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全国通用版)标准仿真模拟 (一)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41246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全国通用版)标准仿真模拟 (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全国通用版)标准仿真模拟 (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全国通用版)标准仿真模拟 (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全国通用版)标准仿真模拟 (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全国通用版)标准仿真模拟 (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全国通用版)标准仿真模拟 (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全国通用版)标准仿真模拟 (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全国通用版)标准仿真模拟 (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全国通用版)标准仿真模拟 (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全国通用版)标准仿真模拟 (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全国通用版)标准仿真模拟 (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全国通用版)标准仿真模拟 (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全国通用版)标准仿真模拟 (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全国通用版)标准仿真模拟 (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全国通用版)标准仿真模拟 (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全国通用版)标准仿真模拟 (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标准仿真模拟 (一)(50分钟100分)第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除分封同姓国外,还分封了大量异姓亲戚之国,这些周室封建姻亲之国,周天子和异姓诸侯间的甥舅关系,是对宗法关系的补充,也是宗法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说明分封制()A.推动了族权与政权合一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打破了同姓不婚的传统D.导致了外戚干政现象【解析】选A。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封邦建国、拱卫王室”,所以,西周初

2、年分封对象大多是王室贵族。题干中虽分封异姓之国,但大多与周王室有姻亲关系,这在实质上与姬姓国的分封并无实质性的差异,其目的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巩固统治,是宗法制的补充,也达到了族权与政权的统一,故A正确。西周尚未形成君主专制体制,所以B错误。C在材料中未体现,错误。材料中并未提到外戚干政的相关信息,所以D错误。2.记述出处“大盗作梗,禄山乱常封常清、高仙芝相次率不教之兵,募市人之众,以抗凶寇,失律丧师。”旧唐书列传第五十四“高仙芝,本高丽人也。父舍鸡,初从河西军,累劳至四镇十将、诸卫将军。”(高丽:朝鲜半岛古政权之一)旧唐书列传第五十四“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入朝,献所擒突骑施可汗、吐蕃酋长、石国王

3、、朅师王。”资治通鉴卷二百十六“(唐自中叶以后)是时四方豪杰虽老奸巨盗,或出其中。而名卿贤将,如高仙芝、封常清、李光弼、来瑱、李抱玉、段秀实之流,所得亦已多矣。”在官法戒录卷之一(清陈弘谋)上表为不同史籍对唐代武将高仙芝的评述。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高仙芝平定安史之乱名声显赫B.高仙芝因为出身异族被人诟病C.高仙芝的主要贡献在抵抗外侮D.高仙芝确有才干曾经屡立战功【解析】选D。在平定安禄山叛乱中,高仙芝被指“失律丧师”,即平叛兵败,故A错误。“本高丽人也”表明高仙芝的出身,但综合分析四则材料看,他并没有因出身而受歧视,故B错误。资治通鉴提供的记录中“突骑”“石国”“吐蕃”皆为我国古代

4、少数民族政权,与他们的战争并非抵抗外族入侵,故C错误。综合四则材料,可以看出,高仙芝平生多次领军作战,颇有战功,故D正确。3.朱熹以说经的形式,提出并论证了理学的一系列范畴、命题和重要理论,使哲学本体论与儒家伦理政治学说紧密结合、融会三教的理学思想体系,占据了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导地位。材料意在说明朱熹()A.维护了专制统治 B.重塑社会伦理C.创新发展了理学 D.实现三教归儒【解析】选C。从“占据了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导地位”可知,题干主要突出朱熹对中国哲学和文化方面的贡献,故C正确。4.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五百十三中记载:每遇岁时,篚筐交道,宴会杂遝,穷水陆之珍,恣歌舞之乐,而

5、百工技艺亦且日事淫巧,以罔重利,皆伤化糜财,渐不可长,宜重惩以法。 这种思想 ()A.促进官营手工业的发达B.使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改变 C.阻碍中国科技发展D.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解析】选C。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渐不可长,宜重惩以法”得出官方对待手工业发展的态度是压制手工业的发展,因此会阻碍中国科技文明的发展,故选C。其余选项不符合材料的信息。5.洋务运动中,福州船政局开办了福州船政学堂,学堂比福州船厂开办得还要早。1867年1月,船厂八字还没有一撇,当时称“求是堂艺局”的福州船政学堂就在福州城内借地开学了。这一举措()A.加强了福州船厂的技术力量B.保障了近代教育改革发展C.体现了学习西方的

6、急切愿望D.促进了船厂工作走向正轨【解析】选C。在洋务运动期间,兴办教育,建立新式学堂,在长远上是为了培养技术人才,但是新建学堂并不能迅速培养出针对造船业的技术人才,故A错误。建立学堂是教育改革的组成部分,但是这个举措并不能体现出其对近代教育事业的保障作用,故B错误。福州船政学堂比福州船厂开办还要早仅能体现学习西方的急切性,故C正确。船厂工作能否走向正轨,主要看工厂建设和管理的进程,与是否办学没有直接关系,故D错误。6.1906年,康有为在法国革命史论中认为,法国“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国,而不审国势地形之迥异”,终致大乱。美国式政治体制虽为“至公至平之理”,但须循序渐进,若“未至其时”即赋予民

7、权,便会导致民众“慓悍持权,动辄屠诛,人皆不保”。康有为此论意在()A.否定法美政治制度B.否定国内民主革命C.推进维新变法运动D.深入学习西方文明【解析】选B。关注题干所给的时间1906年,可以排除最具干扰的C。再根据材料所表述的意思可知当时保皇派人士反对革命,主张改良。7.1932年浙江教育行政周刊刊登小学中高年级东北事件教学大纲,提出了各学科在处理同一国耻事件时,结合学科特点各有侧重(部分如下表)。这反映出当时()科目内容社会事件本体之研究:东北研究、东北事件之原因近果、抗救方案国语读:东北枪声、被压迫者的呼声等算术事件损失方面的计算:建筑物的损失、工商业等音乐国耻歌、义勇军歌等A.教育

8、界要求建立统一战线的愿望强烈B.国民政府为全面抗战进行舆论准备C.国耻教育始终是近代学校教育的主题D.学校教育对民族精神和责任的重视【解析】选B。从材料“提出了各学科在处理同一国耻事件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国民政府为全面抗战进行舆论准备,故B正确;A、D材料中无法体现;C“始终”说法错误。8.陈云在1957年9月24日中共八届三次会议上指出:“在农业生产方面中国不是苏联、美国型的国家。苏联和美国地多人少,中国是地少人多 全国人口的94%,只占有全国40% 的土地苏联、美国农业增产主要是靠扩大耕地面积”据此,陈云认为()A.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B.优先发展重工业C.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D.农业

9、建设重要性【解析】选C。根据材料意思,苏联和美国地多人少,中国是地少人多,苏联、美国农业增产主要是靠扩大耕地面积,那么我国就应该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解决,故排除B、D,选C;A中土地改革是1950-1952年,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9.雅典“公民打破了支配者和被支配者之间的鸿沟,使从政成为一种展现公民荣誉、责任和潜能的机会,而不会成为少数人操控他人命运和以权谋私的机会。”这是因为雅典民主()A.确立依法治国的思想B.实践了轮番而治的原则C.提高了公民的参政意识D.有陶片放逐法作为保障【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理解为雅典实现了每个公民都有机会参与民主的机会,而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雅典推行轮番而治的原

10、则。10.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者将新文化的创造,寄托与落实到了对人的伟大与尊严、人的价值与力量、人的自由、平等权利与世俗欲求的大力倡导上。这实际上是提倡()A.极端的个人主义B.以人为中心的理念C.反对王权和神权D.主权在民【解析】选B。极端的个人主义只是人文主义者思想主张的一个方面,并不是唯一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才是核心,故排除A,选B。C和D都是启蒙运动的主张,与题中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11.20世纪20年代,斯大林指出:“我们的工业和我们的经济现状决定暂时不能不向农民征收这种额外税我们的政策应当是逐渐缩小这种剪刀差,使它一年一年地接近起来从而在几年以后完全取消对农民的这种额外税

11、。”这种做法()A.延续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B.使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相背离C.推动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D.有利于苏联工业化建设【解析】选B。20世纪20年代,苏联开始工业化建设,为了保障工业发展的需要,斯大林企图以暂时牺牲农业为代价,“暂时不能不向农民征收这种额外税”,但事实证明,工农业比例失调越来越严重,并未缩小“剪刀差”,故B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并非征税,故A错误。材料中的政策与农业集体化没有关系,故C错误。材料中的做法只能暂时推动工业化建设,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故D错误。12.由中国首倡的“一带一路”合作构想新主张得到了大部分国家的积极响

12、应,以推动相关各国基础设施建设为宗旨的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银行也得到五大洲诸多国家的实质性支持和积极参与。这体现了()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新转型B.亚洲的发展需要中国的带动C.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必要性D.当今经济区域化的加速发展【解析】选C。材料并未涉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问题,故A错误;B说法夸大某一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垄断国际金融机构,第三世界发展面临融资难的状况,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银行的设立,获得世界各国的广泛支持,体现了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紧迫性、必要性,故C正确;根据材料“得到五大洲诸多国家的实质性支持和积极参与”可知,题干现象不属于经济区域化

13、的范畴,故D错误。第卷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5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17世纪起,英国步西班牙的后尘,开始在北美大陆建立殖民地。1607年,伦敦公司依据国王的“特许状”建立了詹姆斯城,从而揭开了英国在北美建立殖民地的序幕。英属北美殖民地居民大多数来自英、法、德、荷等国,他们有的是为了逃避本国政府迫害和天灾人祸,有的是为了追求信仰自由和美好生活。移民凭借武器和物质上的优势,驱逐或屠杀印第安人,强夺其土地。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日益加快,代表了经济发展的方向。摘编自吴

14、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材料二闽南及粤东地区人多地狭,田少山多,所以尽管禁令森严,福建沿海的闽南人还是向台湾偷渡不绝,直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此行为才被承认完全合法。开禁以来,大批闽粤居民迁移台湾。嘉庆十六年(1811年),台湾居民除土著外共有232 443户、1 901 833口,一百余年增长了近十倍。明末以来,台湾西部、东部沿海平原和中部盆地先后得到开发。台湾向大陆输出米、糖、藤条等,由大陆输入日用百货,大洋贸易的转运经济转变为两岸贸易。摘编自葛剑雄简明中国移民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时北美成为西欧殖民对象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

15、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闽粤移民与西欧移民迁移方式的不同,并分别说明中、欧移民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15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第(1)题由材料一中“从17世纪起,英国步西班牙的后尘,开始在北美大陆建立殖民地”等信息,概括出“新航路开辟,西欧国家对外殖民扩张掠夺”等原因。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第二问从缓解人地矛盾、促进贸易及当地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作用。答案:(1)原因:新航路开辟,西欧国家对外殖民扩张掠夺;西欧国家王室的支持;北美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西欧移民避难的理想地;北美土著居民军事、物质条件落后;北美资源丰富,具有吸引力。(10分)(2)不同:闽粤移民

16、迁移为偷渡,不合法;用和平的方式;西欧移民是合法的,王室特许;用暴力掠夺的方式。(6分)作用:中国:闽粤移民促进了当地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了边远和落后地区的开发;有利于两岸贸易的发展。(6分)西欧:移民的同时驱逐和屠杀当地居民,加速了对当地传统经济的破坏,使当地种植园经济发展壮大;移民给当地带来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技术,有利于北美的经济发展。(3分)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17世纪的中西社会领域中国西方经济国内生产总值世界第一;农业生产领先;商品经济发展,金融业、商业活跃封建领主制经济主导;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新商业城市发展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

17、;民族间战争大宪章;对外扩张科技和社会市民阶层发展;文化生活丰富;科技发展成果多样宗教神学逐渐受到挑战;思想解放运动;科学革命据至简中国史人类简史等上表是1317世纪的中西社会几个领域特点对比。从表中提取具有关联性或对比性的中外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清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解析】“论题型”试题,要求相对宽泛。论题可以是结论性的观点,也可以是讨论的话题,并没有明确的正误之分,但一定要有史实支撑。论题的句式可以是一个句子,甚至可以是一个短语。就本题而言,可以选择一个时间段确定论题,可以选择一个领域确定论题,也可以选择多个领域或者综合概括确定论题。题干给出的是特征类材料,

18、但是在阐述过程中应该适当使用具体史料,并且一定注意中国和西方的史料要具有关联性或对比性。答案:论题:14世纪封建盛世与中世纪末路。(2分)14世纪的中国,农业经济持续繁荣,生产技术、垦田面积、粮食产量、水利兴修以及棉花广泛种植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发展。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生活的舒适度大增,南宋的泉州、元朝的大都,都是当时闻名世界的商业中心。为适应商品交换,宋朝开始使用纸币,元朝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纸币流通制度。以宋词、元曲为代表,文学艺术大放异彩。14世纪前后,中国的天文历法、农学都有总结性著作,古代科技发明中,有多项是在此时期成熟和外传的。14世纪的欧洲,依然处于中世纪末期,但是社会开

19、始出现一些新变化。封建主义开始衰退,新的经济成分资本主义正在萌芽。例如英国,贵族阶层通过大宪章限制国王权力。骑士阶层的文化不再繁荣,罗马帝国和教皇的统治开始动摇。以城市为中心的市民阶层开始发展,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开始重新发现自己。综上所述,在14世纪前后,中国继续着封建盛世,而西方的中世纪已行将就木。(10分)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正式开启。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之后很快就成立了科技体制改革决定的起草小组,有20多个单位参与其中。改革

20、的根本目的是“使科学技术成果迅速、广泛地应用于生产,使科学技术人员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大大解放科学技术生产力,促进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改革对科技人才的创造力、积极性的调动,相比过去有一定的成效,科研人员有了更高的流动性和自由度。30年来的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成绩,但依旧存在很多问题。最典型的是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最初,科技体制改革明确了要给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动力、压力和活力,改变过去科研机构和企业相脱离的情况。但到现在为止,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摘自倪思洁科技体制改革:30年的光辉与困局(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技体制改革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

21、技体制改革的成效。(7分)【解析】本题考查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科技体制改革。第(1)题由材料中“1985年3月13日”,可以看出科学技术的改革是伴随着经济改革而开启的。第(2)题由材料中“改变过去科研机构和企业相脱离的情况”等,可以看出科学技术体制的改革有利于产学研一体,有助于推动企业创新等。答案:(1)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开启;有步骤、分阶段进行;以解放生产力为根本目的;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未能真正解决。(8分) (2)配合经济体制改革,调动科技人才的创造力、积极性;优化了科技力量结构和布局;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我国科技水平和实力大幅提升。(7分)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

22、与和平】(15分)材料 20世纪30年代,原子物理的研究表明:1克铀裂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3吨煤燃烧释放的能量,其爆炸力更是巨大无比。原子能的秘密刚刚被人们所认识,德国法西斯便开始制定计划,秘密研制核武器。在这关乎人类命运的紧要时刻,1939年8月,爱因斯坦致函美国总统罗斯福,促请进行原子弹的研究,以便赶在纳粹德国之前制造出原子弹。罗斯福采纳了该建议,并拨款20亿美元作为研究原子弹的经费。由于整个工作的领导机构设在纽约的曼哈顿,故取名“曼哈顿计划”。在原子弹的研制过程中,所需人力、物力是今人难以想象的。仅为制造分离同位素铀的装置的电磁线圈,所动用的美国国库的白银和银币就达到1.4万吨。经过近6年

23、的努力,1945年7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同时制造出的两颗名为“小男孩”和“胖子”的原子弹,分别于8月6日和9日投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 (1)根据材料,指出“曼哈顿计划”付诸实施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曼哈顿计划”。(7分)【解析】第(1)题根据“原子物理的研究表明”“德国法西斯便开始制定计划,秘密研制核武器”“爱因斯坦致函美国总统罗斯福,促请进行原子弹的研究”“罗斯福采纳了该建议”分析。第(2)题,根据“同时制造出的两颗名为小男孩和胖子的原子弹,分别于8月6日和9日投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影响分析回答。答案:(1)背景:原子

24、物理研究取得新进展;德国法西斯秘密研究核武器;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呼吁;美国政府大力支持研发行动。(8分,每点2分) (2)评价:加速了日本的投降;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造成无辜平民的伤亡和环境污染;推动了原子能的运用。(每点3分,共7分)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少时苦读四书五经,习作八股考上秀才,1915年从日本回国,开始创办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发表了多篇文章阐述自己的理想与对传统文化的观点。在对比中西文化差异时,他明确指出:“儒者不尚力争,何况于战?”“爱平和尚安息雍容文雅之劣等东洋民族,何

25、至处于今日之被征服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制,陈独秀认为忠孝美谈是封建时代的道德,“未尝无可歌可泣之事”,但仍是有十分明显的局限的。“然律以今日文明社会之组织,宗法制度之恶果,盖有四焉”,他十分明确地指出了宗法制在长期封建社会的发展中所积淀的陋习。陈独秀认为“孔子的第一价值是非宗教迷信的态度”“孔子的第二价值是建立君、父、夫三权一体的礼教”。在陈独秀看来,孔子的这一价值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固然是一文不值,而且应当受到批判。中国传统文学只重形式追求华丽的作风让陈独秀深恶痛绝,因而把中国传统文学讲得一文不值。 据陈独秀文选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独秀的传统文化观。(9分)(2)根

26、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独秀传统文化观产生的原因。(6分)【解析】本题考查陈独秀及其传统文化观。首先阅读材料,分析材料信息得出陈独秀分别从对传统伦理、对宗法制、对孔子、对传统文学四个方面体现其传统文化观;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即新文化运动的相关背景理解其思想产生的原因。我们固化的观点是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是全盘否定的,其实陈独秀等人并非如此,他们是批判继承,但鉴于当时反封建的需要,可能有些主张比较激进。答案:(1)陈独秀对传统文化是批判地继承;肯定传统文化爱好和平、重忠孝伦理;认为孔子非宗教迷信、礼教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但传统文化的伦理观念和儒家思想已不适应近代文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传统文学的批判比较激进。(每点3分,但必须从批判和肯定两个角度作答,共计9分)(2)陈独秀个人的经历;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儒家思想等传统文化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每点2分,共6分)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