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探索课文整合,落实有效教学.pdf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42747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37.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索课文整合,落实有效教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探索课文整合,落实有效教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探索课文整合,落实有效教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探索课文整合,落实有效教学.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探索课文整合,落实有效教学.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探索课文整合,落实有效教学摘要:本课寓言两则的教学设计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进行的教研探索,基于对教材的整体解读,把看似相对独立的课文,找到共同的联系点,并以此为纽带,对两篇课文进行了有效的整合,设计在一课时中进行对比学习,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中得意,在抓重点词句,寻找寓意的依据中得言,在读、疑、思、悟的过程中得法。关键词:有效教学 阅读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2041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有效的阅读教学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

2、面发展。那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在 40 分钟的有限内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呢,在我们研究的“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课题中,从阅读教学策略上,我们探索了群文阅读、单元整组、课文整合等方式,从备课方面首先进行研究,践行“备课备课,不备一课”的指导思想,对整个教材的体系进行分析,找准内容分布和知识训练点,实践点,拓展点,使我们对阅读教学有全局意识,并根据课标、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作出教学顺序的合理整合,补充,延伸,让我们的阅读教学在有效的时间内有效落实三维目标,让学生在阅读课上真正得意、得言、得法、得能。2 教材分析寓言两则选自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

3、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西师版)三年级上册。这两则寓言是由“水滴石穿”和“守株待兔”两个成语故事组成,课文短小精辟,寓意深刻,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理解故事的寓意,生动有趣,浅显明白,是学生积累语言,锻炼思维的好教材。通常教师的教学程序是两个成语故事分别占一个课时,各自在先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寓意,最后将成语与生活联系加以运用。然而,引起笔者关注的是编者为什么要把这样的两个寓言故事编排在一起,两则寓言有没有联系点?如果有,那么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取舍、教学过程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需要有怎样相应的教学策略。在反复地解读教材中,这些疑问逐一豁然开朗。两则寓言虽然各有

4、各自深刻的道理,但细细一琢磨,在内容上又有一些关联:“水滴石穿”中的小水滴凭借着持之以恒,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可同样是定好目标(“希望一只接一只的野兔撞死在这里”),“守株待兔”中持之以恒“天天坐在大树旁等待”的农夫确是一无所获,这是为什么?抓住两则寓言的矛盾处设疑,推动学生自疑,自思,自悟,让学生个性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对比中、感悟中产生碰撞,进而读懂寓言。3 学生分析三年级学生刚由低段升入中段学习,从知识的衔接来说,学生们在二年级接触过寓言,同时由于学生们通过媒体电视,书刊等也有阅读过寓言的经验,他们很喜欢听、看、说寓言故事,有的同学已经阅读过这两则,因此,对故事内容学生很

5、容易理解,体会到寓言的表层意思,只要联系重点的语句进一步引导,学生就能明白两个故事的深意。4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嫌”“只是”“一滴又一滴”“一年又一年”“竟”“天天”等关键词语体会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运用被字句、把字句的句式概括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在读、疑、议、思、悟的过程中读懂故事内容,理解寓言的寓意。5 教学重难点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语言文字的品、读训练。联系两则寓言的关联点,结合故事的内容谈自己的疑、议、思、悟,在同与不同中深入理解寓意。6 教学过程6.1 激趣导入成语猜猜猜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就来玩一个益智游戏“成语猜猜猜”。老师会出示一些词语,看看哪些同

6、学能根据这些提示词迅速猜出相应的成语,好吗?(依次出示“耳朵”“铃声”“掩住”“被捉”等词语,看那些同学在最少的词语提示下猜出“掩耳盗铃”这个成语。可以进行三、四个这样的成语游戏。)除了刚才游戏中的成语,你还知道哪些成语呢?(请生相互交流,师相机点拨成语的形成是来自神话传说还是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等)【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导入,一方面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又让学生展示积累的成语,获得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成就感,同时在老师的顺势点拨中,扩大学生对成语形成途径的一个了解。】6.2 揭示课题我们积累了这么多成语,很多来自寓言故事,那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吗?(寓言是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揭

7、示一个大道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23 课 寓言两则(板书课题)6.3 学习水滴石穿6.3.1 整体感知请同学们轻声自由朗读第一则故事,边读边思考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用“被”字句试着来说吗?谁又能用“把”字句来说说?谁还能用更短的四字词来概括吗?“水滴石穿”(也可以是“滴水穿石”)瞧!短短的四个字中包含了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水滴、石阶,还能看到故事的经过与结果。成语的意思我们一目了然,可它蕴含的深刻道理是什么呢?要揭开这个答案,让我们再来细细地品读课文。【设计意图:借助概括课文内容,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掌握“被”字句、“把”字句的运用方法及成语的表层意思,在具体的概括中使学生得意。】6.3.2

8、品读课文,理解寓意请同学们把描写水滴和石阶的语言用笔勾画出来,读一读,思考:这究竟是什么样的石阶?什么样的水滴?(生自读勾画)交流体会抽生谈看到了什么样的石阶?(骄傲自大、目中无人)从哪些语句中看到的?(指导读石阶说的两处语言来谈体会。)你能读出石阶说这话的心态、神态吗?你又看到了什么样的水滴呢?(自信、有目标)读水滴说的话,边读边体会水滴的自信。水滴成功了吗?她是怎样成功的?(抓住“一滴又一滴”、“一年又一年”体会水滴的持之以恒。)分角色朗读“石阶”和“水滴”的话,进一步体会人物精神。【设计意图:通过读文、勾画、对话、交流等多种方式贯穿于学文中,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并在交流体会的过程中,

9、把书上的文字读出味,读出境,并有机地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得法得能。】6.3.3 拓展延伸,小结课文有目标,有自信的小水滴凭着自己的努力,持之以恒,终获成功,由此也引出了一句富有哲理的歇后语: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到这里,你们明白“水滴石穿”真正的意思了吗?说说吧!在我们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也有许多具有水滴精神的人!(举例)结合他们的故事,你知道自己该怎样做了吗?(学生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设计意图:扩展了解关于水滴石穿的歇后语,一是知识的延伸,二是丰富学生词句的积累;交流感受,既是对整个故事寓意的理解,也是对学生读文有感的训练,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内

10、心感受的能力,学生通过延伸积累,积淀语言、语感,并将之内化为,做到脱口而出的表达,这一过程实现学生得言。】6.4 学习守株待兔可也有这样一个人,他也有目标,也持之以恒,最终却一无所获,这又是为什么呢?让我们齐读课文守株待兔。(板书)文中有一句话可以解释“守株待兔”,你能找到并勾出来吗?(从此以后,他再也不种田了,天天坐在那棵大树桩旁等待)“他”指的是谁?(农夫)他守在哪儿?(树桩旁“株”)为什么守?(希望野兔撞死在这里)为了这个目标,农夫是怎样做的?(天天守在这里)这天天守不容易呀:烈日下,农夫头顶着骄阳的炙烤等待着;大雨中,农夫在雨水的浸泡中等待着;别的农夫插秧种田时,他等待在树桩旁,别的农

11、夫施肥除草时,他还坐在树桩旁等待,别的农夫喜获丰收时,可怜的农夫却一无所获。农夫究竟错在哪里呢?联系以下内容评一评:*可以联系文中的语句谈谈*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可以联系农夫的本职工作谈谈学生根据提示交流自己的认识,相互启发。在联系文中语句谈时抓住“竟”体会兔子的死是意外,农夫的心理活动“一点力气没花”体会农夫的“不劳而获”心态,从而认识到农夫的心态错了。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天上不会掉馅饼,坐享其成的想法错了。联系农夫的本职工作,应该立足本职工作,干好农活,但他却丢下锄头,寻思等野兔,目标定位错了,目标错了,哪怕再花功夫,也只能与目标越来越远。【设计意图:通过评价,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从

12、多个角度学会思考,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与独特感受,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从而理解寓意。】6.5 总结全文,感悟升华两个故事学完了,“水滴石穿”的故事成为激励人们奋发进取的千古佳话,而只想“守株待兔”不劳而获的农夫成为了千古笑谈,你想对文中的主人公说些什么呢?【设计意图:结合感悟,表达自己的看法,升华思想认识,使学生明理更深刻,行为取向具有生活意义。】聪明的你们,会学习谁呢?7 板书设计 23 寓言两则水滴石穿 守株待兔持之以恒 不劳而获千古佳话 千古笑谈?!作者简介:张莉,钟山区首届名教师,贵州省“十一五”第一批省级骨干教师,小学语文学科示范课教师、教研组长培训活动示范课教师,多次受聘为六盘水市教育局小学语文技能大赛、优质课评委,受聘为钟山区教育局语文学科培训讲座教师,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第二实验小学,贵州六盘水 550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