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拟行路难导学案学习目标、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2、知人论世,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知识链接:【熟悉作者,知人论世】1鲍照(约415470),字明远,南朝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南朝刘宋时的重要诗人,与谢灵运、颜延之称为“元嘉三大家”。他家世贫贱,曾任前军参军,后为乱兵所杀。他诗文俱佳,以乐府诗成就最高,内容上多以咏叹仕途失意和描写边塞生活为创作题材,艺术手法多种多样。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2在中国历史上,南朝是一个门阀制度最盛行的时代。鲍照生活在这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黑暗社会,虽然胸怀大志,但却终因 “身地孤贱
2、”,一生沉郁下僚,报国无门,受尽了歧视和打击。世道的不平,使得他对当时的腐朽制度有着相当清醒的认识。在这首拟行路难中,诗人非常激愤地倾吐了自己的不平之气和抑郁情怀。方法指导:根据注释看懂诗歌内容,反复诵读,体会诗中情感。预习案:1.加点字注音鲍 照 泻 水 酌 酒 踯 躅 劲 头 劲 健2.解释一词多义安能行叹复坐愁? 安能行叹复坐愁?风雨不动安如山! 停车坐爱枫林晚沛公安在?学习步骤:1. 自由朗读全诗,要求富有感情。2.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3.合作探究诗歌开头两句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的感情变化过程? 课堂检测:1.下列诗句朗读的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各
3、自 / 东西 / 南北流。 B.安能 / 行叹 / 复坐愁?C.举杯 / 断绝 / 歌路难。 D.吞声 / 踯躅 / 不敢言。2.对最后两句“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面六句五、七言相间,最后两句连用七言,是感情表达的需要,如滔滔洪水,奔涌而出。B.用“吞声”“踯躅”来描摹情态、动作,形象地刻画了内心痛苦不堪的诗人形象,读之如在眼前。C.先用问句的形式,后用“不敢言”三字,都是运用了间接抒情的手法,委婉地表达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D.前面的“安能”自勉,“酌酒”自宽,放歌自解,是充分的铺垫酝酿,至最后两句写自己终没能平静解脱,反而因前面的铺垫而愈见出沉痛、抑郁。3.背诵默写拟行路难