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一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2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41259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一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2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一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2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一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2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一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2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一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2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一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2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一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2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一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2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一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2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一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2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一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2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一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2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一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2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一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2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一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2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课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晨读时间 1、妙语连篇 论语名句精选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中。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凋也。” 子曰:“知者不

2、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流行在线 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自己的价值是多少? /我们应该做什么? /这一生才不会浪费掉。/ 我们到底重不重要, /我们是不是很渺小,/ 深藏心中的那一套, /人家会不会觉得很可笑? 不要认为自己没有用, /不要老是坐在那边看天空, /如果你自己都不愿意动,/ 还有谁可以帮助你成功。 不要认为自己没有用,/ 不要让自卑左右你向前冲,/ 每个人的贡献都不同, / 也许你就是最好的那种。 不要认为自己没有用 3、经典素材 (1)长沮、桀溺、楚狂接

3、舆、荷蓧丈人在社会政治黑暗时,不同流合污,保持自身高洁的品行。 (2)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 4、崭新视角 孔子和关公有标准像了,西门庆还会远吗? “孔子标准像”在争议声中推出不到一个月,又有媒体爆出消息称,山西运城要为“武圣”关羽制作标准像。有位网友问:如果运城要制作“全球统一”的关羽标准像,那么杭州是否要推出“全球统一”的济公标准像,苏州是否要推出“全球统一”的唐伯虎标准像呢? 当孔子标准像被中国孔子基金会隆重推出的时候,善良的人们仅仅被告知这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他的博大儒雅,利于孔子文化的对外

4、传播。而过了几天之后,人们才知道使用这个所谓的孔子标准像是要付费的,于是乎众人哗然,谴责之声四起。 在推出孔子标准像的时候,中国孔子基金会的某负责人曾经说:“我们的孔子是最标准的”。嘿嘿!恕笔者不敬,你凭什么说你的孔子是最标准的呢?谁见过孔夫子?他老人家也不可能留下什么照片之类的东西,如果现代人想挟标准之像以收费于天下,岂不是一种“垄断”行为?某些部门希望谋求孔子产业化,到底是“传播文化”,还是“商业炒作”?到底是“肖像垄断”,还是“资源独占”?如此的行为是否算是一种文化专制和文化暴力呢? 思考链接:现在,国人似乎特别热衷于去挖掘名人的有关事情:考证名人的籍贯,复原名人的肖像。从表面上看是对古

5、典文化的重视,但对名人的学说却没有人去顾及。从这些事情出发,我们可以联系“如何对待古典文化”“内容与形式”等话题写作。 积累整合 1.资料卡 类别 文学常识 编号: 1-01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

6、中。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论语是“语录”之意。汉朝以前,论语有过鲁论、齐论、古论等不同名称的版本,但除了个别篇目不同外,各种版本内容大体一致。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 论语的篇章排列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各章各节独立成篇。它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2.通假字 长沮、桀溺耦而耕(“桀”通“杰”) 是鲁孔丘与?(“与”通“欤” ) 而谁以易之(“而”通“尔”)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辟”通“避

7、”) 植其杖而芸(“芸”通“耘”) 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 3.一词多义 过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经过) 无乃尔是过与?(责备) 过犹不及(超过) 是谁之过与(过错、过失) 殆 今之从政者殆而(危险) 农者殆则土地荒(懒惰) 大事殆乎弛,小事殆乎遂(近于) 与 孔子下,欲与之言(和)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改革、变革) 是鲁孔丘之徒也(语气词“欤”) 是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这样) 是知津矣(这个人) 是鲁孔丘之徒也(动词“是”) 4.古今异义 丈人:今义为岳父,古义为老年男子的尊称。 明日:今义为明天,古义为第二天。 从而:今义为表顺承的连词,古义为两个词,从是跟从,而是连词。 5.词

8、类活用 耰而不辍(名词活用做动词) 孔子下(名词活用做动词) 子路从而后(名词活用做动词) 见其二子焉(动词的使动用法) 欲洁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6.重点句式 君子之至于斯也(定语后置) 而谁以易之(宾语前置)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宾语前置) 奚自(宾语前置)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与其岂若”是固定结构) 文本探究 1.整体感知 文章通过几则对话,主要表现了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在文中,孔子出现的时候并不多,孔子的话也不多,但孔子的形象却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思路点拨:认真阅读,弄清每一则故事写到了什么人,

9、什么语言,什么思想,然后看孔子分别有什么反映,然后归纳文章的写作手法。 探究:文章为了表现孔子的思想,主要采用了两种表现手法: (1)语言描写:在文化中,孔子虽然没有和长沮、桀溺等人进行直接的辩论,但是子路就是他的代言人,就是他的思想的表达者。所以有些时候孔子直接发表看法,子路在和长沮、桀溺交谈后,“行以告” 孔子听后,表达了自己的态度:“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有些时候,是通过子路表达出来。像子路对荷蓧丈人的评价,其实就是孔子对他的评价。 (2)侧面烘托:烘托是指:不从正面去描写人物,而是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描写方法。艺概

10、的作者刘熙载说:“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知睹影知竿乃妙。”我国古人把这种方法称为反面敷粉。如第一则内容没有记述孔子所告之言和仪封人的问对之言,直接写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他对孔子的佩服之至以及孔子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之深了。第二三四则中,长沮、桀溺、荷蓧丈人、楚狂接舆对孔子行为的奚落,从侧面反映了孔子那种勇于承担社会大任而义无反顾地精神。最后一则从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2微观揣摩 论语中的语言非常简练,但包含了深刻的含义,体现了说话者的思想与看法。请从文中找出几句话来细细品味。 思路点拨:言为心声,既要看到语言的

11、表面意义,又要结合人物的思想观点,透视其深层次的含义。 探究: (1)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子路没有从长沮那儿得到回答,只得转而向桀溺打听,让人始料不及的是,桀溺不但没有回答子路的问题,反而讲了一大堆道理。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天下到处都是洪水横流一般的混乱情形,你跟谁来改变它呢?另一层意思是说,你子路与其追随孔子这种避人之士,哪里比得上追随我桀溺一样的避世之士,出世而隐居呢!言外之意是,像我这样避世隐居的人才更高超更彻底,像孔子那样的人根本不在话下。子路要问路,是实实在在的路,而桀溺却就人生之路大做文章,其实他是借此表达对孔子的嘲讽。 (

12、2)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子路听了长沮、桀溺的话后,就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孔子,孔子听后说了这番话。孔子的话包含两个意思:一是说,人不可以与鸟兽同群,自己只会跟世间众生在一起;另一个意思是说,自己之所以要改变这个世界,是因为天下没有德政,假如天下政治清明,我就不会投身到变革天下的活动中去了。前一个意思是要告诉桀溺那样的避世之士:自己只会生活在世间众生之中。其中蕴含着孔子对世间众生的深刻关怀。后面一个意思是要告诉桀溺等人,天下越混乱自己越不会选择避世,因为自己有改变这种混乱局面的责任。由孔子的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考虑的是天下众生。 3.发现创新 有人说,孔子

13、生活的时代已经决定了他的理想不可能得到实现,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之”,最终他只能是一个孤独者,一个理想主义者。你是怎么认识的? 思路点拨:一要注意分析人物的思想,二要注意结合时代特征进行分析。 探究: 孔子生于两千五百多年前,处于一个“礼乐崩坏”天下大乱的时代。面对皇室的衰落,诸侯的割据混战,人民遭受巨大的创伤和痛苦,这位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的青年人深感困惑。怎样才能挽大厦与将倾,救百姓与水火呢?孔子对当时的社会形态作了深入的思考。他以济世爱民为己任,形成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一整套儒学理论体系,力图通过“忠君尊王”,实现“圣君、贤臣、良民”,和谐一致的“天下大同”的理想。 就当时而言,

14、孔子站在了中华民族的前面,因为如果他的一整套理论能够谨行不已的话,中国无疑将结束战乱,实现治世,人民将从此永享太平。但当时的形势是:人人拥兵自立,或者就是垂帘听政,成为一国政治的真正把持者。各个国家为了百姓和土地,杀伐扰攘战火不熄。失去了武力便失去了继续生存是权力。从这个角度上看,孔子的思想又是多么的吹落不堪。因为在一个只相信武力的时代里,呐喊和呼吁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虽然它有时还可以一些零碎的呼应。然而这种呼应相对于战马的长鸣声、金戈的相交声、统治者胜利后那狰狞的笑声,太过微弱渺小了。因此,即便孔子发出了“知其不可为而之”的浩叹,我们还是将其列为“理想主义者”。 但是我们又不得不在“理想主义

15、者”前面加上“伟大”二字。“孔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在“斯文”与客观环境出现巨大矛盾之际,在政治、经济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焦点的时代,仍然坚信理想能够实现。思维碰撞 “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中国文化才会有未来。”北京大学张颐武教授日前在探讨如何“贩卖”中国文化时,语出惊人,引起了轩然大波,到底谁才能代表中国文化呢? 观点一:推崇章子怡为中国文化代言人。 理由一美女做形象代言,天经地义。章子怡已经连续两年入选“全球最美丽的50人”之一,可见她的美已经是中西通杀。 理由二西方人最关注的中国人舍她其谁?胡锦涛主席访美,章子怡受邀参加美国白宫组织的欢迎仪式,受

16、到了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而最近,她又名列十大好莱坞新势力人物。 理由三章子怡是中国的青年领袖,名至实归。2005年,南方人物周刊评选的“中国十大青年领袖”中,章子怡就名列其中。这次评选青年领袖的标准为:年龄在35岁左右,在各自的行业上能代表中国形象,向世界输出中国的声音。可见,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代表,章子怡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理由四:孔子的学说不会过时,孔子的精神不会过时,但是新时代新篇章,代言人也要能代表中国的的时代特征。 观点一:孔子更适合做中国文化代言人 理由一:孔子用不过时 孔子所创造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孔子这一形象本身就是中国文化。孔子只有一个,章子怡却可以有千万个

17、。孔子可以流传几千年,章子怡能吗? 理由二: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影响根深蒂固 中国,自古以来推崇儒家文化,推广儒家之经典,纵观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汉武帝尊儒,唐太宗用儒。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发展可以说是“无孔不入”试问,孔子不能代言中国文化,还有谁能? 理由三:从社会的长远来看,孔子的影响要远远高于张子怡,更能代表中国,因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章只不过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一个结合点而已。 第三方观点: A: 都不能 中国,泱泱华夏,几千年的文明的积累,不是任何一个人所能够代表的,每一个时代产生的人物,都是时代发展所造就出来的,反过来这个人物又是时代的标志。孔子,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折时期的一个人物

18、,他的出现是实事所造就,他的言论从社会的基本上升到理论层次,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学而识习之,正是有这个才有了当代的章子怡。章子怡,也只是社会转型期的一个代表性人物。 B:都能: 章子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世人是有目共睹的,孔子的影响力也是我们能看到的。我以为,在中国文化的传播方面,章子怡和孔子都是同样重要。他们都能代表中国文化。一个代表中国数千年来悠久的传统文化,至今任然闪耀着巨大的魅力,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一个代表的是现代的中国,走向开放走向世界的中国,代表着中国现在流行文化的发展,也代表着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学习水平反馈 1文学常识填空 (1)孔子(前551前479)名 ,字 。

19、春秋后期伟大的 、 , 的创始人, 国人,提出了“仁”的思想。 (2)论语是一部 体的 著作,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内容记载了几位弟子的话。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论语是“ ”之意。 答案:(1)丘,仲尼,思想家、教育家,儒家,鲁 (2)语录,散文,语录 2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仪封人请见 答:_ _ (2)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答:_ _ (3)使子路问津焉。 答:_ _ (4)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答:_ _ (5)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答:_ _ (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答:_ _ (7)植其杖而芸 答:_ _ (8)杀鸡为黍而食之 答:_ _ 答案:(1)引见

20、(2)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3)渡口(4)这样(5)改变(6)匡正,挽回(7)除草(8)拿东西给人吃。 3翻译下列句子 (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译文: 答案: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 (2)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译文:答案: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3)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译文: 答案: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 阅读鉴赏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21、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弱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长沮,桀溺,都是当时的隐士。耦(),古代的一种耕作方法,即两个人在一起耕地。 以,与。 耰(),播种以后,用土盖上。 斯人之徒,即人群。 7.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与( ) A.本文涉及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长沮、桀溺、仲由等五人

22、。 B.本文涉及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长沮、桀溺等四人。 C.子路先与长沮对话,又与桀溺对话,最后是与孔子对话。 D.孔子与长沮对话,而后又与子路对话;子路与桀溺对话。 解析:B、C 8.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孔子过之 使子路问津焉 A.责备 渡口 B.经过 船夫C.责备 船夫 D.经过 渡口 解析:A 9.对文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社会纷乱,天下都是这样,你们跟谁去变革它呢? B.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况且你与其跟随孔子那样躲辟正常人群的人,哪比得上跟随我们这些避世隐居的人呢? C.鸟兽不可与同群。 我不能避世隐

23、居,与鸟兽相伴。 D.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天下若是太平了,我也就不跟人们在一起从事改革了。 答案:C 10.全文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态度? 解析: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 【译文】 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

24、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备课参考 1、 【原文】 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2)。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4)。” 【注释】 (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4)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25、 【译文】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评析】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2、 【原文】 长沮、桀溺(1)耦而耕(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长沮曰:“夫执舆(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

26、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5)?且而与其从辟(6)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 (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3)问津:津,渡口。寻问渡口。 (4)执舆:即执辔。 (5)之:与。 (6)辟:同“避”。 (7)耰:音,用土覆盖种子。 (8)怃然:怅然,失意。 【译文】 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长

27、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

28、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3、 【原文】 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注释】 (1)楚狂接舆:一说楚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一说楚国叫接舆的狂人;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舆。本书采用第二种说法

29、。 【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评析】第三则选自论语微子。本文叙述了孔子到楚国去时所遇的隐士。通过隐士接舆对孔子的讥讽,表现了孔子坚持贯彻自己的政治主张的态度。楚狂接舆的形象真有点给人以嬉皮士味道,一路唱着一路跑。但他所唱的内容却是非常严肃非常深刻的,尤其是,“往者不可谏,来考犹可追”两句,成为了后世的名言。 “往者不可谏”就是“遂事不谏”。用我们的今天的话来说,就叫,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了

30、吧,关键是要抓住未来。“来者犹可追”就是抓住未来。不过,抓住未来干什么?这依然是一个问题,在接舆看来,如果你要抓住未来去从政,那还是不可取的,还是糊涂。因为“今之从政者殆而!”就是现在从政的人都是非常危险的了,你又还“累累如丧家之犬”一样地汲汲于奔走各国干什么呢?当然,道不同,不相为谋。至于孔子是否听他们的劝喻,那又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4、 【原文】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1)。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2),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3)而食(4)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31、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注释】 (1)蓧:音,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 (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说这是丈人指自己。分是粪;不,是语气词,意为:我忙于播种五谷,没有闲暇,怎知你夫子是谁?另一说是丈人责备子路。说子路手脚不勤,五谷不分。多数人持第二种说法。我们以为,子路与丈人刚说了一句话,丈人并不知道子路是否真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有可能说出这样的话。所以,我们同意第一种说法。 (3)黍:音,黏小米。 (4)食:音,拿东西给人吃。 【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

32、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老丈说:“我手脚不停地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种,哪里顾得上你的老师是谁?”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评析】 过去有一个时期,人们认为这一章中老丈

33、所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劳动人民对孔丘的批判等等。这恐怕是理解上和思想方法上的问题。对此,我们不想多作评论,因为当时不是科学研究,而是政治需要。其实,本章的要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后面子路所作的总结。即认为,隐居山林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 5、 【原文】 子路宿于石门(1)。晨门(2)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注释】 (1)石门:地名。鲁国都城的外门。 (2)晨门: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译文】 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评析】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