决心。教学重点:邓小平南巡讲话;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历史性的跨越春天的故事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唤醒了长天内外,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啊,中国,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啊,中国,中国
28、!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1、背景为什么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国际风云变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内政治经济低谷信仰危机、外商撤资2、标志(1)邓小平南巡讲话内容关于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实验。关于判断实践的标准:判断标准有否三个有利于(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9、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关于发展问题:发展是硬道理。意义:对处于关键时期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2)中共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3、意义: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阶段。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计划经济体制有哪些特点?所有制形式单一化,排斥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式。经营决策集中在国家手中,企业缺乏自主权。分配实行统收统支,国家统负盈亏,吃“大锅饭”。否定商品经济的存在,否定市场及价值规律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高
30、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国家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重点建设的顺利进行,有利于稳定市场,改善人民的生活,在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期间发挥过巨大作用;但随着计划经济的僵化,它严重地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无法解决人民的温饱,更无法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1、邓小平南巡讲话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3、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决定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有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
31、置起基础作用。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决定的意义。这个决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此后,一大批国有企业开始进入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为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了一整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4、中共十五大对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问题作出指导社会主义阶段所有制结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5、到20世纪末,中国已初步成为世贸组织
32、的一员。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实现国内外资源优化配置,经济互接互补,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比较两种经济体制的不同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特点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资源配置方式行政手段配置市场配置市场机制的优势和缺陷优势:通过价格、供求、竞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提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缺陷:市场不是万能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与破坏性。因此必须建立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体制综合探究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向新时代
33、,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走进新时代1、“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是指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下,建立新中国并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2、“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是指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下,实行改革开放,成功地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3、“领路人”指的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新时代”是指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旗帜”是指邓小平理论;“开创未来”是指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走进新时代”、“开创未来”的根本政治保证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特别是共产党的领导。作业:随堂练习教后记: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