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限时集训(八)专题八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时间:40分钟)1下列有关遗传变异与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其发病率比较高B基因内增加一个碱基对,只会改变肽链上一个氨基酸C每个人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中,基因是不断变化的D突变和基因重组都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2人类疾病中有一种虽然数量较少但却颇有特色的阿帕特综合征,症状是尖头,指、趾呈蹼状。研究发现,引起阿帕特综合征的突变基因多存在于精子中,从而影响体内Z受体蛋白的结构。下列关于该病的说法错误的是()A该病是一种遗传病 B患病基因突变多发生在有丝分裂CZ受体蛋白基因突变的概率与年龄有一定的关系D患者Z受
2、体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或空间结构与正常人不同3一对夫妇,妻子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携带者,丈夫不带该致病基因,孩子出生后表现正常,但长到18岁时,患了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这个孩子得病最可能的原因是()A孩子的造血干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B孩子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母亲,属于交叉遗传C孩子体内的核糖体发生了变异合成了异常的蛋白质D孩子的mRNA发生变异造成的4现有一种能生产甲硫氨酸的M菌,但产量很低,而且当培养液中甲硫氨酸的含量达到最大值后,继续培养,甲硫氨酸合成量会迅速下降。这是由于甲硫氨酸的积累反过来抑制了其合成。用紫外线照射可选育得到能抗甲硫氨酸抑制的高产新菌株。下列有关选育过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这种
3、新菌株的选育方法属于用物理因素诱导的诱变育种BM菌培养液中甲硫氨酸的含量达到最大值后又不断减少是反馈调节的结果C用紫外线照射M菌时,还应在其培养基中添加甲硫氨酸D该选育过程中采用的培养基是液体培养基5科学家发现一类蜣螂,不仅取食粪便,还取食包括蜈蚣在内的千足虫。与普通蜣螂相比其部分结构也发生变化: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千足虫内脏;后腿较蜷曲,便于捕猎千足虫。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该类蜣螂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该类蜣螂与千足虫相互选择共同进化C如果该类蜣螂能与普通蜣螂交配,说明它们之间没有生殖隔离D该类蜣螂出现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结果6已知家鸡的无尾(A)对有尾(a)是显性。现用
4、有尾鸡(甲群体)自交产生的受精卵来孵小鸡,在孵化早期向卵内注射微量胰岛素,孵化出的小鸡就表现出无尾性状(乙群体)。为研究胰岛素在小鸡孵化过程中是否引起基因突变,可行性方案是()A甲群体甲群体,孵化早期不向卵内注射胰岛素B乙群体乙群体,孵化早期向卵内注射胰岛素C甲群体乙群体,孵化早期向卵内注射胰岛素D甲群体乙群体,孵化早期不向卵内注射胰岛素7番茄是人们喜欢的一种水果。利用基因型为MmNn的番茄进行长期培育可得到一些新类型。下列有关番茄变异与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只有自然环境的选择作用才能决定番茄的进化方向B若番茄种群中基因型为MM个体的百分比增加,则M基因频率也增加C该番茄通过花药离体培养技
5、术获得的单倍体是纯合子D该番茄通过多倍体育种获得的四倍体与之相比,某些蛋白质会表达得更多8如图381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A、B、C、D表示不同的物种,下面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图381A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是适应不同环境的结果B由图可看出C物种没有继续进化CB物种和D物种存在地理隔离,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D甲岛上的B物种迁到乙岛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的重要原因是它们存在生殖隔离9(双选)甲磺酸乙酯(EMS)能使鸟嘌呤变成7乙基鸟嘌呤,后者不与胞嘧啶配对而与胸腺嘧啶配对。为获得更多的水稻变异类型,育种专家常用适宜浓度的EMS溶液浸泡种子后再进行大田种植。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6、()A使用EMS浸泡种子可以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BEMS的处理可使DNA序列中GC转换成AT C获得的变异植株细胞核DNA中的嘌呤含量高于嘧啶D经EMS处理后,水稻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10(双选)图382是利用某植物(基因型为AaBb)产生的花粉进行单倍体育种的示意图,据图判断不正确的是 ()图382A过程通常使用的试剂是秋水仙素,作用时期为有丝分裂后期B通过过程得到的植株A基因型为aaBB的可能性为1/4C过程属于植物的组织培养,在此过程中必须使用一定量的植物激素D与杂交育种相比,该育种方法的优点是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11(双选)动物中缺失一条染色体的个体叫单体(2N1),多出一条染色体的个
7、体叫三体(2N1),黑腹果蝇(2N8)中,点状染色体(号染色体)缺失一条或多一条均能存活,且能繁殖后代。某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组成如图383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图383A该果蝇的性别是雌性B该果蝇次级性母细胞中含X染色体的数目是1或2C号染色体单体果蝇产生的配子中的染色体数目为3或4D基因型为Aaa的号染色体三体果蝇的体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所得到的子细胞的基因型为Aaa12(双选)下列有关遗传变异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病原菌接触药物后,产生了抗药性变异而使药物失效B单倍体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的植株一定是二倍体而且是纯合体C基因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不一定导致性状改变D“人工进化”和自然
8、界生物进化一样,实质都是基因频率的改变13水稻淀粉合成代谢的遗传研究部分信息如图384所示。请回答:图384(1)AGPaes基因1如何使水稻表现出低产(淀粉含量低)的性状?_。(2)用射线处理水稻进行诱变育种培育高产水稻品种。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水稻AGPaes基因1中发生了碱基对的_。在该突变基因中,若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数目的54%,其中一条单链中,鸟嘌呤与胸腺嘧啶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22%和28%,则由该链转录的RNA中,鸟嘌呤占碱基总数的_。(3)研究表明,普通野生型水稻中拥有许多决定稻米优良品质的相关基因。育种工作者利用普通野生型水稻中存在的低比例直链淀粉突变体,以杂交
9、育种方法培育出了优质栽培水稻品种。在杂交育种过程中,从F2起,一般要进行多代自交和选择,自交的目的是_。普通野生稻含有3.75104对基因,假定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那么在约有107个个体的种群中,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是_,它们是进化的原材料,也将是改良栽培稻的资源。我国的普通野生稻分布于南方8个省(区),每一个省(区)分布点的普通野生稻的_都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14某种XY型性别决定的二倍体植物。已知宽叶(A)对窄叶(a)完全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完全显性,红茎(D)对白茎(b)完全显性。育种工作者应用X射线对一批窄叶不抗病植株的种子进行处理,对长成的植株进行选育,成功获得
10、宽叶抗病的优良个体。(1)基因A与基因D的本质区别是_。(2)上述育种过程所依据的原理是_,该过程中要进行“选育”的原因是_。(3)将宽叶雌株与窄叶雄株进行杂交,得到的子代如下表:表现型宽叶雌株宽叶雄株窄叶雌株窄叶雄株个体数1029497108上述亲本中,宽叶植株为_(填“纯合子”或“杂合子”)。依据上述实验结果,有人认为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你认为基因A、a可以位于X染色体上吗?请用遗传图解说明。图385(4)已知基因D、d所在染色体会发生部分缺失(如图385所示),缺失区段不包括D或d基因,也不影响减数分裂过程,但可导致含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若D和d表示该基因所在染色体发生部分缺失。
11、现以基因型为Dd个体作母本,Dd个体作父本,则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专题限时集训(八)1A解析 基因内增加一个碱基对为基因突变,一般会改变突变位点后对应的所有氨基酸,B项错误;人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存在着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但基因本身一般并不改变,C项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能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但该原因导致的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不定向的,D项错误。2B解析 引起阿帕特综合征的突变基因多存在于精子中,容易传给后代,因此该病是一种遗传病;精子的形成是减数分裂,因此该患病基因突变多发生在减数分裂中;基因突变的概率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大,越易突变;题干已强调“从而影响体内Z受体
12、蛋白的结构”,因此患者Z受体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或空间结构与正常人不同。3A解析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a表示患病基因。由题意可知,妻子的基因型是Aa,丈夫的基因型是AA,所生孩子的基因型是AA或Aa。孩子长到18岁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可能是造血干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A项正确;孩子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母亲,常染色体遗传病不表现为交叉遗传,B项错误;蛋白质异常不是因为核糖体的问题,C项错误;患病是因为孩子的基因异常,导致mRNA异常,导致蛋白质异常,导致性状异常,根本原因是基因异常,D项错误。4D解析 题干中已说明抗甲硫氨酸抑制的高产新菌株是经过紫外线照射后选育得到的,A项正确;产物
13、的积累反过来抑制反应本身,属于负反馈调节的一种,B项正确;要筛选出抗甲硫氨酸抑制的菌株,培养基中应添加高浓度的甲硫氨酸,C项正确;选育过程中采用的培养基是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一般用于微生物的富集培养,D项错误。5C解析 凡是能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蜣螂与千足虫通过捕食关系淘汰对方的弱者实现共同进化;判断生殖隔离与否的标准是通过交配能否产生可育的后代;蜣螂的出现是生物进化的结果,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6D解析 在孵化早期,向有尾鸡群体卵内注射微量胰岛素,孵化出的小鸡就表现出无尾性状,无尾性状的产生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胰岛素诱导基因突变(aA),二是胰
14、岛素影响了发育进程。要探究小鸡无尾性状产生的原因,可以让乙群体与甲群体(aa)杂交,在孵化早期不向卵内注射胰岛素,观察孵化出的小鸡的性状,如果全为有尾鸡,则为胰岛素影响了发育进程,即是不可遗传的变异,如果还有无尾性状产生,则为基因突变。7D解析 自然环境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但是人的选择作用也可以使番茄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基因型频率的变化不一定使基因频率改变;花药离体培养技术只能获得单倍体,需经过染色体加倍后才是纯合体;多倍体细胞内DNA含量加倍,细胞内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增加,使得多倍体植株果实大,蛋白质、糖类等营养更丰富。 8D解析 在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过程中,环境
15、只是起到选择作用,A项错误;从图中可看出,C物种虽没有形成新物种,但并不表示没有进化,B项错误;B物种和D物种分别分布在甲岛和乙岛,存在地理隔离,且B、D表示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C项错误。9CD解析 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人工使用EMS浸泡种子能使鸟嘌呤变成7乙基鸟嘌呤,DNA序列中的GC转换成AT,能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A、B项正确;水稻种子中的DNA分子是双螺旋结构,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配对,二者含量相等,C项错误;使用EMS浸泡种子只是使鸟嘌呤变成7乙基鸟嘌呤,即碱基对的替换,属于基因突变,没有改变染色体数,D项错误。10AB解析 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
16、制细胞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加倍;AaBb基因型植株减数分裂产生AB、ab、Ab、 aB四种比例相等的配子,经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是AB、ab、 Ab、 aB四种单倍体植株;花药离体培养是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将离体花药培养成植物的过程,属于植物组织培养,需要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等植物激素;由于单倍体植株经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后得到的全为纯合植株,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和杂交育种相比,就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11AB解析 据图可知该果蝇的性染色体为XY,为雄性,其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含X染色体的数目是0、1或2;号染色体单体的果蝇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时,将形成染色体数目为3或4的两个次级精
17、母细胞;有丝分裂的本质是保持遗传稳定性,基因型不变。12AB解析 病原菌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抗药性变异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药物只是起选择作用,A项错误;若单倍体体细胞本身含有N个染色体组,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的植株为2N倍体,B项错误;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因此某些基因突变也不引起性状的改变,C项正确;进化的实质都是基因频率的改变,“人工进化”和自然界生物进化区别在于发挥选择作用的主体不同,D项正确。13(1)AGPaes基因1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使水稻表现低产性状(2)增添24% (3)获得纯合子7.5106种群解析 (1)AGPaes基因1通过控制AGPaes酶的合成来控制水稻
18、淀粉合成代谢过程,进而使水稻表现出低产(淀粉含量低)的性状。(2)比较突变前后AGPaes酶中氨基酸数目可推出,突变过程中发生了碱基对的增添。突变基因中,A、T之和在双链或每一条单链中占比相同,即为54%,其中一条单链中, G占22%,T占28%,推出A占26%,C占24%,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计算出由该链转录的RNA中,G占碱基总数的24%。(3)连续自交可以使得子代中纯合子比例提高。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是3.7510421051077.5106。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14(1)碱基或者脱氧核苷酸序列的排列顺序不同(2)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多方向性的(不定向
19、的),并且有利变异不多(其他合理答案也可)(3)杂合子遗传图解如下(4)红茎雌株红茎雄株白茎雌株白茎雄株1111解析 不同基因的本质区别是其碱基或者脱氧核苷酸序列的排列顺序的不同。通过利用X射线对不抗病植株的种子进行处理,获得宽叶抗病的优良个体,依据的原理是诱变育种,该过程中要对经射线处理的变异对象进行筛选,这是因为变异是不定向的,且变异的结果是多害少利的。将宽叶(显性)雌株与窄叶雄株杂交,由于子代中既有显性个体,又有隐性个体,说明宽叶雌株是杂合体。由于D和d基因所在染色体发生部分缺失导致花粉不育,这样以Dd个体作母本,Dd个体作父本,则卵细胞的基因型是D、d,具有生殖能力的精子的基因型是d,这样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红茎雌株红茎雄株白茎雌株白茎雄株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