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全国通用版)课时提升作业 四十 14-40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42320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全国通用版)课时提升作业 四十 14-40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全国通用版)课时提升作业 四十 14-40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全国通用版)课时提升作业 四十 14-40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全国通用版)课时提升作业 四十 14-40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全国通用版)课时提升作业 四十 14-40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全国通用版)课时提升作业 四十 14-40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全国通用版)课时提升作业 四十 14-40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全国通用版)课时提升作业 四十 14-40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课时提升作业 四十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选择题1.有人认为:“作为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真正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这主要表明新文化运动()A.弘扬了传统文化的民主和科学的精髓B.反映了治国平天下传统文化的精华C.体现了明清以来经世致用的爱国情怀D.反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理想【解析】选B。民主和科学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故A错误;新文化运动反映了传统文化的“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精髓,故B正确;经世致用仍然是以儒家为体,维护旧的封建统治,与材料中“作为思想启

2、蒙的新文化运动”不符,故C错误;新文化运动已经冲破了“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传统束缚,故D错误。2.(2018广州模拟)著名学者任鸿隽在1915年创刊的科学发刊词中指出:“世界强国,其民权国力之发展,必与其学术思想之进步为平行线,而学术荒芜之国无幸焉。”据此可知,任鸿隽主张68410239()A.民主制度必须与科学思想相结合B.科学救国是近代中国的唯一出路C.科学革命比政治革命更显得重要D.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开始发生转移【解析】选A。“民权国力之发展,必与其学术思想之进步为平行线,而学术荒芜之国无幸焉”可见其强调民主制度与科学思想相结合,故A正确。3.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宣称:“固有之伦理、法律

3、、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材料主要表明新文化运动()A.认为传统文化需要改造B.有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C.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D.对传统文化有科学认识【解析】选C。从材料“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可知反映出新文化运动抛弃传统文化以变革中国,使之摆脱被侵略压迫的命运,故C正确。【加固训练】1916年,学者杜亚泉指出:“要结束混乱的局面,以儒家思想来统整,使西洋学说融合于吾固有文明之中,以统整世界之文明,则非特吾人之自身得赖以救济,全世界之救济亦在于是。”这说明()

4、A.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存有分歧B.其思想实质上是中体西用再现C.传统儒家思想顺应了时代潮流D.新文化运动动摇儒家正统地位【解析】选B。杜亚泉主张以儒家思想统整世界文明,实际上仍然是固守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作为根基,体现了“中体”,故B正确。4.(2018南阳模拟)陈独秀说:“盖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纵一时舍旧谋新,而根本思想,未尝变更,不旋踵而仍复旧观者,此自然必然之事也。”由此可知,陈独秀()68410240A.以民主科学作为反对尊孔复古的武器B.主张政治革命、文学革命与伦理革命并重C.视儒学道德为新文化运动的首要目标D.冲破传统道德礼教的束缚,倡导女性解放【解析】选C。材

5、料中并未说明要用民主科学作为反孔的武器,故A错误;根据材料中“盖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可知陈独秀认为应以伦理问题为根本,把儒学道德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首要目标,故B“并重”错误,C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倡导女性解放问题,故D错误。【加固训练】著名学者傅斯年在1920年曾指出:“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这里对“社会的觉悟”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中下层平民生活、思想和习俗的改造B.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C.知识分子民族和国家意识的增强D.资产阶级启

6、蒙思想的传播【解析】选A。五四运动时期无产阶级已经登上中国政治舞台,人民群众开始觉悟,到社会的觉悟正是广大平民经过思想改造的过程。5.(2018长沙模拟)1916年胡适说:“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名著入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有所观摩,然后乃有自己创造之新文学可言也。”据此,胡适认为“造新文学”的关键在于()A.遵循西方经典著作的创作模式 B.打破中国传统文学的基本框架C.传承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优势 D.借鉴西方经典著作的创作优势【解析】选D。据材料“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名著入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有所观摩,然后乃有自己创造之新文学可言也”,胡适认为“造新文学”的关

7、键在于借鉴西方经典著作的创作优势,故D正确。【拓展延伸】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1)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有论者称,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全盘否定孔子或儒家,更没有否定传统文化)(2)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3)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4)从后来的中国历史来看,新文化运动并未根除中国根深蒂固的专制集权制度。6.1923年1月,京报副刊举行了一次征求“青年必读书”的活动,开列书目者有78位,每人推荐10本书。统计结果,按得票数计算前五位的分别是史记资治通鉴孟子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著)。这表明()A.教育救国成为中国社会各界共识B.新文化运动儒学批判

8、不彻底C.民主与科学思想不符合中国需要D.国人对国学的认知趋向客观【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出现对西方文化全面肯定和对东方文化全面否定的弊端,1923年在“青年必读书”书目上出现孟子等中国传统文化典籍,表明国人开始重新审视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故D正确。7.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先后两次下令改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为“国语”,并且规定到1922年废止小学文言体教材。由此表明()68410241A.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教育语体改革B.教育制度改革开始走向基层社会C.新文化运动已经深入社会的下层D.胡适陈独秀等大力提倡文学革命【解析】选A。据材料“国文为国语”“废止小学文言体教材

9、”可知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教育改革,故A正确。二、非选择题8.(2018宜宾模拟)(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魏,因佛教的传播和译经的需要,早期白话文便已萌芽。到唐代,佛教兴盛,白话译经的传统也得以延续,传世作品、敦煌文书、禅宗语录都已通篇采用白话文。宋以降,人们的口头语和先秦口语为基础的文言文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很多读书人未必能用文言文表达下里巴人要说的话。另一方面,话本小说、南曲杂剧、俗词俚语等白话文作品纷纭迭出,迅速占领市井生活的高地。至此,作为汉语书面语之一的古白话文完全成熟。入明后,布衣皇帝朱元璋常以白话下诏,清雍正帝奏批还曾以“朕就是这样的汉子”开篇,白话文的使用已不局限

10、于民间了。此外,水浒传西游记牡丹亭红楼梦等明清白话小说的流传,这样,古白话文达到高峰。尽管如此,白话文始终没有撼动文言文的正统地位。据胡适白话文学史等整编材料二19世纪末,面对“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发现,文言文在表达新生事物,传达新思想时已力不从心。黄遵宪最先站出来,在纵览西欧语言及其变革大势后,高呼“我手写我口”。1898年,中国第一份白话文报纸无锡白话文报创刊,截止1911年,各地白话文报竟达130余种,蔚为壮观。在报人们的努力下,清政府告示开始用白话行文,以便于平民百姓阅读。进入民国,仍国运维艰,迷失在“欧风美雨”中的知识分子往往会文化自卑。以新青年为阵地,以胡适

11、、钱玄同、鲁迅等为代表,主张“崇白话而废文言”,斥文言文为“独夫民贼”;他们以“直译欧文句法”的方式彻底改造中文,欧化的语法逐渐融入汉语肌理,并成为现代白话文不可分割的血肉。至1920年,教育部训令“国民学校一二年级,改国文为语文体(白话文)”,白话文至此确立了在教育制度上的地位。据刘茉琳论晚清至“五四”的白话文运作等(1)根据材料一概述中国古代白话文发展的历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其发展的因素。(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至“五四”前后白话文发展的特点。(6分)(3)综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白话文及其发展演变的认识。(10分)68410242【解析】第(1)

12、题第一问,汉魏早期白话文便已萌芽,唐代白话译经的传统也得以延续,明清白话小说的流传使古白话文达到高峰,由此得出历程;第二问据材料一“因佛教的传播和译经的需要”得出佛教的传播等。第(2)题主要从白话文出现的背景、内容、发展、结果等方面归纳。第(3)题可以从白话文的特点、中国白话文发展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方面回答即可。答案:(1)历程:萌芽于汉魏;唐代发展;宋代成熟;明清达到高峰。(4分)因素:佛教的传播;宋以后口语与文言文的差异扩大;市民文学的发展;统治者的偏好。(5分)(2)特点:与近代救亡图存紧密结合;报刊(大众传媒)起重要推动作用;汉语的“欧化”凸显;最终战胜文言文。(6分)(3)认识:白话文通俗易懂,便于日常交流;白话文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白话文要传承文言文的精华,又要博采众长,切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盲目欧化。(10分)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